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的读后感大全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的读后感大全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是一本由王立群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读后感(一):在古诗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吧

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为什么能够激起一阵又一阵的波澜、久久难以退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时地询问开播的时间、到时候就会自觉地放弃其他的最爱而守着这个节目从开始到结束?是情节很动人吗?是内容很有诱惑力吗?是其中有什么新奇特吗?不,都不是。那些诗,除了一些比较生僻的,很多都是耳熟能详,而那些参赛选手也用得游刃有余,再加上比赛所特有的那一种紧张节奏,所以,才天然地“网罗”了一大批铁忠粉。

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对古诗词如此“感冒”的人居然会有这么多?而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迷恋?为什么《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这些“启蒙教材”如此受欢迎?!

传统文化的魅力自然是有的,“诗圣”“诗仙”“诗佛”“诗魔”等等的号召力也是有的,但又不仅限于此。而是因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经历了不同的形式,却始终热度不减,如果说没有什么原因,那就奇怪了!

原因是什么呢?其实也并不特别,那就是,诗本来就是产生于劳动生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够充分反映生活,所以才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毛诗序》上说得非常明白:“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得到偏爱也就在情理之中。

那么,诗又应该如何去对待呢?会背诗,一首又一首,那就是懂诗吗?不对。诗不只是用来背、用来炫耀的,诗是要用来读的,用来在一吟一诵之间,体味字里行间的那一幅幅画面,以及诗歌背后的那个故事、那份感情。惟此,才能够更加理解《王立群妙品古诗词》的“代序”最后所讲的那位老先生给诗词的方式方法——和那位老先生比起来,现在学校里的老师采用“解析式”的讲诗词的方式方法又是何等简单粗暴啊!前者是不讲而讲,后者是讲不如不讲,其中的异同,确实需要仔细区别!不过,这仅限于离开了学校的大多数人——否则,不按照老师讲的来回答问题,那就难免吃大亏了!

诗真的是用来读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诗读词也是如此。那些翻译未必就能够传神地再现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还是要自己去多读细品,就是雕琢玉器一样,工夫到了,自然就会有效果;工夫没有下到,内心中空空如也,也不必过于沮丧,那就继续用心去品呗!

当然,也不妨借助“捷径”。比方,好好从“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之一的王立群老师这儿学着点。一百首经典诗词,从《诗经》一直说到了龚自珍,即使未能尽幸,也已经相去不远了!

说了这么多,总应该知道自己怎么去做了吧……最后,还应该回味一下“代序”里的这句话,说得真好——“因为他们描写的生活,我们还在继续;他们抒发的情感,也是我们的所思所想;他们创造的文化,我们在继承发扬。”他们究竟是谁?哈哈,那还用再多说什么吗?!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读后感(二):书评|诗词丛中品春秋

文/捷Jesse

古往今来,中国都有点评诗文、鉴赏诗文的传统,或圈点勾画,或记录感悟,或行文附议。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心境下都可能对诗文产生多重解读。

这是一本别具特色的诗词品读手册,是对传诵千年的经典古诗词的“新话”,是可以随身携带随意翻阅的诗词品读佳册。作者王立群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主攻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2006年凭《史记》登上《百家讲坛》,此后多次参与文化类节目,著作颇丰。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是他数十年诗词学术造诣的精华,全书以个人评点的形式,立足诗词语境,针对经典名句,结合新时代做了新解读,深入浅出地对大家喜闻乐见的100首经典古诗词进行“全息成像”,其中还包括来自语文教材的75首诗,是体味诗词之美的必读之书。

你可曾试过从星座角度看《诗经》?《国风·豳风·七月》开篇即提“七月流火”,用于表示物候变化,点明诗歌内容所承载的时间。此处的“火”,并非熊熊烈火,也不是太阳系中的火星,而是恒星中的大火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属于东方青龙七星中的第五星宿。

