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哲学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一):一点小感慨

这本书最打眼的要数这个封面了,很新,和市面上的其他版本区别很大。

简单地翻了一下,才知道原来这本书是用英文写的,很佩服作者和译者,书中的引经据典处冯友兰先生当时是如何用英语表达出来的,赵复三先生又是如何翻译成现在的样貌的,让我不得不感叹大师就是大师。但正是因为本书的特别之处,才有了其作为“中国哲学入门读物”的地位。

很喜欢腰封上的这句话,“在人生旅途上做有思想的行者”,那就让我们跟随这本书,做人生旅途上的行者吧。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二):哲学入门必读

终于拿到了冯友兰著作的中国哲学简史了,这本书被列为大学生必读书单里边的第一本,而且国内外的很多学校的推荐书目里都会有这本书,这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经典入门读物,在人生的旅途上做思想的行者。

其实在我们真正开始做了解或者是读哲学书之前,很多人都会对哲学感到可望而不可及,甚至觉得哲学特别的高深,但实际上哲学只是一种思维或者是思想,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帮助的。当你真正的了解这些以后,你就会对这个世界拥有更多的触角,而冯友兰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哲学泰斗,他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后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后来又任清华大学的哲学系主任。在世界上一些知名学校和机构担任重要职位,他创立的新理学思想体系,影响深远,具有崇高的国际声誉。这本书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学校,包括国外学习哲学的通用教材。感觉现在这个时代里很少再有像冯友兰这样的,只有文学造诣的,或者说是称得上泰斗的人。

很多大家都公认,冯友兰的这本书,在今天来看,仍然是最好的中国哲学史。中国的思想史和西方思想史的概念,怎么来回互相呼应,怎么相互解释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对于一些开始读中国思想史的读者,或者是大多数西方读者来说,最好的入门书,还是冯友兰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从他最早出版到现在,已经70年了。冯先生指出,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往往只是做提示,并不做说明。在讲到老子哲学时,冯先生指出,名家和道家都揭示出了超乎形象之外的形上存在,名家的形上存在是有名,也就是可以命名,道家的形上存在则是无名,既无法命名,道,是万物之所由来,它不是万物之一,每个事物都有一个名字,道不是一个事物,因此它没有名字。我觉得读到这里来说对于某些理科生来说,就可能像读绕口令一样了。冯先生说,在中国哲学史上,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结合得最好的就是《庄子》和郭象的《庄子注》,《庄子》用的是施的方法,它通过可感的事物,把人引入到了一个独与天地精神自由往来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哲学的最高境界,《庄子注》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辩论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中的诗句用散文一一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庄子》原书附有提示,郭象的注释则明晰,具体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总之,看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对中国的思想是有一个简单的理解和了解,但是要想深入透彻的,更加的理解哲学的话,还是需要将中国的国学名著在好好研究一下,写到这里,突然又开始佩服作者的博闻强识了。这本书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冯先生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对某些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才是一个读书人该追求的境界。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有了一个比较省劲的方法,就是按照他的读书方法去读书,或者是说通过他的指引去做一些参考文献的阅读。毕竟中国的哲学著作比较少,这一本书是顶尖级的。建议大家收藏。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三):用不同的视角看中国哲学

一次和朋友聊天,问我现在在读什么书呀。我说,《中国哲学简史》

朋友:“哲学?我这辈子好像都没看过本哲学书。”

我:“不会,你看过,好多你甚至能背下来。”

朋友:“快说出来让我惊讶一下。”

我:“《逍遥游》”

朋友:“……”

其实,我的朋友绝对不是一个人。我相信,很多人对哲学的认识,都是亚里士多德、尼采之类的西方哲学家,和他们那些云里雾里,不怎么有趣的著作。而说道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家——老庄孔孟,总会有种微妙的违和感。

