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00字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00字

《自卑与超越》是一本由[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一):阿潇的读书分享

一本自我成长类的书籍,自卑可能是每个人最不愿意提起却又避不开的话题,传统的教育理念使我们大多数人从小生长在一个否定多于鼓励的环境中,自卑情结自然也就伴随在我们的身边。作者从儿时记忆、家庭、学校、多个方面分析自卑情结的缘由,以及对我们性格、爱情、职业与犯罪的影响和危害。本书只是停留在教你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卑这件事,但具体如何超越还是需要自己慢慢在实践中去修正了......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二):句子摘录

1.愤怒会给器官增加额外的压力。

2.情绪根植于个体的生活方式,只有改变了生活方式,才能改变其情绪上的表现。

3.迄今为止,了解一个人的合作能力,是理解心里差异的最佳方法。

4.有些人确定优越感的方式是诋毁别人。

5.不能以友善方式进行的教育本身就是错误。

6.被宠坏的孩子根本无法独立,她已经丧失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勇气的能力。

7.不要对懒惰的学生说:如果你肯努力,那你肯定会成为班上最好的学生。

8.童年时期的错误和成年之后的失败息息相关。

9.理想远大、抱负不凡自然是件好事,但如果没找到正确的方法,空谈理想毫无用处。

10.随心所欲是每个人的最佳境遇。不给他们(抑郁症患者)任何自杀的借口。绝不要做你自己不想做的事。

开心就开心,烦就烦吧,偶尔想想别人就行了。

11.伴侣必须平等,只有平等,他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2.拥有全部也意味着失去全部。

13.对爱情的期许太理想化就相当于拒绝了所有可能,因为根本没有谁配得上这种期待。

14.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即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束缚了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境就是人的一生,而是要用于突破,大胆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三):做对世界有意义的人

首先作者的核心观点很明确。人的幸福由三个部分决定:事业,友情和婚姻,是否能够在这三个方面获得成功看这个人是否有合作精神,愿意付出自己。但是作者又提出每个人都有做上帝的本能,所以就构成了一个悖论,但是整本书还是在强调社会性和付出,对于如何克服自私基因方面没有过度的强调,平衡好自我和社会冲突方面没有好的建议。在开篇提到的,作者也看见了一些一心讲求奉献的人招致了厄运的现状,作者马上一棒子打死,说真的这样想的人是不会有坏结果的,对此,我表示怀疑?不禁让我想到了《芳华》里的那个人。

一旦孩子对于“别人”有了兴趣,他就能够克服自身的阻碍,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可是,如果在追求使命的过程中,制定了错误的目标,或者运用了错的手段追求目标,就会出现各种悲剧。文中提到了贝多芬,说贝多芬的家庭教育让他很早接触音乐,所以成为了天才。但贝多芬的一生何其多悲惨,而且他确实对音乐有兴趣,但他有合作精神?关注他人?很多天才并不关注他人,甚至都是离群索居,终身不娶的。他们只是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顺便贡献了人类。

追求幸福的途中有三种人很受困:身体疾病的人,被宠爱的人,长期受忽视的人。在社会构成方面,作者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说一个孩子的4到5岁性格大体就定了,也提到了学校教育和重要性和现有弊端,还有就是监狱制度的不合理性。作者支持男女平等和一夫一妻,但是提出的观点,在我看来,并不特别具有说服力。如果这样说,那么适合结婚的,能够快乐的人太少了,不过这也是现状。

但是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合作”这两个字的重要性,相信别人的善意,不要把人和事情想的太坏,学会相信别人和自己。还有就是我的懒惰是我的一种托词,因为我目标太高但是又缺乏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完成。还有就是当生活随心所欲和轻松的时候,往往就是危险的,需要保持事业,爱情和友谊的忠诚和一致性。以人为人,每个孩子和社会上的人都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关爱。最后就是你自己的婚恋,工作都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不应该去害怕。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四):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我一直不觉得阿德勒是单纯的在讨论“自卑”与“超越”的问题,也不要把这本书的主旨限定到这两个词里。我个人觉得,他在写个体心理学所认为的Life该是怎么样的。

基于他的思考,关于Life最底层的是:

三条纽带以及三条纽带连接在一起构成的三大问题。

因为这三条纽带连接在一起,也就构成了我们人生中的三大问题:

