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读后感锦集

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读后感锦集

《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是一本由吴修铭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446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018-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读后感(一):你的注意力,成就了谁?|读《注意力经济》

商业和经济原本不在我的兴趣之内,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被封皮所吸引了。谁是鱼?谁是钩?谁是钓鱼人?

这和注意力经济有什么关系?一系列的问题让我翻开了这本书,感觉有点不一样。

这本书可以说是广告业的史诗。从最古老最正统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到只发行一美元的《纽约太阳报》,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将人们的注意力当做一种商品,从而产生了注意力经济。“通过显而易见的免费事物来吸引注意力,然后加以转售”——成了注意力商人基本的赚钱方式,也成就了“注意力商人”这个词。

当有了注意力商人,我们每一个个体就成了封面里的那些鱼,一不小心就会被鱼钩上的诱饵所吸引。岂不知,受益的永远是背后的那些设置诱饵的商人。

各色的诱饵,成了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工具,也成为了商人挣钱的方式。

直到这个时候,是不是理解了“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这个道理?因为商人正是从“免费”的过程中收割你的注意力,然后自己挣大钱,是不是有一种“被别人卖了还在帮他数钱的”罪恶感?

是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不过是现在的“鱼饵”让人眼花缭乱。

如果说最初的报纸没有诱惑力,那变成五颜六色的海报呢?如果还没有,变成惊心设计的广告呢?

如果你是一个病人,会不会对包装出来的“特效药”所诱惑?如果你肥胖,你是否能抵挡得住各种“立得瘦”的承诺?

“万物与广告的脉搏一起跳动,鸟儿艳丽的羽毛就像是广告为情感赋予的色彩”,这样的时代你能确保独善其身,不被收割?

当仅有的文字和图画对你的诱惑不够,没关系,收音机的发明让听觉也可以成为一种可供销售的产品。

如果光收割听觉还不够,那么电视的发明将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集中到一起。电视剧收割了多少人的注意力?!从而让多少行业获了利?

更不用说到现在的海陆空三位一体全方位的包围了。

不离手的“智能手机”,让你专心走路都成为了奢望。

搞笑的抖音视频,让你恨不得双眼陷进去。

随处可见的免费入群,让你收获了多少垃圾信息?

科技的发展,让“鱼饵”越来越精致。从最初的批量生产,到现在的专门定制。

你的注意力,哪还是自己的资源?早都成为商人眼里的金钱。

看了本书后,对“自我”拥有的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深思。

注意力就如时间一样,是上帝赐予每个人都公平拥有的资源,不可存储,转瞬即逝,永不返还。

你能善待它,它就能成就你。

你的关注点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

有人用心在利用注意力成就自己的事业,有人在消耗注意力浪费生命,成就他人。

这都是每一个人的选择,无法去抱怨,没必要去埋怨。

很多时候我们说孩子不让孩子玩手机,不让孩子看电视,仔细想想,只不过是采用了最粗暴的方式进行外部干预,这样的效果只会是“压迫越厉害,反抗越激烈”。所谓的治标不治本,就是这样的后果。

聪明的父母,应该从这本书中得到启迪,给孩子讲清楚注意力商人的险恶,让孩子有了对抗被收割的能力,才会让自己的成长充满活力。

如果你想经商,那就设法运用娴熟的技巧,精致的鱼饵,让自己成为注意力商人;如果不是,那就让你避免成为注意力商人眼中的鱼。

或许这就是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示。

《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读后感(二):《注意力商人》| 让我们做注意力的主人,尽管困难,但是值得

2008年7月,奇虎360发布360杀毒软件并宣布永远免费,一石激起千层浪,360席卷市场,彻底颠覆了杀毒软件行业的游戏规则。过去的十几年里,免费成为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利器,甚至「免费」成为互联网精神的代表之一。

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似乎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生活成本越来越低。但与技术和免费同时发展的,是商业开始全面侵入生活的各个缝隙,我们这是被广告裹挟的一代。早上起床,手机里的闹钟App有广告,电梯里有广告,地铁里有广告,刷的社交软件有广告,用的网盘、云笔记有广告,看视频有广告。从早到晚,什么都可能会缺席,但广告一定不会。

