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大全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大全

《自卑与超越》是一本由[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卑与超越》精选点评:

●标记,这是我看过的第三个《自卑与超越》版本。读完之后身心顺畅。解决了一些自己的问题,关于如何做子女、如何做父母、如何做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更重要的,如何做自己。武老师的导读帮助梳理了全书内容,并且这版翻译是读起来最轻松的。

●今天读完了,有几章还是非常好的。关于犯罪的讲的比较浅,看过了李玫瑾的书看这个就没意思了。对于婚姻和两性的一些观点现在还是不完全赞同吧。总体来说,是本好书!最好的一句就是: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并不是经历,而是他对经历的理解。一棒子打死当下盛行的童年阴影决定论。

●比较高级的鸡汤

●书名奉为经典,内容看了也白搭。

●个体心理学流派,认知、行为、情绪相互影响的观点,反正里面的婚恋观我是很反感的了~但这书还是好看的

●一些啰嗦的常识。

●在社会生活中平衡自卑与优越,追寻人生意义。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一):超越自己

一直想买这本《自卑与超越》,却只是存在于心里想想的阶段,这次终于买来了,《自卑与超越》的版本众多,我也是选了好久才选的这个版本,记得买书的时候,在网上一搜,好多版本让我眼花缭乱,每次买版本多的书,我都是千挑万选,耗时许久,浪费的时间都够我看好几本书了。 关于心理学的书,不知不觉间已经读了好多本了,但是以我的个人理解能力,发现自己对于心理学什么也不懂,越看越迷,也许我不适合看心理学的书籍吧,不过少看点,里面的内容也是很有意思的。 《自卑与超越》是讲生命对于我们的意义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通过心理学角度,为我们讲述了生命的塑造过程,我们最终的样子,不是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一点一点的形成的,我们人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每一次的选择都会让我们的成长,有着不一样的变化,但不管什么变化,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自己选择的路,不管是怎么样的,即使再难,哭着也要走下去,等我们哭累了,走完了,整个人都会得到一次洗礼,一次升华,有些时候,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到达终点的这个过程。 我们超越的不只是自己的自卑,超越的还有自己,自己是最难超越的,只有超越了自己,才能去超越他人。每一次的超越,都是一次曲折的旅程,每一次曲折的旅程后,我们都收获了一次进步,这种进步有大有小,但日积月累之后,我们会发现,现在的我们和以前的我们真的不一样了。所以说,超越的过程是痛苦与幸福并存的,这个过程让我们成长,个体的成长又让群体得以成长,由个体到群体的过程,让人类文明得以发展。 《自卑与超越》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超越吧,我的个人理解,看完这本书,我又看了看自己,才发现自己太容易满足了,能停下歇会就绝对不会前进,我想也许我想要的,永远会慢一拍吧。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超越自己,我认识了自己,我该如何超越自己呢? 我们比起阿甘来是幸运的,但是阿甘的成就,我们也许永远到达不了,不超越就沉沦,所以,奔跑吧,少年,选定目标,勇往直前,我们终会超越自己的。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二):客观的看待自己

《自卑与超越》是一本心理学作品,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这次的书籍也是再版的一个版本,很早出版的这个作品也是影响着很多的读者,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社会的进步带来社会的节奏加速,很多人多少面对社会的压力拥有自己的心理问题。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这和心理学讲述的过程是一致,心理学讲述的人从出生到终点的情况,而且一个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从出生慢慢的积累形成现在的我们。所以当我们出现什么问题、什么状况时,可以追寻我们最初的状态。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

对于自卑,在我的字面,这两个字只是我们对于一种情况的描述,而且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看来不是特别的美好。其实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心理学讲述的“三个我”,“自我”、“本我”、“超我”,在《自卑与超越》中,讲述了很多关于人生的变化规律,也提及我们最亲的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这也间接的反应了我们的教育现状:阿德勒强调母亲在养育孩子的关键作用,母亲先让孩子与外界建立一种初步的、积极的联系,并逐步将孩子的兴趣转移到父亲身上,引入另外一个合作的角色,而且还要引导孩子进一步扩大社会接触面,对他人产生兴趣。所以家庭教育的非常重要,包括和现在的校园教育是一致的,教师在学校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问题,判断孩子的真正需求,与家庭合作加以引导。

