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朋友之间》读后感1000字

《朋友之间》读后感1000字

《朋友之间》是一本由[以]阿摩司·奥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1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朋友之间》读后感(一):评《朋友之间》

好奇妙哦,真不知道20世纪以色列还有基布兹这种,而且居然可以坚持这么久还很完备,犹太人真的太有意思了,我们建国初期的合作社本意应该也很像这种吧,但是完全没有这种发展耶,和我理解的乌托邦好像也不太一样,这里面只有最后一个故事充满温情,前面真的很现实,又理想又现实,看第一个故事还有些云里雾里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看了两三个发现是一个地方的故事瞬间就变得有意思了。

《朋友之间》读后感(二):世界语

不得不说当我看完《世界语》,才真正明白朋友之间的含义,所有的小故事都是穿插的,所有的人物都是前后呼应的。首先它很好的诠释了“基布兹”这个只存在于以色列中的特殊政治形态。很后悔先接触了《沙海无澜》,看的很艰涩,却仍然不明白。阿摩司作品中的某些情感与关系放在如今的社会,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但处于基布兹这个环境中似乎就没有那么令人费解。奥丝纳特在马丁临终前的无微不至,那份超脱男女的友谊也许才是本文的高潮,许久没有让我流泪的故事了。谢谢你,阿摩司。

《朋友之间》读后感(三):基布兹——最不该孤独的地方里那些孤独的人们

2019年的第一本书,依然是Amos OZ。

描绘的是以色列建国时候的乌托邦社会——基布兹全貌,这里最初的设想是没有孤独,衣、食、住、行、生、死、健康、教育一切都由委员会决定。奥兹说,生活在“充满耐心、温情与怜悯的”人中间,能够实现乌托邦理想,但是,仅有“耐心、温情与怜悯”并不足以支撑他的乌托邦理想。毕竟,人的天性难以改变,委员会也不能永远根除人的嫉妒、狭隘与贪婪。

看看那些孤独的人吧。《挪威王国》:灾难天使普罗维佐尔一个精于园艺的园丁,乐衷于传播各种坏消息,虽然与露娜相谈甚欢,但却因为对方犯了肢体接触的禁忌而不与她再见面。《两个女人》一个只能用收音机平复孤独心境的女人奥丝娜特,他的丈夫离开与另一个女人阿丽埃拉同居,两个女人开始书信讨论共同的男人。同名小说《朋友之间》父亲纳胡姆发现自己的女儿同自己的朋友大卫达甘同居,达甘事基布兹的创始人,老师,有无数个女人,“如果你想获得一个妻子,就站在达甘的檐下,等着一个女人被抛出”。《父亲》男孩莫沙伊去医院看望父亲,组织却希望他们彻底断绝关系。《小男孩》基布兹的小孩不是跟父母一起过夜,而是集中的儿童之家。喜剧演员罗尼辛德林以说长道短为业,但是在自己的家里却从来不开玩笑,因为儿子被欺负他冲进儿童之家痛揍一个5岁的男孩。《在夜晚》在兹布兹出生的第一个孩子,现在的书记,面对曾经的恋人发生的家庭危机,心中泛起温情,但残存的理智遏制住了冲动。《戴尔阿吉隆》男孩约塔姆接受舅舅的资助去意大利上大学,却必须要委员会同意,这个男孩只想在阿拉伯的废墟上坐着一动不动,等待,思考自己是否有勇气离开基布兹。《世界语》大屠杀的幸存者、修鞋匠温德伯格致力于世界与的教授,他认为如果所有的人都说同一种语言,就不会有战争了。最后,孤独的死去。

孤独的人生活在不该有孤独的地方,更艰难。社会造就了更多的孤独者。

《朋友之间》读后感(四):残酷在哪里都一样

在中日友好医院等号时看完了这本书。很薄的一本书,因为是精装所以实际页数更少。

全书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叫基布兹的地方。原来我以为这是一个虚构的乌托邦,看了译后记发现,这是一个真实的社会组织。在以色列建国前,基布兹是东欧的犹太移民自发建立的过渡的社会团体。成员们开荒种地,自给自足,还有武装组织。它的性质更像社会主义国家,人人平等,财产公有,就连儿童们也统一养在儿童之家,不允许和父母一起过夜,成年后必须农场劳动或者服兵役,然后再由组织讨论去哪里上大学。这一组织建立的初衷是美好的,让饱受侵害的犹太人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园,衣食无忧,受到伤害时能够得到庇护。