七月之后,大火星偏西下沉,称为“流火”,表示夏去秋来、寒天将至。王立群教授在分析这首诗词时,为避免今人对“七月流火”的误读误解,举了两个神话传说的例子。

一是希腊神话中,太阳神之子巴野顿为证实自己身份,私驾太阳车疾去而害苦天下众生;天后放出一只蝎子咬住巴野顿的脚踝,宙斯用雷电击中巴野顿和蝎子;灾难结束后,为警示众人,将蝎子升至天上,成为天蝎座。

二是中国古代传说,高辛氏帝喾有两个儿子,从小不对付,天天找机会打架,互相征讨。为避免兄弟相残,帝喾将大儿子赶到商丘,主商星;将小儿子赶到大夏,主参星;参星商量两者东升西落,永不相见。这里的商星就是天蝎座α星,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二。

你可曾试过从古时男子化妆角度读《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中特地点到男子的妆容。整个诗篇中,妆容有二:一是以鲜花芳草为服饰,装扮自己,滋润自己;二是以细长而弯曲的蛾眉来表示自己的美好。人们不禁发问,男子化妆是否古来就有?

现当代,许多网红男生都是妆容帝,甚至一些从未接触过化妆课的女生也开始通过网络学习“略施粉黛”。妆前妆后差别巨大,但通过《离骚》我们知道,化妆早已不是女性的专利。在汉代,男性化妆后上班是工作的基本要求;到了魏晋时期,更是成为时尚。

魏国尚书何晏,原本就是帅哥一枚,肤色白皙,有次曹操要试他的肤白是否真实,故意选大热天请他吃热汤面,最后何晏在大汗淋漓时仍然是色白如故;除此之外,何晏出门,随时带着小镜子、化妆品,时不时补妆,被世人美称为“傅粉何郞”。

你可曾知道范仲淹写过北宋版的“舌尖上的中国”?“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简简单单的四句,形象生动地道出鲈鱼的鲜美、渔民的艰辛,与当前《舌尖上的中国》解说体例极为相似。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或从地域说起,或从美食说起,或从文化说起,总会将三者串成一线,不仅展示了食物的精美与丰富,也展示了厨艺的精湛、备料的繁复,既展示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也展示了食物历史演变的背景。

如此独特的视角与见解,在这本书中随处可见。我们后人读诗,除了需要诵读识记外,还要将诗中的文化融入自己的血液,培养自己的诗心。唐宋是我国诗歌最为繁盛的时代,尤其是唐朝国力强盛,上至老人下至孩童,人人皆出口成诗。

希望我们从王教授的诗词解读中找到自己,找到文化自信,找到前行的信念。读诗开卷有益,不妨细细品玩。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读后感(三):王立群妙品古诗词:看起来很遥远,其实就在身边

文|王立群

什么最能够简洁却不粗暴地呈现大千世界的寒来暑往、人类生活的秋收冬藏、百姓平常日子的仪态万千,答案毫无疑问,当然是诗词。

因此,南朝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春日的暖风,处处啼鸟;秋日的明月,寒蝉凄切;夏天的乌云,狂风暴雨;冬日的冷月,彻骨严寒。这些四时节令气候的变换,肯定会触动人类敏感的心灵,诗人自然就把它写在诗歌中。大家聚在一起,其乐融融,诗人却想到了未能聚会的亲朋,于是就写诗来寄托思念;离开家人朋友,一个人形单影只,诗人就写诗来表达忧伤哀怨。至于那楚国的大臣被迫离开不舍的国都,汉朝的女子无奈辞别汉家的宫阙;疆场上的士卒尸骨横在北方的荒野之中,魂魄追逐着飞去的蓬蒿;守边的士兵扛着戈矛镇守一方,战斗的豪气直冲云霄;在边关的客子衣裳单薄,闺中寡居的女子眼泪哭干;有的士人解下佩印,辞官离朝,一去不归;有的女子有蛾眉扬起,入宫受宠,再次顾盼,倾国倾城……所有的这些场景,所有的这些遭际,深入内心,让心灵悸动,不写诗用什么来展示其中的情义?不歌咏用什么来抒发其中的情怀?

