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字里行间的哲学读后感锦集

字里行间的哲学读后感锦集

《字里行间的哲学》是一本由[美]亚瑟·梅尔泽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页数:6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字里行间的哲学》读后感(一):valuable book

valuable book!材料丰富到有点啰嗦了。作者的总的出发点是理性和实践(哲人与城邦)的关系,而古代哲人认为二者不可能和谐,并通过隐微主义将自己与城邦分开;而启蒙哲人开始确信理性与实践绝对能和谐统一,启蒙理性要总领一切实践,而浪漫主义与反启蒙后现代思潮将理性完全屈从于实践,这种反启蒙思潮的极端就成为历史主义--一切都逃不过时代。同时,对于理性和实践能够和谐一致的乐观使得哲人认为隐微主义毫无必要。

但只有认识到古代和前现代哲人(一直延续到启蒙运动)隐微主义,才能发现理性与实践从开始就有巨大的鸿沟,而通过隐微写作,哲人之间的分歧只是表面的,哲人屈服于时代也只是表面的,哲人真正要说的以隐微形式表达,而这种表达完全超越时代,也正因为哲人知道理性不能被时代理解,直到哲学的揭露和探究对城邦生活和nomos(礼法与习俗)有害,所以他们才使用隐微主义,以超越时代,明夷待访。隐微主义也就能拒绝后现代主义(历史主义),现代启蒙理性可能失败并自我毁灭,实践和历史成为主宰。但古人的更有限度,无关实践的理性却能够经得住考验。

从材料选取和问题意识看,这本书更是一本绝佳的历史著作。其中很多主题可以单独成文或者成书,比如为何现代人拒绝或者遗忘隐微主义?古人为什么要使用隐微主义?联系图宾根学派,这本书完全可以容纳图宾根学派的观点,图派眼中内传之柏拉图正对应作者所划分的教学式隐微主义,可能还有点自卫性隐微主义。书中对现代性的解读也很深刻,其中分析“后现代宽容或者相对主义如何导致不宽容”非常精彩。

最后一章可以单独成为《导读施特劳斯》,施特劳斯的终极目的是为理性辩护,他要从历史主义内部攻破历史主义。

书中也提供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如一些修辞学问题,以及书中谈到阿拉伯学者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肯本观点上并无分歧,这些小问题也很有趣。

《字里行间的哲学》读后感(二):隐微阅读的技巧——第九章《隐微阅读新手指南》总结

正如本书作者所强调的:隐微阅读不可能是一门科学,首先其目的逼迫它避免成为一门科学,其次,隐微写作包含了太多个体差异。作者列举出一些隐微阅读的技巧旨在帮助新手读者以诚挚的心渐入文本,更多的应阅读和参考上世纪最伟大的隐微解读者——列奥施特劳斯。

Ⅰ、态度

用正确的方法关联(connect with)文本,敏锐的处于情境之中,投入最深层次的直觉和关切的热情去联系文本。

1、以正确的“速度”接近文本。隐微阅读要求慢读。发现文本的特性,为什么用这个词,不用另个词。发现每个词都是某种选择的结果。

2、学习语言,阅读原文

3、熟悉与文本相关的历史、政治史和哲学史

4、以谦虚的态度坚持维持与文本的关联,鄙弃我们的时代偏见,关注突兀的段落,而非漠视。

(1)进行自我校正(self-correcting),假定作者正确无辜,给予自己机会证明自己是对的。

(2)进行工作假设(working hypothesis),在阅读初期假设这文本并非隐微之作,也即从字面阅读(reading literally)开始,从表层充分理解文本。

(3)兼顾字面与隐微,为自己制定规则,在完成多次仔细的字面阅读之后,才能进行隐微阅读。

Ⅱ、常见的隐微技巧

1、字面阅读,仔细建构文本。

2、从注释中找到(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3、思想家通过展示自己是如何阅读其他作者的书,而提示读者该怎么读他们的书。(施特劳斯解读迈蒙尼德和马基雅维利)

4、内在逻辑:“我主张关于Y的X”的结构,三种掩饰:

(1)对提出主张的人“我”进行掩饰(伊拉斯谟《愚人颂》中的愚人;魔鬼、疯子、乞丐傻瓜等);

(2)对主张所针对的对象“Y”进行掩饰(马基雅维利的《李维》谈论帝国统治下的罗马,歌颂异教罗马宗教的伟大德性,是对其劲敌基督教的间接批判);

(3)对主张的内容“X”进行掩饰:晦涩(哈维尔)或简洁(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孟德斯鸠,迈蒙尼德);使用故事、神话、寓言和比喻等(俄国伊索寓言,柏拉图);陈述某人的观点,但尽可能地通过给它们穿上主流哲学和宗教正统的术语与分类的外衣,而隐藏它们的新奇和出格之处(关注文本中关键术语和概念的使用的变化,马基雅维利对于“德性”的使用与革新)。