然而建立基布兹的是人不是神,这一组织难免和其他地方一样,有阴暗面。它也不能完全庇护所有的人。甚至让一些人受到了伤害。因为哪里都有好人,也有残酷的人,残酷会伪装成正直和为原则献身,也有可能伪装成法律和道德,任何人都无法完全摆脱它,这世上没有纯粹的乌托邦。

在基布兹,5岁的幼儿在儿童之家遭受霸凌,17岁少女被当权者诱拐霸占,她的父亲也无力解救她。一个年轻男孩不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意大利读大学,必须要经过组织开会讨论。当一个独立女性要求离婚时,基布兹从舆论上给她诸多压力。第一个散布流言的却恰好是一名中年女性。这些恶意和困境是无一不是似曾相识。看了叫人压抑,想哭却哭不出来。这些到底是制度的原因还是人性本恶,需要我们独自去思考。

基布兹经历了最初的贫穷和物资短缺,领导者也渐渐意识到农业社会的局限,开始了工业化,这意味着慢慢与资本主义靠近,多数成员开始希望自己拥有家庭和个人财产,随着年轻一代外流,接受教育后不愿回归,再加上基布兹老龄化问题的愈加严重,它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慢慢消失。

作者奥兹14岁因家庭变故,选择搬去基布兹生活,但最终他也选择了离开。他指出基布兹的最初理念是消灭孤独的。但是如今一个孤独的单身汉生活在基布兹比在别处还要艰难。人们纷纷选择离开它,去寻找新生活就不难理解了。再说,以色列早已建国,而且发展为现代化国家。基布兹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只是曾经建设过基布兹,也深受其庇护的人,还是会无数次怀念它。基布兹永远是这些人的故乡。

《朋友之间》读后感(五):在人群中孤独才是活着的常态

理想中的以色列基布兹,是乌托邦式的共同体,人人在形式上有归属感,甚至像一个器官一样回应每个人的伤痛。然而,事实上如你所想,人心何其复杂而微妙。固然存在纯朴、善良、爱和包容;但也存在嫉妒、自私、狂妄、欲望等等。

书中,八个小故事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看似不经意的朴实经历,又写尽了人生。五十多岁的鳏夫发现风华正茂的女儿被自己半辈子的挚友“诱骗”却无能为力,是老友的自私亦是自己的软弱。步入中年的基布兹领袖,面对曾经的暗恋对象,心中依然会泛起涟漪,可笑他一直主张去除女性特征才能实现男女平等,是该回归初心还是欲望自持?单身汉与其唯一的倾听者产生友谊,却又因无法接受更亲近而笨拙倔强地阻止友情转化为爱情,可怜又可悲。两个女子爱上同一男子,而后来者奢望能跟原配做知心好友……这些发生在朋友之间的故事,无一不上演着今日的基布兹,无一不表达着每一个活着的孤独的存在。

对面楼下车库的门又开了,那个开着宝马的中年男子又换上发白工作服坐在那摆弄他的花草、盆景、假山了,他总是动作很慢、专心致志、面无表情。

对门的土狗又嚷嚷起来了,许是夫妻俩打完麻将回来了,算算这小白狗也养了五年了,他们唯一的儿子也走了五年了吧。

隔壁单元楼的老夫妻一前一后散步去了,老太太一如既往数落着蹒跚在后面的老伴,记得刚搬来时我还不经意瞄到老头赤着上身明显的腹肌线条呢。

猛然想到好一阵子未见那一直背着手念念叨叨的老太太了,之前还有些讨厌,楼下一株栀子花,一个花苞都没逃过她法眼。现在倒是开始想念。

我又坐在窗前喝茶看书了,恍惚间住进来十年多了,会是我人生的几分之几呢?每个人生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不一定完美,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事看着看着就淡了,人群中孤独才是活着的常态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