绿林网

《曾经如是》经典读后感有感

《曾经如是》经典读后感有感

《曾经如是》是一本由赖声川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经如是》读后感(一):好看

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云南小山村,虽然时间已经进入20世纪90年代,但其文化形态还遗留着前现代的痕迹。但即使在这个偏远的小村庄,一切也在慢慢变化之中。人性中的欲望,不管是名欲、利欲,还是口腹之欲,或是过分保护自我的意识,都在驱动人类做出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的事情。阿福离开雪莲,追随川菜馆老板美玲去寻找成名之路,大强为谋求暴利,倾家荡产买下外表光鲜实则病入膏肓的藏獒,乡民举枪射杀了为人类预警地震的头狼,有人不再相信多吉吟唱的净土歌,嘲笑扎西具有的与动物对话的能力。自我意识的突显、欲望的扩张、宗教观念的衰微、与兽类的隔阂是这个小山村的人心变化,放眼整个人类,亦是文明演进的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地震或可视为从前现代到现代裂变之隐喻,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山村到美国纽约的迁徙则对应了二者间的转换。

《曾经如是》读后感(二):净土归于何处

关于《曾经如是》的剧本本身,因为还没有机会去现场看剧场内的呈现效果,只在认真看完剧本沉淀几天后稍微记录几句。之后还需要再反复研究一下结构和内涵及几个意象。此剧氛围和意境创造以及意象运用表达的其实很好很深刻首先,对于这部话剧有人评价不如《如梦之梦》,个人感觉其实较之前更宏观,《梦》虽然有涉及轮回涉及人生价值涉及修法(比如自他交换)等等,2019年12月首演的《曾经如是》较之更宏大,立足更广博宏观层面上,但在个体化的人物着手具体表现,可以说是对于生命、轮回、因果、修行等等更深入和体悟呈现的赖生川老师个人作品的延伸和集大成。其次,关于篇幅和时长类似,《梦》有七八个小时,此部也不相上下,从“序曲”到“世界的街道”共四个乐章也是是很“长篇”了,舞台布置沿用参照了“莲花池”的形式。再次,关于在作品中所蕴含和体现出来的宇宙观、人生哲理和修行等方方面面,这一部算是体现的蛮深入又融入的繁多的,例如这次观众席形状很像一个金刚杵,例如十方、多吉和扎西的某些“异于常人的能力”(其实就是某种形式的通灵),从藏区多年前的大地震到那年的911发生在相似或者说同样人群中的类似经历再现和重演,老翁和老妇的两次出现及他们的身份,以及,莲花生大士直接呈现在舞台,冰川之内门中的净土意象……等等。对于《梦》和《曾》,简而言之,前者是具体到“五号病人”引发的具体的故事,即使是跨越时空的串联起来的片段也是具体故事,而《曾》更抽象更哲学化的片段体现。

《曾经如是》读后感(三):曾经如是

话剧很适合爱做梦的人,当你打开剧本,进入剧场,你就知道你处于一个与现实世界分隔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做梦。不用在意人物为什么会有超能力,跟着作者的设定去走便是了。《曾经如是》里有两个特别的角色,时间和偶然。时间说我什么也不是,偶然说我出现在必然发生的事之后。怎么解释相似情节的再现和巧合的放生呢?因为时间和偶然在我们身边。看人物配置的时候,还被蚂蚁(五只)小小地可爱到了。 如是我闻,每个人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打开一扇门,进入一个房间,房间的另一头还有一扇门,通往新的房间。故事从云南的一个村庄,到纽约,再到净土干城章嘉峰。经历了云南的地震,911事件和雪崩,每一次灾难都造成了一次远行。有亲人的死亡和背叛,被人下药后送去卖身,与散失多年。也有从废墟里救出的小婴儿,生意越来越好的面馆,一家人的团聚。扎西、多吉和他们母亲的超能力让故事充满了奇幻色彩,而真实的历史事件又带来了沉重之感。快乐与痛苦的交织,生命中的悲痛和现实生活中太反常理让人觉得如幻梦的经历,构成了我们的真实的生活。我们被缠绕在其中,循环往复。 贯穿全文的是多吉想要去寻找净土,他最后是死于雪崩还是真的到达了净土,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多吉和扎西在被告知可以在两个选项中选择一项超能力时,扎西选择了可以与动物对话,多吉则选择了能自动吟唱关于净土的故事。我认为扎西的能力是需要与外界交互的,当外界的质疑太多使他动摇后他的能力便消失了。而多吉能一直唱出关于净土的故事,便也从始至终相信净土的存在。净土究竟指的什么?我认为在这个话剧里,净土并不是某一片存在的土地,而是内心没有被邪恶和悲痛所侵蚀和污染的部分,当经历了更多的痛苦后心中的净土会一点点地缩小。 最喜欢的一段是扎西批评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说,你的那些打发时间的段子想让人们脱离乏味的生活,这才是最大的妄想,应该有人引领我们扎扎实实地面对乏味的人生。在这个故事里,连痛苦的都是相似的,故事相似后重叠,我们要面对乏味的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