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方艺术简史读后感精选

西方艺术简史读后感精选

《西方艺术简史》是一本由文聘元著作,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8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艺术简史》读后感(一):回溯西方艺术发展

这本《西方艺术简史》事无巨细的写出了欧洲艺术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系列的艺术史,如果是学美术的读者,一定对书中的许多名人都耳熟能详,而对于我来说,看这本书也只是为了多了解一些知识,毕竟也不是学艺术的,看到了这些名人、名画,也就是图个眼熟就好。

这本书主要涉及了绘画、建筑、雕塑三大门类,书中每一篇的篇幅也比较短小精悍,基本上是在用最简洁的文字为我们呈现最准确的内容,看起来也不是长篇大论的叙述,毕竟那样的叙述对于读者来说太过枯燥。但是有一点我觉得这本书做的不太好,那就是插图,毕竟是在写绘画、建筑、雕塑,可是书中提到的一些名作品,并不是件件都有插图,这一点对于读者来说不太方便,毕竟光靠文字读者很难体会到这些艺术品的真正的样子。

一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征,我记得小时候读《格林童话》的时候有一个比目鱼的故事,渔夫和他的妻子在河边救了一条金色的比目鱼,比目鱼承诺渔夫夫妇,如果他们放了自己,自己能给他们想得到的东西,开始渔夫夫妇还不太好意思,只是要了一些钱财,后来他们要当国王,最后还要当教皇。虽然这只是个故事,但是还是体现了在那一时期教皇手中权利的强大,甚至掌控了整个欧洲的政局,国王不过是摆设罢了,真正做主的是教皇。比如说书中所提到的委拉斯凯兹的《英诺森十世像》,就是他给当时的至尊教皇的画像。

书中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画家,他就是戈雅,说实话自己不是艺术生,对于戈雅这个名字还真是陌生的,但是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说戈雅给我留下来最深刻的印象。因为他画了许多怪异而恐怖的画,其中尤其是《撒旦食子》让我印象深刻,画出了魔王撒旦在吃自己的孩子,他双手抓住儿子大啃、大吃,殷红的血顺着他的嘴流了下来。光是看书中的描写,就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真的是让我一下就记住了这位不一样的画家。

另外这本书对达芬奇也用了两个单元来详细记录,先是写了达芬奇的生平,然后写了他创作的几个不同时期,之后写了他的几幅著名的画作,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最后写了达芬奇在雕刻、建筑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使得读者对达芬奇有一个更为直观的看法。

这本书对罗丹也用了一个单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他的生平到他的画作,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思想者》。

另外对于莫奈和他的印象派也用了很长的篇幅进行描写,对于莫奈的一生也给予了详尽的描述,《日出.印象》更是他的成名作。

对于梵高也用了一个单元进行阐述,梵高的画作以《向日葵》最为出名,然而他的画是在他死后才出名的,因此梵高生前生活条件并不好,也是令人唏嘘。

对于毕加索的描写用了两个单元,先是写了毕加索的人生经历,之后写了他一些有名的画作。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西方艺术的描写还是比较详尽的,你能想到的艺术名人书中都有提到,如果书中提到的作品都能用彩色插画来给读者展示,我觉得效果会更好,更利于于读者理解,而不是纸上谈兵。

《西方艺术简史》读后感(二):一次西方艺术殿堂的畅游之旅

人们经常说“艺术殿堂”,可见,艺术确实堪称一个很神圣的事物。更多的时候,这是一个通过欣赏与被欣赏、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到底如何,取决于双方交互的能效程度,是一种亦因物喜、亦以己悲的关系。

艺术的起源甚早、门类甚多,是人类观察自然、体味自然、体味创造的过得和结果的体现,在东西方都是如此。而文聘元的这本《西方艺术简史》,以“简史”为名,用简洁的语言顺序展示了西方艺术的精华与美妙。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再到中世纪,时世变迁,但总有一些东西是在不断地传承、创新的发展过程之中。艺术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式们的,语言、声音、文字、绘画、眼神、呼吸、肢体无所不能——由此来看的话,《西方艺术简史》中的“艺术”收窄了很多,重点在于讲述那些流传至今、能够看得到、摸得到的一些艺术门类,譬如建筑、雕塑、绘画以及工艺品。但不必觉得有所遗憾,单是那些建筑,即使是一路走马观花,那也会是应接不暇的一个过程。

