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读后感锦集

《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读后感锦集

《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是一本由潘兴明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读后感(一):殖民统治时代的丘吉尔

日不落是怎么没落的?你可能想到了很多种解释……

国外却有历史学家将英国的衰落怪到了丘吉尔头上,这个在二战中以铁肩呵护英帝国的倔强老头,实际上通过一系列的“小动作”瓦解了大英帝国的根基。

历史从来是多元的,一些看似颠覆性的观念,常常会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历史世界。最近新出了一本国内学者研究丘吉尔的著作《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就是想看看在民族独立与去殖民化的浪潮中,丘吉尔如何守护大英帝国最后的尊严。

必须要强调的是,这本书是一部国内原创性英国史论著,不容易。

丘吉尔,1940年开始领导英国赢得第二次世界战争,雅尔塔会议3巨头之一,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被封为英国下院之父。

《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读后感(二):历史角度

世界上有很多位伟人,他们都影响着全人类的未来,而丘吉尔对于英国来说是影响最大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则是我对他最大的印象,他的决定违反了身边多数人的劝阻,是他想到一个所有人都无法想象的方式,就出了困在敦刻尔克的士兵,这次战役在历史中也就有了传奇的色彩。那么丘吉尔这样一个有着十足人格魅力的人,为什么最终的结局却并不完美,他的决定到底是对是错,这本书都能带给读者一个全面的解释。

在二战时期,可以说没有丘吉尔的领导,很可能人民就得不到团结,那场战争也就不会那么快结束。作为殖民遍布全世界的英帝国领袖,他必定是不会有任何马虎的,可是在二战之后,他却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决定,他开始采取了之前反对的非殖民化政策,也正是这个决定使他的地位得到了撼动。在书中,作者沿用了丘吉尔的曾说过的话,加上真实的史料记载,把这一转变过程的来龙去脉表明,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丘吉尔。

如果想要对一个人完全解读,就要结合他当下的立场,每一个决定都仅限于当下的局面,可能很多人做出的决定是错误的,但是仔细想想,也许在当时这个决定是最好的。这本书把重要的历史事件细节结合起来,最终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位令人敬佩的领导者。到了迫不得已的形势,看清自己无能为力之时,依然能够保持清醒。

国家因为地势的不同也就在不同的年代占据不同的地位,简单来说,战争时期,只要拥有一个好的地形就能够强压其他国家,而到了和平年代,经济则成了首要目标,那么在深山老林中的土匪就只能出去打劫,要么就得挨穷受饿。所以说无论是多么厉害的领导人,都无法决定历史的走向。国家之间的关系则相对复杂一些,为了势均力敌,就要去结盟,一旦没有必要了,难免会翻脸不认人,所以说凡事有利有弊,非殖民化也就成了必然。

所谓时势造英雄,在二战期间,丘吉尔赶上了那段战役,这是他出名的契机,再所谓人无完人,丘吉尔也不能够改变一切命运。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字记载,也许书中的解读也有一定道理,但是这类书当然不能完全相信,只能当个借鉴罢了。

《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读后感(三):政治强人和帝国末日

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过很正面的作用,为大家所认可。纵观丘吉尔的一生,他成长经历和政治生涯跟英帝国的命运密不可分。他始终维护英帝国的利益,为帝国的利益不断工作和抗争。这种抗争表现在二战时达到顶峰。二战以后,他顺应潮流的发展,推出了一些非殖民化的政策,主观上也是维护英帝国的根本利益,但客观上这个非殖民化过程也是英帝国逐渐衰亡的过程。

全书除了引言和结语外,共有六个章节。在第一章中,作者展示了丘吉尔年轻时为捍卫英帝国做出的种种的努力。可以说他为了维护英帝国的利益,出生入死,赴舱蹈火在所不惜。他参与过平息爱尔兰、埃及和印度等地动荡和骚乱。他坚决反对印度自治法案,提现英国人警惕纳粹德国对英帝国的威胁,并在二战中与纳粹德国进行殊死斗争。这些作为都为丘吉尔赢得了英帝国捍卫者的光辉声誉。

当然二战以后,英帝国开始向英联邦的转型。丘吉尔政府继续推行工党执政时候开始推行的非殖民化政策,继续推动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这些政策原则和目标是在英联邦的框架内逐步实现殖民地的自治。当然对于那些英国拥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殖民地,丘吉尔政府并不是无条件地听任其自治或独立,而是在必要的情况下采取强硬的镇压手段,阻碍或延缓了非殖民化的进程。应该说,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丘吉尔心中是明白的,他所面对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他在二战中竭力维护的大英帝国,在战后第一次非殖民化浪潮的冲击下已面目全非:南亚各殖民地都已经获得了独立,缅甸更是彻底了摆脱了英帝国的束缚,拒绝按英方的条件加入英联邦;而且,帝国其他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此起彼伏、日益高涨,已成势不可挡之势。正所谓,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这本书根据丘吉尔本人的著作、书信和演讲以及英美两国已出版和未出版的相关原始文件资料,对丘吉尔及其政府的帝国观念和立场,特别是在非殖民化问题上的态度和举措,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这个深入的研究成果对我们了解和认识丘吉尔在英帝国的非殖民化中的作用和影响有很大的帮助。

《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读后感(四):丘吉尔与英帝国

出生于贵族家庭的丘吉尔被世人所熟知,当然是因为他在二战中临危受命,领导英国人民在欧洲战场中顽强抵抗并取得最终胜利,而他最初走上政治舞台,则任职殖民地事务次官这一职务,他的一生也和英帝国的殖民统治紧密相关。