消费者以为自己是上帝,殊不知自己不过是媒体以瞬时快乐为养料圈养的羊群,养肥了就被卖给广告商。这本《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讲述了我们一直忽视的,媒体对于我们注意力的收割和转让。这本书虽有「经济」字眼,但若当做一本经济学书籍去读,大概率会失望。本书原版标题是《The Attention Merchants: The Epic Scramble to Get Inside Our Heads》,直译是《注意力商人:进入我们头脑的史诗级斗争》,梳理了媒体、广告商和大众的博弈史。

本书作者吴修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著名华裔教授,曾担任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高级顾问,媒体改革组织Free Press主席。2006年入选《科学美国人》杂志「50名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

十年前有本书《免费:商业的未来中》,提出免费是商业的未来,通「交叉补贴」,即以付费商品补贴免费产品,能把成本压低到零,实现真正的共赢。当时正值「免费」开始大刀阔斧改造传统商业逻辑的年代,看到这本书真是惊为天人。十年后的今天,免费已经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再来看看我们生活是如何受影响的,才发现千百年累积的智慧「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还真不是那么好推翻的。

消费者能支付的对价不只是金钱。能满足人们的欲望且具有稀缺性的物品都可以看做商品。注意力的本质是时间,罗振宇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国民总时间」。互联网的内容可以永远存储,还可以无限新增。理论上互联网是一个空间无限、内容无限的世界。但是,内容只有与其使用者互动才有价值。而内容使用者是有限的,内容使用者与内容的互动需要时间,时间也是有限的。大众将注意力投射到某一内容上的时间,成了线上线下各大平台、厂商、广告商争夺的一种宝贵资源。

如果把注意力作为一种商品,加入到免费的经济模型中,看似双赢的局面下其实是亘古不变的等价交换。注意力商人通过免费的商品吸引大众注意力,然后转售给广告商。消费者以注意力换免费商品,广告商以广告费换注意力。

2018年沉寂已久的选秀浪潮卷土重来,一波接着一波,粉丝狂欢,众人看戏。我却在想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新秀层出不穷,粉丝够不够分。一个选秀节目百十来号人,如果每年十个选秀节目就是一千人,最受欢迎的,粉丝上百万,排名最差的按几千算,除去同时喜欢多人的,当年新增加转化为这些新秀的粉丝不说上亿,上千万还是要的。

明星毕竟还是少数,此外还有更大群体的电视、网红、网文、自媒体界、内容平台都在瓜分着有限的注意力资源。以喜马拉雅、得到为代表的音频产品,甚至开辟了注意力之争的第二战场——听觉。现在,甚至还有看网页、看视频赚钱的APP。可想而知注意力之战已激烈到什么地步。

但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的注意力这么重要么?我觉得注意力花在刷手机上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说到成本,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思维,考虑机会成本,某样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不知不觉玩了两个小时的手机,你可能没有付出一分钱,但是如果关掉手机,你可以利用这两小时去学习知识提升自己、可以去跟亲人增进亲密关系、可以去锻炼身体,可以高效率地工作。这些才是你真正付出的成本。假设你现在最迫切的渴望是多看书提升自己,那么如果每天节省看视频的两个小时,一周节省十四个小时,够看一本书,那么一年下来,每天玩了两个小时手机的成本,就是看52本书的收获。这还不算手机导致的时间碎片化的影响。

这样一想,是不是免费还挺贵的?如果你认为看这52本书的价值,超过了730个小时(2小时*365天)刷手机或其他娱乐活动的效用,那么每天放下手机两小时,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某天,我突然发现自己一周的ipad屏幕使用时间,娱乐就占了三十几个小时,真的是被惊呆了。我还天天嚷嚷说没时间,这样看下来,哪里是没有时间,明明是自己虚耗了注意力而不自知。

21世纪,是一个空前彰显个性的时代,我们可以享受各种以前无法想象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注意力被赋予各种各样的选择,但恰恰是这自主选择的生活,让我们生活的不那么自我,我们似乎变成各种媒体和设备的奴隶。在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里,人们通过苏摩(类似没有副作用的毒品)追求一时的快感,现实中我们在商业的诱惑下,为了追求一时的快感,主动出卖了注意力。

我们的未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们现在和过去专注做的事情的总和,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丝丝的期待和渴望,那么保护我们稀缺的注意力资源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让我们做回注意力的主人吧,尽管困难,但是值得。