就整个西方艺术来说,不同时代显然都有其代表,表现形式也不一。古希腊时代,艺术更多地体现于建筑和雕刻,流传至今的《掷铁饼者》《断臂的维纳斯》就是杰出代表。其实维纳斯的雕刻原本并非断臂,当然是事出有因——不过,或许这样的缺憾,反而更加凸显和造就了维纳斯的美。古希腊建筑,譬如神庙、雅典卫城等至今依然足以令人赞叹不已。这些杰出的艺术作品,从来都能够轻而易举地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中世纪一般被冠之以“黑暗”之名,但这一时期的艺术,在建筑、绘画、雕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丝毫不逊色于其他任何时代,即使是和古希腊的黄金时代相比也不遑多让。为了弘扬宗教,教堂越来显得雄伟壮观,其中的装饰,也因那些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伦勃朗这些“大家”的艺术作品而顿时生辉无限。如果有机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建议一定要到意大利好好看看,不是去看时装和足球,而是要到那些大教堂里走一走,肯定会流连忘返。

文艺复兴之后直到现代,西方艺术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都堪称一日千里,大卫的《马拉之死》、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罗丹的《思想者》、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不过只是无数个闪耀天空的艺术大家及其作品的一小部分。在这一时期,绘本艺术在古典与反古典中“徘徊”,争论的结果,反而造就了绘本艺术的全面繁荣,这还真是一种意外之喜。

限于“简史”之名和篇幅,文聘元无法在《西方艺术简史》中展示更多,他的任务更多是在起到一种引导读者进入艺术殿堂,“见识”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及其杰作。当然,如果有机会,不妨把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以及其他地域的艺术来一个总的回顾,感受肯定会更加强烈。

《西方艺术简史》读后感(三):跟随历史的脚步,感受艺术的发展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是生活的产物,又把真实的生活上升到一种人类思维,又把这种思维付诸实际,留下人类历史文明的瑰宝。 本书《西方艺术简史》,重点给我们讲诉了古希腊的艺术发展史。古希腊的历史和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古希腊的历史分为五个阶段,而其艺术发展进程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爱琴期、米诺斯期、迈锡尼期、黑暗期、古典时代。”其中爱琴期是艺术的一个萌芽时期,并未有什么伟大的成就。而黑暗期只是古典时代的一个过渡时期。 《西方艺术简史》一共分为三十六章,里面介绍了很多有艺术特点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至今还留存着,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些建筑古希腊神庙、雅典卫城、万神庙、罗马剧院与大斗兽场和一些中世纪的建筑艺术。那个时候科技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很多建筑的建造都没有太多的科技辅助。可是,很多先期的建筑师建造的建筑,却让我们不得不慨叹人类的聪慧。建筑万神庙巨大穹顶所需要的技术上的创新和建造此建筑物的难度,即使是现在的我们都挺棘手。其中罗马人建造的大斗兽场的建筑堪称西方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仅仅是那建筑的规模就是一个奇迹了。还有西方对于艺术的执着精神,就像那座被烧毁的克诺索斯宫,经历几次大战和大火,已经被烧毁,可是他们不放弃的精神,让他们在原有的土地上,再次建造了一座更大的宫殿。不像我们在秦始皇的阿房宫一样,从此灰飞烟灭在尘世间,只留下人们的一丝慨叹和缅怀。 在建筑方面还有不得不一提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它的穹顶设计摒弃了中世纪盛行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是选择了罗马古典建筑样式。可是布鲁内莱斯他不是简单的模仿,沿袭以前的罗马古典建筑样式,而是加入了很多他自己的构思,他凭借对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开创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风格,这种风格的出现,标志着教堂建筑,同时也是建筑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 《西方艺术简史》不仅有建筑方面的艺术成品介绍,还有一些创造艺术的画家和雕刻师傅。雕刻有室外的雕刻艺术品,还有隐藏在巨大建筑物的里面的雕刻。前面提到的克诺索斯宫里面作者就介绍了两件雕刻作品,一件是牛头杯,一件是座女性雕像。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不满足于用石头雕刻,开始打上了青铜的意。书籍里面为我们大致讲解一下如何雕刻青铜器,感觉上步骤也不是特别难。而在古代中国我们却是以青铜制造各种器皿为主,很少把它用于雕刻。我们其实木雕、石雕还是有很多的。 《西方艺术简史》还有不得不提的一些著名的画家。例如:“达·芬奇存世的作品、毕加索的艺术作品、梵高的艺术作品等。其实提到达·芬奇我们必然要想起那放在法国巴黎圣母院的《蒙娜丽莎》,巴黎圣母院最近的火灾也甚是让人慨叹,这座在战火年代都没被摧毁的建筑物,却在和平年代被损坏。虽然法国已经召集捐款,准备好修复巴黎圣母院。但是,那些没有经过时间考验的建筑物,终究比原先少了历史的痕迹。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也让我印象深刻,那第十三个人的到来,改变了耶稣一生的命运。随着犹大的到来,耶稣的那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欺骗了我”那一瞬间浮现在他所有弟子脸上的表情。神话故事的背景加上这些人物活灵活现的描画,把每个人的性格也描绘的跃然于纸上,这幅画作也把达·芬奇推向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巅峰。

