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读后感摘抄

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读后感摘抄

《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是一本由【法】 阿兰·布拉克尼耶 著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读后感(一):懂得边界感的人生,到底有多爽?

有人说,一个人的一生,无非是要处理好两种关系,一种是与世界的关系,另一种是与自己的关系。

关系,对我们那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我们才能处理好与世界的关系,而只有处理好与世界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滋养内在的自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一个规则,就是要有界限感。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远不近,既能朋友那里获得想要的关注和安全,又不过打扰别人,相互绑架。

在《恰到好处的界限》这本书中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这本书的作者,是阿兰·布拉克尼耶,他是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医师,著有《你好,焦虑分子!》《被虚构的焦虑》等书籍,帮助自己看到内心的情绪,找到真实的自己,遇见美好的未来。

拥有适当的的边界感,能帮助我们建立与他人健康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只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努力地想生活得更好,但是,生活往往不遂人愿,总是一团糟。

我们担忧、难过、焦虑、恐惧,情绪低落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们会因为一件事、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表情,而产生一些好的或坏的反应,我们会因此有乐观的、悲观的想法,会有好的或坏的决定,然而,这些反应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是不同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感知这些,让这些内在反应更好地为我们所用呢?

其实,在我们的内在,有非常丰富的内在资源,我们并不了解它们。我们在精神上拥有内生的力量,这些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抵御生活的风风雨雨。《恰到好处的界限》这本书中,将这种力量,称之为“防御机制”。

比如,电视剧中,发生车祸的女主角,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对车祸的过程全忘记了;

被诊断重症的人,一开始也会持否定态度,认为是医生诊断错了......

这其实就是我们的一种防御机制。

我们的防御机制来自我们先天因素和后天的经历,环境与大脑之间的互动,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着一生的存在方式。我们要保护自我,滋养自我,使自我得以继续构建,所依赖的正是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是我们内在的一种强大的力量。只有学会调动自己的内在力量,记住我们内心深处的保护工具,我们才能够直面生活,不受别人虐待,也不去自寻烦恼,自我孤立,也不自私,自私,自立或者顾影自怜。

防御机制对我们很重要,当然,有些防御机制是积极的,也有一些防御机制是消极的,我们只有认识这些防御机制,才能在遇到困难时,更好地使用它,让它帮助我们度过难关,获得我们想要的生活。

在《恰到好处的界限》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的防御机制。这些防御机制在我们处理问题时,时刻掌控着我们的大脑和行为。

作者根据人们在生活困境中自我保护的方式,经过大量的研究,将防御机制分成了三大类。

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能以幽默的方式解决,或者积极地对待,主动求助于人,能让更好更快地走出困难。

作者认为,这一类防御机制,是最有用和有效的。它能帮助我们应对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尴尬和迷惑,让人产生满足感,避免不愉快。这些方法应用起来很容易,也可以协助我们摆脱困境,也是我们的快乐和成功之源。

这一类的防御机制,往往会在我们自己蒙然无知的情况下出现。而这些防御机制,往往也会使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当情绪爆发时,选择压抑,就会让我们心情郁闷,甚至还会引发各种睡眠、健康问题。

这一类防御机制,是我们面临爆发或崩溃情景的最后手段。他们或是作为抵御内部和外部严酷威胁的坚强堡垒,或是在面临无法承受的情境时被调用。

我们要认识这些防御机制,当它们出现的时候,能感知到它们,以便及时地调整心态,换一种对我们自己更好的应对方式。

《恰到好处的界限》这本书中说:最好的自我保护,不是封闭自己,而是学会与他人相处。

每个人都需要独处,但一个人时那种深深的孤独感又让我们无法自拔,所以,我们要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要在自我与他人之间保持灵活而适当的边界。

我们每个人都面临两个威胁,一面是过度依赖,另一面是过于冷漠,只有建立合理的边界感,才能避免过度和不足。

在自我和他人之前建立的合适距离,既保证了对自己的内心尊重,同时也保证对别人内心的尊重,拥有界限感,我们能好地、更真实地表达自我的需求和意见,还能让我们避免矛盾,更好地沟通相处。

最好的关系,一定是有边界感的关系。认识自我,与自我的关系越好,我们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就越好,也就能更体会到生活更丰富的一面,内心也就更满足、安定。