由此看来,诗词这种凝练的、短小的文学体裁,其实容纳了人类所有的生活,浸润了全部的情感。

诗词中有故事。大致而言,一首诗歌,一阕歌词,都有其生成的“现场”,而这个现场是可以被叙述的,这就是故事,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隐晦罢了。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用如椽大笔,全面记录了那一个兵荒马乱、江河日下的时代,的确是一句诗歌一掬泪;岑参的诗,写尽了大唐边地的奇异风光,到处洋溢着守边将士的豪情万丈;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许浑的“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写的都是一个末世王朝的悲哀和无奈;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的是一次艳遇、一段情感,其中有惊喜,有落寞,有感伤,有团圆;孟郊的《游子》,写的是年迈的母亲日日伫立门前,遥望远方,明知不会却依然如故地盼望游子归来的身影;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写尽了一个半壁江山的无奈和其中的铮铮铁骨……总之,每一首诗词,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历史——个人的经历,百姓的往事,家国的历史。读诗词,就是读历史。

诗词中有生活。诗词高于生活,但从来没有脱离生活。一首首诗词,就是一幅幅风俗画,它们真实、细致地记录了古人平凡的、不平凡的日子,画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艰辛、快乐与平凡中的不平凡。《诗经·七月》写了西周时期百姓一年四季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其中有春耕、采桑、染绩、缝衣、狩猎、秋收、冬藏、建房、酿酒、劳役、宴飨,全面展示了那个时代;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则写了他从官场归隐到田园之后的劳动体验及欣喜之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种自给自足的桃源世界,有东晋那个时代的真实,也有陶渊明式的理想;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尽了八百年前江南乡村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自然流转的景色,写尽了农民生产劳作、日常生活的风俗面貌,有艰辛中的欢乐,有苦难中的哀愁,有现实的自足,有渺茫的向往。每一句诗词,无不是古人生活的投射,是古人日常的白描。阅读古诗词,就是阅读古人的生活。

诗词中有文化。孔子说,阅读《诗经》,就能够认识大量的鸟兽草木虫鱼。这是因为,诗词本来就是文化的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七月流火”,这是说的天象;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维的“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这是说的地理;苏轼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是说的河流的局部走向;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写的气候节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写的节令;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是写的音乐;李贺的《马诗》,写的动物,杜荀鹤的《小松》,写的植物;蔡京的《听琴图》,王冕的《墨梅》,这是写的绘画;范成大的“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柳永的《破阵乐·露花倒影》,这是写的风俗、写的游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写的哲理……阅读诗词,就是阅读古人的思想;阅读诗词,就是学习古人的知识;阅读诗词,就是继承古代的文化。

诗词中有情感,诗词中有哲理,诗词中有古人的责任与担当、豪情与抱负,诗词中有古人的创造与深思……

读诗词,怎么读?

读诗词中的故事,读诗词背后的故事,读诗词记录的生活,读诗词隐藏的生活,读诗词记载的文化,由此触摸古人的心灵,感受古人的心跳,阅读古人的人生,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他们经历的兵荒马乱,体验他们的豪情壮志,体验他们的爱恨情仇。以前有位老先生给学生讲诗词,总是喜欢闭着眼睛,用他那独特的方言慢慢吟诵一过,然后一句“妙哉”就完成了,至于如何妙,则是从来不讲的。其实,吟诵的过程中,早已穿越,从今到古,又回到了古人的现场,又回到了古人的世界,重新体验了古人的内心世界,灵魂相通,而一句“妙哉”,则又回到了现在,完成了这次穿越。一句“妙哉”,就足够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无穷的言说,而是吟诵、体验与不期而来的心悸,然后才会有“心有戚戚焉”的感同身受。

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产生了数不胜数的诗词。在这些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总有一首诗会令你怦然心动,总有一句词会让你泪流满面,为什么?因为他们描写的生活,我们还在继续;他们抒发的情感,也是我们的所思所想;他们创造的文化,我们在继承发扬。一句话,古诗词看上去很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因为诗词的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多了一丝诗意,多了一些文化,多了一份精彩。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读后感(四):王立群推出“新诗话” 独家妙评100首经典古诗词引热捧

