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杂写集》读后感摘抄

《杂写集》读后感摘抄

《杂写集》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2.00元(全五册)),页数:7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杂写集》读后感(一):小品文佳作

在阅读杂写集之前,并未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作品,只是了解作者相关生平和作品,一直以为作者是历史书本上的人物,作品一定晦涩难读。但在读完杂写集之后,发现并非如此。收到书后发现是装订成五册的小本,开始觉得奇怪,后来理解了编辑的用意,我都是闲时读几篇文章,方便携带翻阅,更重要的是文章的内容浅显易懂,文章内容举重若轻,不跟你吊书袋,不讲高深莫测的理论,寥寥几句就能将一些社会议题分析清楚明白,即使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能用很浅显的语言讲出来讲清楚。这些都离不开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以及西方理论学习的培养,同时也能感受到费孝通先生自己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家和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

本书涵盖内容丰富,从世界各地的游记,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革,重大议题等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见解,其中最让我感觉印象深刻的还是作者关于教育方面的见解,尽管是三四十年前的见解,放到现在依然具有指导教育意义,老一辈知识分子眼光独到,让人佩服!

《杂写集》读后感(二):【鉴书团】费孝通的各类零散之作

拿到书的第一印象是,这装帧好怪!虽然这么多内容分成5小册很便于携带,但这个外面的封皮实在有点撑不住场面。好在审美上还是好看的,很简单,没有花里胡哨,也符合作者的定位。

内容上,虽然我很敬佩费孝通,但诚实地说,这本书的质量并不是每一篇都值得称道。开头的甲乙两集是最好的,既有作者的真情流露,又有恰到好处的学术思辨,对于读了《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经典之作后还意犹未尽的读者来说,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补充。然而到了丙丁两集质量就有所下降了,主要表现在开始加入了诸多为其他人(或自己)写的前言和序言,而不客气地说,这些前言和序言是比较泛泛而谈的,不值得单独拉出来成集。还有些类似散文的文章却没有得到散文的精髓,读下来毫无亮点,要不是作者还有基本的文笔在下面撑着,实在要读不下去了。我读到这两集时,都在想,这怕不是为凑字数来的?好在最后的戊集有几篇又回到一开始的水平了,挽回了一点我失望的情绪。

全书读下来,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开始作者关于澳大利亚的见闻与思考,实在让人耳目一新。他推广猕猴桃、酒等各类乡镇产品的文章,也给我留下了另一种无关赞扬的印象。若将这五册中值得反复品味的文章单独挑出来合为一集,我很愿意给这一集打五星,可惜……

最后,本书的编校质量似乎并不上佳。丙集第42、43页多次把liquor打成liguor(意为英文中的烈酒),不知道liguor何以为烈酒?还有好几处我感到有语病,这不是语言风格能解释的。如果当年的用法在现在看来是有语病的,那么编者应该在相应位置出脚注以说明。

《杂写集》读后感(三):讽刺吗?一个囚犯流放地,成了最大都市

在备受欢迎的移民国家里,澳大利亚一直是中国人移民的s选国家之一。可它曾经却是一个非常大的囚犯流放地,还被嫌弃为“一无所取”的地方。 眼看土著民濒临绝灭的境地时,病死的病死,饿死的饿死,澳洲是如何逆天改命的? 1788年1月26日,di一批欧洲人进入澳大利亚大陆时,那时候总共就1030人,30年后扩充到3万人。150年后,入境的移民超过740万人。 自di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1947年起,入境移民开始大规模增长,到1950年就翻倍到800万人,,20世纪60年代突破了千万大关。 但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偌大个国家却不是人人都能搬进去的,早期它可是英帝国拿来利用囚犯无偿劳动的殖民地。 而当时流放囚犯的杰克逊港,后来却发展成澳洲最大的都市悉尼。 在那样的困境里,澳洲的经济发展到底是怎么突破的? 一,欧洲移民在澳洲建立囚犯流亡地后,为了生存,不能老是靠外来的粮船接济,于是就开始发展农业种庄稼,但是土地不多,他们就在山凹找到越过大青山的缺口,筑路通道。 山外的沃地不仅提供了粮食的产地,而且为di二个图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他们解决了用羊毛这个特产去换取海外供应的生活必需品。 三,他们在新南威尔士的巴瑟斯特发现了金矿,从而改变了澳大利亚的经济结构。大量的矿藏输出一度让澳大利亚成为世界di一位铁矿石产出国。 经过这几次的经济突破,人民的生活一步步提高,甚至人均国民收入曾在各国比较表上占据领先地位。 这段历史描述,以闲散的笔触,在《费孝通杂写集》甲集里徐徐道来。 费大师第一次跨越南北半球,坐了19个小时到达澳大利亚,因为新奇,也为了打开眼界,他在澳大利亚访问了三个星期后,觉得不够,又继续深入了解了一段时间,写下了五篇关于澳大利亚的日记,收录在了这部杂写集里。 这部杂写集分为甲、乙、丙、丁、戊共5集,记录了从1982年7月20日到1987年12月10日的生活和经历,并出版。 而我们从这些小品文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文人学者所代表的那一代人整体的生活样貌。 费大师作为卓越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通过自由书写,流露出他独立的思想和自我人格,表达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不做作。

《杂写集》读后感(四):“文章圣手”散文大家费孝通

本书为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费孝通,于“一九八二年的七月廿日”到“一九八七年的十二月十日”所写的甲、乙、丙、丁、戊五册杂感集子,即《杂写集》。

费孝通之所以所以选择学社会科学,在于他觉得这才能治万人之病。他一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就是认识社会,认识中国。

费孝通百读不厌的书是《爱的教育》:“一个人的基本习惯,大多在儿童时期养成,抓品德教育必须从小学抓起,很多良好习惯甚至还要早些,幼儿园里就得注意培养。”

古语有云:“一岁看大,三岁看老”。孩子的教养必须从小抓起,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倾向,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

诚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费孝通在本书中还提到了他的“老人守则”:

一,要活到老,学到老,力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精神面貌,业务水平。

二,得之于社会的,要还之于社会。

三,确保晚节,力求在永息之刻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四,天天锻炼,力保健康,争取长寿。多活些日子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多为国家,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不要成为社会包袱,这个对大家有用的人。

五,为儿孙做个好榜样,不要为他们的物质享受多费心计,要从怎样养成他们靠自己力量克服逆境打算。给他们财富和地位作遗产是害他们,不是爱他们。

六,为自己从事的事业,培养好接班人。把历史看成没有止境的接力赛跑的跑道,接她好上班,传好下班,乐在其中。

每次看到老一代学者们,在学术自述中始终秉承“学术者,天下之公器”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纯洁高尚的人生境界,总有一种睹物伤怀之感。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无利不往来,能做到坚守一颗淡定而从容的心,不随波逐流,实在太难了……

苏格拉底曾说:“要小心因碌碌无为而产生的空虚”。

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了解到老一辈科学家的伟大之处以及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意义之所在,守住初心本色,充实自我,砥砺前行,方得始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