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极客怪杰:领导是如何炼成的》读后感100字

《极客怪杰:领导是如何炼成的》是一本由[美]沃伦·本尼斯(Warren G. Bennis) / 罗伯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客怪杰:领导是如何炼成的》读后感(一):老去的极客

偶然看到推荐《Geeks and Geezers》这本书,其中文译为《极客与怪杰》,与其说这是一本探讨领导力的书籍,不如说是对美国战后两代人对职业观、生活态度、领导力和价值观的概述。在翻过扉页后,赫然写着“马云专文推介”,此书英文版于2002年出版,中文译作为2003年9月发行,此时的马云显然还不是人尽皆知的马云,他还在自豪的讲述阿里巴巴一路克服艰辛从创业18人到现在800多名员工的故事。

马云在创业初期便极力盛赞极客精神以及相信在逆境的熔炉中才能铸造伟大,马云和阿里巴巴也抓住逆境中的机会,正是“非典”让阿里巴巴国际订单线上业务爆增,也正是在“非典”期间的2002年5月10日阿里巴巴推出淘宝,由此开创中国网上购物时代。彼时的马云与阿里巴巴朝气蓬勃,以极客自居,怀着赤子之心面向不确定的未来。

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是极客,书中粗略的将美国当时30岁左右的成功人士归为“极客”,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或者21世纪初经历了互联网的爆发,但此刻的中国“极客”则有不同的含义,只有那些开眼看世界的少数人才跟上美国人的步伐可称为极客,张朝阳、李彦宏、马云、马化腾、丁磊都是那个时代的全球化受益者,他们早早的通过一根网线看到长城之外的世界。

20年过去了,美国和中国的极客们老去了吗?极客是不是也变成了他们上一辈Geezer(老家伙)的样子呢?

用年代来划分人群显然不是完全准确的,大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塑造了人群的大体特征,但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家庭、不同阶层、不同成长环境的人在自己的定制熔炉里铸造了自我的特性,但不同时代、不同特性总有卓越成就者涌现,那么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公众号:仰聆金玉章

《极客怪杰:领导是如何炼成的》读后感(二):| 专文推介 |

条案上曾摆放着一本精装英文书,名为Geeks & Geezers: How Era, Values, and Defining Moments Shape Leaders,是埃森哲的同事罗伯特·托马斯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沃伦·本尼斯共同撰写的大作。罗伯特是埃森哲战略变革研究机构的高级研究员、准合伙人,他写的《机器无法代劳的事情》一书曾荣获大奖;本尼斯则撰写过27本有关领导和变革的专著,曾获普利策奖的提名。两位的大作不可不读,而今,这部著作的中译本与读者见面了,真乃可喜可贺。

乍一看,题目有些怪怪的。“极客”(Geeks),其实就是指像比尔·盖茨年轻时那样的奇才、怪才,年纪轻轻便独树一帜,或领导着一个企业,或执掌一个组织;而“怪杰”(Geezers),则指性格诡异、做事不同凡响的怪老头(太),他们年轻时曾是极客,也风光一时。书中提及的极客和怪杰都曾经或仍是在某些领域颇有建树和成就的名人和领导。本书通过对极客和怪杰进行的对比,探讨了领导之道以及塑造和培养领导形成的过程。

通过对24位怪杰、17位极客的采访,作者使我们较深入地了解了极客和怪杰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提出了铸造领导者的“熔炉” “适应能力”“凝聚力”等有意义的概念,颇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极客和怪杰虽在诸多方面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爱好并善于学习。怪杰年轻时饱读名著、崇拜伟人、崇尚英雄、遵从教诲、听命于前辈、不惧艰辛、严于律己、勇担义务、追求安定、忘我工作、经验丰富。而极客则不然,他们不拘泥书本,不那么推崇英雄,大胆怀疑前人的定论,注重工作、事业与个人生活的平衡协调;他们直言不讳地声称要开创事业、追求财富;他们不喜读名著,却勤于思索,善于向一切人包括亲属和下属学习;他们不端架子,仅把自己视为团队的一员;他们经验不多却眼光独到、敏锐,善于捕捉新经济时期每一个稍纵即逝的商机。