搜狐文化观微 8月1日 https://www.sohu.com/a/330798514_461398

近日,著名文化学者、中国诗词大会嘉宾王立群新作《王立群妙品古诗词》由东方出版社隆重推出。此次,王立群着力于恢复中国古人点评诗文的传统,全书见解独到,风趣幽默,力求发前人所未发,道今人所未言,深入浅出的流行语言让传诵一两千年的100首古经典诗词活在了当下。

“新诗话”见解独特、风趣幽默

百度上查不到,鉴赏辞典看不到,作家选本上找不到,课堂上听不到

中国自古就有点评诗文的传统,或圈圈点点,勾勾画画,标注名句;或于字里行间,纸页留白之处,记录三言两语的感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词文本本身就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是王立群教授以数十年学术造诣,将教学中教授古诗词的独特感悟著作成书。全书对诗歌的解读,从个人的评点出发,立足诗词语境,针对经典名句,抽丝剥笋,旁敲侧击,深入浅出的流行语言让传诵一千多年的经典古诗词活在了当下,可以说是一本“新诗话”。既可供读者长时间仔细研读,也适合于百忙之中“走马观花”。

这本古诗词书有两大特色:

一是见解独特,王立群教授力图发前人所未发,道今人所未言。

比如,在点评王维《终南别业》一诗时,王立群教授说,终南山之所以能在中国众多的名山中脱颖而出,还在于中国古人的一种审美意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终南山中有“仙人”。

谁是终南山上的“仙人”呢?“诗佛”王维就是其中之一。

王维中年之时就特别信奉佛教,隐居终南山时,更是活出了自己的模样,把日子过成了诗,所以王维可以说是一个“佛系男神”。王维的存在,“引爆了”终南山,让终南山成为一座诗性的山,令人向往的山。

王维青年顺风顺水,中年险山恶水,晚年游山玩水,《终南别业》恰恰就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他闲步山间,随性而走,行到山穷水尽之处,就坐下来看天上云卷云舒,看地上溪流淙淙,不惊不喜,不闹不怒,一幅淡然画境,烛照一颗悄然诗心,这正是“一山一水一别院,一诗一画一人生”。

这是百度上查不到、鉴赏辞典看不到、作家选本里找不到、课堂上听不到的点评,只有这样的点评,才能够让读者领悟这首诗的真正的绝妙之处。

二是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的流行语言让传诵一两千年的经典诗词活在了当下。

在本书中,王立群点评的100首经典古诗词,金句频出,幽默风趣,让读者阅读快感爆棚。比如,王立群教授从星座角度讲《诗经》,从男子化妆、小鲜肉角度解读《离骚》,认为王维不仅是“诗佛”,更是“终南山的佛系男神”,说李白的诗集就是一部“狂人日记”,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是北宋版的“舌尖上的中国”……他读李商隐的《无题》诗,写的是一场“确认过眼神”的美丽遇见与回肠荡气的无奈转身;品评张九龄的《感遇·其一》,品出的是“我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自己”的自信与坚守……

以大家视角重述100首经典古诗词之美

提供中小学课本古诗词的全新解读

提起王立群,许多人的第一反应 “他是一位研究历史的学者”,而忽视了他的真实身份——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招标项目《文选汇校汇注》首席专家,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他曾荣获河南省、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是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曾获得河南省“十大师德标兵”“十大教育年度人物”称号。

在他看来,一首诗歌能够成为经典,从诗歌本身而言,经典名句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些经典诗歌能够被历代反复传诵,不少是从其中的经典名句开始广为人知的。因为名句的惊警,蕴藉的丰富,它甚至能够脱离诗歌原初文本,独立出来,具备超越诗歌本身的意义。因此,对诗歌经典名句的聚焦与解读,一方面,是捕捉到了诗歌的关键与核心,有振领提纲之功;另一方面,并非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是关注经典名句的文本意义、传承及演化。故本书对诗歌的解读,不追求一字一句的详细解释,不追求一句一联的全面鉴赏,主要是从个人的评点感悟出发,立足诗词语境,针对经典名句,抽丝剥笋,旁敲侧击,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前后勾连,左右照应,力图建立另一种理解诗词核心的“语境场”。