中国人不信仰宗教,中国人缺少宗教的观念,是因为中国人太重哲学。中国人对待哲学,不是将它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和学习,而是将它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我们的诗歌,音乐,艺术,融进每个人的骨血之中。

可能因为它离我们太近,成了一种非常理所当然的东西,我们反而不能看清。就像我的那个朋友,《逍遥游》她能流利背诵,却从没有认为这是一篇哲学经典。这种无意识的状态在普通当中普遍存在,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大概也就在此,将我的无意识变成了有意识,开始尝试用理性的,哲学的视角来思考中国哲学。

首先,这本书的原文是用英文写作,目标读者自然也是英语读者。而西方读者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了解可以说十分的少了。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让西方读者理解,这本书的内容自然不会太过艰涩,很适合中国读者作为哲学入门来读,也是哲学入门无法绕过的必读书。

作为一本“简史”,这本书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主要思想进行梳理,挖掘这些这些思想背后反映的时代因素,用西方哲学的研究方式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家,相信,每个读者都能收获不少有趣的启迪。

今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好像在不知不觉中大家都重新开始重视起传统文化了。不管是如火如荼的汉服复兴运动,还是各种诗词、汉字有关的电视节目,都在不断提醒我们,有些东西不能遗忘,也不该遗忘。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应该由我们这一代去继承和发扬。而这些东西当中蕴含的理念,都能够在哲学中找到归依。

有一种说法,说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虽然这种说法本身有许多需要斟酌的地方,但是它想要表达的东西没有错。中国的文化,甚至政治,经济和人们的生活,这一切的发展过程都与哲学相扶相依。其间虽然经历了各种冲击,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一脉相承的核心,反而是将不同的宗教、哲学和文化不断吸收、同化,成为了今天的样子。

中国哲学中有许多与西方哲学不同的地方。中国哲学中蕴含很多矛盾,其实却是和谐统一的。著作通常是零散、短小,却内涵深远。它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衣、食、住、行还是政治、文化。世界上大概再没有一个国家会如此了。也经常有外国朋友觉得,中国人没有信仰,无所敬畏。不信宗教,并不是没有信仰,我们信仰自己的哲学,信仰“大道”,信仰“仁”,或者信仰“法”。即使我们的心中没有一个统一的神祇供自己顶礼,我们心里却始终有天地可以敬畏,有万物与我同游。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总是生活在一种怪像的逻辑当中不假思索,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视程度,眼中超过了对于自己母语的学习,中国的学生们从高中开始,结束了填鸭式的语文教育之后,在接下来的大半辈子里天天都在使用着母语表达,但却再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除非主动寻找机会学习。同样的,外国的月亮也照在哲学上,不论是社交网络还是名人大咖,时下一致向西方的哲学思想求助的风潮,我并非挑动知识的国别边界问题,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会舍近求远,置我们眼前成熟环境下的中国哲学于不顾呢?原因是虽然生长于中国哲学环境当中,但我们自己确实对中国哲学没有系统的认知,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我们守在什么样的精神财富边上,而不自知。因此,中国人不学中国哲学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得要领方法。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完美解决了中国人,对于中国哲学流派众多,联系甚密,分支变化庞杂,学习和了解起来完全不得要领的问题,全书将两千余年的哲学积淀,清晰的梳理成为我们极易理解的发展脉络。本书建立在作者对于这些表面上自成一家,实际上有着极深内在联系的中国哲学流派的精研之上。本书不仅仅担得起一个简史的“简”字,首先要将各个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并留下影响的哲学流派,都一一阐释清楚,这并不难,而事实上我们也不乏这样的著作,因此本书难就难在了这个“简”字之上。要知道化简为繁容易,化繁为简难,因此在俯瞰的同时,可以做到简而不略,疏而不乱,精辟且易懂的为读者指出该类思想的精髓要旨,并点出其内在的联系区别和相近,这对于我们学习和领悟中国哲学面貌来说尤为重要。