成为出色的企业和机构领导人的重要因素就是审时度势、乐观向上,把自己放到时代和社会特定的“熔炉”中进行一番脱胎换骨的锤炼和锻造,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善于变通,甘愿在各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进行自我磨砺,这样方能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身处怪杰和极客之间的一两代人(35岁以上至70岁以下的人),既有要向怪杰学习借鉴的地方,又有自己的特质和长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是本书篇幅有限,访谈范围有限,未能加以研究和阐述,相信这将成为未来研究、著书的一个很好的课题。

我很赞赏怪杰精力旺盛、长久不衰的秘诀:保持赤子态。意即人虽步入老年,童子的心态和年轻人的天性却未泯灭。我愿企业和机构的管理者及领导者,永葆一颗年轻的心。相信这本书定会在某一方面给我们以启迪。

埃森哲中国区总裁李纲

《极客怪杰:领导是如何炼成的》读后感(三):从极客到怪杰--马云推荐序

虚拟的武侠小说中有许多侠士,像金庸笔下的石破天、郭靖、令狐冲,他们没有好的出身,习学奇杂,经历奇苦,但又机遇奇佳,总能碰到别人碰不上的机会,吃什么仙药,找到什么秘籍,碰上什么大师,钻进什么山洞。最终,他们成为一代宗师。

石破天、郭靖、令狐冲等,都是让人心仪的虚拟偶像。

互联网也是虚拟的,只是这个虚拟的网,其构建者却是许多实实在在的年轻人。就像这本书中许多被归类为“极客”的年轻人一样,无论互联网是潮起还是潮落,他们的选择都表明了他们崭新的成长方式。

他们不会成为偶像,他们也讨厌成为偶像,但是他们一定会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这本《极客怪杰:领导是如何炼成的》让我们更近距离地观察并了解他们。

我很希望中国能产生一大群极客,多多益善。正如书中所称,这样一群“极客”,他们期望能“改变世界”及“创造历史”。最受他们推崇的经验是“实地操作学到的教训”。创业就像远足、泛舟、骑山地自行车及滑雪一样,成为年轻人的消遣,让他们相信自己无所不能,并了解到自己活在无前例可循的世界里。如果现在处于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什么还要学习旧观念,遵循旧的学习方式?

在阿里巴巴创业时的18人及今天的众多员工中,有许多人具有极客的禀赋。他们创新、开放、满怀激情,当他们遇到一个未知事物时的第一反应是:“If not now, when?If not me, who?”(此时此刻,非我莫属!)阿里巴巴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与地位,而是这些年一路走下来犯过的错误,我们说将来要出一本书来讲述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这些错误让我们建立了一个很高的竞争壁垒。不经试错,在电子商务这个全新领域里,谁能说自己是专家?

一个企业,一个组织,没有极客,会很平庸。

但是,仅有极客,也是不行的。

这本书对怪杰群体的描述,让我们有机会去思考一个问题,世界上那么多的极客如昙花一现,而留下的怪杰却成了常青树,为什么?

其实书里是有答案的,那就是“熔炉”之功。

没有比逆境和危机更能熔炼人的意志、信念、勇气和技能了!

“9·11”之后美国总统布什把握住了机会,他的支持率达到90%,创下历史上美国总统的最高纪录,72%的民主党支持者也支持他的危机处理。布什在与他的朋友交谈时坦承,在这次危机中,他一直受到当代领袖楷模之一丘吉尔的启发。

丘吉尔有一句很有名的话:“Never!Never!Never Give Up!”

永不放弃!

套用一句老话,保持一次激情是容易的,保持一辈子的激情就不容易,所以,怪杰是活到老、激情到老!

顺境要有激情,逆境更要有激情。互联网潮起潮落,多少当时的“极客”级人物被淘汰出局,关键也在于是否具有逆境中的坚持!

