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读后感1000字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读后感1000字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一本由[英] 彼得·弗兰科潘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元,页数:35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精选点评:

●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可以说是为信仰而战,等到第四次东征打草搂兔子攻下君士坦丁堡,把同样信仰的东罗马帝国灭了时,其邪恶面目昭然若揭。

●之前看过作者的《丝绸之路》,现在又看了这本,不得不说,作者是挺善于从新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的,从拜占庭视角出发更能看到十字军东征背后的政治动机。另外,文笔水平也一如既往地好

●一直很想了解十字军东征,感觉那是一场疯狂又神秘的宗教运动,但国内却没什么这方面的书,所以我看到这本书就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花了3天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完,现在只想说:小众历史书也迎来春天啦!

●一个是得位不正,面临内忧外患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一个是与世俗诸侯交恶的教皇,一个为了引来生力军抵御愈演愈烈的外敌入侵,一个为了找到一个转折自己尴尬地位的事由,于是一场有剧本、有导演、有制片人的大型武装朝圣连续剧在北至诺曼底,南到西西里的欧洲上演。各路主演、群演穿越小亚细亚,收复被突厥人占领的尼西亚、安条克、耶路撒冷,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终得利的又是谁呢?是编剧兼制片人阿莱克修斯·科穆宁一世?是乌尔班二世?是博希蒙德?还是那些流芳的骑士?

●保持了《丝绸之路》的叙事风格和高水准。看似是一场信仰和荣誉之战,但东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确实值得人深思。

●宗教,一把双刃剑。

●当当换购,便宜,阅读体验流畅,依然记不住西方人名,我觉得我对人名的记忆算是彻底完蛋了。过去不知道“十字军”为何物时,觉得十分高大上,有点亚瑟王时代的感觉,实际上是宗教、政治掺杂在一起的一场乌合之众的打打杀杀,站在现在来看如此。没有兴趣对十字军战士搞同理心,也许允许教皇来中国能好点?读了那么多基督教有关的书籍,确实觉得,教皇支持弯弯有理,party禁止教皇进入无理,达赖喇嘛怎么看?

●十分混乱

●书本提供了君士坦丁城市图及拜占庭帝国边界图及东征路线图真的很用心,对于我这种对欧洲史一无所知对同时也是地理白痴的人来说很有用。边看书边看地图对东征前夕的一些战争地点及东征路线有了进一步认识。读完此书让我对君士坦丁更加向往了。

●当我在写论文的时候我都在看什么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读后感(一):为阿莱克修斯一世正名

出于传统西方视角对东罗马帝国有意无意的偏见与忽视,针对这场基督徒和穆斯林打着宗教信仰名义、持续超过两个世纪的对抗的起点,基督教世界竭力传诵追捧的是以博希蒙德、鲍德温为代表的十字军战士,视之为传奇英雄和虔诚榜样。即便在偶尔谈到东征原因时,也将之归结于乌尔班二世的宗教热情和能言布道,完全无视了驱使教皇做出决定的真正起因——阿莱克修斯一世的吁请,以及皇帝随后在东征过程中付之的筹备与保障,乃至于阿莱克修斯(在与十字军关系破裂、被持续抹黑下)其人形象于相当时间内都是声名狼藉的。

本作几乎可以认为是在围绕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替阿莱克修斯正名。既没有回避他作为篡夺者上位的早期经历,以及任人唯亲、埋下隐患的外交导向、有违初衷的军事失败等错误,包括由此在边疆失控、贵族叛乱等导致帝国江河日下的内忧外患中应负的责任。另一方面则肯定了他在东征中展示的政治手腕与应获承认的作用,从放下教派隔阂,利用罗马教廷的分裂契机与基督信众的宗教痴迷,同急获支持的乌尔班二世一拍即合;到广撒财富、头衔、圣物,平衡各方势力(包括曾经和未来的对手诺曼人),借助交际、礼节、誓言,引导西方力量为其所用;再到有序接应纷至沓来的十字军(除了民众十字军的残酷闹剧),提供相对完善的后勤补给,尼西亚、安克条和耶路撒冷,十字军一路高歌猛进实。即便东罗马在军事行动中无甚作为,并致命且不可逆转的丧失了对西方将领的统御力,十字军最终分崩离析,阿莱克修斯仍是这场远征的最大赢家,不但稳固了科穆宁王朝一度风雨飘零的统治,更令帝国奇迹般的再一次从危机中复兴。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读后感(二):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荣耀与信仰,嗜血与征服

