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熵减》读后感1000字

《熵减》读后感1000字

《熵减》是一本由华为大学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熵减》读后感(一):本质是树立参考系

最大的价值在我看来,是将组织、危机、管理具像化了。如果没有借鉴到物理熵这套体系,那就是一些纯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不容易被理解,本身不够结构化,相互关系不明确,导致我们很难做相关研究和策略。

现在把这些概念对照到了物理学的体系,那就变得非常明确了。因为物理的这套体系是非常具体的,易于观察的,相互关系是已经被搞明白了。由此再对照回去,就能搞明白公司的这套体系。

事实上这套物理体系和公司管理体系是否一致,其实是没有被回答的,也没有人能回答。

要说有什么创新,那其实也一般,只是因为华为NB,导致大家觉得这套体系NB。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其实都做了类似的事情,借鉴一个参考系,来研究里面的各种东西。这件事情本身不稀奇。

我其实很好奇,有了这套参考系,也研究了一些策略,这些策略是如何落地的,因为确实有很多考验人性的地方,一定会有反扑。华为能做成,一定是执行力很强。

《熵减》读后感(二):熵减

买书送了一本华为的《熵减》,智障理解不深刻,并未完全读懂,因此仅简要记录两笔。 熵是物理中的一个概念,简单可理解为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系统越混乱,其代表的熵越大。因此一个无外界交互的系统会趋向于熵增大到最大值,或称熵死。在现实世界中,比如开水里加一块冰温度会逐渐趋于一致,一个没人收拾的屋子会越来越乱,一个没有选择激励的集体中,产出会越来越低。 任正非在多年前就提出的熵减的概念。任何一个生命,一个组织,都是一个熵减的过程。生命不断的将能量摄入,组织不断的吸收个体,却希望保持同样的效率,相同的目标。而实现这些的过程,就是一个熵减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结构被称为耗散结构。 对生命的而言,生命的耗散结构就是生命体本身,比如西瓜生长在沙地中,西瓜中的水浓度明显高于沙地,但水依然源源不断的被吸入西瓜。动物体内能量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但动物依然通过捕食聚集能量。当然,耗散结构的功能随着生命体的衰亡而终结。西瓜腐烂后水份会挥发,生命体死亡后对应的能量会通过各种方式分散开来。 对应到企业中,企业的耗散结构大概就是企业的制度了。通过选择性激励,通过企业文化,企业保持其内部的秩序,以实现企业的目标。但可惜该书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讲太多华为如何将这些具体的制度贯彻到实际的生产研发环境中,甚是遗憾。

公众号: 浅薄的智杖

《熵减》读后感(三):内卷是客观事实

微信读书听完了一本《华为活力之源》: 本周我已经听完了两本书,花费将近二十个小时,对眼睛特别好。 熵减的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不均衡;第二,开放;第三,非线性。 华为之所以强大开放,开放才可能给系统带来外来的能量,这是保持熵减的一个重要条件。 华为思维是开放的,行动更是开放的,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才,只要真的有能力华为就会开出大价钱请进来,人家不愿意离开故土,华为就在当地建立研发中心,因为一个人建立一个研发中心,是不是很牛! 谷歌早就是干了,华为是向所有优秀的公司学习后获得的能力,开放,这是一个封闭系统获得能量的途径,封闭只能让系统不断熵增。 华为的另一点也值得学习,研发型公司账上不能没有钱,但也不能有太多的钱,太多钱意味着公司在长胖,胖不是好事,华为敢花钱愿意花钱,不断把钱转化成生产力,这也是华为不断强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读完这本书我对内卷这个词不再持有负面看法了,因为内卷本质上可以认为是一个事实。 既然任何封闭系统都无法避免熵增,那么开放夺取能量就成为熵减的必要条件了。 换句话说,熵减必须从外界夺取能量,整个宇宙如果是一个封闭系统,那么意味着熵增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放在整个宇宙这个宏大的尺度看,大家都在内卷,不内卷的都得被别的系统吃掉。 相对好的就是人类不内卷,从整个宇宙中不断吸取能量。 当人类从宇宙中不断吸取能量保持系统熵减的时候,人类文明显得欣欣向荣,而当人类不想或者不能从外界吸取能量的时候,那么人类就只能内卷了。 从这个角度看,以前的两次世界大战可能就是后者了。 现在全球意识形态越来越对立,是不是也意味着人类从外界吸取能量的能力在下降呢?

《熵减》读后感(四):十分好评

非常好,受益匪浅,如果要了解华为何以是从一个默默无名的代理公司成为今天名震天下华为,,一定要深刻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很惊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华为身上也找到了交叉点,并以如此形式剧烈地体现出来,并释放了这么大的价值。

另外这本集子有些文章也足够坦诚,引起坊间众多议论的“下岗再上岗”和“内存门”都有提到并做了解释,我们当然可以继续批评,如果理解了他的逻辑,批评不也可以更透彻些吗?

看完此书,我个人感受到一个疑惑点在任正非多次提到创业的痛苦,“很痛苦”,没想明白他是出 于什么角度这样概括自己创业的感受,或许的是在重点强调“减熵”这个多少有点逆人性的过程吧。 我总觉的伟大的企业家一定是痛并快乐着的。

华为的2012思想研究院很有水平的,有些观点也值得反复琢磨。

--黑死病作为负熵,改变了欧洲的历史。

--在任总的脑海中,以人为本,是留给国家层面去做的事情。企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引擎,以人为本就会失去发展动力,最终熵死。

写到最后想起来,巴菲特描述的每天都是跳着踢踏舞上班,看起来更随心所欲一点,从来不见“痛苦”二字,我甚至也以此为自己的懒散找借口。我对巴芒派也关注了一段时间,无论“踢踏舞”还是“痛苦”都是外在的表现,我隐约觉得这里面有些理念或许会是一致统一的。

再学习下,再看自己思考的进度吧。

《熵减》读后感(五):熵减的过程是痛苦的,前途是光明的 (Pain+Reflection=Progress)

一个人如果不经历一些痛苦,会有巨大的进步吗?

以下内容摘自书籍

抛开遥远的宇宙周期论和膨胀论,我们肉眼可见的现实世界显然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那么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描述的万物走向混乱的差距何在?或者说什么可以对抗熵增,让世界有序繁荣?答案之一就是生命活力。

1943年,薛定谔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讲台上,面对爱尔兰总统等一众嘉宾,在“生命是什么”的主题演讲中提到,“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在生活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生”。1944年,薛定谔把这一演讲主题写作成书,即《生命是什么》,引导了以DNA(脱氧核糖核酸)为标志的现代生物学发展。

薛定谔将生命活力称为负熵,它使得自然万物与热力学的熵增反向运动。同理,企业要保持发展动力,需要依靠的就是人的生命活力。

任总说,(企业)要想生存就要逆向做功,把能量从低到高抽上来,增加势能,这样就发展了(于是诞生了厚积薄发的华为理念);人的天性就是要休息、舒服,这样企业是无法发展的(于是诞生了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的华为理念)。任总正是通过洞察人性,才得出结论:只有激发出华为人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持续发展的企业活力。

过去5亿年,遗传信息的数量增加了1亿比特。人类的DNA里记录了人类从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就可以被追溯的本能,包括贪婪、懒惰、自我欣赏,而这正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