坚持什么?对做企业而言,远景目标、使命和价值观是企业必须要坚持的。

因为,这是源头。

阿里巴巴主要创始人马云

《极客怪杰:领导是如何炼成的》读后感(四):|推荐序|

从小到大,美国前总统哈里·杜鲁门从未料想到自己会成为领导者,其他人也一样没想过。历史学家大卫·麦克劳夫这样描写那时的杜鲁门:“戴着像可乐瓶底那么厚的眼镜片。”杜鲁门无法到学校去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大部分时间只能待在家中,给农场帮帮忙,读书,或是弹弹钢琴1,朋友都认为他有点娘娘腔,杜鲁门自己也承认。高中毕业后,由于家道突然中落,他只能留在农场里干活,就这样,他成了20世纪美国历任总统中唯一没有上过大学的一位。

杜鲁门人生的彻底改变,是在33岁时,他投身军旅,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被派遣到法国指挥一个炮兵连作战,那是他生平第一次被迫在性命攸关的时刻领导他人。对他最初的考验发生在法国东北部莱茵河畔孚日山脉的一个雨夜。德军向他们的阵地附近投掷了一枚烟幕弹,而他的连队以为是毒气,惊惶四散,纷纷逃避。狂乱中,杜鲁门的战马一下子倒在他身上,几乎把他压得粉碎。麦克劳夫写道:“杜鲁门爬起来后看见其他人都在四下逃窜,于是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然后用他曾听到过的所有粗话,厉声要求他的部下回到阵地,令行禁止。”他们重新编好队,终于坚持度过了那一夜,而连队中的许多人最终也都平安返家。这些人余生都忠诚于杜鲁门—这位在恐惧中仍坚持不退缩的领袖。

根据麦克劳夫的叙述,杜鲁门在那一夜发现了他自己身上两个至关重要的特质。第一,他身上蕴藏着十足的勇气;第二,他善于领导他人。“他喜欢这项发现。他还体会到勇气是有感染力的,如果领导人展现勇气,其他人就能心领神会。”麦克劳夫又写道,“而战争就是熔炉。”2

这里所说的“熔炉”(crucible)不但是杜鲁门生命中的重要转折,也是本尼斯和托马斯这本极富启发性著作的核心。在本书中,我们看到年轻的或者年长的领导者每每在面临艰难甚至极端痛苦的挑战时脱颖而出,锻造得更坚强,锤炼得更适应,最后终于走出困局,到达彼岸。著名记者麦克·华莱士承受爱子登山遇险猝然离世的沉痛打击;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拥有席位的首位女性希伯特,忍受了许多年来对女性高级管理人员的性别偏见;纳森尼尔·琼斯不得不与强烈的种族歧视抗争;著名的政府公职人员约翰·加德纳在身为海军陆战队军官、肩负所率部队安危重担的过程中迅速成长;温迪·柯普刚从大学毕业就创办了“为美国而教”组织,这期间经历了无数考验。正如作者书中所言,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表明,如果一个人不仅能够经受苦难的考验,还能从这些体验中找出积极的意义,他就能成长嬗变为持久耐劳、卓越有效的领导者。就像杜鲁门那样,他们走上一条“英雄征程”,屠龙降魔,超越自我,而后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在美国,至少有一个全国性组织早已正式采用“熔炉”理念,把它作为培育未来领导者的训练方式,并且发现它很有效。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繁荣蓬勃,劳动力市场紧俏火热,军方常常面临兵源不足的困境。陆军、海军及空军决定提高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人入伍,他们采取了包括改善生活条件、允许新入伍者有更多时间与家人团聚等相应措施。然而,海军陆战队却反其道而行之,更苛刻、更严格地要求新兵。司令官克鲁拉克将军在海军陆战队的训练科目中加入“炼狱”(crucible)环节—在基本训练的最后,要求学员连续54个小时不停歇地进行实弹演习、长途行军、剥夺睡眠等训练项目。在爬上“炼狱”考验的最后一个山头后,新兵被授予一枚刻着老鹰、地球和船锚图案的海军陆战队队徽。而只有戴上这徽章,他们才能成为海军陆战队队员。适龄青年对这一改变的反应异常热烈,在所有的兵种中,唯独报名加入海军陆战队的人数大增。曾有一位年轻的哈佛大学毕业生塞茨·莫尔顿受“9·11”事件的感召,报名加入了海军陆战队,在匡迪科受训10周后回到了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哈佛校园。他告诉我,海军陆战队已经在训练中完全融入了“熔炉”的理念。对塞茨以及其他像他这样的人来说,海军陆战队提供了一条成为领导栋梁的正道。

熔炉的磨炼固然是培育领导人才的关键过程,但也同时引出了一些我们尚未全然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有些人把考验和逆境视为力量的宝贵源泉,而另一些人却视如畏途,气馁退缩?如果你运作一个组织,如何能够辨识出在考验降临时究竟谁会成功,谁又会失败?如果你是一位事业上的导师或者学业上的教师,如何才能帮助人们为可能面临的困境做好准备?你又会对他们提出什么忠告呢?

