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现代性及其不满》读后感100字

《现代性及其不满》读后感100字

《现代性及其不满》是一本由[美]史蒂文·史密斯著作,后浪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性及其不满》读后感(一):现代性的二重身

本书以人物为纲的写作结构令其内容与我已读过的《科普勒斯顿哲学史》和《剑桥政治思想史》部分分卷以及《反启蒙》诸书有所重复,毕竟这个主题下总有一批绕不开的思想巨匠。但本书作者在人物遴选仍颇具个人特色,独具慧眼地选取了三部文学文献:《包法利夫人》(福楼拜)、《豹》(兰佩杜萨)和《塞勒姆先生的行星》(索尔·贝娄)。特别是对后者精华的提炼令人眼前一亮,这就提醒我们在研究现代性问题时不应忽略文学家的表述,虽然他们的观点往往分散而不那么直观地揉入叙事文本中,但借小说人物之口,他们对社会变迁和精神困境的洞见并不逊于职业思想家。

在对那批耳熟能详的思想大家的解读中,我在以赛亚·伯林的章节收获最大。作者作为施特劳斯的弟子,对反启蒙的定性无疑比泽夫·斯汤奈尔要温和得多。他指出,大多数反启蒙并非主张反对甚至取消理性、回归蒙昧,他们对西方传统的呼唤和重新挖掘,终究是为了充实启蒙运动,补充和维持现代性的理论与实践。这也本书标题中“不满”的由来,“不满”并不意味着反动(“反启蒙”),意味着倒退回去,而是:『 我们只是更加直言不讳地表达我们的愤懑。这种对自身的不满本身就是身为现代人之意义的一部分。我们是,或者至少正在成为,我们不满的总和。』

《现代性及其不满》读后感(二):马基亚维利对于现代政治的意义

“所谓有效真理,他值得是关于‘是’的知识而非关于‘应当’的知识,是关于事物如何世纪运作而非关于它们应当如何的知识·······”

“马基亚维利尝试单独通过政治生活本身来确定政治生活的规则,而非让规则屈服于道德、神学或形而上学的要求。”

马基亚维利主义虽然被人所诟病,但放在历史中有着其积极意义,且程度巨大。他的理论是主管上期望基于客观人类行为活动的事实而产生的,这也开创性的让人类政治从过去中世纪受宗教与道德铁律等影响中剥离出来。因此马基雅维利也是现代政治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他的理论以新的视角的形式影响了包括马克思韦伯、马克思等众多现代政治学者思想。

他的核心观点是基于“有效真理”的理论,有效真理本质上区别出了“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的不同。虽然主观认识对与人类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但认识客观真理是人类走向世俗性、科学性、商业性的前提保障,也是西方近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必经之路。

但正如历史中所有革命都会产生矫枉过正的情况一样,马基亚维利同样也从中世纪宗教主义政治走向了反面的极端,那就是绝对的客观主义,为了遵从人类的原始行为本质,而大张旗鼓的鼓励“不为善”,这在本质上是忽略主观精神价值中的道德与信仰世界的表现。认为道德只是人类的虚伪而不切实际的产物。这是今人对其理论多有责备的根本原因。

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其对于人类,特别是现代政治科学的巨大贡献,他如历史中所有的革命运动一样,在来回的矫枉过正中让历史的钟摆始终前行。

《现代性及其不满》读后感(三):社会伦理道德及其个人道德的演变

这本书无论是从马基雅维利《曼陀罗》易变的自我,到笛卡尔的《谈谈方法》、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和自然法、斯宾诺莎普遍信仰的矛盾性、富兰克林的大众社会、康德的自由人权主义、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以及卢梭的反启蒙、托克维尔的多数人暴政、福拜楼的反资产阶级美学、尼采.施米特对物化社会,即资产阶级的末世想象、以赛亚伯林的自由主义社会和斯特劳斯的生活哲学探讨.....都是围绕着由启蒙运动——“科技、进步和商业”——发展带来的,对产生现代性不满&和为何会有这样现代性不满的发展论述。

走进这些大家们所提出的思想,和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对当时提出这些思想的批评和怀疑,就是在走进他们所处的当代社会背景,就是去看见所有这些从启蒙运动开始发生的科技,进步,商业,文明、政治、哲学、文化,艺术发展变化背后,带来的其实是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标准的演变和变化。就像我们今天正在遭遇的价值真空和道德真空的矛盾二重身现象,就是如此之下演变过来的。