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文字生动,自身观点与史料文献结合立体,既有严谨性与学术性,又能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去描写叙述,引出问题,层层分析,加以解释,很克制表露主观情绪但却能很好地调动起读者的情感走势和思考乐趣。其中插入的地图和史画更便捷了形成体系理解和增强代入感。在专业与通俗看似难有交集的鸿沟之间轻松架起一座平坦的桥梁。从没想过一个仅注释就厚达51页的大部头竟能有如此酣畅淋漓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学术论文能写成如此效果,比才气更重要的,是热爱啊。 毕竟是更偏重学术性的作品,翻译没什么可以指摘的,倒是校对有些差劲,总是将地图和正文、或是正文中两处的同一个地名翻译成不同的名字。封面设计挺不错的,简洁大气,具有直观的美感,但为了营销推广而自行总结添加的文字可就真是自作聪明的画蛇添足了。 对于这段历史事件作者采取了更偏向纪传体或本末体的编撰体例,他的切入点是拜占庭——阿莱克修斯,所以整部书有点像半个阿莱克修斯传,通过作者的整理和笔触,一个高大生动、充满魅力的传奇帝王跃然纸上,也让初次深入接触拜占庭和十字军历史的我对阿莱克修斯油然生出一种赞许和敬意。作者通过这本书再造了使他决定继续深造专研该历史方向的那场讲座带来的惊奇效力,即激发了受众渴望探寻的强烈激情和浓厚兴趣。 十字军的领导人在安条克圣彼得大教堂重申了曾许下的誓言:“我们凭主的十字架、荆棘王冠和众多神圣遗物起誓,未得皇帝许可,我们不会夺取他统治域内任何一座城市或堡垒。”这是一个剑与荣耀的时代,一个真正遵守誓言看重承诺的时代,也是一个虔诚与杀戮并存的时代,一个光芒万丈却又黑暗残忍的时代。无论高贵还是贫贱,人们会为了赤诚的理想开启一场狂热的远征,在圣洁的信仰驱使下去进行一场无私的献身。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读后感(三):主题明确、引证详实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英]彼得·弗兰科潘

本书并非系统地介绍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而是要回答两个问题:

为什么小亚细亚早在1080年左右就已经陷落,东罗马帝国却要晚至1095年突然向西方世界求助;罗马的教宗又为什么答应了曾经是死敌的东罗马帝国的请求。

所以本书的叙述重点就落在了东罗马帝国,特别是科穆宁王朝的开创者——阿莱克修斯一世上。作者着力阐释“东罗马帝国求援”和“教皇呼吁”这两大外在驱动力,而对西欧内部经济、宗教变化等一笔带过。

这是一个有趣的视角: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由阿莱克修斯一世为解决自己在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全面溃败而采取的非常行动,又正好迎合了罗马教宗乌尔班二世在与对立教宗的政治斗争上的需求。这两者确实都从十字军行动中获益匪浅。(但讽刺的是,引突厥人、库曼人为援,结果突厥和库曼人成了帝国的心腹大患;引十字军对付突厥人,一百年后十字军毁灭了这个帝国)

作者还澄清了一些事实。比如小亚细亚的状况,并不是如安娜·科穆宁娜所言,在阿莱克修斯一世接手帝国的时候就已经千疮百孔。相反,阿莱克修斯一世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笼络突厥人成为他在小亚细亚的代理人。但正是这一举措在十多年后引来无穷祸端,甚至导致了帝国将门户重镇尼西亚拱手相让。

本书引证极度详实(甚至有时候到了啰嗦的程度),引用了东罗马帝国、西方诸国、伊斯兰世界的多方史料,以及各种地方文献、考古发现等。非常具有说服力。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读后感(四):读书笔记:人们的记忆和事实完全是两回事

“人们的记忆和事实完全是两回事”。

- [ ] 阿莱克修斯为了解决君士坦丁堡的内忧外患寻求乌尔班教皇的帮助,以寻求军事力量打击突厥。而乌尔班希望以此将自己置于基督教世界领导者的位置上。

- [ ] 1096年第一波无组织的“民众十字军”前往帝都,伴随着对犹太人的骇人屠杀。10月底他们最终被突厥人战败杀死。

- [ ] 1097年6月十字军攻占尼西亚。阿莱克修斯从突厥手里收复尼西亚的目标得以实现。

- [ ] 1098年7月3日十字军历时8个月攻占安条克。寻得次穿基督身体的圣枪(假的)。但在战胜的几个月里十字军发生分歧:占有还是归还安条克给拜占庭。

- [ ] 1099年7月15日耶路撒冷落入十字军手中。城里被屠杀和洗劫。

- [ ] 1107年博希蒙得废黜阿莱克修斯攻占君士坦丁堡军事行动失败。安条克回归拜占庭。这是阿莱克修斯的全面胜利。

- [ ] 阿莱克修斯被负面刻画,而博希蒙得变成了一个“击败拜占庭四次”的英雄。事实上是完全两回事:“人们的记忆和事实完全是两回事”。

- [ ] 乌尔班在1099年7月去世,耶路撒冷解放的消息他还没有得到就死了。他在这次十字军东征中的功绩在多种记叙中缺失了,如《法兰克人事迹》,《法兰克人史》。

- [ ] 十字军东征后,拜占庭一个崭新的帝国出现了,他强势,自信,军事强盛。1107年后,帝国从1095年春的岌岌可危到重新变得繁荣稳定。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读后感(五):最好的新晋阿莱克修斯时代拜占庭与十字军史研究小书

一本几乎重塑了阿莱克修斯时代十字军来临之前政治图景的小书,绝佳的阅读体验。

难怪作者如此年轻就当上了牛津拜占庭中心的主任……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中文编辑高度民科式的宣传和包装太让这本极大地创新了既有学术观点的研究成果掉价了……

一些幽默风趣的段落:

“也许我们不曾相识,但我们都被绝罚过”(x) “拉丁僧侣们很开心地享用猪油和各种各样的肉类” “不论是对战术还是对自己的发型,他都自有主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