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与青春期和解读后感100字

与青春期和解读后感100字

《与青春期和解》是一本由[美]劳伦斯·斯坦伯格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201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青春期和解》读后感(一):一把正确打开“青春期”的钥匙

好书分享 | 《与青春期和解》

作 者:劳伦斯 • 斯坦伯格【美】

出 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豆瓣评分:9.1

推荐理由:很多家长都十分困惑,自己当初那个粉粉嫩嫩的“小可爱”,怎么就成了处处跟自己作对的“麻烦精”?这本书正好帮助中年期的我们解开疑惑,并且通过生动的事例,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简直就是一把正确打开“青春期”的钥匙。

让我最感同身受的两点:

如何避免消极沟通?——给予太多的建议。

当孩子和我沟通时,我犯过这样的毛病。本来孩子是想从我这里寻求安慰,结果我越说越多,成了我在说教,孩子越来越沉默,以至于后来她不太愿意跟我聊天儿。好在后来有一次说开了,孩子说其实道理她都明白,只不过是想找个人倾诉,跟我一起宣泄下情绪。我其实应该做个积极的倾听者和共情者。

父母如何管理自己的矛盾情绪?你是否想放手却不想失去对孩子的控制权?是否想给孩子自由却不想让他身处险境?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石上。不要把青少年走向独立的脚步当作他在针对你,他做出的反应针对的是你作为父母的角色——你所代表的权威,而不是你这个人。允许孩子一定范围内的叛逆,让他们通过尝试来学习如何做出选择。父母此时需要做的是要加以保护和引导。

书中虽然为父母提供了与青少年相处的很多有效方法,但事实上,没人能准确地针对解决所有具体问题。不过,你需要知道的是,你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你的孩子。别人能给你的最好的建议就是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然后相信自己的直觉。我觉得万变不离其宗,最最重要的只需记住两点:爱+信任。当青春期结束时,可以是一段漫长而特殊的友谊的开始。

《与青春期和解》读后感(二):关于“分班”,家长需要主动一点,了解更多一点

文|弥小木

很多人挤破脑袋也要进好班,是认同“好班”,会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学习氛围,对孩子的学业会有更大的帮助。

以往,觉得分班,靠孩子自己努力就好。成绩够好,自然会被分到好班。成绩不如意,进了好班,也没意义。

阅读《与青春期和解》时,发觉对于“分班”这件事,作为老母亲的我,引起的重视不够。

《与青春期和解》中,关于分班,家长需要了解两件事。

一是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当前所处的班级,水平是否相符合。知道孩子目前的课程水平、班级的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不高估也不低估。

二是了解学校的分班计划。知道学校什么时候会分班,标准是什么?分班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有哪些?不同的班级称呼,有什么不同?区别在哪里?

了解这些很有必要,因为很多时候,由于家长的不了解,会让孩子错过有些应该得到的教育资源。

主动向学校了解情况,对于被动的家长,比如我,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与青春期和解》给的意见是:

重视分班,结合自家孩子水平,了解学校分班计划,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孩子分班这件事。

《与青春期和解》,将青春期的孩子分成三个时期,早期(10-13岁)、中期(14-18岁)、后期(19-25岁)。《与青春期和解》,关注的都是父母关心的事情,给出的意见比较中肯。对于父母来说,《与青春期和解》是一本很好的育儿指南。

我是@弥小木,爱阅读,家有俩娃。欢迎关注,与你分享书籍中的育儿知识。

《与青春期和解》读后感(三):关于青春的再思考

《与青春期和解》,看到这个书名,我立刻想到那个脸上不断冒痘、内心懵懂却也热闹的自己;想到我的父母,对他们要藏的秘密比要说的话多很多;想到年少时的那帮朋友,青春散场像一觉醒来,现在大家已经天各一方。

关于青春,每个人的既有不同,又有相似。我发现自己也加入了一个挺火的潮流:对原生家庭的反思。“原生家庭”是个社会学概念,是指人们在离开父母,成立新的家庭之前的那个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其实是TA过去每一天的总和,是TA过去经历的点点滴滴塑造了今天的样子。而在原生家庭中度过的青春期,则是对当下的每一个人都影响巨大的经历。懂得了这一点,互联网时代的人好像更懂得要去做一个好父母。小时候,每当我对父母的不耐烦、滥用权威、哄骗而生气或者难过时,我都暗暗下定决心,设计着每一个场景下,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父亲。面对青春期,我们需要知己知彼,但是当我们真的成了父母,我们还“知彼”吗?

