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现代性的隐忧》的读后感大全

《现代性的隐忧》的读后感大全

《现代性的隐忧》是一本由[加] 查尔斯·泰勒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性的隐忧》读后感(一):一切都是必然的过程

虽然翻译很拗口,但还是很喜欢书的内容。

读完的感悟:个人主义的出现是从物质文明转向精神文明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有一个混乱中的转折点之后让人们从大的物质文明框架里挣脱然后又在大的非物质框架中醒悟。

转折点之后人们道德得到一定提升,人与人的链接不再只是物质和利益出发,因为物质已经不再满足精神需求或理想追求,人类与自然更加和谐。

《现代性的隐忧》读后感(二):小结

1.作为道德原则或理想的个人主义,必须提出关于个人如何与他人一起生活的观点。差异但平等的原因,在乎共同或互补的价值压倒了差异,对选择的尊重本身不能带来实质的平等,必须共享某些证明平等的价值标准。除非我们共享更多的东西,否则我们并不真正共享对平等的理解,反而每个人会用工具性的思维对待“周遭”。选择的意义是由先在的背景塑造的。 2.若权利被看作全有全无的排他性领域,一些公共政策将难以制定,这会导向中立的程序自由主义,进而强化原子主义观点,原子主义又会“反哺”这种难以容纳妥协的权利意识。 3.现代艺术如果纯粹沦为个人感受的表达,看似表达对平庸生活的反叛,实则由于没有可资利用的共同背景,缺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每个人的超越的力量。 4.其他:自由选择的后果之一可能是限制了后续的选择。社会中间团体的衰颓使得个人直面国家,会产生新型柔性的专制。社会科学对物理联系的重视掩盖了道德理想的作用。 和之前的一点想法产生了共鸣:对个人的选择自由(或者说权利)的尊重本身不能证明权利如此重要,反而可能削弱人们对权利的认同感,让人无所适从。相反,必须对权利所立足的道德价值作出判断,才能对个人乃至社会品格有实质性尊重。

《现代性的隐忧》读后感(三):伟大的思想都是相同的

泰勒指出现代性的三个隐忧。

个人主义带来的“个人”从前现代的整体宇宙秩序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同时,“个人”也失去了某个重要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与更大的社会和宇宙视野相伴随的。人们不再有更高的目标感,不再感觉到有某种值得以死相趋的东西。

工具理性带来的信念,即我们将自然和社会当作一个可以用科学技术改造的对象,效率管用成了我们的尺度,原来那些规导我们生活有意义的目的,被产出最大化的要求所遮蔽。

官僚国家带来的群众的碎片化。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人民作为一个整体无法抵抗庞大的国家;某种良序的和一体化的部分结群可能实际上能够有所作为,但多数人民可以设计和贯彻一个共同事业的思想似乎会是乌托邦的和天真的。所以人民放弃了努力。

第一个担心可以称其为意义的丧失,道德视野的褪色。第二个是在欣欣向荣的工具理性面前,目的的晦暗。第三个是自由的丧失。

现代性的三个隐忧是如此的难以消除,以至于答案不可能是明确的一二三如何如何,答案是一个张力体,在这个张力体内人们要保持持续的斗争,防止任何滑向错误的一方。因为在对一个理念赞成和反对的两极分化中,失去的东西恰恰是对这个理念的丰富理解。

泰勒开出的药方是“本真性”的道德理想:存在着某种做人的方式,它是我的方式。我被号召以这种方式,而不是模仿别的任何人的方式,过我的生活。而这就将新的重要性给予了“对我自己真实”。

原来的“我们必须保持联系的源头”是上帝,现在的“我们必须保持联系的源头”是“深藏在我们之内”。

《现代性的隐忧》读后感(四):看得更“忧”了

看得很感慨,讨论的都是我个人的核心关切。

主线和立场都非常明晰,将“成为你自己”这类当代常见的“本真性理想”从“自决自由”“柔性相对主义”“自恋原子主义”中拯救出来;强调自我实现背后的共同视域和社会联结。

所谓的三个隐忧,将个人的虚无感、原子式的孤独感与工具理性和政治自由危机的时代思想框架缝合到一起,开出的药方说白了无非是社群主义和在政治参与中寻求共识。

读最后两章之前听说了河南的事情,于是越读越觉得作者的分析既切中要害又毫无作用。大洋对面的罗诉韦德案正在生动表演“渐失其效的代议制导致的公民疏离”,在海这边看到作者这种“击退工具理性飞速发展的霸权的力量是(正确种类的)民主动议”的结论确实就剩下绝望了。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来自《西西弗神话》最后一句,“应当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吗?是承认意义丧失的真实,认下“要去创造价值”的判决,肯定自我选择和自我创造,把生产消费和家庭生活当作人生意义的洞穴?还是投入意义、共识和共同体的重建工作中,对西西弗斯采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作者始终在高扬“继续战斗”的旗帜,但实际上战斗从未停止,分歧只在于战场不同——作者可能是以一种启蒙的视角有意地以剥夺其名的方式否定着当代大多数人一生被卷入的生存战斗。

面对个人的悲剧,泰勒开的是一剂社会实践的药方,话至此处思想的力量开始显得薄弱,前述所有精彩的分析在我身处其中的现实的衬托之下只能变得苍白。豆瓣有条短评大意是说“自恋原子主义已经是矮子里拔将军,不然还能怎么办呢”。我下意识自辩式地反对,但其实深深共情。

另外,看到很多人在骂翻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译者是做分哲的,我读着还算清晰流畅,看到有些行文甚至感觉亲切。

《现代性的隐忧》读后感(五):被造的宇宙与被造的意义

断断续续读了很久,读到我都厌了自己。终于抽了半天,一口气读完,不太理解地方一笔带过,不再纠结。总之,受益良多。自己在读书上还是需要调整,需要控制速度,不能一味被书和翻译影响节奏。

言归正传。1-6章十分精彩,将隐忧的第一部分——个人主义剖析的很好。由于最近一直在思考类似的问题,读完后更加清楚自己长久以来卡顿的地方。

意义的丧失、目标感的模糊、视野的失落、自决的泛滥…我们为了得到自由,终于失去了自由。后面的工具理性、自由丧失等分析也让我受益诸多,对这种现象我也很认可。

但一方面受制于翻译问题,部分内容读起来比较吃力,尤其在一些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词汇上,例如:同一性(identity)。后来是自己搜索了一下,尝试理解了一下诸如此类词汇的定义,否则确实比较难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此外,针对该书“不断战斗”的立场,个人其实认为是没有很好对现代性的三个隐忧提出有效解决范式的。或许是受制于本书篇幅和目的的有限,会发现作者虽然对现代性现象进行了剖析,提出的策略却十分含糊和概括。有效解决自由主义泛滥、原子化主义盛行、工具理性过度、柔性专制主义关键可能要回到第一个问题:个人主义之上,我们需要重新回到一个共同的道德视野,清楚人类行动与思想的视野是给定的而非自我创造的。

问题的根源正是——人是被创造的,而非自存的。惟有意识到超越者的存在,人才能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找到意义与目的。

读到这里,又在思考哲学和神学的关系。想起来史普罗的说法,自己也觉得,学习哲学有利于建立批判性思维,构建逻辑体系,对神学是有益的。但有一点,史普罗说的很好,有一本书,他从没有批判地阅读过,那就是圣经。当哲学被限制在一个有益的范围里,其实许多分析是对神学体系架构有益的。只是懒俗如我,不知道能够走多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