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故园风雨后读后感1000字

故园风雨后读后感1000字

《故园风雨后》是一本由[英] 伊夫林·沃著作,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4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园风雨后》读后感(一):一言难尽

全书最喜欢塞巴斯蒂安和科迪莉亚。塞巴斯蒂安的天真和温柔,科迪莉亚孩子的顽皮和始终如一的率真。相比,查尔斯却全程冷漠,对塞的感情隐晦不清,在塞巴斯蒂安酗酒、离家时,目睹其深陷痛苦也没有过多的关心和挽留。许诺和他一起,与世界为敌。最终也没做到。又为何对自己的妻子孩子如此冷漠?也许是和父亲长期冷漠相处所致,查尔斯将自己仅有的一点温情倾注在故园及其一家人身上,可也显得隐忍含蓄。另外,了解不深的我对他们的宗教执著仍然无法理解。

《故园风雨后》读后感(二):宗教引起的集体性癔症

我行我素的塞巴斯蒂安成了查尔斯人生中的一任“导师”,把他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畏畏缩缩的生活中解救出来,给人不学无术,荒废度日的印象,塞巴斯蒂安挥霍无度,慵懒倦怠,过着纸醉金迷的富二代生活。两人的交往中隐隐透着断袖之情,酒精成了塞巴斯蒂安最好的安慰剂,唯有迷醉才是天堂。是什么导致他离经叛道?

塞巴斯蒂安的哥哥亦是一个性格怪异的角色。

妹妹茱莉娅为摆脱束缚,最后用婚姻的手段表达了抗争,也为此赌上了幸福。

似乎家里唯一正常的就是小妹,天真烂漫。

这一屋子的怪异和病态是虚伪的世俗,生活的虚无,还是父母的束缚导致?

直到见到了他父亲,才知道他也是一个从家庭中逃脱,宁可漂泊他乡的人,同样无视规则和他人的指责,沉浸在自我世界中。

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个家庭的病态?