5、矛盾。把危险的观念说出来,然后通过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观念,来否定这个危险的观念。

6、分散。把危险的观念分成几部分,分割于书中。(孟德斯鸠“杂乱无章”的《论法的精神》)

7、省略。响亮的沉默(色诺芬《斯巴达政制》对比其他希腊城邦与斯巴达,前者年轻姑娘饮食极为简朴,却忽略描述后者,读者被迫得出结论:斯巴达女人饮食不节制→斯巴达女人在性事上也相当放纵,关于斯巴达的严肃颂词变成了微妙的讽刺;阿尔法拉比《柏拉图的哲学》作为对柏拉图思想的总结,全篇不谈灵魂不朽或来世,暗示柏拉图的真正信念不包括那著名的灵魂不朽教诲)

Ⅲ、经验原则

写作的结构安排或设计:

1、不仅关注“怎么说”,还关注“你在哪里说”:关注行文的从低到高的重要性

2、重复,提出主张或论点,之后的重复暗示着读者第一段陈述并不是真正或最终的观点

3、与传统的重要观点夹在首尾相反,最重要的异端观点会夹在文段中间

《字里行间的哲学》读后感(三):与施特劳斯共舞——福山评《字里行间的哲学》

来源:The American Interest,Vol.10,No.4

作者:弗朗西斯·福山

试译:哲泓

伊拉克战争造成了各种各样的误伤,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列奥·施特劳斯的名誉受损,就是其中一例,对他的中伤来自德鲁里(Shadia Drury)和诺顿(Anne Norton)等人。任何对施特劳斯的生平和著作最不熟悉的人,都能认识到这些中伤有多愚蠢(例如,他们声称施特劳斯会让官员对外交政策撒谎),但名誉受损已是事实。

从那时起,很多抱有同情的学者,如史密斯(Steven B.Smith)和米诺维茨(Peter Minowitz)就努力挽回施特劳斯的声誉。最有建树的重新反思之一,就来自于亚瑟·梅尔泽(Arthur Melzer)的一本精彩新书——尽管是用讨论隐微写作来打掩护。梅尔泽是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也是“科学、理性和现代民主”研讨会的共同指导者。

直到启蒙运动,乃至整个启蒙运动早期,各种思想家都广泛采用隐微写作,通过省略、表面的矛盾、打散真实论证等来掩饰真实意义(事实上,他们让那些随意的读者去误解真实意图!)。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哲学家也使用隐微写作,这一观点对于施特劳斯回归他们思想的规划至关重要,同时,这个规划也是他所谓“现代性危机”的解毒剂,因为它指出了:在肤浅的读者所提取的明显意义背后,埋藏有更深切的真理。这一观点可能也是别的学者对施特劳斯及其门徒不信任的一个原因,因为它意味着,初入隐微写作技艺之门的人,就可以获得其他人无法触及的意义。

在《字里行间的哲学》的第一部分,作者按年代顺序整理出简明证据,以证明了隐微写作在前苏格拉底到18世纪的使用有多广泛。梅尔泽令人印象深刻地呈现出一连串重要(还有不那么重要)的思想家,包括西塞罗、阿尔法拉比、阿奎那、伊拉斯谟、马基雅维利、蒙田、孟德斯鸠、培根、霍布斯、狄德罗和卢梭,他们要么在自己作品中指出隐藏涵义,要么在阅读其他作家时承认隐微主义。他还举了一些清楚的例子,以表明隐微主义如何实践,比如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里,通过错误地引用一个众所周知的圣经故事,从而强化了他对基督教的肤浅批评。

本书的这一部分非常博学,也让人确信隐微主义确实是一种现在几乎失落的重要技艺。梅尔泽指出过去使用隐微写作的四个原因。首先,它起到了免受迫害的保护作用;他指出,它在极权国家(如前苏联和某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次,它使政治共同体免受危险真理的伤害,例如对城邦神灵、传统的哲学怀疑;第三,通过迫使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参与,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第四,试图破坏教条主义的现代作家,则将它作为过渡策略。

现代启蒙作家赢得了斗争,并导致了现在几乎普遍接受的“和谐”观的胜利,即哲学真理与现代政治相容,并支持现代政治。透明度是这场可敬的游戏的名称。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古典哲学家提出了不同看法,即哲学怀疑主义破坏了维持政治共同体所必需的非理性信念,因此得守口如瓶。正如梅尔泽指出,有许多当代学者积极争辩说,除了少数的怪人外,几乎没人能够隐微地写作;他很好地作了回应。首先,他表明这从经验上讲是错误的,其次,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偶在论的解释。

