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设计的修养》的读后感大全

《设计的修养》的读后感大全

《设计的修养》是一本由殷智贤 主编/访谈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的修养》读后感(一):中国设计要关注大众,而你们做到了吗?

访谈对象格局差距很大,使得观感并不好。

时装领域的访谈者不是将时装的存在脱离了日常,将其视作自己观念的表达方式,就是将时装视作承载“中国元素”的容器。时装也好,服装也罢,其目的要探讨与人的关系,不仅是中国的时装业,在我看来国际时装业存在着自娱自乐的倾向,通过大量投入研发没人会穿的新异服饰,营造一种奢华感,从而为提高本品牌衣物,提供合理性。

平面设计、家居室内设计界的人物则忙着嫌弃市场和甲方,认为中国设计难以发展是因为大众素质低下,看不懂好设计。面对设计师是否应肩负提高大众感受能力的质问,又轻飘飘略过。胸怀狭小、想象力有限、追逐名利之感跃然纸上。

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界的人物眼界明显更高。王澍谈到:“在现代,建筑师往往担任着类似于上帝的角色,因为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人的生活方式,这很重要,也很危险。”俞孔坚也提到:“景观设计是在平衡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设计有能力改变人类的生活,它能改变人类的感知,塑造社会的气质,毕竟我们的生活被设计所包围。尽管王澍的责任意识很难得,至少在书上所谈论的也多是建筑产业中的零碎规则和趣谈抱怨,还有自己的建筑领域,对于建筑的价值、中国建筑理想发展趋向谈论不多。不过从中已经可以看到重点——农村。在发展当代中国,我依然认为要关注乡镇和农村,要营造实际生活,不是营造虚化之梦。

文中花费大量篇幅谈论了中国设计的现状与如何应对现代化,用意甚好,但实属不必,因为访谈者的认识的确肤浅,与常人差距不大。不过在贫富差距巨大的当代中国,区分设计的受众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设计主要力量不被用于提高大众的生活水准,而是沉溺于满足上层人士的刁钻需求,我们的社会永远无法正视设计,无法被人心平气和地对待。

《设计的修养》读后感(二):为什么需要提高全民审美与设计的修养

文/殷智贤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30r.1.14.20.59ad18ceoOc2lb&id=590754370319&ns=1&abbucket=8

春天来了,路边上、草丛中、只要是有花开的地方就有大妈在那里争奇斗艳比拼拍照。“树上开满中国妈”的嘲讽比往年来得更为猛烈。国内某地的街头招牌整改的审美水平也成为初春网络群嘲的话题之一。

中国某些公共建筑的设计亦是屡遭诟病的对象,最近最为热点的无疑是某电影节那令人“拍案叫绝“的海报设计。所有批评的焦点都落在一处:美盲其实比文盲更可怕。

这样的声音说明两个事实:第一,越来越多的国人生活好起来了,大家不用再担心温饱问题后有越来越多的余力顾及精神生活,而一个人的审美力和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度也不可分。第二,部分国民美学修养的缺失确实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大到国家形象及产品设计水平,小到个人气质和生活品质的提升都已经成为各方需要下工夫改善的内容之一,中国无疑不陷入了一个“审美困境”。回到电影节海报设计的问题上,同类上海国际电影节,黄海设计的“水帘洞”海报无疑是让人惊艳。国内也并不是完全的设计荒漠,不乏好设计存在,但能被大众接受的“好设计”却没有那么多。打开抖音、快手看看这些在年轻人中风靡的软件就会明白,大众的注意力已经被“抖音滤镜”和“社会摇”完全吸引了。

提高国民的设计修养作为国人美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止是某些专业人士的功课,也不是需要人回到课堂去接受类似国学班一样的“审美修养补习班”,而是要全民共同作出努力,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审美,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审美力。

设计的修养其实关乎整个社会创造力挖掘和释放的方式,有修养的社会也不会让做山寨产品的企业比做原创产品的企业获利更多更快,因为设计师的职业操守、消费者的尊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会共同去把握利益的天秤朝哪个方向倾斜,而绝不会用一时之利去扼杀国家品牌形象和一个社会创造力发展的信心与热情。