当然,《自卑与超越》也有谈论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也提及了一种人类的常见的奇怪现象“做梦”,对于梦,我想很多人也会联想到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自卑与超越》作者阿德勒从教育者和治疗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从自身的发展过程认为自卑是有可能被纠正的,人们出现自卑的情况下,自身存在着一些早期经验造成了现在的错误反应模式,然后向患者指出错误所在,并鼓励其建立正确的反馈模式也就是“合作”达到一种利人利己的普世价值,发挥人的“能动性”,所以人生短暂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人的一生不是一番风顺,再好的状态也有不足的地方,所以对待人生对待自己要客观,并坚强的好好走到终点。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三):只要你想,自卑总能被超越

有时候我们经常会想活着干什么,一辈子为了什么而活。生命的意义总是被我们随意解释,被我们玩出来了花样。我们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蒙蔽自己,然后就此沉沦,我不知道,这样的借口,我们能够坚持多久,可我们总要成长,我们总要工作,总要和他人交流,然后我们步入了社会,我们开始了我们自己的处世方法,但有时往往得不偿失,这时,所有的幻想都被打破,人突然就失去了动力,变得裹足不前,变得郁郁寡欢。可是,是人都会有挫折,是人也都会有困难,怎能因此变得自卑,因此裹足不前,原来的踌躇满志去哪里了呢?既然决定不好难道不该超越那个不好的自己,把自己变得更优秀吗? 《自卑与超越》导读中的一句话:不在合作中超越,就在自卑中沉沦。这句话莫名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那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人总要突破自我一下的,不能永远这么裹足不前。社会在变,时代在变,每个人都在改变。你只有一直奔跑,才能保证不落于人后。自卑,你哪有时间啊!与其想着那个,到还不如想想怎么超越自己,怎么融入这个大社会,怎么和他人交流,并展开合作。 这本书,说了好多影响自卑的因素,首先大的方面,学校,社会,家庭。等等等等,这些都能影响孩子,促使孩子生成不正当的心理。往往这些方面不好的孩子,心理大都不会很健康,心理一般都会很扭曲,你看看那些个犯罪学的大坏蛋,哪个小时候身边所处的环境是好的,因为身边环境不好,他们小小的心灵受到了打击,受到了重创,然后就有了阴影,平时看人感觉自己低人一等,自己感觉自己很自卑,但慢慢的又容易变成羡慕嫉妒恨,凭什么我没有,你们都有,然后就容易变成反社会人格,最后走上了不好的道路,人生有千万种选择,却不懂得自救,你说可惜不可惜。 生活中最大的善人是你自己,救人需自救。如果发现自己有自卑倾向,自己一定要想办法 ,走出来,超越自我。 至于方法,本书中说了,一 、找个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二、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三、不要服输,不要认命,努力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追寻自己对婚姻,对爱情,对……只要你想到的美好事情,尽管去追寻。不要管成败,先做了再说。行动最重要。 当然,整体看完这本书,总感觉像是一本健康咨询书籍。看完感叹:预防自卑,也得从小抓起啊!不禁感叹,我当娃娃的那时在干嘛,哈哈,当然这是题外话,题外话,题外话了。 看完再看书名《自卑与超越》,觉得还挺有意思的,自卑与超越,本来就不矛盾,只要你想,自卑就能消失,你就能超越自己,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更美好的人生。 最后送给所有看过书的人一句话:只要你想,太阳就在你手中。只要你想,自卑就能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四):个体的困境及其救济