一切源于母亲对天主教的极端虔诚,令人窒息的宗教压迫,生活和成长在这样的氛围中,仿佛得了群体性癔症,扭曲而无奈。

看的这个译本,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有空看一下原著改编的电影,据说场景很美。

《故园风雨后》读后感(三):yesterday once more

读《故园风雨后》,冲击感并没有很强,因为作业的关系阅读期间我还在同时见缝插针地阅读《红楼梦》,像,但也不完全像。 《故园风雨后》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种缓慢而反复的阵痛,是头痛的感觉,缓解症状的阿司匹林尚未找到。我一口气读完的那个中午,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和一切有关于大洋彼岸的那个庄园并无二致。我长舒一口气,知道在周三解决这本书意味着周四周五周六的中午我将有更多时间来完成数学作业。一点三十,我趴下准备睡觉,意外的很快。在梦里我第一次遇见了故园的后遗症——轻描淡写的遗憾和怀恋是细密的针脚,天灵盖隐隐作痛。奇怪的是我没梦到那个夏天,那个永远快乐果子永远成熟的夏天。我甚至没有梦到故事中心那两个男孩并肩的画面。我梦到塞巴斯蒂安和他的德国黑人佬朋友在北非的生活,塞巴斯蒂安酗酒、生病、欠钱,他以照顾那个黑人逃兵为荣。我梦到书里有的情景,塞巴斯蒂安说为了那个黑人他愿意做任何事,书里下一步的剧情是查尔斯与塞聊起了在牛津的日子,而在我的梦里查尔斯转身就走。 于是我痛苦的醒来,发现安静的教室——堪堪一点五十,所有人都在睡觉,可我不合时宜的醒来。后遗症,伴随着头痛。我在本子上写说我突然发现,其实早在这个时候,庄园的门就已经关上了,大理石开始以蔓延的速度腐朽,巴洛克回廊发出悲鸣,大厦将倾的第一个征兆不是废止的教堂,也非茱莉亚与雷纳斯的结合,而是塞巴斯蒂安的堕落。 从他开始,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塞巴斯蒂安是英国的贾宝玉,眷恋回不去的童年,拒绝和“成功人士”交流。但是他不像贾宝玉,他没能留到最后,见证所有,承受所有。他太痛苦了也太易碎了,于是他先一步留下了裂纹。在《故园》里,留到最后来见证一切的是查尔斯,三十年后他途径废墟,他说:“我也曾有过美好如田园牧歌的生活。” 封皮上介绍《故园》为英国的《红楼》,并不是没有道理。只是在《故园》里,贾宝玉拥有了林黛玉的命运,林黛玉拥有了贾宝玉的命运。 茱莉亚扮演的角色接近于薛宝钗,在《故园》里多了矛盾和决绝。她有一段和查尔斯的对话我很喜欢,她说:“对不起,我还没准备好爱你,可能永远都不会准备好了。”她说:“给我们三秒钟时间软弱,在墙角的阴影里说此生的诀别。” 如果说《红楼梦》大观园的覆灭是由于封建制度,那《故园风雨后》里造成庄园的破落的就是宗教信仰。薛宝钗一辈子都是封建制度的簇拥者,她是贤妻良母,乐羊子妻,如果不恰当的把封建制度比做道,她是首当其冲的殉道者。而茱莉亚,茱莉亚为宗教付出了童年,付出了婚姻,付出了自由,她在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觉醒,想要离开宗教的束缚,但最后也没能挣脱自己的软弱。“我没有办法离开天主教,我从小背诵玫瑰经,每晚做祷告,确实,天主教毁了我的生活,但我无法离开它,离开它,我就失去了我自己的含义。” 《故园》的最后一段里,查尔斯看向茱莉亚说:“我不希望你能轻巧地活着,我希望你心碎,但我能理解。” 然后雪峰崩塌,山坡上空无一物,最后的回音消失在白色的坡上。 我后来想,如果曹雪芹有机会,他会不会这样写,他会不会让贾宝玉亲口说出查尔斯那句话——“我也曾有过,美好如田园牧歌的时光。”

《故园风雨后》读后感(四):他要的只是纯粹而真挚的美好

不得不说 都是迷惘一代 和我大学毕业论文写Fitzgerald不同的是 Evelyn Waugh的Brideshead revisited更具有浓厚而深沉的积淀 最大的不同在于故事发生的背景 那是二战前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 而不是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阶层的破口和虚无的毁灭 这样的社会变化里最明显之处又在于宗教和贵族阶层 宗教改革虽然已经经历了太多社会的洗礼 但是在二战前英国贵族阶层里依然是避不开的话题

那就是天主教和新教的对立 而主角查尔斯视野里的那个贵族世界 那个住在brideshead的家庭 无疑从父亲的出走威尼斯 到四个子女迥然不同的人生 宗教对他们的影响一方面来自于母亲的教育 一方面又深深融入他们的血脉 行事诡异的长子显然对此毫无疑虑 而次子塞巴斯蒂安则一生受困于家庭和宗教 他的抗争从大学时代在牛津的放浪形骸开始 从屡次的出逃到最后的流亡 从无以复加的酒瘾到酗酒到神魂颠倒 最后却在北非生活丧的失和绝望的尽头 投奔了修道院 还因为酗酒问题而惨遭拒绝 他唯一的救赎 人生起点的救赎 变成了一股充满讽刺的逆流

查尔斯说

我们丧失的是青春

查尔斯说

我想起了当年那个拿着泰迪熊 站在繁花似锦的栗树下的年轻人

这两句话 让人心酸不已

而茱莉亚 茱莉亚也有自己的抗争 她的抗争是选择了自己的婚姻 选择了和一个在美国离过婚 有情妇 不相信天主教但为了娶她 愿意皈依天主教但实际上只是走走表面功夫和流程的一心想通过政治经济爬进英国上流社会的异乡男人

