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成为小说家》读后感锦集

《成为小说家》读后感锦集

《成为小说家》是一本由谢有顺著作,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为小说家》读后感(一):从世俗里来,到灵魂里去

《成为自小说家》,一看到这个书名或许很多人立马想到的是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成为小说家是作者谢有顺教授学生时代的一个梦想,但后来专心做起了文学评论。 大二从一位学长那里拷贝资料,整理U盘的时候,意外发现了谢有顺教授在融城大讲堂开讲座的一个音频,满心欢喜。后来上陈静老师的现当代文学课偶有说到他,评价非常高。 今年2月份在朋友圈看到谢教授和他的老师,孙绍振教授要在福州大梦书屋分享《成为小说家》这本新书。看到消息那会儿心里是很羡慕福州的同学的,如果有机会去听的话。 乘着广州图书馆预告的某场有关谢教授的活动(最终没来),在上下班的地铁里看完了《成为小说家》。 全书共五个篇章,是作者近年给作家班讲课的部分实录,根据现场录音整理、修订而成的一本集子。 第一讲——从长篇小说的写作的几个方面来说:1.小说要还原一种世俗生活;2.小说是精神的容器;3.作家要有自己的写作根据地;4.张扬一种实在精神;5.贴着语言写;6.辨析心灵世界。 第二讲关于写作的几个关键词:地方、物质、感官、自我、时代。 第三讲关于写作的总原则,谢有顺教授把它概括为:从世俗中来,到灵魂里去。也称之为文学的常道。 第四讲是小说的雅俗调适,以金庸小说为例,让小说走出一条“雅俗共欢,智蠢同赏”的叙事道路。(李渔语) 第五讲:人心的省悟。围绕着文学基本的比如诚实、感动、同情心、美、灵魂的独白等展开。 特别喜欢二三五讲,值得一读再读。 另外,孙绍振教授曾指导谢有顺教授说:“演讲要吸引人,必须多举例子。例子好比窗户,光是从这里投进来。”在这本集子里,作者举的例子很多是大家熟悉的——鲁迅、金庸、托尔斯泰、卡夫卡、莫言、余华等,让文章有了比学术文章更强的可读性。所以即使在嘈杂的地铁里也能够让人读得有滋有味,很多观点让你默默点头称是。 最后,在书的后记里头,作者写道:“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懂创作的批评家,也希望自己能写一本作家愿意看的书。这一本或许就是。”我想,他已经做到了。

《成为小说家》读后感(二):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

在图书馆找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时候,无意间发现的一本书。当时随意翻了几下,被这种娓娓道来的感觉打动。我实在喜欢这种淡然如水的谈话或者言论,他不热烈地争辩,也不枯燥地说教,只是说出自己的观点。仅此而已。

我很感谢这本书,让我对文学写作和批评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本书分析当代作者在精神层面的缺乏,为了读者而写作的现象。这也是我非常同意的地方,我希望在文学作品里,看到作者自我的追问和对人性的探索,而不仅仅只是浮躁敷衍。 “价值过于分明的世界,是不适合文学生长的。” 本书还分析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道德层面互通但又不能互相制约。(《文学理论教程》也说文学作品与现实的三观是需要分离的。) 诚然,我们不该在文学作品里道德绑架人物,但可以从中启发而运用到现实中去,这也是大部分作品的初衷了。 “文学世界往往是混沌的、暧昧的、模糊的、无解的。你如果能够把你的写作推向一个两难的世界,一个无法抉择的世界,一个有矛盾但又永远解决不了这个矛盾的世界,它的境界就大了。” 当然不是说境界或者格局大就是好,但是这种两难的境地很是吸引我。 本书作者很是推崇曹雪芹和鲁迅,我倒也为其分析的那种悲凉和受难的氛围而深深着迷起来。 “一直怀着对百姓的负疚之情,他的国力明显是打不过敌人,为了不让百姓生灵涂发,他选择了投阵。过以说他软弱,他也知道自己这样做要肯负罪名,但他用这种相罪的方式,显示出了自己的仁慈。读孝后生的词,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宽产、慈悲、伤痛的人,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可他承受下来了,并且在词里,都没有表示出一点怨恨, 这是何等的胸襟!王国维称费李后主的词“不失其赤子之心”,并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说他像基督一样 “担荷人类罪恶";叶嘉莹也说,“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一语直指宇宙之心。这是一个失败的皇帝, 但他在...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 在....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令》),这些杰出的诗句,成功地表达出了他作为一个宽广、仁慈的人的真实心灵。” 我很喜欢他分析的从嘉。