《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读后感(二):尊重是一道界线,不远离,也不超越

很多父母可能没有进孩子房间敲门的习惯,因为自己小的时候,父母也没有这样的习惯。

然而,现在的孩子对自己的隐私更重视,不敲门就闯入,让孩子感到不安全感。

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独处,但又无法忍受孤独,所以要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建立合适的界限,既能保证对自己内心的尊重,也能保证对别人内心的尊重。

《恰到好处的界限》如黑夜中的一束橙色的灯光,照亮晚归人的心房。在这变化无常的世界里,我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我们需要一种发自内在的力量,为我们提供庇护,保证我们不会做出浅薄无知、冲动和过于情绪化的反应。

本书作者阿兰·布拉克尼耶,当代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医师,拥有丰富的心理学临床经验。

他认为我们在精神上拥有内生的力量,这些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抵御生活的风风雨雨。正如心理学大师佛洛依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

只有当我们发现并调动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各种行为,这些行为无论好坏,都是心理防御的结果,最终将促成我们改变,获得进一步的心理平衡和自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获得合适的界限,以丰富我们的内在资源?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过很多特殊的时刻,比如告白、失恋、分离、疾病。这些时刻都会带给我们紧张的局面,想要从容面对,需要我们竭尽内在的力量。

《包法利夫人》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她睁大一双绝望的眼睛,观看她生活的寂寞。她像沉了船的水手一样,在雾蒙蒙的天边,遥遥寻找白帆的踪影。”

坠入爱河的人们,往往会丢盔卸甲,一切皆为可能。在那充满幻想的时期,哪怕是生活的烦恼也会退居次要的位置。

在爱情状态下,我们的防御机制虽然惊人,但是能够被理解,就是罔顾现实。现在在各个方面都在坍塌,似乎都被改变得面目全非,虽然看起来让人吃惊,但它帮助我们防止一切对幸福的威胁。

然而,谁也不能保证一段感情必然终身不变,当分手来临,被迫分手的人都要经历一番悲伤,而提出分手的人也同样免不了。分手所调动的保护方式,在弃之而去和被抛弃的人身上,是不一样的。

对于提出分手的人来说,为了安抚可能存在的愧疚感,要寻找理由为自己辩白,自我防御策略是通过预期的方式,想象与对方一起生活可能遇到的困难,把自己的选择理智化甚至合理化。

而被抛弃的一方,需要向别人寻求帮助,尽一切努力避免自己不希望的分手发生,甚至否认分手。也可能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幻想着把自己与对方联系起来的一切,最后或许贬低自己,转而攻击自己。

而在面对这些人生大事时,不论情况是幸还是不幸,我们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

为什么会这样?

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在调动心理保护力量防止好的或坏的情绪失控时,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效地控制情绪。

只有运用正确的防御机制,才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应对。

最近有朋友找我抱怨她的公司,不但每天要加班,休息天也不能保障。可是,她的小孩刚上小学,每天一边忙工作,一边心里放不下孩子,这样的日子太难熬了。但她又不知道辞职后还能干什么?现在,她每天都在不安中度过,是留还是走,该如何是好呢?

我和朋友一起慢慢抽丝剥茧,把她的情绪感受和职场上的现实预期区分开来。她很快做出了生活与工作共存的计划。对于她来说,不是抗争就是逃避,懂得区分感情和理智,即使并非任何时候都算最好的应对机制,也往往能使我们勇敢面对某些棘手的状况。

有时候,在各种事务的压力下,我们变得过于依赖自己或者其他人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我们无法控制情绪;有时候,我们无法揣度其中的危险;有时候,我们遭受不公却不敢反抗。

我们要保护自我,滋养自我,使自我得以继续构建,所依赖的正是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是栅栏、过滤网和边界线。我们受到伤害或言语上受到侵犯时的本能反应是:在心里暗自咒骂,或是高声咒骂!

科学家证明,在感到痛苦时以这样类似的表达作为回应,可以提高对痛苦的忍耐力,或是减轻痛苦感。

不过,这样的方式并非最合适。因此,要我们懂得如何保护自我,避免无益或笨拙的方法。相比那些不懂幽默的人,最好在懂得幽默的人面前使用幽默方法;相比陷入过度的哀伤,不如对伤心的事暂时使用否认的方式。

当我们发现内心的丰富资源,找到其中最好的,对自己的惯用方式了然于心,这是我们对个人发展的关心。

心理学家保罗·瓦兹拉威克曾说:“不幸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让自己过得不幸、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不幸,这种技艺需要学习才能掌握;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的不只是几次命运的垂青……驯服自己的不幸,是走向快乐的第一步。”