冯友兰先生,长久以来这位河南南阳的老乡,为河南人带来很强的自豪感,我虽久闻大名,但也是至今才鼓起勇气拜读大作。冯老写作本书,他不但是一位中国哲学史家,其自身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因此这本《中国哲学简史》的高度绝非一般简史可比。在书中,我对于冯老提到为什么就连我们中国人自己,读起来中国的这些哲学经典都会感觉不连贯,难理解,这件事记忆深刻。他在书中说道,不同于西方希腊的古典哲学家们,可以以专职的哲学家和辩论家自居,一生用哲学当职业,专门著书立说。中国的哲学家们上自著名的思想家,下至我们不知其名的思考者,他们总是著书立说的很少,我们往往要从他们和友人的通信当中,仔细寻找才能找出他的学术思想,这也就免不了会造成表达的不通顺和理解的障碍。

我们之所以舍近求远的学习西方哲学,可能是偷懒的惯性使然,因为恐怕连我们自己都分辨不出我们眼中的儒家,是否真是宋代以后才确立的“新儒学”。就这样分都分不清,我们还怎么学习,如何用哲学指导思想?

也正是因此,冯老的这部《中国哲学简史》作为一部通览中国经典哲学思想的作品,才成为了连同中国人自己在内大众,了解和全面认识中国哲学思想的一条通途。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五):虽曰“简史”,足称巨著

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来说,其浩瀚程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不要说对整个框架有所了解,就是单单一个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大概也非常需要一本厚厚的书来进行一番论述才行。作为中国现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既具有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专业背景,也曾取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可谓是中西贯通。这本《中国哲学简史》虽然冠名以“简史”,不过是他于1947年期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时的英文讲稿,却洋洋洒洒,具有其非同一般的价值。哲学家陈嘉映在本书的“推荐序”中开篇第一句即指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在我看来,直到今天仍然是最好的一本中国哲学史。”有这一句,真的足够了。

事实上,本书当年经整理出版时是英文版,后来很快就被译成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以及韩文等多种文字。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其价值也就不言而喻。正如本书的译者赵复三所理解的那样,《中国哲学简史》的“资料是古代的,眼光却是现代的;运用史料时是史家,探讨问题时却是哲学家……思想资料是中国的,考虑哲学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这是迄今在国际学术界还未见有第二位能做到的”。评价确实非常有道理。

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作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古代蒙学教材,如《三字经》《弟子规》者,其中内容多来自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所谓“四书”。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冯友兰先生首先探讨和明晰了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他认为,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经济背景等客观因素密不可分,与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着极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诸子百家就是中国哲学的源头乃至于巅峰。而后来的中国哲学,多依托于诸子百家;即使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也受到了中国本土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一种现象,直到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之前,都是一以贯之的。而在西方哲学入华之后,中国本土的哲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却因其深厚的根基,而越来具有了一种一下子难以表达确切的魅力,只能是徐徐去体会。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特别讲究伦理道德、重视道德规则,而不是像西方那样以宗教为基础。中国社会所谓儒、道、释,前者是学说,后两者算宗教;但与基督教相比,道教和佛教的宗教意味好像也并没有那么浓厚。相对于西方基督教在民众中的心理位置来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普通社会民众的心理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已经成为民众朴素、自发的一种行为准则。且由于中国社会一以贯之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这些行为准则一代代得到强化、补充、完善。与西方哲学专注于形而上相比,中国哲学更多 地则是放下架子,走进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

更多的时候,中国人的哲学观遵循着继承中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规则。虽然这一方面是出自汉代以来统治者的需要,但又何尝不是社会广大阶层的一种现实需要呢?!大体上,中国哲学既重视一以贯之,又不排斥推陈出新。可以说,正因为春秋时有了“百家争鸣”,所以后来才能够实现百花齐放。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在实践中统治者却没有这样做。其中足见中国哲学思想的一种广谱适应特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