即:职业问题、社交问题、两性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他认为:个人层面的意义经受不住考验,一个人的重要性取决于自己对他人的贡献,即别人是否认可这份意义。

所以,终归我们所有人都要具备“社会性”。对他人、社会、整个人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不只是思考:我自己从中获得了什么。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建立“信任关系”,从母亲扩展到父亲,有家庭扩展到朋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合作能力。

如此,我们才能更好的去过好这一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五):摘抄

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认为,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归于三大主要问题的范畴内——职业问题、社交问题及两性问题。

有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实际上,并非本性难移,只是人们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生活方式及相应的情绪倾向会对身体发展产生持续性影响。

在教育及治疗方面,个体心理学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曙光。我们决不能只单独治疗某种病症或某种情绪,而是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错误之处:整体生活方式方面、心灵解释经验的方式方面、心灵赋予生活的意义方面,以及身体和环境接收印象后,心灵对此的应对方面。

自卑感强烈的人不一定会显得顺从、安静、克制,也不一定会表现出人畜无害的样子。自卑感并不代表一个人不正常。他们这种感觉正是人类在各方面取得进步的动力。

有人都会追求优越感。知道这一点后,帮助别人便不难了——这样我们就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理解他们为何挣扎。

只有在放松的时候,在所有的问题都已有确定的解决方法时,睡眠才会丝毫不受影响。如果睡眠平稳且安详,那么唯一的打扰就是梦境。我们可以说,只有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只有现实进入到梦境不断压迫我们,不断朝我们抛出难题时,我们才会做梦。梦的意义就是面对我们当前的问题,并找到解决之策。

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而且比我们所知的更为深远。

如果女性的地位被低估,那么婚姻生活的整体和谐必然会被破坏。

如果一个女人对自己作为女性的角色不满意,那就会给她带来不少麻烦和紧张感。

学校老师的任务就是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父母的错误。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别人领先于自己,却认为自己难以望其项背。如果孩子坚信这一点,就会把这种感觉带到之后的生活环境中。即使是成年之后,他也会计算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觉得自己只能止步不前。

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只有让这个人明白自己生活方式中的错误才有可能。

罪犯对他人都不感兴趣。罪犯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与人合作,超过这个限度之后,他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们的生活中的问题都可归结为社会问题,而只有对他人感兴趣,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问题分成三大类。第一类问题有关人际关系,即友谊问题。第二类问题有关职业。第三类问题有关爱情。

所有的罪犯都是懦夫。他们一直在逃避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犯罪行为是懦夫对英雄主义行为的模仿。

贫穷也很容易让人产生对生活的误解。在社会生活之中,我们应该避免会被罪犯、穷人视为挑战的所有事物。如果社会贫富差距太大,那么赤贫的人肯定会愤恨,认为生活不公。因此,我们应该尽量整治浮夸的作风,一个人挥金如土实在没有必要。

我们在当前文化中享受的各种优势都是很多人共同奉献的结果。如果个人不与他人合作,无法对他人产生兴趣,对整体没有贡献,那么他们的生活终将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们以此为基础教育孩子,那孩子长大后自然会喜欢合作,遇到困难时也不会软弱:他们有足够的能力面对生活中最大的难题,并以符合共同利益的方式解决问题。

如果在家庭生活中过分强调金钱的价值,那孩子们就只会从收入的角度考虑职业问题。

担负自己的责任就意味着以合作的方式解决人生中的三大问题。我们对一个人的要求就是他能成为优秀的同志,能成为其他人的朋友,能在爱情与婚姻中成为真正的伴侣,这也是他可以得到的最高奖赏。简而言之,我们必须证明他是别人的良伴益友。

很多人并不关心人类的福祉。他们的人生观中,从来没有“我能为其他人做什么”“我如何能融入整体”这些内容,他们只会问“活着有什么意义?我能得到什么?我要付出什么?别人为我考虑了吗?别人认可我了吗?”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背后以这种态度为指导,那么他在解决爱情与婚姻问题时也会有同样的考虑。他想的都是:“婚姻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如果夫妻双方比起自己更在乎对方,那么这种两个人合作就能获得成功。这是婚姻美满的唯一基础。

婚姻是高等级的理想,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并进行创造性活动,因此,身心不健康的人难以担此重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