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战争中没有女性》读后感100字

《战争中没有女性》读后感100字

《战争中没有女性》是一本由[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4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中没有女性》读后感(一):读中感

2022第一本书,才读到第二章就想标记分享。过往读到关于战争的描写,大多逃不开“热血”、“奋力一战”、“光荣”、“牺牲”,当然也有文字将目光聚焦在创伤和死亡,可是很多都是宏观的、量化的视角,基本上都是男性视角,新闻里每每出现“抗战老兵”也基本都是男性的照片和故事。但这本书将战争中鲜少被关注的女兵推到大众前面。 是的,女性对战争有自己的理解和记忆,读到第二章就感觉到非常痛苦,好几次要落泪。看到她们大多人上前线为了自己、家人、后代的生存——我觉得这才是正常的由人的本能驱动的,在无法生存下去的年代,在不谙世事战争却突然袭来的年纪,满心慌乱下很少会有人想到什么宏伟的目标吧。看到她们上战场后如何隐藏和消灭自己全部的柔软和同情,变成战场需要的士兵,看到她们如何快速学会杀人,看到她们同伴的牺牲,看到她们战争后三缄其口不提自己在战争中的过往,努力地想过上自己认为的“正常生活”,但在看似平静而日常的生活下其实内心忍受着煎熬,这些细节的描述更让我感受到战争残酷的核心,没有什么光荣,也不是什么说教,而是真真切切的和平来之不易。

《战争中没有女性》读后感(二):无题

参加过二战的苏联女兵回忆录合集。作者把冷冰冰的数字“一百万”肢解,把个体经历从历经战火的废墟中搜寻出来,把残忍的真相展示在读者面前,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获取强烈的情感共鸣,并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热泪盈眶。战场内外的女性是割裂的,战场内没有性别,而战场外的社会还要求她们成为传统的女性,从鬼门关里爬回来之后,还要经历另一种重生:重新适应社会所要求的女性生活以及在饱尝了仇恨之后重新学习何者为爱。战争也是成长加速器,加速了人的成熟甚至衰老,这一点,既体现在生理上,也体现在了心理上。战争还使人情感麻木,就像“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感觉适应一样,人也存在情绪适应,久历征战的姑娘们,有些甚至丧失了哭泣的能力。读到后半部分,我的情绪似乎也麻木了,我也感觉不到悲伤了,大概这也是这类回忆录与小说那种文学作品的差异,后者能把众多人物抽象概括若干典型人物,让他们承载所有的苦痛,以引发更持久而强烈的情绪体验。但作者更看重的,是用充满温情人情的声音,在对往事的生动表达中,原汁原味地显露出无法抹去的人生悲剧。看惯了加工品,也许这种粗糙但真实的记录,在不过载的前提下,确实更能触动人心吧。

《战争中没有女性》读后感(三):关于战争

我以为,作为女性,我天然地对战争没有兴趣。

原来只是不感冒功勋章的样子,不好奇所谓伟人的功绩。完全女性的视角,让我觉得戴上了一副合适的眼镜,能够清晰地去看到真实的战争。

太真实了,看到血肉也看到废墟里的花,听到炮响也听得到婴儿的哭声。好多个片段太过震撼,以至于像被擎住了脖子,只能关手机或者换书。

时至今日,男性眼里的战争大多还是一场刺激的游戏,一场代入统筹视角的高谈阔论,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的话语里隐身了。突然爆发的战争,对于真实情况的隐瞒,人为制造的饥荒,政治清洗……战争是复杂的,是瞬息万变的,但痛苦却是相似的。严肃地正视历史,不仅仅是让孩子背下年份和事件,而是看到这样真实的讲述,才有可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时代像个巨大的钟摆,我们每个人拼尽一生想要往钟摆上方爬,但是上帝一旦松手,钟摆刷——一下掉落,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当然,这个世界没有上帝,那拿着钟摆的那群人,可不可以不要松手?

《战争中没有女性》读后感(四):成为女性

怎么说呢,这本书就应该是那种人生必读的几十本中的一个。好书跟好电影一样,厉害的不应该只是结构精巧语言优美,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看世界的角度和理解生活的方式,拓展心灵的边界,去理解之前不能理解的事,让人成为一个好人。

这是一本从女性视角来讲述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政治文学,所以最神奇在于,即便在战争中,也可以没有历史、没有对错甚至没有敌我,女性就是这么神奇的物种。

她们在战争中也想保持干净美丽,在乎监狱外屋顶上的一朵小花,会记住战役前那个宁静美丽的早晨有多可爱,她们怜悯受伤的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分面包给敌方的儿童。因为要像男人一样工作和作战,以至于身体自然暂时停经,被德国人强j,并目睹自己的军队强j德国人。战争结束后不承认自己参加过战争,只有监狱的墙壁见证了她们的坚韧和不屈服。

而小李的哭点也越来越奇怪了:

“ 在回家的火车上,我发烧了。脸肿得嘴都张不开,原来是长出了智齿……我从战争中回来了……”

明明有那么多故事,但是这一句让我哭瞎在早餐餐桌上。

《战争中没有女性》读后感(五):历史中没有女性

推荐指数:⭐⭐⭐⭐三星半

需要女性的时候,把女性推上一线却弱化他们一切的性别特征,不需要她们的时候又将她们推下神坛——不仅在战争中,在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是如此。还记得疫情之中,那些“自愿”剃光头的医护、没有卫生巾的抗疫一线和被口罩勒破的脸颊等等,抗疫中也没有女性。然而,在这些地狱般的环境中,有女性的地方让人体会到了人性的存在,她们有感情、热爱生活、热爱家人…她们就像切尔诺贝利核爆后的废墟上重新盛开的花,给绝望之地重燃生机。

在她们的叙述中,才让人觉得历史不是遥不可及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组成的。在举起枪射击的时候、在亲人因为自己而被杀害的时候、在以自己孩子做掩护去做情报工作的时候,很难说这个战争正义与否。战争一旦开始,不论宏观上目的多么光伟正,微观上看,就是夺取他人生命。之前跟朋友争论过关于反战的话题,她一直在说难道反法西斯战争也该反对?别人打进来我们不该反抗?我一直觉得我的“反战”,不是具体哪场战争或者什么目的的战争,而是战争这个事情本就不该发生,一旦发生,就是对双方弱势群体的伤害,我只是反对这种伤害。如果战争变成了双方的政府或者是双方的领导人在拳击台上互相爆锤对方,那我毫无意见。

这本书基本上是口述纪实,故事比较多且零碎,选题好于内容,相比《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还是差了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