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说课(增订版)》读后感摘抄

《小说课(增订版)》读后感摘抄

《小说课(增订版)》是一本由毕飞宇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3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课(增订版)》读后感(一):差点意思及题外话

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并非为了印证作者。反之,应该激励想象、激励认知。

最出彩的当属第一课《读蒲松龄<促织>》,其他的总觉得差点意思。或许因为我同时在读格非老师的《文明的边界》,两相比较,有此感觉。

题外话。最近碎片化阅读以前圂囵吞枣的一些经典。在当下的年纪,才发觉了许多篇章、文句的意蕴及其妙处。

比如,柳宗元《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俏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而去之。”

这样的文句,又岂是从前那个赶考少年,或者后来的愣头青教书先生所能体悟的呢?

《小说课(增订版)》读后感(二):读书的境界

得到电子书

不记得为什么开始阅读这本书,这也是第一次阅读这种类型的书籍,所以给了五星的评分。说是书,其实是文集,文章与文章并无关联,因此读起来也毫不费事。

去年开始接触冥想,发现冥想有一个关键点是在于用更多的感官来感受世界,体会环境;所以今年一直想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这本书讲的是一个读书人对书的全方位的观察,从结构,文字,意向,人物等等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层层结构,让你读完发现居然读一本书还能有这么多的门道。观察和细节莫过于此。

另一点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真诚又博览群书,讲解过程旁征博引,离题万里又能拉回现场,满足了读者们的八卦欲望和故事欲望。

以下这段话很有感受:

《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每一次读《时间简史》我都觉得自己在旅游,在西藏,或者在新疆。窗外就是雪山,雪峰皑皑,陡峭、圣洁,离我非常远。我清楚地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但是,浪漫一点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再浪漫一点说,隔着窗户,远远地望着它们“在那儿”,这不是很好么?

《小说课(增订版)》读后感(三):后悔没在双十一之前看完这本书

͏从小我就欢喜看书,这个惯习一直保持到现。在系统的书读已经有三四了年。但名著是我一直敢不尝试的。总觉得读是书一件很快乐的事,没要必和读不懂书的较劲。可是随着阅量读的慢慢加增,我渐渐现发,不喜欢读、读不懂、读不出哪好,恰恰是因为我没怎么看经过典文学作品。过看的也都普当通小说着就零食一起化消代谢出了去。就在刚刚合上《小说课》的后最一页,立我刻加购了被毕老师种的草这些书。

这本《小说课》是飞毕宇在南京大,学北大清华高等校的讲课稿原。里面讲解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学文经典:《聊志斋异》 、《红楼梦》 、《水浒传》 ,还有鲁迅、海明威、莫泊桑、奈保和尔汪曾祺等典经作家的作品,些这篇目独立成章每,读一篇,都会毕被老师种草并。连连感叹:我时当怎么没发现,么怎就没读出来呢?都白读了!

其中印象最的深就是毕师老对《红楼梦》的解析,我在的记里忆,《红楼梦》的主人要物就是宝贾玉和黛林玉,但过通这本的书分析让我对王熙凤产生了浓的厚兴趣,我想了她解,想知她道到底有多“狠”。

就毕像老师说的,《红楼梦》里太有多的“飞白”,正常读人一遍读是不明白、读不透的好。的小也说都是越读越厚、越越读深的被。作者“按下去”的部分要续我们慢慢品,一部好的小说想要达表出来的深意要需作者和读者同共完成。

《小说课》让我消除对了经典名著的恐惧和斥排,好像的我读书舒适又圈扩大了呢。

《小说课(增订版)》读后感(四):观日

读毕飞宇老师对李商隐诗歌的分析,我重新理解了什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篇章中他提到几句对“白日依山尽”的分析。他说:“依山而尽的夕阳一般不是白色的,它偏红。但是,相对于太阳,“白”不是对红色的降低,相反,是提升,是白热化。在王之涣的眼里,哪怕是夕阳,那也是白色的,依然保持着充沛的体能,它老当益壮,活力四射。”

作家的观察能力确实厉害,没有他的说明我绝不会关注“白日”的“白”字,也不曾设想白日在这里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但经他一提点,我立马就想到了我曾经在香港大帽山上等待观落日的场景。我们一行人行山数时,终于站在山巅远望对面那座山头上的白日,等待着落日时分降临。那真真是眩目的白日,光芒四射,没有边际,但并不灼人。在初冬的南方,冷风瑟瑟,我们在山顶都冻得哆嗦,连带着也感觉到对面那汹涌的白光中的冷意。但白茫茫的冷冽中仍旧透这几分太阳专属的暖光。

渐渐地,像是量变引起质变一般,白日收缩了,光芒顿消了,而边际清晰的红日浮现了。太阳的存在范围从对面山头上的整片天空缩小到山顶上蛋黄般大小的圆中。红日的存在是短暂的,速生速灭的。它离对面山巅的距离越来越近,几分钟后,依着山,落在山的后方,消失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

所以,在我看来,“白日依山尽”,是略写。落日的全过程是:白日——红日——无日。此处省略了速朽的红日,是诗人的刻意处理,有诗人自己的情感意蕴在其中。诗人不是故意拿白日出来比兴,而是他大气魄的故意省略。他不想盯着“近黄昏”的红日发表日暮感言。如毕老师所言,此诗又高又远有盛唐气象。王之涣想关注的不是太阳那最后几分钟作为红日的存在,不是晚唐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小说课(增订版)》读后感(五):久处不厌

《小说课》 |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大学时候也零零散散看过几篇——《促织》、《故乡》、《项链》,这是第一次系统地将这部小集子看完,短短的15w字,却好像解决了我的很多困惑。阅读小说,就像是在谈恋爱,乍见之欢往往是小说的情节,所以通常会被爱的冲动冲昏了头脑,随着小说人物的悲喜而发癫。当然,经典作品的久处不厌更来自于作品本身具备的“境界”,那么这自然不仅仅是情节能够做到的,语言、结构、逻辑等等都在为其增添色彩。《杀手》的刀光剑影、林冲的“走”与王熙凤的“走”,李商隐的太阳和雨等等迎面而来,让我措手不及,回味无穷。

它不像是文学批评,因为它太温暖太体贴,它没有在纠结这是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没有用生硬的语言询问——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小说人物的关系是什么?小说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并透过这些问题在和你大谈特谈叙事学、社会学、哲学等等。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不愿意去接触这些高于我的学习内容,正如毕飞宇并不排斥沉浸在科学论文中的自己,“科学语言的组合方式构成的阅读障碍背后隐藏着求真的渴望,有上帝模糊的背影。”这何尝不是小说家进行文学评论时带来的巨大魅力呢?——他冷,他热,他有温度,他会流泪。这时候的我,仿佛能够体谅——为什么现在学生做的很多语文阅读理解的题目,不在简单的用“作用”、“意义”、“分析”这些词,而更人情味、更有温度,当然,无法避免,这对一部分同学来说,也更难。

最后,功利性一些,这本书的确不失为小说阅读方法指南,静下心来看,其中的任何一点都能让人获益匪浅——小说的“飞白”之处,重复的有序与无序、关注作家写了什么&作家没写什么……

本来看完这本也没什么想说的,但是码着码着,竟然有了5篇微博的体量,可见短篇小说,实在是,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