我遇到过很多人,想要改变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依然还是在抱怨的阶段,并没有做出任何改变。

改变真的很难吗?我们需要担心彻底改变带来的危险吗?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训练,让自己的内在力量变得丰富,甚至可以让一些防御机制被替换为其他更加愉快和有效的机制,从而继续自己的人生道路。

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拥有无可置疑的内在力量,允许自己运用比目前所用的种类更多的自我保护方式,那么关键就在于要把这些防御机制找出来。

没有任何的事物会永恒不变,曾经的苦难、过去的荣耀,都会随着时间而消逝。接受与自我之间的对立和相容,会加强我们的自信。

让·科克托在《雄鸡与小丑》中写道:“我们心底藏着一位天使,却不停地打击她。我们本应该成为这个天使的守护者。”

《恰到好处的界限》告诉我们,唯有开启内心深处的保护力量,我们才能够直面生活,不受别人的虐待,也不去自寻烦恼。

而保护好自己,并非自发产生的能力!大多数人只是出于习惯而使用有限的几种内在能力,运用的方法和产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环境,一切防御机制都有其价值,它们让我们变得足够强大,让我们能够过好自己的生活!

《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读后感(三):你越缺少什么越爱显摆什么的背后,都藏着这样的心理

有一首老歌是这样唱的:

我现在就想问:你还好吗?

可能你会立刻回答我,“我很好、还不错……”

那就请你先闭上眼睛想一想,有没有要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你当时有什么感受:

相信,如果你经历过这些事情,应该不会再淡定地说你很好了吧?

如果有人告诉你,你要好好照顾自己,相信你会下意识举起手臂,狠狠地掴他一掌吧?

焦头烂额的生活中照顾好自己,这不是痴人在说梦吗?

当然不是。

巴黎的心理学家阿兰•布拉克尼耶说,只有调动起内在的力量,我们就会抵御来自生活的风浪,让日子过得顺风顺水。

这句话来自他写过一本名为《恰到好处的界限》的书。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读者在遭遇难处时直面生活,努力开启内心的保护力量。书里为我们提供了27个防御机制,让我们学会评估和使用自己的防御能力,从容不迫地解决面对的困难和压力。

01你越缺什么,就越爱表现什么

我们的周围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喜欢“炫”。买包、买鞋、买钻戒,穿戴好就会到人前不经意地显摆一番。

这种行为,其本质就是一种无意识压抑的心理反应。骨子里,他们有着自卑情结。因为自卑,他们会用自夸、爱表现,来释放内心的压抑,让自己”好像“很有底气,但事实是:他的举动越夸张,他的内心就越不踏实!

这种不踏实,就是心中内在的防御机制在作怪。

可能你要问了,什么是防御机制?

心理学家们为其下的定义是:它是一种自发的心理程序,用于保护个体免于在感知危险或是面临压力时产生的焦虑感。

比如我们的身体会因此产生的不同层次的反应,忽视、拒绝、抵抗……

人在幼年的时候,感知到了压力或者不快的时候会用身体语言来反抗,或哭或生气或转身无视。

成年后,当有了不满不会说出来,也很少用身体来示威,他们可能一笑而过;也可能会在心里先诅咒上千遍,然后想办法把问题投射到别人的身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已经学会了用智慧的方式,找到让自己愉悦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比如,感觉痛苦无法忍受时,会在心里咒骂;

面对他人冷嘲热讽,会选择环顾左右言他;

感觉自己被冒犯了,当时无法回击时,日后就会找个适当的时机“报复”一番……

似乎当我们运用了这些防御的方式,我们的内心就会感觉到了舒坦,日子也会安逸顺畅了,这都是防御机制的功劳。

好的防御机制,会让我们心平气和,生活有着幸福感;不好的防御机制会增强人生的挫败感,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02你内在的情绪反应,决定了生活的幸福尺度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专栏作家哈里斯和他的朋友在报摊前买报纸。

拿到报纸以后,朋友非常礼貌地对摊主说了声谢谢,可摊主并没有理睬他。

哈里斯为朋友鸣不平:“这家伙的态度怎么这么差?”

朋友告诉他,这个人一直都是这样。

哈里斯很费解,“那你为什么还要在他这买报纸?对他那么客气?”

朋友想都没想地说,“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情绪呢?”