但非常明确的是,反启蒙不是启蒙的对立面,而是一个并存的二重身现状。就像现代性并非一个需要克服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面对的挑战一样。对现代性的不满,确切地说,对现代性的异化,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现象。对现代性的两面——启蒙运动及其反启蒙批评,现代性不仅包括了相互竞争的并非单一面向,还包括它自身连续性与中断性的这些共存问题的思考,就是参与现代性反思的一种进步表现。

就像全书结尾句说到的那样,”我们生活在混合的文明中,它是由相互竞争的启蒙和反启蒙各派别所构成,而这些派别使得理性和科学所具有的解放力量看起来愈发虚幻。而进步叙事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其二重身,我们也将永远被我们的各种不满所困扰——而这是一件好事”。

《现代性及其不满》读后感(四):一些梳理

在现代语境下,社交的意义在于示好,降低自己的威胁性、不透明度,向他人许诺愿意参与到这场奋斗、互换的商业社会运行中来,是一种表态。是参与到现代化、资产阶级运行的门槛。 生活中有两类人,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面貌。现代化属性多少具有一些资产阶级特征,上进,与传统古人讲求德性、修身、佛系、老庄思想不同。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后者会不太喜欢社交,虽然具有社交能力。两种人会产生利益冲突。前者觉得后者不上进,后者认为前者过于功利。事实上只是两者所信奉的道德观不同,对人生价值的定义就不一样,自然行为驱动也相去甚远。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由主义思潮与传统思维产生了碰撞冲击。思想的改变需要几代人。 同时现代人不见得喜欢自己这种上进与社交应酬,却不得不去参与。因为要躲避恐惧。死亡与焦虑,还是选择焦虑。这也是为何现代青年如此焦虑、不论做什么都没办法接触脱离的原因。(中国古代思想摆脱了这种扎根在现代化思想中的恐惧焦虑与不安。或者说宗教信仰存在的一大意义就是消除这种恐惧,第二意义是对复杂归因的好奇心本性。) 现代自由主义与资产阶级哲学理论奠基人霍布斯:人生不存在最高的善,而所有的行动都只不过是避免痛苦和横死的手段。人生变成了无止境的对欲望的追求,这一追求永不停息。 持续的急躁、不眠与不安与其说是人的本性的标志,不如说更多的是现代性的标志。这就是为什么古人生活环境恶劣,还能相对闲适。为何一代又一代人愈加焦虑,上一代人拿着微薄的工资就敢生孩子,但当下一线城市的高薪青年却养不起孩子。 霍布斯的新道德本质上是资产阶级道德,一种有关奋斗、自我创造和独立的道德(当代新青年与女性主义所崇尚的都是这样的价值观,会与中国传统的部落氏族传统架构相冲突 。但是随着自由主义的式微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发展,国内的话语方向仿佛又转向古人的价值观,不被奋斗观所绑架,不向资产机器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同古人所尊崇与荣誉、荣耀和雅量有关的道德相对的反题。并非对荣誉的渴望,而是对逃离恐惧的持续性欲望,成为行动的主要驱动力。这标志着一个全新阶级掌握了政治权力。这一新阶级没有传统的扶助,不受习俗权威的困扰,仅仅只是追求自身的欲望。

《现代性及其不满》读后感(五):现代人不骗现代人

作者在鸣谢的地方写到“就像莫里哀笔下的舒尔丹先生在四十岁时突然发现他终其一生都在用散文说话一样,我也直到最近才意识到,自己一直都在围绕现代性思考,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它…”看完整本书,再看这段话,觉得很有共鸣,我买这本书的动机不是看到了现代性这3个字,而是看到了里面包含马基雅维利、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卢梭、托克维尔、尼采、贝娄这些我感兴趣的人。看完这本书,我发现很大程度上,我之前关注的许多人或者主题,多多少少和现代性有关。

作为一本思想史,内容很丰富,除了上面列的这些人,还有原先我没有怎么关注的富兰克林、福楼拜、索雷尔、施密特、以赛亚柏林、斯特劳斯、兰佩杜萨。以及,频繁提及但没有单独成章的马克思、韦伯等等。

整个框架逻辑非常清晰而且很负责任,开篇先明确了术语和整个脉络概括,结尾做下总结,中间一半阐述现代性,一半阐述现代性的不满。因为内容过于丰富而且非常精彩,以至于我看完后犹如吃了一顿超级大餐但由于肠胃羸弱未能完全消化,又想再吐出来反复咀嚼。

看这一遍,我也只能简单写写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或我能比较理解到的内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