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蛙经典读后感有感

蛙经典读后感有感

《蛙》是一本由莫言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4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蛙》读后感(一):如果当地没有过分的重男轻女 结果就不会这么血腥

如果当地没有过分的重男轻女 结果就不会这么血腥,被村民妖魔话了的姑姑,看似政策下苦难的村民,整个村子才是被重男轻女思想附体的妖怪吧,他们流血了 ,不觉得可怜 只觉得可悲, 而且几十年后的今天这种愚昧的思想仍然 在某些地区横行。。。。朋友的亲戚在和作者同一省的农村生活 ,那里至今保存着吃饭女人不让上桌的光荣传统。

《蛙》读后感(二):《蛙》读后感

作為計劃生育的一波九零後,生在東北長在東北,沒來南方之前,身邊的朋友基本都是家裡的獨生女,但是,來南方讀書後,身邊的同學朋友,家裡邊很多都是最少兩個孩子,獨生子女少之又少,偶而有那麼一個兩個獨生子女的,也是因其父母是小公務員,若超生就會下崗、丟了工作。書中最後結尾講“盡管不敢說搞明白了中國的計劃生育問題就等於搞明白了中國,但如果不搞明白中國的計劃生育問題,那就休要妄言自己明白了中國”。的確,計劃生育作為我國的一個基本國策,站在歷史的宏觀角度來看,確實為今天國家的快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石。但我國幾千年來都講求人倫道德,這一基本國策,無疑也衝擊了自古以來長在國人骨骼血脈裡的那不可根除的基因。問題本身追其根本或許本無對错,不過是因為不同歷史背景下,不同立場下,每個人的是非對錯觀便都不同。就如文章最後一句作者留給我們值得深思的那句話一樣:他人有罪,我亦有罪。

《蛙》读后感(三):标记卡写不下了所以放在这里

半夜看完,脑子里一像塞满了黄乎乎脏兮兮的棉絮一样,伴以短暂的失眠。感受是深刻大于感人,新奇大于怪异。 之前就听说莫言作品男凝厌女,但在我看来却很真实。男性作家以女性生育为主题本身就很有挑战性。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把人的生育与动物作比,他没有像萧红一样以女性生育过程本身为描写对象,而是写“时代背景下变态了的生育状态”。从对孩子有着病态渴望的“家庭”到为计划生育而几近疯狂的姑姑,都受着“生育”的困扰。不同的是产妇们可以走出去,但是作为“刽子手”的姑姑却永远对蛙抱有恐惧。无论是失去对生命的敬畏与还是屠龙者终成巨龙,都是可怕的故事。但如果赋予了其一定的合理性,那么这种弧光便会在强者身上转化为痛,在弱者身上转化为怜 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蛙中的痛,既不乏梦魇一般的可怖又不乏切肤般的真实。 不得不说一句,莫言的作品真的新奇又好看,从构架到名字都是前所未见。吃煤一部分先声夺人,后面姑姑遇蛙一段是继罪与罚以后第二部让我看了产生生理共鸣的描写。

《蛙》读后感(四):看完《蛙》的一些小想法

这是我第一次看莫言的作品,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阅读过程非常的顺畅也可能是我看外国文学太多了的缘故。

该本书主要以姑姑为主线讲述了中国当时计划生育的情况,主要的形式是以蝌蚪也就是“我”写信给日本老师介绍姑姑的故事来推进的,“计划生育”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剧中的每一个人都非常的鲜活和真实就好像你真的在现实生活中有遇到这种性格的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陈眉、陈耳的故事,感觉是小说里少有的正能量,没有屈服于钱财靠自己的双手踏踏实实的挣钱,但是结局让人惋惜,尤其她们爹陈鼻的丑恶嘴脸,自己老婆都为他生小孩死了他还因为生了女孩不满意还叽叽歪歪说断后,这种封建思想我觉得是这部小说批判的一个点,后面的话剧部分稍微美化了陈鼻的形象。还有姑姑这一主要人物,接生了无数人也因为计划生育而“杀”掉了许多人她即是受刑者也是执行者,所以后面老了才会弄泥人来赎罪。文中的一句话完美体现了她的一生“姑姑这辈子,吃亏就在太听话了,太革命了,太忠心了,太认真了”。蛙这一姑姑最害怕的动物其实就体现了莫言对于历史的一种反思,女性真的太不容易了。

《蛙》读后感(五):以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不得已的殇痛

读于2021年4月—5月。这是我完整阅读莫言作品的第一部,从最初对《红高粱家族》朦胧地仰慕,然后到偶然阅读短篇《牛》后的触动,再到半途而废的《丰乳肥臀》,最后决定认真阅读的《蛙》,这是一个逐渐失落的过程。也许是诺贝尔奖的巨大光环,让我期望太高吧。所以,在我只能算是阅读了莫言的一部作品的情况下,对于莫言我还是少说两句吧,莫言莫言。 《蛙》是一部不好评价的作品,因为有些疑问在困扰我。首先是第一个问题,文学作品到底该不该带有z色彩或是该带有多少z色彩?在这部作品中,莫言以一种隐晦的手法来反思生育,一次次意外导致的悲剧的确让人唏嘘,这让我也像他笔下的姑姑一样,成为一个矛盾体,面对宏观政策下的个体之殇,又该作何评判呢。第二个问题,文学作品中反映的问题,该不该放大去看,会不会为人所用?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伴随着不同的质疑声。有人说文笔在他之上者尚有人在;有人说这是西方阴谋下的把戏,借机放大莫言笔下反映的瑕疵,以此抨击。《蛙》这部作品的确让我联想到沂南陈事件。是否如此,确实不好评论。 社会总是在进步,但不能以此否定过去,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