《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读后感(三):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

注意力经济

看完此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加珍惜自己的注意力了。

注意力就像时间一样,不可以存储到未来使用,只要你是清醒的,你就在产生注意力并且消耗注意力。

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它甚至比时间更加重要,你的注意力关注的东西组成了你的生活经历。

时间不因人为控制而流逝,而注意力是可以自我控制的,你可以自由选择你想关注什么。但注意力又是不完全可控制的,每当打开信息流资讯或者视频软件,便很容易沉浸在其中,而当你察觉到时间已经过去的时候,也只能摇晃脑袋,产生一种浪费了时间的感觉。

这本书是一本“注意力经济”的发展史,讲述的是美国该行业从传统的报纸开始,再到如今的互联网的发展史。在这个过程中,广告是主角,它将注意力转换为一种商品以供出售。媒体,大众,广告商组成了一道新的生意模式,大众常常会以为自己是唯一的服务对象,而真正的上帝却是广告商,而不是大众。大众只是一只羊,媒体是牧羊人,媒体通过收割大众的注意力并转售给广告商来盈利。

从美国的第一份《纽约太阳报》开始,便开启了“注意力经济”的新时代,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意模式。廉价的报纸本身并不能赚钱,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才是真正的收入来源。此后野蛮生长的电视和互联网都采用这种模式发展,换句话说,流量开始变成了最重要的经济入口。

随之发展的是海报行业,在巴黎曾经每面墙上都是妩媚女郎的广告海报,巴黎还诞生过多为海报设计师。但过多的张贴海报也曾遭到过民众的反抗,过多的海报被认为掩盖了真正的景色。更严重的是当地的居民也对这种曾经令人印象深刻的海报熟视无睹,这一张张海报就好像变得透明了一样。而巴黎当局也采取法律措施增加张贴海报的课税,禁止在火车站等地方树立广告牌。至今这些限令仍然有效,这也使得这座城市才能保持往日的美丽。

广播和电视节目采用免费的娱乐内容加广告,广泛的进入了家庭。在高度商业化的公共领域,家庭一直没有受到商业广告的轰炸,而这一现实就在技术的发展下被改变了。作为那个年代唯一的娱乐手段,一家人常常会在吃完晚饭后,聚集在一起观看娱乐节目,也因此诞生了电视的黄金时间这样的概念。电视作为当时注意力的霸主,播放令观众感兴趣的节目,通过插播广告来获取大量收益,这一生意模式仍然在如今的互联网视频服务中能够看到。

与此同时,名气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名气能吸引注意力,名人产业链也越来越发达,导致脱口秀节目也是各大电视台的重要节目。对宗教来说,神灵就是他们的名人。而对于广大受众而言,名人就是人人都认识的陌生人,你和他并不是朋友,但你却热忱地关注他。“名人崇拜”的效应也在广告领域广泛使用,你喜欢一个明星,你也有很大概率可能喜欢他推荐的产品。

电视虽然曾经是注意力经济的霸主,但我们都知道,这也是电视行业的最后一次狂欢。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人人可参与的网络信息时代,内容成了最重要的资源。人人可创作的博客,社交巨人Facebook,搜索引擎巨人Google,都能很大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利用大量数据和智能技术手段,这些互联网公司也特别擅长于给你推荐精准的广告,只给用户看想看的内容和广告。

一直以来,用户对广告的反击也从未停止过,过多的广告已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毒物。由于注意力过度碎片化,人们也开始愿意花钱买一份安静。在传统时代,对广告海报的限令,用遥控器来切换电视频道。在互联网时代,面对网站弹窗广告的频繁骚扰,浏览器的广告屏蔽软件也成为最受欢迎的程序之一。

而如今还存在着一种直接由用户付费、没有广告的媒体,比如美国的HBO,奈飞Netflix,中国的得到,极客时间等知识付费产品。这里的注意力与广告收益是不一样的逻辑,没有广告商的参与,用户真正成为媒体的衣食父母。

在这个反击力量中,广告商的商业经济和民众的可接受水平一直在寻找某种平衡的动态过程中。每当出现危机,注意力商人和它们的广告合伙人总要重新修改约定的条款,来重新获取民众的注意力。