《西方艺术简史》读后感(四):《西方艺术简史》:艺术不只是技艺,更是情感的传达

人类取得的所有文明成就中,第一个诞生的是什么?答案既不是文学、哲学,也不是科学、政治,而是艺术。

早在原始人时期,岩画就存在了。不管是在西方,亦或是在东方,原始人创作的岩画不仅存世数量多,而且水平还比较不错,甚至可以说颇具艺术美感。

为什么艺术会成为最早诞生的文明成就?

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是这样回答的:“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

不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建筑,甚至是东方的青铜器物,都是基于人类情感的一种外化表现。

所以,艺术其实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产物。

文聘元所著的《西方艺术简史》,就站在人本角度,以时间轴为基准,梳理西方艺术发展脉络,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解读了古希腊罗马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巴洛克艺术、新古典主义、洛可可艺术、印象派以及后印象派的艺术表现形式、代表人物与艺术特点。

一谈到西方艺术,就绕不开古希腊和古罗马。而克里特文明(即米诺斯文明),正是诞生于爱琴海的诸多文明中最为繁荣的一支。相较于政治方面的成功,克里特文明在艺术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迷宫”克诺索斯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和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克诺索斯宫也曾经被大火付之一炬,但克里特人似乎对这座宫殿拥有更为特殊的情感,他们在原址上重建了这座宫殿,并将之修建得更大、更精致。

克诺索斯宫背靠大山,内部设施完善,采光、通风、排水极佳,甚至还配备了“电梯”,能够将人垂直运输上去。房子、回廊、园林等一应俱全,克里特人刻意将之修建得杂乱无章,使得外人行走其间非常容易迷失方向,这也正是“迷宫”称号的由来。

除却宫殿艺术,古希腊时期的雕塑作品同样令人叹服,在本书第三章中就提到一尊著名的雕像——《拉奥孔》。

我第一次看到《拉奥孔》这尊雕像,是在中学美术课本上。当时课本上只提供了一张彩色的拍摄图——一名年老的赤身男子拉奥孔和儿子被两条巨蛇紧紧缠绕,拉奥孔用尽全身力气,试图把身上的巨蛇拉扯开,他疼得面部都扭曲了,但是依然没能摆脱巨蛇的桎梏。脚边两个儿子一个已经被蛇咬死,另一个抬着头望他,不知是在向他告别,还是想看他最后一眼。由内而外,一种深不见底的绝望充斥着整座雕像。

创作者精准地捕捉到这种情绪,并借由雕塑之口,将这种情绪留存下来。历史定格在这一瞬间,对命运的呐喊和抗诉也永远留在了这尊雕塑上。

即便经历再多时间的洗礼,我依然会记得,曾为一座叫做拉奥孔的雕像所震撼。

文学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情感、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艺术常常拥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我们观赏先人的艺术结晶,得以感知他们藏在艺术品中的某时某刻的某种情绪,甚或是窥见历史的必然走向。