《自卑与超越》作为心理学的名著,流传至今,让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受益无穷,如果从书名上看,似乎讲的是自卑,或者基于自卑的超越。但对于真正读懂的人而言,此书强调的是合作精神,正如一位执政者所言,如果一个走,可能走得很快,但是要想走得远,就得一群人走。原以为阿德勒要强调个体的力量,或者通过揭露个体的不足而增强个体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却不料作者针锋所向,却是如何克服个体的种种缺陷,实现团队精神的升华与凝聚。由此可见,我们往往选择一本书作为阅读的起点时,很容易被书名所误导,但是你真的因为书名的标新立异而投向目光时,就会发现内容永远比书名更精彩,前提这是一本由前人、许许多多的前人读过并推荐的,不赞成每位读者都成为一本新书的拓荒者,这就是我对合作精神的另一种解读。 阿德勒于此书中揭示了人生的三大问题:我与地球,我与他人/种族,我与他。说真的,在阿德勒之前,这三个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不过他提出之后,对于后继的研究者而言,只是多了一份清醒与自省,少了一份烦恼与浮躁。毕竟能解决人生三大问题,仅凭一本书,一位作者的自说自话是不够的,需要无数人从出生至死亡,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究。 阿德勒字里行间告诉我们的是自卑不可怕,只要生而为人,都有自卑情结,只不过有些人天生就是演员,善于伪装,或者说他并没有遇到真正的大风大浪,停留在自我感觉良好上,当然很多时候我们都苦恼于自己的处境,对于懦弱的肉体与无助的心灵,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才能让别人眼中的自己显得正常?古往今来,关于这方面的探讨形成的文字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但就心理学领域而言,阿德勒的分析的确在格调上显得别出心裁。 阶段只是生活的连续,他们的现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重要的是个人在阶段中的期盼及其所蕴含的意义。对此,我们回忆自己从未成年到成年的那个特殊阶段,我们是无比地想象成年人的自由,不需要天天背着书包去上学,不需要夜夜做着无休无止的作业,真的是随心所欲,但是当你成年之后,才发现童年这种衣食无忧的生活多好,社会就是一面镜子,但不是一面平面镜,更多地呈现的是哈哈镜,你通过镜子看到的自己并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于是你感叹自己回不到过去,不自觉地用现在的痛苦与无奈去掩饰过去的幸福或不幸,也许这是对“活在当下”的另类诠释。阶段论,与其说是学术研究的需要,不如说是阿德勒对人生的洞察,我无意于查阅此书的成书时间,但无论是中年作品,还是晚年作品,如果能从人生整个过程中截取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研究,发现这其中的深意,对于作者而言是幸运的,对于全部已知的、未知的读者同样是值得追随的。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五):保持自卑,超越自己

《自卑与超越》,光书名就已经鼎富盛名。但其实,全书的内容并没有与自卑扯上什么重要的关系。这本书,更像是在教导你认清自己,认清自己的生活,认清自己的价值。

阿德勒曾经说:人类背负着三大约束,这三大约束如同人生的三大枷锁。第一大约束,我们只能居住在小小的地球上,我们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环境的限制;第二大约束 我们是地球上最弱小的居住者,没有狮子和大猩猩那样强壮,也不能像其他动物一样能够独自解决生存问题;第三大约束,人类是由男女两性构成的,男性离不开女性,女性也离不开男性。

在客观的事实面前,我们偶尔拯救世界的雄心壮志过后再看,就像小孩子的无稽之谈。但这本书,仍旧是带给了我对生活,对同伴,对自己的诸多思考。

哪怕书的内容没有太多涉及自卑,而光导读中阐述的“自卑感”都颠覆了我太多以往根深蒂固的认知。三大约束,是人类自卑感的来源。这种扎心的痛有着不尽相同的表现形式,恐惧、说谎、甚或伪装。

全书的十二章内容涵盖了人一生的必经之路,还有各种极端的人生经历。

都是第一次做人,一边忙着捡装备一边摸索技巧,偶然的一本真经很有可能会让你少走许多弯路,进而多探寻一些所谓的人生意义,这本书很有可能也是一本稀少且珍贵的真经。

人生的各种阶段,常被赋予了高度的意义,并被认为是人生的转折点,这几乎是种普遍的迷信。然而,这些阶段并不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它们仅仅是生命在持续发展的正常表现,由此呈现的现象,也并没有什么至关重要的意义。重要的,是个体对这个阶段所持的心理期待,个体赋予这一阶段的意义,以及个体训练自己面对这个阶段的方式。

往往人会被自己困住,说不明白为什么,但自己总是有理有据。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追求,却也会在之后再不断地反驳自己,如此矛盾地成长着。

到老之前,大概都会明白人这一辈子,都是不会和其他人脱离得了关系的,所以合作才是我们最必须的生存干粮。总是要跟别人打交道的,不一定要阿谀奉承,但一定要友善和谐。合作,是唯一能够杜绝培养出神经症人格的措施。一个对自己同类不感兴趣的人,他总会在生活中遭遇极端的困难,同时,也会给他人带来极端沉重的伤害,生活失败者就是来自于这些人。

读这本书,可能更像是和自己的交流,贯穿自己的一生,包括现实和梦境。

每个人在睡梦中和清醒的时候,都会带着同样的目标,而且这个梦一定是其生活方式的结果,一定有助于建立并强化自己的生活方式。最后留下一股挥之不去的感觉。

探索自己其实很有意思,所以有时候自卑并非那样无用,它有时候更像是自身携带的镜子,毕竟看清自己比什么都重要。而超越自己,是亘古不变的人类追求。

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