她因为这个丈夫 放弃了宗教形式的婚礼 放弃了传统社会的祝福 远离了自己的宗教和家庭 没有获得幸福 然而 十多年后 和查尔斯发自内心的真情再聚 依然毁在他们两者最后的宗教分歧上 茱莉亚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了宗教而那爱情作为唯一的筹码去交换 她固守了她在第一次婚姻里放弃的东西 却在第二次婚姻即将到来的时候 放弃了这一切 而本质上 这也是茱莉亚最真实的写照 她期待和查尔斯构建的婚姻生活的未来里 也无非是她第一次没有实现的东西 有信仰的过日子 生孩子 获得救赎 抵消她疏离宗教的罪 甚至是为了塞巴斯蒂安而赎罪

同样是以宗教为主旋律的故事 在格林文集的那部著名的《恋情的终结》里 我看不到主角心里的挣扎和痛苦 看不到他们的徒劳 更看不到在新旧社会整个交替的当口 旧贵族的挣扎和痛苦 查尔斯作为旁观者 却难免流露出对贵族旧生活旧时光的眷恋与嗜好 那些迷人花园 那些匆忙短暂却充满疯狂的牛津时代 他不在乎自己妻子为了他的功成名就而四处交际的“能干” 也不在乎茱莉亚的丈夫雷克斯为了经济名利地位而津津乐道的社会生活 这些人或许代表了新世界的生机和活力 代表这个世界能赖以生存的绝大多数力量

但查尔斯想要的是这个当口上的美好 它的美好那么简单而微妙 既不是旧世界宗教信仰的巨大束缚 它无疑毁了这个家庭的四个孩子 特别是塞巴斯蒂安 也不是新世界的“现充” 他怀念的或许只是青春的感情 对塞巴斯蒂安也好 对茱莉亚也好 那种在闲情逸致里最纯粹的真挚的不受外界影响的美好

二战即将打响 而这全部 都会因为战争 而画上句号

《故园风雨后》读后感(五):几度风雨后,旧地又重游——【英】伊夫林•沃《故园风雨后》

文/月昭然

“我生命的主题是记忆。在战争时期某个清晨里,它们长着翅膀,在我头顶盘旋。”

伊夫林·沃所著《故园风雨后》讲军官查尔斯·赖德在一次执行任务中,无意中回到了年轻时曾经渡过美好时光的地方,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全书只有序幕和尾声是查尔斯在军队里的现状,其他章节均为回忆,以初遇塞巴斯蒂安始,以马奇梅因勋爵去世终,时间跨度长达十几年之久。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也曾在阿卡狄亚生活”,讲查尔斯与塞巴斯蒂安在牛津大学的初遇及来到布赖兹赫德庄园的美好往事,第二部分“故园凋敝”,讲马奇梅因家的下坡路。第三部分“拉动命运之线”则是十年后,查尔斯与茱莉娅试图再续前缘。二战加速了一个古老家族的衰微。作者将故事中每个角色的命运线编织成一条略显沉重的锦,宿命论的色彩点缀其间。

马奇梅因勋爵的次子塞巴斯蒂安,想要挣脱家族的束缚,先是酗酒,继而离家出走,独自在国外过着潦倒的生活。当查尔斯与塞巴斯蒂安初遇时,两人都是美少年,塞巴斯蒂安的清俊出尘给查尔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随着塞巴斯蒂安的到来,这些灰色人物就纷纷淹没于背景之中,消失不见了,就像是薄雾中的高地绵羊。”塞巴斯蒂安作为一个牛津大学的学生, 经常带着一只玩具熊,还给熊起名叫阿洛伊修斯,可以说是非常古怪了,让人觉得他好像还没长大,或者,通过古怪举止逃避着令人窒息的家庭。他的父亲马奇梅因勋爵与情妇在外面同居,母亲马奇梅因夫人表面上严格遵守天主教义,但其实也有裙下之臣。而且她还密切注视着塞巴斯蒂安的一举一动,并不断通过拉拢查尔斯,对儿子施以影响。一切想要拉近距离的行为反而形成了排斥的力量,使塞巴斯蒂安最终与家庭决裂出走。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的亲子关系,在现代社会里也很常见。马奇梅因夫人给予的是虚伪、高高在上的温柔,而不是真正触动内心的交流。