历史已经清楚地证明,逆境常常能够把赢家与输家区分开来。心理学家西蒙顿在《伟大:谁创造着历史以及为什么》(Greatness: Who Makes History and Why)一书中断言,“一个人要想取得无上的成就,必得先承受苦难。”3他指出,幼年时成为孤儿的人,特别是母亲悲惨早逝的人,在现代更有可能成长为政治改革者、哲学家及宗教领袖。从威灵顿到张伯伦,大约63%的英国首相早年经历过父母亡故之痛。不过,在少年罪犯和患有忧郁症或有自杀倾向的精神病患者这两类人当中,早年失去父母的比率与这些公众人物也差不多。换句话说,当你遭遇人生“熔炉”磨炼时,有人升华,有人沉沦。这又是为什么?

本书作者为极客与怪杰所绘的这幅群像也显示出,女性更难取得把自己打造成为领导人的发展机会。书中,大部分男性被扔进一个大熔炉中,在学会如何适应环境中成长。一旦经历“熔炉”的磨炼,他们就发现自己身上具备的领袖特质在驱使他们成为一个领导者。约翰·加德纳和其他投身军旅的人就是如此,他们迅速地被“逼”上领导岗位。沃农·乔丹也是一样,他到一个白人家庭中工作,突然间发现他得为维护自己的身份而奋斗。

然而本书中所写到的女性似乎更得靠自身奋斗来取得成功,她们在找到自己的“熔炉”之前,就得先展现出卓越的领导专长,否则连磨炼的机会可能都没有。泰若·丘奇还是个女孩时就创办了一个全国性的组织;柯普成立“为美国而教”组织时也只是个年轻女子;伊丽莎白·高则是在福特汽车公司从基层做起。与男性相比,女性跻身领导层,更多的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换句话说,许多其他女性因为不像男性拥有那么多机会去发现自己的领导潜力,而仍然明珠暗藏“人不识”。这十有八九意味着,成为领导者的女性群体要比相应的男性群体小得多。因此,我们就面临着无法逃避的问题:过去许多年来,我们已经鼓励女性取得更多的教育机会,而我们也看到了她们因此而迅速成长起来,那么,现在我们又该如何鼓励女性取得更多的领导机会?我们知道,女性可以成为卓越的领导者,这一点大概已经没有争议。如今,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如何确保女性享有公平的机会去发展领导才能。

本书也提及男性发展领导才能的一个问题。对于老一辈的男性领导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常是他们人生的转折点。战争当然是恐怖的,但是穿着军装的那段岁月确实使许多幸存者脱胎换骨。而当前的时代形势,即使反恐怖战争在紧张地进行中,但是年轻人从军的比例仍然明显下降。对于来自美国农村或内陆城市的孩子,通过从军出人头地的阶梯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了。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有的话,什么事能够取代参军入伍成为人生的“熔炉”?如果你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你有机会游历、冒险,但是对于今天数百万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经历过的世面是极为有限的,尤其是黑人、拉丁美洲裔,或者偏远乡村中的青年。军队中的生活能够提供一种民主体验—就像过去所说,一位哈佛大学的高才生可能也得听命于一个来自布鲁克林的波兰裔指挥官,如今已是不可能的。

我在读这本杰出之作时,一直因一个问题而思绪万千,无法释怀:我们要如何提供更多激发潜力的机会,以培育下一代的领袖,毋论男女?全国征兵制是否算一个答案?如果我们创造一种广泛的文化,让所有年轻人至少得为国服役一年,会不会有所助益?许多年轻人是否会因此找到他们自己的“熔炉”?此时此地,我们无法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但是也许你在跟随沃伦·本尼斯和罗伯特·托马斯徜徉在他们对极客与怪杰的沉思反省中时,可能会想到些激发下一代领袖脱颖而出的方法。我们需要这些方法。

大卫·葛根

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