而《西方艺术简史》,不过是提供了一条通幽曲径。沿着这一路小径,踽踽而行,便能揽尽璀璨的艺术之光。

《西方艺术简史》读后感(五):游艺术长廊,涤心灵尘埃

美是什么?相信很多都会说,美就是美的,好的。如人,漂亮帅气,让人看了忍不住还想看;如歌,清新典雅,令人听了还想听。是啊,美都带给我们以心灵的愉悦,但是只有好才显得美吗?萧瑟的冬日,一览无遗的荒漠,不都能给人一种苍凉的美感吗? 身在其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这世界的种种美,更谈不出把这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方式具象地表达出来。但能够把这最平常生活中事物的神韵诉诸笔端,用文字、画面、实物精准表达出来,使之凝固,成为我们每个人都能鉴赏到的东西,我们便把其称之为艺术,把创造艺术的人称之为艺术家。 在东方,虽然也曾创造出了许多艺术珍品,但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普遍认为玩物丧志,除了读书以外的其它门类似乎都上不了台面。因此,我国的艺人在历史上多半寂寂无名,只留下一些绝世珍品让人追思。 而西方重视宗教,在这种趋势下,以宗教为载体创作的艺术家们都享有斐然的声名。从宫殿、教堂建筑类的设计到其间绘画、雕刻的装饰,无一不让艺术家们在青史留名。一代代传下来,经过不断传承与突破,在西方艺术史上留下了许多杰出艺术家的名字,像一颗颗夺目的星辰闪耀在人类的星空。 这一本《西方艺术简史》就把西方艺术从最古老的希腊和罗马时代起,经过细细地梳理,按照历史的发展进程,把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杰出艺术家和其作品向我们一一展示。 这本书是由湖南学者文聘元编写。这位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擅长以通畅的文字介绍西方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地理、科学等领域的经典知识,在海内外出版多部作品。曾在香港出版《西方文化大故事》系列作品20部,国学大师饶宗颐为其题写书名,知名作家金庸等多名知名学者担任出版顾问,为其写序言表达对其作品的赞扬与肯定。 他的作品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反响,作品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他本人还被评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专家。 本书不仅从古希服罗马艺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新古典主义、印象派,艺术的发展脉络进行阐述,还依时代顺序详细介绍了波提切利、布鲁内莱斯基、多纳大罗、提香、凡.艾克兄弟、博斯、勃鲁盖尔、丢勒、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鲁本斯、委拉斯凯兹、伦勃朗、戈雅、庚斯博罗、大卫、德拉克洛瓦、罗丹、莫奈、凡.高、毕加索23人的艺术之路与部分艺术作品。 其中每一个艺术作品的讲述都细腻生动,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不懂艺术的人读了也被其精彩的解说与文字的魅力所震撼,但遗憾的是本书并没有配上每一个被解说的艺术珍品的图样,有些只能靠读者去想象作品的神韵。 但不管怎么说,随着作者的文字对西方艺术作一趟清晰的游历,对读者而言,都是获益匪浅的。虽然每一个艺术家的人生际遇与性格都非常迥异,但对艺术的执着与对美各自不同的体会与表现手法,都让我们看到了剔除尘世后一颗纤尘不染的心。 这让我始终相信,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份近于天真的可爱,又有一份永葆童贞的执着,他们的心不轻易被世俗刻画,也不轻易被尘世重塑。因此,我们与他们隔着千年的岁月、隔着生死的帷幕,依然能在其作品中感受到美给予灵魂的震撼。 美在生活中确实存在,但它像风,抓它不住,留它不得,正如叶圣陶一首诗中说的那样: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梢点头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起波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但是我们的艺术家不仅看到了这转瞬中流逝的美,而且还把它抓住了,留在了心里。如果仅仅如此,那艺术家不过是一个鉴赏者,只是在眼里看到了,在心里感受到了。但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能用手把这心里的美创造出来,呈现在我们眼前。让如幻象般的不可追永远停驻,不仅让我们能看到、感受到,更能触摸到。 应该说,艺术是一个人灵魂的最高表现形式。喜、怒、哀、乐,我们都有,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算用话语把它准确表达出来都难,还惶论把它具象! 艺术表现的就是一个灵魂的纯粹,当我们走进这样一个陈满艺术珍品和艺术家灵魂的长廊,连最小的恶意都会荡然无存,尘世带给我们的一切烦恼与不满,似乎都那么微不足道,不值得被提起。 从古希腊罗马艺术的殿堂走进,穿过一条西方艺术的长廊,到毕加索完美的一生中走出来,我似乎接受了圣光的洗礼。重新走进尘世的我内心无比平静,也无比干净,像披上了一件无彩霞衣,撒旦的恶意再也无法啄伤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