此外,除却诗词本身必须写得好的因素,诗词还必须具备时刻指向当下的质素,也就是说,诗歌所写,能够时刻呈现于今天。虽然不少诗词距离今天已经很遥远了,但是经典诗词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足以借鉴的东西,仍然能够不断刷新我们的审美,仍然不断冲击我们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期待,所以诗词的解读不能脱离它产生的时代,更不能离开解读它的时代。这正是诗词生成已久却历代阐释不断、魅力常新的根本原因。

本书中精选的100首经典古诗词,其中有75首来自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正值一个人学习古诗词的黄金时期,阅读王立群教授的诗词书,不但能够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孩子们爱上古诗词、学懂古诗词,还能为家长和老师教授孩子古诗词提供独特的视角,为他们与孩子互动打开一扇崭新的诗词之门,从而让生命的脚步不再匆匆,让平凡的日子也能活出诗的精彩。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读后感(五):旧诗词,新故事,从古诗词里学文化

2017年,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上,王立群点评曹操的《短歌行》,用一句“宝宝心里苦”简洁形象概况了整首诗的核心内容,而这句很潮的评语,瞬间让王立群这位花甲老教授火了。

王立群火了之后,大家才发现早在2013年,这位老教授在《百家讲坛》上,就把各种当时流行的网络热词信手拈来,十分生动精妙的语言,让本来晦涩难懂的《史记》,很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比如在讲解匈奴单于和吕后之间的政治往来信件时,匈奴单于的示好被他笑称是言辞粗鲁的“求爱信”,“剩男”“粉丝”“秒杀”“跳槽”“草根”等网络流行语,王立群的讲堂上也经常出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王立群惯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来讲解历史文化,广受大众好评,人称最接地气的教授。

王立群,字鹤亭,他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化学者,也是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曾经是百家讲坛最佳主讲人,还是中国诗词大会最受欢迎的嘉宾之一。他用自己特有的语言风格给大众讲解了不一样的历史文化,让原本晦涩难懂的部分,生动形象起来,也让更多年轻人对古代文化,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少有的“网红教授”。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是王立群对中国古诗词的点评感悟的合集。中国古诗本就有点评的传统,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一本王氏特色的“新诗话”,王立群教授本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原则选择100首古诗词,或探究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或抒发对诗歌本身的欣赏感悟;或深入分析诗歌深处的作者用意;将这些古诗词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出来。

中国最早的古诗可追溯到西周到春秋时期,流传至今的代表作品是《诗经》。《诗经》是我们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存在形式一般是以民歌或者民谣的形式而存在记录,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感。

在《王立群妙品古诗词》中,第一首解读的便是《诗经•卫风•硕人》

这是一首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古诗,诗中全方位的诠释了庄姜的美,身材高大,皮肤白皙,牙齿又白又亮,眼睛又大又有神,而且她脾气也非常好。

庄姜是有史以来被记录的第一位美女。后人都对她多有研究和猜测,如《毛诗序》说:“《硕人》,闵庄姜也。庄公惑于嬖妾,使骄上僭,庄姜贤而不答,终以无子,国人闵而忧之。”便是猜测庄姜生活不太如意,因为无子嗣被夫君不喜,遭遇被大众同情。朱熹也曾认为《邶风》中开篇五首诗怨妇诗是庄姜所做。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中,王立群用“诗经时代的白富美”来定位庄姜,不得不感叹,这个称号和庄姜身份十分贴合,让人惊艳。古诗中的美人绝不是现在通俗的“美女”一个词可以概括,而是美的形象,美的具体,从头美到脚,眉毛,眼睛,牙齿,手,颈等都有详细的描述,让这个美女美的灵动,美的惟妙惟肖。