有修养的社会也不会在阶层之间、代际之间、地域之间制造巨大的审美落差。中国大妈们用各色纱巾摆造型、爬树、伸剪刀手,不仅是大妈们的悲哀,也是全社会的悲哀。那几代女性年轻时的生活贫穷且缺少色彩,她们成长的环境使他们不容易具备基本的美学修养,而今时今日各种媒体里的时尚形象集中呈现的是年轻人,当出现老年人形象时,审美品级普遍迅速降低,而媒体也没有意识去宣扬好的老年人审美标杆,当他们的形象出现在中国的网络上时多半是为了引网友一笑。在令中国的中老年人变美这件事上,这个社会从产品提供到美学教育,都没有做足功课,整个社会的设计修养因此存在明显的代际断层,这提示我们在弥合这种裂痕上需要做许多的工作。

有修养的社会不会发生整条街悬挂黑底白字招牌这样的设计败笔,因为基本的文化禁忌、审美民族性偏好都会制约这种设计的公共化露出;近年来若干公共产品的设计成为专业人士批评的对象,例如某些大型活动的背板设计、国际XX节的海报设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的舞台设计……在审美力方面似乎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不相称。中国现在希望获得世界的尊重,而国家形象的审美品级就变得十分重要。如果因为某些决策者的修养成了国家形象提升的掣肘,那真的是令人遗憾的事。(此类内容还是谨慎为好)所以如何提升社会各个层面的设计的修养是我们成为强国的内容之一。

有修养的社会会关心设计如何给人带来安全、健康、便捷、尊严,会消弭社会不公而不是正相反,会让公共设施更好地兼顾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制造人与人之间更深的隔阂,比如更有助于沟通、守望相助的住宅设计,更能方便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人使用的水龙头、旅行箱、车站候车亭、公园步道,有品质而不构成视觉审丑的品牌设计、包装设计、舞台设计、服饰设计……

被好设计包围的国民会处处感受到被人关怀,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熏陶,这样的社会环境会疗愈人们的孤独、自卑、恐惧、紧张,会因此减少愤怒、失望、抱怨、沮丧,会借由诸多日常生活的细节安抚人心,让人轻松地生活。

设计的修养不仅是设计师的创造力体现,也是企业家经营的必需,是政府公共决策质量的保障之一,是国民消费力的品级,是整个国家发展潜力、市场驱动力的来源之一,是国民性的一个侧面。当我们说中国是一个文明的强国时,国民修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的重要考量标准。

这并非风花雪月,而是风云。

这也是接下来中国产业升级、市场升级应该启动的引擎之一,而这个领域也是相对于中国制造开垦较晚的一片疆域,所以需要全社会的有识之士共同推动。

两年多以前我策划做《设计的修养》系列访谈,每一位受访者都是其所在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或是泰斗级的大师,或是专业精纯的达人,或是富有争议的“标靶”,或是破除既有常规的新锐。他们分别是:

吕敬人,书籍设计师

张永和,建筑设计师

王澍,建筑设计师

韩家英,平面设计师

吕永中,室内/家居设计师

杨明洁,工业设计师

俞孔坚,景观设计师

万宏,花艺设计师

梁子,时装设计师

上官喆,时装设计师

滕菲,首饰设计师

刘斐,珠宝设计师

这些受访嘉宾分享了他们在多年的学术研究和设计实践中所提炼总结出的关于什么是好设计的思考。由于各人经历不同、视角不同、个性不同,关于什么是好设计的回答也是异彩纷呈。借由专业领域大师们的分享,我们可以清晰而生动地看到影响设计的诸多社会力量如何催生出当下的中国设计,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品评设计的价值。希望这本书对拓展设计视野、厘清设计标准带来有益的启发。

希望这些看法能唤起更多的共鸣。

《设计的修养》读后感(三):大众审美是不是真的没救了?

word:猴面包树

我觉得应该还有救,只要我们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并接受改变。这本书里面其实也是一直是这群设计师围绕这个话题做了延展。

“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识字的非文盲倒往往有不少不分美丑的美盲!”——吴冠中

在如今的中国,由于人们消费经验和生活体验仍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阶层差异乃至时代差异,人们对于美丑的分辨也存在着差异。而且,人们对一个产品的设计价值达成共识即真正的社会审美体系的社会仍在形成过程中,而这种无法达成“审美共识”的现状使得如今的中国设计从业者们变得十分迷茫;“设计要为谁服务”“什么才叫圆满地完成设计任务”“动用多少资源、采用什么手段才是合理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变得飘忽不定,没有人思考设计的意义,没有人寻求设计的功能性。劣质的设计大行其道,在各个层面上毒荼着当代中国人的审美。