我们正在这样一个时代,至少”远离手机“、“远离朋友圈”、“剪断电源线“这样的口号也常常能够听到。而对于刷朋友圈的心理机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心理, 而刷信息流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这个过程大概率是浪费时间,并随后会产生些微失落感。

在这样碎片化的大环境下,产生了一类”分心人“。”分心人“指的是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并不由自主地查看各种媒体和设备的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注意力商人的”陷阱“之中。

我们完全了解自己关注的是什么,但却被没完没了的分散注意力,我们变成了各种媒体和设备的奴隶,被动地让自己暴露在随时随地的注意力商业的炒作之中。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我们应该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来生活,而不是被广告商改变观念,夺走意识。

因此,我们作为个人,有必要采取行动来保护自己的意识,例如留出整块的时间来专心致志的做自己要做的事,改造自己的注意力,防止过度的碎片化认知。

作者在书的后记中也给我们关于保护注意力的建议,我认为很有必要去实践。如果我们渴望未来的生活摆脱宣传的奴役,不再被消费者和名人文化麻痹,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自身注意力的宝贵,并且下定决心,不再像之前那样,经常廉价又轻率地分散注意力。接下来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让我们做注意力的主人,重获生活中每一次体验的所有权。

《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读后感(四):“注意力”是一种可以贩卖的产品

“注意力”是一种可以贩卖的产品

“未来的品牌没有粉丝迟早会死。”正如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所言,在资讯时代,谁能引起更多的关注,谁就有机会创造更大的商机。从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到马薇薇的《好好说话》,哪个不是以庞大的粉丝量为基础来实现流量和知识的双重变现?在某种程度上,粉丝的关注度已然成为比实际货币更重要的货币,他们的注意力甚至关系到企业或个人的收益成败。在新著《注意力经济: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下简称《注意力经济》)中,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前高级顾问、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吴修铭(Tim Wu)梳理了从20世纪初的报纸媒介到21世纪的手机媒介吸引及转售“粉丝”注意力(或商业模式)的动态过程:“制胜之道从始至终就在于找到过去的商业开发无法侵入的时间和空间,继而向我们收集尚未‘被收割’的意识,先从大块大块的意识开始,再到一条一条的意识片段”,各种便携设备不断地寻找各种方法将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商业化,“令我们的生活状态在商业逻辑的面前节节败退”,甚至成为“常态”。

注意力是一种可以贩卖的产品——媒体的本性就是收割你的注意力,全世界的媒体都一样。著名技术活动家克莱·约翰逊(Clay Johnson)在《信息食谱》(The Information Diet)中谈到美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台 Fox News (福克斯新闻)批量生产新闻的方法——他们的核心是BlogSmith系统,用来监控搜索、分析关键词、找到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并生成“好题目”(机器“标题党”)。在修改新闻标题上,Fox News (福克斯新闻)、(赫芬顿邮报)并不孤独,(当前)几乎所有的网站及自媒体都曾经恶意篡改过新闻标题炒作或正在蓄意地制造舆论“热点”。互联网时代,“标题党”把低俗发挥到了极致,已然引起了各国政府互联网管理机构的重视。譬如,中国国家网信办在“标题党”专项整治行动通报中称,有多家网站存在“正题歪做违反正确导向”“侮辱调侃突破道德底线”“无中生有违背新闻真实”“断章取义歪曲报道原意”“夸大事实引发社会恐慌”“格调低俗败坏社会风俗”等六大乱象。在客观上,国家对这些触碰法律底线的互联网机构给予了整顿及行政处罚。但是,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或者承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主要受众的年轻化,“收割注意力,再卖给广告商”的做法非但会长期有效,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越来越有效,越来越猖獗。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信息的丰沛代表着另一种事物的匮乏:一种被巨量信息吞噬的东西。而这个牺牲在信息时代里的东西,其实不难猜到,就是人们的注意力。巨大的信息量淹没了大家的注意力,我们需要在过多的信息来源里有效地汇聚注意力。”正如第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诺、著名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教授所言,信息时代,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我们的注意力。英特尔集成电子公司前总裁安迪·葛鲁夫(Andy Grove)甚至认为,“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珠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纪的主宰。”《注意力经济》延续了《总开关:信息帝国的兴衰变迁》(The Master Switch: The Rise and Fall of Information Empires)的精准表述:通过一种“阀门机制”,我们的大脑可以随意地选择“关注”或是“忽略”某种信息流,或者仅仅“关注(其中)一条独立的信息流”,就像我们“陷入沉思一样”,“专注于内心的对话”。这种“屏蔽几乎任何事情并且保持关注的能力——被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称为‘集中注意力’”。吴修铭教授在《注意力经济》中追问,如果我们将注意力当作一种资源,或者一种可以随意“消费”的货币或商品,我们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到什么上?