中国古词是也是一种诗,但又不同于诗,它同样起源于民间。有学者认为词的起源可追溯到《楚辞》,要比古诗晚,但中唐后期才开始盛行开来。晚唐时代温庭筠,是一个非常高产的词人。因为写的多,温庭筠在写词的过程中,逐渐为词规范了词体,当时很多文人受温庭筠花间词风的影响,当《花间集》作为第一部词集出现的时候,温庭筠也被尊称被称为“花间鼻祖”。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中, 王立群解析了屈原的《离骚》,用的标题是“男子化妆亦疯狂”这个标题十分吸睛,现代男子化妆不盛行,那么古代男子化妆会是什么样子呢?别急,听王教授娓娓道来。

很多人对颜值有误解,觉得天生丽质难自弃已是最好,可倘若能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颜值逆袭岂不更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子化妆古来有之,男子化妆古来亦有之。在《离骚》中,“我”便是那个十分注重自己形象的“爱美之心”,在屈原之后男子化妆开始盛行,到宋代才逐渐没落。男子化妆在大唐最盛,国家会给官员发放化妆品,化妆步骤也一点不比现代人少,熏香,刮面,上妆,不仅要美,还要香。

古来有之的诗词,用它特有的文学形式,将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感情经历,思想状况有了系统的记录和表达。诗词的产生不是偶然,而是人们精神需求发展之后的必然。

古诗词一直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载体,它以简洁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节奏感、韵律美等被后世广为流传,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古诗词的经久不衰,除了它朗朗上口和韵律之美,更因为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古诗词的分类从内容上分有写景、叙事、抒情、明志等,从技巧上分有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从形式上分,有古体诗、乐府、律诗、绝句等。

李白的《月下独酌》是一首典型的借景抒情诗,诗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最为出名,也是很多人自嘲孤独时的口头语,认为李白是没有人可以共饮,只有孤零零的影子和自己为伴,突出的是李白的孤独。

在《王立群妙品古诗词》中,王教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他觉得李白这里并非是被动孤独,李白不仅邀请了明月,也邀请了自己的影子,主动和它们一起组成了自己的“铿锵三人行”,看似没有落寞孤独,而是把酒言欢,载歌载舞,欢乐无比。但,在热闹,喧嚣之后,李白更为落寞。

李白一直是豪放派诗人的代表,也有诗仙的美名,他的诗句多为洒脱,狂放。王立群结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为表面放浪的李白做了更深刻的解读,也分析了李白看似爱酒背后是不得不喝的无奈和郁闷,一句“古来贤者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何其讽刺。

中国的古诗词,有3种表达意境。一是作者自己的意境,二是作品表现的意境,三是读者理解的意境。这3种表达意境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读者的理解程度不同,对作品的欣赏程度也自然不同。王立群在这本《王立群妙品古诗词》中,通过解读作者,解读作品,引导读者这一顺序将100首古诗词层层剥离开来,让读者通过他的品读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也让旧诗词,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古诗词的作用不再只是表达,更重要的被理解和被传播。

在我国文学史上,古诗词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古代,古诗词甚至作为科举考试的必修课目,是官方学术的代名词。当然,时至今日,古诗词也以它特有的文学魅力广为流传,从牙牙学语,到耄耋老人,都会吟诵几首古诗。

同时,中国的古诗词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在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等方面也有最生动,最全面的体现。可以说,中国诗词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还是一部中国文明的进步史,它的艺术地位无可替代,是我们中华名族文化的精华。

孔子有云:“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的发展,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重要途径,这种传承造就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体系。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中王教授对诗歌的解读,不属于浅显的逐字翻译,而是从大局出发,对古诗词进行了全面鉴赏。“最美的诗献给最美的人”,“浪子的华丽转身”,“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恨不相逢未嫁时”,“自信满满花仙子”,“自作聪明的小把戏”等标题也是稳中带皮,温情中透着凉薄,欢乐中带着愁苦让人有无限的遐想和想读的欲望。100首古诗词,作者通过时尚通俗的语言,从诗词的意境,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犹如探案般从细节着手,抽丝剥笋,将我们代入那些古诗词里,让我们领略了古诗词的美好和深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