这个家族几乎每个成员都或多或少有些病态,其中最正常的是小女儿科迪莉亚。她的天真无邪、她的勃勃生气,是倾颓老宅里的一抹亮色,是衰败老树新的嫩芽。投机者雷克斯向茱莉娅求婚,并打算改信天主教时,她用恶作剧揭穿了雷克斯并不虔诚的内心。

雷克斯,虽然不是这个家族的成员,却是本书中立体感很强的一个人物。他贪婪自私,唯利是图,在交际场上左右逢源,尽一切力量想要跻身高位。追求茱莉娅时,他看中了她的地位与嫁妆,要抓牢茱莉娅的那份财产。在两人没有感情,茱莉娅想要离婚时,他说:“我希望我是一个还算懂世故的人,我也有我自己的事业。但离婚完全是另一回事,我从没听说离婚能让人得到什么好处。”茱莉娅认清雷克斯的面目之后,评价雷克斯“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一些高度发达的能力的集合体”。

查尔斯作为客人已对庄园有诸多回忆,对老仆人霍金斯婆婆而言,庄园承载着的回忆想必更加丰富。然而作者并没有正面写霍金斯婆婆讲述庄园的老故事,而是写她在庄园里默默地注视着曾经的孩子长大成人。直到最后,家族里的人各奔前程,霍金斯婆婆仍然守在这里,与庄园一道渐渐老去。

“秋日的愁绪缠绕在我们两人心头,就如同六月时的狂欢已经伴着我窗下的紫罗兰一同死去——几个月前它还散发着阵阵香气,可现在却被潮湿的树叶包围,在前院的角落里慢慢燃烧。”

“雪峰已经崩塌,山坡上空无一物。最后的回音消失在白色的坡上,新的土丘闪着光,留在静默的山谷之中。”

作者优雅克制的笔调、充满隐喻和象征的环境描写,使字里行间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郁气息。

作者借马奇梅因勋爵风烛残年的独白,讲述了这座庄园的历史。这所庄园从新房子变成老房子,从欣欣向荣到破败衰微。在尾声中,作者表达了新的希望:

“建筑者们不知道自己的建筑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他们用旧城堡的石头,建了一所新宅子,年复一年,世世代代,他们不断丰富它,扩张它。年复一年,郁郁葱葱的林木长大成材,直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霜,在胡珀的年代降临。这个地方被废弃,变得荒凉,一切都化为虚无,城市为何如此。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但是……一些建筑者们远未料到的东西,从他们的杰作中生发出来,在我曾活跃于其中的一出激烈却微不足道的人类悲剧中生发出来。那些我们先前没人想到的东西,一团小小的红色火焰——在神龛的铜门前,在一盏锈蚀不堪、模样凄凉的铜灯之上重新燃起。这火光,正是年迈的骑士从自己的坟墓里亲眼所见,眼看着被灭掉的火光;这火光又为其他的士兵燃起,在那些背井离乡、远在阿科和耶路撒冷之外的战士心底熊熊燃起。倘若没有建筑者和悲剧演员,它绝不可能再度燃烧。而在今天早上,在古老的石块中,我亲眼见证了它的重生。”

P.S.书名Brideshead Revisited,个人更喜欢译成《重访布赖兹赫德庄园》。《故园风雨后》虽然听起来更清新一些,令人想起鲁迅的诗句“风雨如磐黯故园”,然而,庄园严格意义上讲并非查尔斯·赖德的故园,只是朋友的家,他曾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并以旁观者的视角,见证了一个家族的日渐衰微。尽管十年后,查尔斯·赖德与该家族的长女茱莉娅相恋,但庄园仍然并非他的故园。

找一个bug:298页第六行“同时建立了一个可以由物理学家才能说明白的分子系统”,有语病。应为“同时建立了一个只有物理学家才能说明白的分子系统”。

2018.11.11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