《成为小说家》读后感(三):成为小说家

第一讲 从长篇小说讲起 短篇的核心要素是场景,中篇小说的核心要素是故事,长篇小说的核心要素是命运。

小说是什么?小说有一个物质的外壳。这是小说这种文体最基础的方面。小说是精神的容器。好小说必须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

如何写小说?第一点,要有自己的写作根据地。第二点,要弘扬一种实证精神。第三点,要贴着语言写。就是要重视事物的情理和语言本身的逻辑。第四点,要辨析心灵世界。

第二讲 写作的几个关键词 地方。也就是作家的写作根据地。 物质。要热爱俗世生活。重视细节,有求证精神。 感官。要善于描写心理动作。要真实生动,合情合理。 自我。 附庸风雅的人以为雅就是环境,真正高雅的人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绪和意境。 时代。在作者看来,从欲望的独语时代转向一个生命的自我辩论时代,这已成为小说写作新的潜流。作家要建立起常道意义上的生命意识、价值精神,这样才能有立身写作之本。作家笔下的时代,不仅是变道中的时代,也应是常道中的时代。

第三讲 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 梁漱溟说,中国人常有逐求、厌离、郑重这三种人生态度。

文学在这个时代的价值在哪里?一个作家写作的理由是什么?

一个作家提供的写作理由,会决定他和自己的写作、人生以及现实之间签订的是一份什么样的写作契约。其实在讲写作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章学诚,文德敬恕,写文章最重要的态度是敬畏与宽恕。

第三个问题,如何才能完成写作契约? 第一,世俗心。 第二,情理的逻辑。 第三,生活和经验的常识。

第四个问题,最重要的,作家要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

司空图,羚羊挂角,这是形容作诗如羚羊般把角挂在树上,而羚羊的身体则是凌空的。

诗歌一旦成了“纸上的诗歌”,即便技艺再优美,词句再精炼,如果情怀是空洞的,心灵是缺席的,它也不过是文字游戏罢了,意思不大。

第四讲 小说的雅俗调适 主要以金庸的小说为例,说明小说是如何雅俗调适的。

金庸小说中的类型化母题: 生身父亲的缺席与精神父亲(师父)的设置。多个师傅为主人公提供了多种价值,在他身上交汇激荡的可能。 女性对男性的引领和改造。 复仇主题。 武功秘籍的得与失。 成长过程中的危机与机会。

金庸小说的雅俗同欢:雅不仅是指作品中对诗词琴棋书画这些传统文化因素的运用,更是指金庸小说中浸透着中国文化的精神。

三类侠客:儒侠、道侠、佛侠。中国尽管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国家,但在每一个人身上其实都有儒道释思想的多重影响,也就是说中国人的人生观是立体的,多层次的。

存在主义式的人生思想。追问我是谁。

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的对峙与调适,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发展的一种颇为重要的动力。(陈平原)

第五讲 人心的醒悟 梁漱溟。所谓对人类生命有了解是什么?就是了解人类生命当真是可悲悯的。……我之所谓可悲悯,就是不由他自主。

批评家的批评伦理是什么?批评家的使命是什么?要警惕破坏性的文化逻辑。

作者认为,文学在当今中国是处在一个比较正常的处境,全民的文学热只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在一个正常的年代,文学必定是一部分人关心的事情。

文学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就是表明人类还有做梦的权利。作者对文学的未来充满信心,当一个社会完成了一定的物质积累的时候,文化的需求又会重新回来。

作者谈到了底层文学热的现象,韩少功说,一个好作家应该超越阶层身份局限,作家们关注底层,一要热情,二要冷峻,第三还要有写作的修养,不能把政治标签当饭吃。

对生活的简化就是对生活的遗忘,同时也是向生活说谎。当中国作家一窝蜂都去写某一种题材或人物时,过不了多久,这个题材或人物,不但不会被人牢牢地记住,相反,它一定是会遭遇到比以前更严重的遗忘。

今日的文学到底缺乏什么?第一缺乏活跃的感官世界。第二,缺乏赤子情怀。第三,缺乏健全的精神维度。作家缺乏叩问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这一精神维度,还缺乏和无限存在、超验世界对话的维度。

要有解析人心的能力。文学的肌理不够细腻,不够生动,其实说到底就是作家没有强的解析能力。似是而非的书写,混淆了我们内心对世界的丰富感受,这样的写作就成了概念写作、抽象写作,没有具体、生动、有效的现场感,也不存在有深度的心灵空间,是平面的,也是单调的。简而言之,解析人心就是用适当精准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