面对别人的冷眼相对,看淡看开,心就不累了;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困难,改变了心态,幸福的格局也就变了。

看淡看开,改变心态,本身就是在预设心理防御机制,用它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在这本书里,作者介绍了27个心理防御机制,按照人们习惯性用法,这27个机制又被分了三大类。

第①类,幸福守护方式,也是让人优雅大方的方式。会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观、快乐。

这大类包括幽默、表达自我、自我反省等7个手段。

我比较喜欢的是男星德华叔。

他曾参加了某娱乐节目颁奖活动,主持人介绍他上场就说了一句“歌坛不老常青树,影坛不S万年松。”

虽然此称呼德华叔当之无愧,但面对台下众人,他还是谦卑地说“当有人说你常青树的时候,你就老了。”诙谐的一句话不但带来了笑声,也堵住了台下的悠悠众口。

第②类,独自承受方式。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被迫接受焦虑的一种模式。

包括认同、压抑、情感倒置、情绪隔离等14个。

书里有一个案例。

小米的忘性很大。为此,她特意在出门前列好的物资清单。当她回家后发现,自己要办的事情还是忘了,而且还把哥哥让她带鱼的事也忘得一干二净。

当她找作者述说心事的时候才明白自己的忘性源于儿时跟哥哥的纠葛。哥哥强迫她吃她不爱吃的鱼,当她把盘子扔到地上时,又受到了母亲的棒打。

因为受压抑,导致了遗忘,这种压抑性遗忘会经常通过某种事件被唤醒,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行为。

第③类,zui后的依靠。这是一种用ji端的方式对自己进行保护的模式。应用这种模式时,我们通常处在非常弱势的情况下,是前两种方式都不能解决问题时,不得不采用的法子。

对kang、发泄行为、退行、投射以及否认等都是这一类目下的手段。

说到这类机制,我想起不久前轻生的晋江小说作家洛拾意。在新书上“夹子”的当天被恶意差评、打负分,评论区还有对她进行人身攻击,导致她对生活充满了失意、无望。

于是她服药,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是这种选择却是一种不好的方式。用这种方式“企图”维护自己的名誉,只是,如果生命都没了的话,你还如何去维护名声呢?到头来伤害的还是自己,保护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这第三类方式,我们尽量少做选择。

诚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社会里,不可避免还会遇到各种端倪、各类威胁,让我们感觉到生活里的不安。

心理学家保罗·瓦兹拉威克曾说过这样的话,不幸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让自己过得不幸,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不幸,却是不该。生活中,人们该做的是要驯服不幸。

驯服不幸,就是要我们学会保护自己,也要通过帮助他人的方式让自己获得更多的优势,间接地保护自己。

03创建“边界感”,是成年人该有的修行

保护自己的路上,有没有更便捷的方式呢? 这本书里,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个办法,我们可以尝试一番。

1.平衡与他人的关系

自我保护,首要就是学会与别人相处,懂得与他人建立适当的边界。

与他们进行“自我表达”,经常“自我反省”,还可以运用幽默的表达方式,不断提高自己处世能力,与他人和平相处。

与他人相处的过程里,学会运用防御能力,转化思维,避免自己过重的精神负担是我们当前不可忽视的任务。

2.把特殊事件转化为力量

我们都经历过一些特殊的事件。

失恋,就会悲伤,为什么倒霉的人是我;亲人逝,就会哀伤,老天怎么不开眼;重病,就会忧伤,死亡是不是可怕的事。

作者说,无论哪一种事件,都会引发人们的思考。太阳每天依然升起落下,我们的日子也不会因为特殊事件而叫停或按下重播键。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过去的光阴里,不如思考怎么把坏事情建立边界,怎样处理才会由坏变好才是上策。

3.焦虑与幸福同在

日益忙碌的生活总会让人忘了自己。想起时或是感觉孤独、或是感觉浑身上下充满着病痛。

真的是病了吗?非也,病痛也可能只是自己想多了。

孤独存在吗?非也,只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

很多时候,我们担心的,不过是一种焦虑,越焦虑越忧伤、越焦虑越痛苦、越焦虑,生活越是黑暗。

我们要做的就是给焦虑建立边界感,更换自己的防御机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如读书、参与公益活动等,只要你肯沉淀自己,生活才会不辜负你。

英国作家欧文说:人类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幸福的猎取方式并非难事,除了进行努力、创造之外,重要的就是改进和提升源自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当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我们的生活才会越发的幸福。

“你还好吗?”

“我很好,我的内心更有力,我会无畏困难,变成自己喜欢的那个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