几乎所有商业模式诞生伊始总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乌托邦式的憧憬,而现实却往往不能免俗地纷纷“向钱看”。尤其在资讯时代,谁能引起更多的关注,谁就有机会创造更大的商机——“注意力的稀缺性、流动性和广泛使用价值,使其越来越像货币”。专利药品广告是最早证明注意力可以转化成金钱的经典案例,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证明克拉克·斯坦利(Clark Stanley)和他的“蛇油擦剂”里隐藏了多少“蛇油的秘密”,但人为制造的噱头就像是一种炼金术,用显而易见的魔力将几乎无用的物质转化成商业黄金。“这些药物广告的秘决不仅仅在于引人注目,还在于厚颜无耻的承诺能让治愈病痛的愿望成为现实。”正如吴修铭教授所言,还有什么愿望能比治愈个人病痛更加“吸睛”、更具诱惑力呢?在我们这个时代,又有哪个“神药”不是打着“宫廷御方”的招牌?那些让俊男靓女趋之若鹜的乳液、护肤霜哪个不是信誓旦旦地吹嘘具有焕发青春的功效?还有那些永不灭绝的“神医”几乎个个都是御医之后或者关门弟子?事实上,不但我们这些底层的普罗大众很吃这一套,政坛才俊、商贾巨富、明星大腕等上流人也纷纷缴纳“智商税”。这就是现实,不论经济社会及科学如何发展,人类的心智往往臣服于奇幻思维的魅力,心甘情愿地被广告里的“表演艺术家”一次又一次地“忽悠瘸”。

“人类的眼睛盯住哪里,哪里就会有商业接踵而至”,“争夺注意力是一切商业活动最底层的逻辑。”在《注意力经济》中,吴修铭教授以翔实的史料讲述了《纽约太阳报》(New York Sun)的发迹史,并给我们进入的大众传媒时代“埋下了一粒种子”。他认为,“便士报运动”掀起并奠定了近代报业的基础,首次让新闻取代言论成为报纸的主角,使报纸成真正的新闻纸。从《纽约太阳报》的发迹史看,正是通过转售有价值的新闻及读者普遍关注的各种凶杀案、强奸案,《纽约太阳报》圈了大量的“粉”,“一举将发行量提升到了非常精确的193600份,不仅将纽约市其他日报远远甩到了身后,甚至超越了几十年之前就在伦敦成立的多家日报,取而代之成为世界上读者群体最广泛的报纸”。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就是“注意力经济”。《纽约太阳报》取得了成功,创始人本杰明·戴(Benjamin Day)所构思的商业模式催生了后世无数的模仿者,从广播网络、电视广播到谷歌和脸谱网都在其中之列。“它扩大人们的想象”(罗素《论历史》),却又因为竞争或利益,不断地突破商业道德和法律底线。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你如何强大,大概都很难完全抵御被“收割”的宿命。

当地铁驶入漆黑一片的隧道时,在隧道的一边或者两边出现了一组连续的彩色动画画面,这种生动的广告形式,吸引了不少乘客的眼球,这就是具体的“注意力经济”。注意力经济的逻辑就是:首先吸引大众的注意力,然后将大众注意力转售变现。从户外广告到社交平台到知识付费再到视频APP的崛起,大众的注意力始终是一种可以变现的商品,特别是智能手机出现以后,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吴修铭教授认为,“注意力商人总是试图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在观众全面反抗之前,用尽可能多的广告轰炸他们的脑神经”,我们的注意力也因此逐渐涣散。“如果我们渴望未来的生活摆脱宣传的奴役……不再像我们之前那样,经常廉价又轻率地分散注意力”,一是让我们做注意力的主人,重获生活中每一次体验的所有权;二是要有所实际行动来解决改造自身注意力的不适感,以充分体验内心深藏的强烈情感 。透过《注意力经济》我们不但清楚地看到人类注意力逐渐涣散的全过程,吴修铭教授还详细描述了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正如吴修铭教授所言,“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注意力商人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向、人类的未来……”