这本书告诉我:不是的。举个基本的例子,当我们准备着当孩子进入12岁,才开始用“青春期模式”应战时,可能已经晚了。因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已经跟二十年前不同,孩子们的营养条件普遍变好,摄入食物中的激素变多,更有互联网信息爆炸带来的社会文化因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性发育的时间轴提前,从原先普遍认为的11-12岁,提前到了女孩平均9.7岁,男孩平均11.3岁。而且青春期的结束时间,也不再是18岁。从科学发现上讲,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前额叶要到22岁甚至25岁才完成最后的成熟;而且在学龄延长,孩子对原生家庭的经济依赖时间延长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直到25岁才可以确定走出了青春期。如果我们再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只把12-18岁的孩子当做青春少年少女对待,是不是犯了和我们父辈一样的错误,故步自封在自己的经验区里呢?除此之外,这本书还介绍了其他新的挑战,需要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一同面对,如复杂的互联网环境等等。

《与青春期和解》,这本书里还藏着一个巧妙的双关。乍看起来,像是教父母如何教育、引导孩子度过青春期,其实在此之前,我们更需要的是与自己的青春期和解。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我们可能明白了行为心理学上的逻辑,但是一些负面的冲动,我们并不一定每次都能处理得好,正所谓“莫不知,莫能行”。我们如果管理自己的矛盾情绪,有时候我们不同意同事、伴侣、朋友的意见,是我们真的不赞同他们的意见,还是不愿意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我们是否在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进而有一些反而会伤害密友和伴侣的举动?当我们相处的对象变成了我们倾注心血养育的自己的孩子,他们有一天变得躲闪、不符合你的意愿甚至脱离你的控制,你会怎么样和他们沟通?父母需要培训才能上岗,这句话越来越少了玩笑的意味。这本书会让你看到,成长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为人父母意味着要对别人的成长背负起重大的责任,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多想想自己的青春期,怎么样让自己再成长一点。

《与青春期和解》读后感(四):做个有平常心的父母

曾几何时,谈青春期而色变。面对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女儿,啊不,是已经进入青春期早期的女儿,我也曾惴惴不安。于是,看到《与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心理学指南》一书面世,赶紧入手,一睹为快。好在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

《与青春期和解》一书中,作者劳伦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青春期。通过一系列鲜活的案例,穿插讲解与青春期有关的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读完反倒淡定了,原来不过如此,也许听说的那些“青春期”也并不是必然就会发生的。每个人的成长之路是风雨交加的,我们也曾这么走过。这一时期的问题、家庭冲突并不比其他阶段的更多。孩子出现极端情绪是正常的,叛逆也是正常的,因为孩子要从生理上、心理上长大成人。

据调查,儿童性发育的时间轴提前,从原本普遍认为的11-12岁开始发育,提前到女孩平均9.7岁,男孩平均11.3岁。而脑科学和神经认知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前额叶要到22岁甚至25岁才最终成熟 。书中,作者把青春期分为前青春期、青春期早期(10-13岁)、青春期中期(14-18岁)和成年过渡期(19-25岁),分别讲述了这些阶段孩子的特征以及家长需要关注的情形或需要放轻松好好观察的地方。比如,进入青春期早期的孩子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情绪变化大甚至喜怒无常,但不要将孩子对独立的渴望错误理解为叛逆,敏感和脆弱也不会持续整个青春期;要把好交友关,但不要限制孩子的交友权,相比取悦父母他们更倾向于取悦同龄人;父母既不要过分苛求,也不要过度控制,更不要过度保护;父母需要树立权威,建立规则,毕竟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好奇、渴望知识又独立的个体。青春期中期孩子的主要问题在于寻求身份认同,因为他们知道已不再是一个孩子,但却不知道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成人。于是,孩子会从青春期早期的同性间群体式交往,过渡到松散的异性群体式交往,再逐渐转为一对一的异性交往。这一时期的孩子会经历身份危机,会认为任何问题都有解决办法,会直陈成人世界里的缺陷和虚伪。于父母而言,还是有责任帮助青少年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了解孩子的状况,但又不要太过介入,可以与孩子分享年轻时的经历和经验,提供指导。到了青春期的后期,孩子进入大学时代,但父母的身份还没结束,需要进一步指导孩子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有责任感的成年人。