丘吉尔一生坚定维护英帝国的利益,本书中引用丘吉尔本人大量的演讲、书信以及著作,同时还有丘吉尔的相关研究,这些作品都反映出丘吉尔对维护英帝国的坚定立场。丘吉尔的政策主要分为三个时段,战时高度重视帝国内部事务,在英帝国主权上坚持不容他国干涉的原则。二战胜利后,完成使命的丘吉尔在大选中落败,工党执政期间,英帝国的非殖民化速度迅速加快,在野的丘吉尔对这一些虽持反对态度,却抗争结果却收获甚微。在他再一次任职英国首相时,曾经的英帝国已呈颓势,他虽有意延缓帝国非殖民化的过程,却不得不在历史潮流下被动地接受帝国的瓦解。

丘吉尔一直将罗斯福视为其亲密友人,极其佩服罗斯福的政治成就和远见卓识,二人在面对帝国问题时立场截然相反,丘吉尔始终坚持维护英帝国的完整。罗丘二人曾因这一问题发生多次争论,罗斯福致力于全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而丘吉尔则争取其他殖民国家的支持,最终的解决办法是,丘吉尔接受罗斯福“以托管制度取代殖民制度”的意见。丘吉尔在愤怒之后并未意识到这一制度对英帝国的影响,答应将大英帝国的领土只余联合国托管制度之下,而罗斯福的意图是在这种制度下,促进托管地区进步,并逐渐向自治过渡,最终实现独立。因此,丘吉尔仍被动造成了英帝国立场的变化,尽管二战期间,这一制度并未引起殖民统治的根本性变化。

由于战后英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工党政府更专注于战后重建,殖民统治方面,主张将地方事务移交给当地人主持管理,以平息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运动,但工党政府起初的立场为:绝不准许非洲殖民地独立。随着印度民族独立之后,英帝国改变立场,正式开启了帝国非殖民化的进程。丘吉尔对工党的立场改变大加斥责,然而局势无法逆转。

丘吉尔再次出任首相时,他已接受英帝国无法延续的事实,在政策上沿用了工党政府的政策,但另一方面,他又拒绝顺应这一潮流,必要情况下,仍采取强硬镇压手段,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非殖民化的进程。

他的一生都将英帝国的利益放在决策首位,坚持维护帝国利益,然而历史潮流下,却又不得不见证帝国瓦解。

《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读后感(五):帝国的衰落与丘吉尔的无奈

文/赵客

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大英帝国的国土面积比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得多,曾经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英帝国由英国本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国及其他由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工业时代的到来、技术的进步使得英帝国更加强大,通过自由贸易发展经济,使其更加有竞争力。

丘吉尔作为大英帝国的忠实拥护者,曾经远赴非洲、印度作战,甚至在南非和布尔人的战争中被俘。但是对于一个带领英国人民战胜纳粹的英雄,似乎形象应该是支持民主和平等的,所以对那些英帝国的殖民地应该保有同情的态度。这当然是人们的想象,丘吉尔在维护大英敌国的利益方面毫不犹豫。英国本土疆域有限,离开帝国就难以维持世界一流强国的地位,丘吉尔深知这一点。

欧洲列强的全球的殖民统治各有特色,“英国的殖民传统是自治领和殖民地应当在经济上自给自足,财政上自食其力,不应成为英国的财政负担,作为宗主国的英国,没有经济援助的义务和责任”。虽然后来英帝国不得不审时度势,对自己的殖民地施以援手,但本质上依然保持着自利的原则。

美国独立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爱尔兰,先后获得了英帝国内的自治领地位。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的几个帝国走向终结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为英帝国敲响了丧钟,随着二战的落幕,英帝国解体的序幕便拉开了。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受到了日本的侵略,在战时也不得不放松对殖民地的控制,几次大战也促使了世界各地的人民民族意识觉醒。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丘吉尔仍在为捍卫英帝国的利益和安全奔走国内外,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英联邦和英帝国对英国的重要性。

丘吉尔始终相信与美国关系友好是外交政策重要的一环。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自身的被殖民历史,美国对于殖民地的态度与英帝国是截然不同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欧洲殖民主义是欧美合作的主要障碍,既不利于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也不利于美国经济和政治影响的扩展。所以美国人认为,应当允许殖民地自决,建立独立的国家。罗斯福希望殖民地的变化能有一个时间表,以托管制度来取代殖民制度。丘吉尔对此制度抱有戒心,怀疑是针对英帝国的。

当丘吉尔在战后首次当选时,保守党政府从英国的实力出发,不得不承袭了工党政府的某些殖民政策。但在他第二次担任首相之初,就宣布英国的国际战略,明确指出“第一个目标是团结和巩固英联邦及原大英帝国的现存部分”。在丘吉尔第二次任首相的近四年时间内,没有一个殖民地在这段时间内获得独立。

无论丘吉尔如何试图大大放慢大英帝国解体的节奏,但历史的洪流是无法抵挡的。1947年,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分治与独立对打英帝国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其后约旦叙利亚自治,缅甸西南独立。在经历了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后,大英帝国加速瓦解,众多国家先后独立。丘吉尔像是一个历史长河中逆流游泳的人,徒劳地试图阻止河水流动,而自己却不得不顺着河水漂流,漂向一个新的时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