发表于2018年9月19日《中国审计报》第8版:读书, 9月29日《中国证券报》A8版:读书空间,2019年3月8日《中国保险报》阅读

http://www.cs.com.cn/xwzx/hg/201809/t20180929_5877926.html

http://shh.sinoins.com/2019-03/08/content_285547.htm

7

《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读后感(五):从报纸到手机,美国广告业简史:3星|《注意力经济》

基本是一部美国广告业简史。从1833年第一张以广告为主要收入的报纸《纽约太阳报》开始讲起,到海报,邮购,广播,电视,直到2015年苹果的Safari浏览器拦截广告,讲期间广告业的人和事。提到了许多当时比较轰动的媒体、节目。

作者用注意力的抢夺这个主线来组织全书的素材。从报纸开始,广告商不断尝试吸引更多的关注。电视遥控器算是一个用户的反抗,让广告的格局开始有大的变化。互联网时代,巨头们尝试不引起用户反感的广告方式。

读后总体感觉是有些枯燥,书中提到的大部分信息都是我不了解不熟悉的。

作者的写作风格比较严谨,事实和观点尽量给出信息来源。相信对专业人士来说是一个好的参考文献。

总体评价3星,有一定参考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一些学校开始在学生的更衣柜和走廊地板上张贴广告。佛罗里达州的某个教育委员会一纸合约就同意将麦当劳的标识印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如果你的成绩好,就能免费领一份欢乐套餐)。#157

2:与此相反,他要依靠一种截然不同而在历史上意义重大的商业模式来获利,即转售读者的注意力,也就是刊登广告。戴比任何前人都更加坚定、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虽然他的读者认为自己是他的客户,实际上却是他的产品。#243

3:1834年年底,《纽约太阳报》的每日读者人数据说达到了5000人,使它成为纽约市首屈一指的报纸。戴原本只想改善自己微薄的收入,结果却证明报纸能作为独立的事业保持经营。#295

4:霍普金斯再次借助邮件让宣传册涌入了美国各地。鉴于利润率如此之高(利库宗的制造成本几乎为零)以及邮寄宣传册的规模如此之大,他根本不需要去说服许多人去相信自己的产品能减轻一系列病痛,包治小疾(例如头皮屑)和大病(包括疟疾、炭疽、白喉和癌症)。#606

5:英国以及美国政治宣传运动取得的成功在20世纪接下来的时间里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在操纵公众对曾经令他们意见分裂的事物转而形成一致、坚定的态度方面树立了新的典范。#891

6:这也是为什么雅克·埃吕尔主张,只有与世隔绝的人——乡村居民或都市穷人——才能真正对政治宣传免疫,而博览群书、坚持己见、认为自己不受政治宣传影响的知识分子实际上容易受到操纵。#910

7:但是在某个时候,乔治·华盛顿·希尔像其他许多人一样,在20世纪20年代转而采取面向女性消费者的广告原则。他突然决定,好彩品牌取得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说服女性去抽自己的香烟,尤其是在公共场合。#1234

8:当电台播出《阿莫斯与安迪》时,坦普林注意到朋友的家中有些特别之处:全家人都停下了手中的事情,围坐在收音机旁聚精会神地从头到尾听完了整个节目。#1550

9:根据当时的报道,这已经开始影响了方方面面的时间表。酒店、饭店和电影院会为自己的客人播放这档节目。由于担心被取代,电影院在播放新闻短片和正片之前会宣传自己拥有可以在晚上7点钟播放《阿莫斯与安迪》的收音装置。#1605

10:《阿莫斯与安迪》的成功显示,一个行业实际上可以完全拥有大部分人一天中的一部分时间——在这个例子中是全国各地每天晚上7点钟。#1646

11:广播公司在专门划出这样的晚间时段之后,继续去征服听众一天中注意力丰富但未被获取的时段。很快,他们针对操持家务、有时无可事事的妇女成功地推出了日间肥皂剧,这要感谢市面上销售的各种现代便利设施。#1650

12:第一批尼尔森广播收听率直到1947年才发布。但是即使采用原始的形式,获取注意力的量化测量也让广播公司可以更加准确地估计自己销售广播时间的价值,而这不可避免地为广播业带来了变革。#1877