记得有篇文章对一段关系要用脑更要用心。对我这个习惯于用脑处理事情的人来说,这本书一再提醒我:别忘了爱。因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底色,不可或缺。无论如何,父母对孩子做的一切事情,其起点和终点都是爱。另外,父母还需要接受一点,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可能是和你完全不一样的个体。也许你的孩子会选一个你完全不看好也不喜欢的职业,也许你的孩子会选一个你完全不喜欢的另一半,你能做的就是接受这一切,并且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但,作为父母,我们也应该自信,你的孩子会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起码会自食其力的人,毕竟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长大成为一个普通的人。

《与青春期和解》读后感(五):孩子数学学不好?不想学?家长这样帮助孩子,消除数学焦虑症

文|弥小木

孩子学数学没兴趣?不想学?害怕数学考试?在一次次不堪的数学成绩中,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更是反感、犯怵。所有的这些,我家老大在3年级的时候,全都遇见过。

在一次深聊之后,无论我怎样说“数学是可以学好的”。我家老大躺在床上,无比绝望地说出“不可能,这辈子我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她的这副样子,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让老母亲心里十分难受。

3年级暑假,给孩子报了一门数学网课,结果第一课上完,孩子直呼,退钱吧,上不下去。因为有的内容,孩子听不懂,另一方面,老师的讲解,也实在无趣了些。辅导班不合适,孩子那副对数学绝望的样子,时刻浮现在我眼前,没办法,试着找另外的原因。

比自己上学还拼,我花了一天的时间,翻阅了几十本书籍,有高考学霸的经验分享,有相关的数学书。在阅读了那么多的书籍后,我深深地明白,理解孩子的数学畏难情绪,是家长可以做的第一步。

《与青春期和解》这本书中,分享了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数学焦虑症”。

☀首先是理解。

“数学焦虑症”确实存在,并且在女孩身上的比例,高于男孩。这也不难理解,哪怕是现在,都能从我家老大嘴里听到,“男孩数学比女孩厉害”,不仅是她,她的同学、老师也有这样认为的。

孩子一旦有了“数学焦虑症”,很有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与青春期和解》中提到,很多心理学家认同这样一个事实:孩子如果被数学吓到,会产生无助感,对所有和数学相关的内容,都犯难。

这样的“无助感”,有点类似于“一朝被蛇咬”。只有消除了孩子的“数学焦虑症” ,才有学好数学的可能。

☀理解之后,第二步是重视。

和孩子交流,数学不仅仅是卷面的成绩,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数学是很多学科的底层逻辑,如果学不好数学,将来,会有很多学科云里雾里,未来想要深入了解那一个专业,有很大的阻力。

《与青春期和解》中提到,与数学相关的学科包括,但不限于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

对数学的重要性认识,这一点,有必要和孩子深入了解一下。学好目前的数学,并不单为眼前那点分数。学习数学,更是学会数学的思考方式。

☀重视之后,第三步是兴趣。

再好的方法,孩子没有兴趣,效果依然会打折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驱动力。

这一年,我有关注、了解哪些有趣的数学书。孩子喜欢阅读,那就从阅读开始,让她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如果能在生活中应用起来,那再好不过。

这一点和《与青春期和解》中提到的理念是一样的。通过让孩子了解数学的日常应用,来培养兴趣。学是为了用,在用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知识的力量,这能让孩子产生成就感。

孩子有了“数学焦虑症”,怎么办?分三步,一是理解,二是重视,三是兴趣。先让孩子对数学有兴趣,会得多了,也能一点点累积起学数学的自信。

理解、重视、兴趣,这三步,是《与青春期和解》中分享的,帮助孩子消除“数学焦虑症”,家长可以做的事情。

《与青春期和解》,将青春期的孩子分成三个阶段,早期(10-13岁)、中期(14-18岁)、后期(19-25岁),每一个阶段都有青春期的总体困惑解读,也有具体的指导建议。家有青春期的孩子,《与青春期和解》这一本不容错过。

我是@弥小木,爱阅读,家有俩娃。阅读有乐趣,生活无小事。欢迎关注,与你分享生活的阅读体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