如置办奇葩建筑、认可土味室内装潢、热衷山寨家居、喜好土味国潮服饰,这些都是国人对当代设计与审美修养产生的偏执与误解。

奇葩建筑

“白宫祈年殿合体”、山寨版“卢浮宫”、侵权被拆的“狮身人面像”,河北“福禄寿”造型酒店、酷似《哈利·波特》里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河北美术学院,引发的火热围观,似乎超出预期。看似大家都在取笑「奇葩」的建筑设计,但是在流量就是一切、关注换取金钱的时代,国人对这些话题的制造却乐此不疲。

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房屋建造量,历史上各种风格的建筑在中国几乎都能找到对应的作品:从古罗马的柱式建筑到解构主义的折线建筑、未来主义的曲线建筑,从中国明式建筑到法国的巴洛克式建筑,从美国乡间别墅到德国包豪斯公寓,一些当代的、先锋的甚至实验性很强的设计也都在中国纷纷落地。这些形态迥异的建筑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直接参与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审美、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

但是就如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建筑设计大师王澍所言:如果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来自奇诡的造型和未有先例的建筑实验,我们就可能选择住在能耗高、维护成本高、居住环境差甚至危险但能博人眼球的建筑里。

当那些“奇葩建筑“已被认为是错误的设计,怎样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

土味装潢&山寨家居

不管是沿袭了好几代的土豪式装修风,或不少是父母坚持捍卫的土味家居范儿,还是各种充斥在网红店泛滥成灾的国产山寨ins风。在国内,这些风格都会拥有一批死忠粉。

当我们嫌弃父母辈对土豪风格的热衷时,是否有想到我们下一代对国产山寨ins风的反感?当我们使用这些低廉的材料、粗糙的工艺或抄袭来的设计,试图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时,是否知道这种行为也在毁灭我们成长的潜力和长久的声誉?

曾是“世界工厂”的工业历史,导致了中国的代工和“山寨产品”。我们可以把东西做得很便宜,而且品质还不错。加上互联网,商家可以在互联网上把这些便宜、品质还不错的东西拿去销售,不讲知识产权,不讲原创,不讲价值观,但是这样不会让人承认中国的设计水准。

针对这些问题,福布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产品设计师杨明洁认为“好设计的DNA是有标准的”,我们的设计需要有一个很完善的批评体系;增加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发声渠道;还需要启蒙民众对设计美学的内涵认识,要做很多普及教育。

伪时尚国潮服饰

因“同款”而大肆流行的各路国潮爆款,从抖音、快手蹿红于三四到十八线城市的各个小商场、夜店的土味国潮“全员恶人”,以病毒式的状态渗透在中国年轻人的时尚圈里。而通过对中国元素进行生硬堆砌的服装,更是以令人咋舌的状况出现在世界舞台。

在千禧一代的认识里,衣装之于他们日常生活的意义早已不是解决基本的功能,或一般意义上的得体,善于使用服饰语言的人借此表达他们的价值观与个性。而对土味时尚的热衷、或是对中国元素的随意堆砌,无疑是消费者或者设计师对潮流文化和时装设计的误解。

对于上官喆来说,他希望通过设计呈现两个东西:一个是比较具象的。想呈现出中国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包括我会看到的未来的更年轻一代的生活形态。另外,通过不同的系列来展现他所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说这个话题可能是设计的某个系列的主题,但它最后呈现出来的形象也是他想塑造的一种中国当代或者未来年轻人的生存状态,或者生存的形象。而不仅仅是随意的中国元素拼凑。

未来有一天伴随着中国文化的更大范围地输出,代表中国文化的市场产品会是什么?比如说如果牛仔裤跟卫衣代表了美国流行文化,那么什么产品是代表中国文化而且又是可以被不同文化接受和追捧的?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全员恶人”等土味国潮,肯定不会是。

事实上我们消费的设计,无论是建筑、家居用品,还是时装,都是传递人的价值观。对于设计的修养,其实也是人对生活品质整体的理解和想象。因此提高全社会的设计修养的意义在于人们通过多方交流,使各自的判断方式和标准日趋成熟,这有助于我们对多样化的是设计有更深入丰富的理解和更大的包容,也会使我们对那些还在成长中的设计探索更有耐心。同时又反作用于我们自身价值观的完善。

通过《设计的修养》一书,我们能够与不同领域的中国设计师进行更好的交流,从中获得启发,学会从更多层次和角度来欣赏和理解设计的价值,从他们的阐释中看到设计如何塑造我们自身和我们的生活,我们若对这种关联有充分的了解,就知道要邀请什么样的设计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抛开对审美的偏执,才会让我们实现生活的理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