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面谈读后感锦集

如面谈读后感锦集

《如面谈》是一本由止庵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面谈》读后感(一):《如面谈》,谈谈我的想法

首先,止庵,他的书写带我们重观文字的干净面貌,它立意在寻常日子里,但并不困囿于此,而是直击人心深处的感喟和追问。那么,下面我来尝试一下几个感冒的方面。

“生死问题”关于生死的重大问题,马丁布贝尔说“死是一切我们所能想象的事物的终结”欧仁.尤斯库对生死却有深远感触“生,是为了死。死是生的目的”更多人对生死有独特的看法及感受,我更认同他(欧仁.尤奈斯库)的“虽然如此,我还是全力朝生命狂奔,希望在最后一刻追上生命”

《如面谈》读后感(二):因为走过,所以怀念

在生与死之间,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生,以为生才是希望,其实如果没有“死”的存在,我们也无法对比出“生”的灿烂。活着,本来不易,所以我们要有计划地过好每一天,止庵是我见过最深情的作家,在文字的操作中并没有过多的花哨,只是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的真实,不过,我觉得越是真实的越是无华的,越能打动我们读者的内心。

书中说到了很多我们熟悉的作家,我们本以为非常了解他们的为人处事,但是我们只是站在后来者的台阶上,回顾这片土地上曾经的风与雨、雷与电,但事过境迁,我们很少会有心情去发现自己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也是无能为力去扭转曾经的得与失,就让一切如东逝水一般,无情而深信,只留下的是滔滔的回忆与静静的思考。

因为走过,所以怀念。我们不可能同时涉入两条河流,但我们身处河流中,我们应该有方向,应该坚定地站立着,而不是随波逐流,成为过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成为永恒的过客,被后来者怀念!

《如面谈》读后感(三):我读《如面谈》

读一本书。对于我来说,就是细细的去读一个人的情感。止庵,学者,作家,周作人和张爱玲的研究者,诗人沙鸥之子。我提到沙鸥,是因为《如面谈》的大部分文章都写于沙鸥去世之后,书中也有关于他父亲的诗,父亲的事,关于对生和死的思考。 全书分为“思想之什”16篇、“读书之什”20篇、“怀人之什及其他”19篇。 书是朋友从网上购得的毛边本作者签名本。2018年新版。因为点错送货地址,我便有了阅读的机会。 这也算是我和止庵的缘分,因着这本书,我的购物车里又增加了几本待购的书。当然,读完了,书还了,我又买了一本。 作者说自己“平生买书第一,读书第二,编书第三。写书第四。 ”且有书房三面墙14个书柜放置书籍八九千册,大约还不到所买书的一半。简直膜拜啊!这些年来,自己不断买书,望着千册书籍也在思索何时读完,看来买书成癖的人,我根本谈不上呢。 如面谈,终于不是面谈,可以减免拘束与尴尬。又由得说想说的。对于阅读的我来说,每读一篇。犹如和先生对坐品茗,相得亦欢。

《如面谈》读后感(四):雾散了

如面谈,于作者,是一本纪念父亲的书籍;于我,是一本让我怀着不一样的心情去品读的书籍。

作者在原序中说到“如面谈”这本书的书名的来历:不知从谁的书中得知俞曲园曾手制一种信笺,上面画两个老人对坐,旁题“如面谈”,于是,作者觉得词语甚好,便决定以此作为书名。看似随意,却也别有深意。作者说:此一“如”字尤得我意,说来我平素很不擅于与人打交道,即使对极敬重的人也是这样,如面谈而终于不是面谈,庶几可以减免一些拘束与尴尬,又由得我们说我们想说的,这才说得上是“不亦乐乎”呢。这段话到也是颇得我心,因为我也是一个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的人,面对面的压力,总会让人不知所措,比不上隔着一层薄薄的纸,减免了拘束与尴尬,才能真的算得上是畅所欲言,譬如此刻。

作者将整本书分为了三个部分:思想之什,读书之什,怀人之什及其他。作者与我们隔着淡淡的纸张,谈了生死,谈了疾病,谈了温柔,谈了死亡,谈了许许多多。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其父亲的离世,让作者若有所思,以此为契机记录下来。或许真的只有经历了生死,才有这些不一样的思考,即便是之后有再多的著作问世,也抵不过这份亲情在心中的重量。

怀人之什及其他的第一篇,作者写的是“最后的日子”,洋洋洒洒记录着父亲最后的日子,父亲床头摆着的书,父亲等待友人来做客,与友人谈论自己的病情,父亲如何面对病魔,父亲谈论生死,父亲积极努力地去创作诗歌与书籍,想要完成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却最终不能实现……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那种血浓于水的父子亲情,就像看着他们的生活一样,让人为之动容。本篇的最后,作者写到他看父亲最后一眼的时候,父亲那仿佛沉思的样子,忽然让作者发现父亲身上有一种尊严、一种气魄、“我”觉得他真的是傲视人间。此时的作者,又一次认识了自己的父亲,那个不一样的作家父亲、诗人父亲。

那片雾散尽了,

冬天真的来了。

人生就像一片迷雾,不知不觉地就这样散尽了,代表生命终了的死亡终究是悄无声息地来临了。

《如面谈》读后感(五):《如面谈》——把悲伤留在里面

在我的记忆中,对止庵是陌生的,对《如面谈》也是陌生的。当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我被这短话吸引了:“父亲去世后,有一天我一个人回想他的一生,我想那像是一条远方流来的河,从竹林与黄桷树荫蔽的地方,从石板桥与黄泥路,从炊烟、蝉鸣与阳光里,那么一个迷蒙所在,流涌而来的一条大河。我就坐在河边,静静地倾听。”这样的一段话,让我感触深刻。让我联想到人生或许就像是河流一样,一直朝着一个方向去,或许也是静止的,安静的坐在原地,看身边的千变万化,体会世间百态。

后来,我就开始关注止庵这个作家,我慢慢了解他的一些故事,同时也喜欢上他的作品。他"行文清淡如茶,无喧哗矫饰,落实细节处见其幽微,情感留白处恰当自然,耐人寻味,却不故作高深。止庵的书写带我们重观文字的干净面貌,它立意在寻常日子里,但并不困囿于此,而是直击人心深处的感喟和追问。 "

《如面谈》这本书分为“思想之什”、 “读书之什”、 “怀人之什及其他”三卷。“思想之什”讲述对人世、生命的思考,”读书之什”,侧重对文人、文学的评述。“怀人之什及其他,是止庵对故友亲人的追忆,字里行间充满亲友相处时的温情细节:病重时切磋诗选篇目,瓜豆荫凉里看书作文……这些回忆多很琐碎,却总是实实在在的。

同时我对这本书最钟爱的地方就是思想之什的生死问题,对于一个人来说活着是一回事,死去又是另外一回事。一个人死了,对这个世界和他自己来说都死了。但是对于止庵来说,他的父亲就像是雅斯贝尔斯说的:“凭借继续在他人记忆中存在,凭借在家族中的永生,凭借青史留名......”。 在生与死之间,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生,以为生才是希望,其实如果没有“死”的存在,我们也无法对比出“生”的灿烂,活着,本来不易,所以我们要有计划地过好每一天。

我觉得止庵在写如面谈这本书的时候是把对父亲的思想,自己的悲伤写进去了。一字字,一句句表露出了真实的情感,特别是对于他的父亲。我对止庵的印象就是他是最深情的作家,书写文字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花哨,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的真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