如果说《字里行间的哲学》不过是对隐微主义在前现代的流行进行复原,那它也有个非常重要的用途。今天,我对美国学界人文学科的总体混乱深感震惊。就业市场更青睐定量技能而非定性;人们普遍认为,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为英语或古典学的专家,但学习统计学或物理学等“硬”技能要困难得多。当代许多大学的人文学科只能怪罪于这一观点:在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影响下,文本解释变得懒散、随意、放飞自我,并蔑视书籍,不认为书能教给读者任何真东西。隐微阅读重建起一个已经失传的学科,因为它需要仔细和慢速阅读,并且它恢复了一个假设:实际上有一种反映了作者意图的“真实”解释,而不是解释者的心血来潮。

然而,梅尔泽此书的价值不止这点。它最大的价值在最后一章,那里解释了,为什么隐微主义对施特劳斯如此重要。因此,它也构成了施特劳斯自我申辩。

施特劳斯的核心关切是他所谓的“现代性危机”,在这场危机中,将哲学理性用于实践目的的规划濒临毁灭。这源于两个方面:第一,宗教教条主义的持存和复兴;第二,西方哲学传统的自我否定,这发生在尼采,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等思想家的影响下(施特劳斯在他的职业生涯早期对此非常熟悉,并且确实也对此很痴迷)。源于启蒙运动的普遍主义者的理性主张,受到了几次反击,这始于伯克和浪漫主义对传统的捍卫,接着是历史主义的兴起(认为历史决定了思想和文化),高潮是尼采和海德格尔对理性在理论上的罢黜。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只不过是这场持续危机在错误方面的当代追随者。

当代,许多自由民主社会的居民对相对主义非常满意,因为他们认为,它鼓励宽容和自由政治。毕竟,相对主义的反面是绝对主义(不是吗?)——认为只有唯一真理的信念,这是傲慢的,同时是潜在的暴政。从某种意义上说,此话不假。但正如梅尔泽指出的,后现代主义规划本身就不融贯和自我消解。如果所有的信仰都同等真实,或属于历史上的偶然,如果对理性的信仰只是西方种族中心偏见,那么,甚至是最令人厌恶的行为,也没有更优越的道德立场去评判——当然,后现代主义本身也就没有认识论基础。

进一步来说,对比起我们今天好相处的民主相对主义者,尼采和海德格尔是无情的一致。相对主义可以很容易支持像法西斯主义这样的学说,这种学说鼓吹弱者应受强者统治,因为如果“权利”没有了基础,那么剩下的就是“强力”。我们今天处处看到了这种困境的回声:我们(自由民主的信徒)在某国或伊斯兰国看到一些反感的做法,但若被要求解释,为什么这种不适并不单纯反映我们的种族中心主义时,往往就哑口无言了,因为我们已经否认了这一前提:理性可以帮助发现真理,即使是不完整和偶然的真理。

光复理性主义的规划,是施特劳斯一辈子工作的核心——不是启蒙运动的教条理性,而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更具怀疑性的版本,这种理性不那么抽象,还更多地嵌入到人类所感知到的普通现实中。但在回归这一传统之前,必须从几个世纪以来积累的误解中澄清和拯救它。这就是为什么隐微主义对施特劳斯的规划如此重要:如果你不能正确地阅读这些早期的作者,你就无法理解为理性加冕的初心。隐微解读只是一种工具,不是用于学院内的洋洋自得,而是为了推升至后—后现代的更高层次。梅尔泽充满同情且直截了当地阐述了这个规划。

应该清楚,施特劳斯的规划对当代美国外交政策没有特别的影响,除了强调目前的道德困境。中东近期政策的巨大错误,以及未来行动的方针,几乎只跟实践判断和历史偶然事件的解释相关。(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吗?没有。美国是否有能力在像伊拉克和阿富汗这样的地方植入廉洁的民主机构吗?没有。如果美国公众对战略缺乏信心,他们会支持代价高昂、长年累月的地面干预吗?不会。)

进一步的评论,则更针对施特劳斯最近一代的学生和追随者,他们认为自己在施特劳斯所建立的传统中工作。 在本书的最后,梅尔泽指出,启蒙运动后对进步和历史的辉格党式信仰,已经使得现代学者很难直接以苏格拉底的方式面对哲学问题,提出诸如“什么是正义?”或“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之类的问题。他写道:

确实如此,第一次接触到隐微解读时,人们就打开了眼界,看到了与潜在思想直接遭遇的可能性,这些思想尚未被随后与之斗争的哲学著作调和。但是,当代许多施特劳斯信徒似乎陷入了同样的困境。他们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从一个隐微解读转移到另一个,试图去揭示个别作家的微言大义,却又永远不试着对大义一锤定音。一切一切,还是得透过阐释者的镜头加以过滤。

梅尔泽做了杰出的贡献,他为我们指明一个失落的传统,恢复文本解释的尊严,以及试图挽回施特劳斯的声誉。这本讲隐微主义的书,也冒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或许考虑到从更年轻的施特劳斯信徒处搜罗到的意见,作者自己是否也在隐微地书写?乍一看,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字里行间的哲学》貌似完全属于公开的、分析式叙事的现代传统。但这一种判断,只有作为读者的你才能给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