13:几乎每个听过希特勒演讲的人都会认为,他的演讲具有催眠一般的力量。汉夫施丹格尔承认:“希特勒在几小时内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在多年内都不会重演。”#2044

14: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政治宣传如此极端,操纵手段如此生硬又具有毁灭性,实践者如此卑劣,以至在20世纪余下的几十年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远远超出“一战”中英美两国的宣传活动。#2135

15:一旦舒适地坐在自己家里,那么时间就会过得飞快——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人每天花将近5个小时在电视里的喜怒哀乐中。#2193

16:20世纪50年代是万众归一的十年,虽然原因很多且很复杂,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就是:受到了电视的影响,历史上获取注意力的范围从未有过如此规模,此外为获取注意力所创造的事物也趋于同。#2283

17:随着全国广播公司成功向智力节目的巅峰发起冲锋,注意力的终极之战才刚刚拉开帷幕。为了吸引观众,露华浓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将《64000美元大挑战》节目的奖金翻了三番。#2438

18:顶点公司的发明就是我们今天的遥控器,最初看上去它并不像是历史上意义最为重大的发明之一,甚至从未像董事长要求的那样真正屏蔽广告,只是能将广告静音。但科技的参天大树就是从种植小树而来的。#2564

19:当然,孩子们的注意力没有成人控制得好,但一旦他们集中注意力,对于呈现眼前的信息就会更充分地接受。20世纪50年代早期,广告商逐渐认识到了通过电视影响儿童的商业潜力。#2835

20:事实上,在持续快速换台的过程中,注意力控制的自发性可能会完全消失。快速切换频道的人所处的精神状态和新生儿或爬行动物没有什么不同:就此屈服的思维,只是简单地四处探索,跟随吸引自己的一切。#3182

21:很明显目前似乎不言自明:本质上名人已经发展成了注意力商人,他们一直在挖掘的名声不仅仅是他们的附属品,也是他们的专项资本。#3917

22:1996年,奥普拉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读书会”与观众们见面了。她会宣布她挑选的书,给观众一个月的时间来阅读。#4024

23:不管怎样,真人秀成为一个重大发现,即使在某些方面做得有欠妥当。因为令观众趋之若鹜的那些节目既是真实的又是不真实的。制作方为了场景而歪曲事实,计划着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关注。#4321

24:简而言之,微软实际上没能战胜挑战,并且将融合电视和互联网想得过于简单。实际上,微软仅仅把互联网看作一个可以播放内容的新渠道,就像是发明互联网就是为了拓展有线电视一样。#4396

25:格罗斯将自己的“价高者得”的搜索理念转变成名为GoTo的公司。这家公司先于谷歌7个月成立,并在一段时间里是谷歌的主要竞争对手。#4442

26:其实《赫芬顿邮报》并不孤单。在21世纪,纯粹靠内容驱动的注意力商人是赚不了钱的。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广告商意识到有太多注意力商人在竞争,他们不必要以报纸、广播或电视转卖注意力的方式为媒体行业“包销”。#4832

27:用广告术语来说,如果谷歌的用户非常接近销售的最后阶段,那么脸谱网的用户至少只是处于最初的认知阶段。换句话说,这意味着人们不总是点击脸谱网的广告。#5111

28:在21世纪的前10年中,脸谱网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首先,它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开发测量指标,从而说服广告商,虽然人们很少点击脸谱网上的广告,但是这些广告仍然很有价值。#5115

29:到2015年,第四屏幕将被握在每个人的手中,占用美国人几乎1/3的清醒时间。这将成为21世纪收获注意力方面不可置疑的新前沿,注意力商人的天定命运。从那时起,无论你去哪儿,你的智能手机也会跟着你,当然还有广告。#5286

30:结果表明,即使在那些相对关注者较少的人中,这种情感状态也不乐观。一位女士写道:“我会因为自己发布的一张图片获得了多少个赞而感到焦虑。如果我收到了两个赞,我就会感觉自己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5404

31:2015年9月,苹果公司的新操作系统如期而至,对于网络出版商和广告商来说,现实情况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糟糕。一夜之间,广告屏蔽软件无疑成为最受欢迎的应用程序。#5728

更多良心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