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1944阿登战役的读后感大全

1944阿登战役的读后感大全

《1944阿登战役》是一本由[英]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5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44阿登战役》读后感(一):实话实说

看过此书之后,我实话实说。

继科尼利厄斯瑞恩的《最长的一天》,《遥远的桥》之后,西方历史学家如安布罗斯等,都采用了平行叙述的全景式描写,比弗也不例外。虽是同一个作者,但个人感觉,这部中信出版集团的新作远不如他的三部曲(三环出版社的《保卫斯大林格勒》,长江文艺的《诺曼底登陆》,海南的《攻克柏林》)。个人揣测,莫非比弗过了自己的创作巅峰期??还是问题出在本书翻译方面???

谈到翻译, 只举一例:429页,第三段 ,第一句,“1月10日,莫德尔。。。。发自雕窝的指示”

你们认为,贝特希斯加登的伯格霍夫别墅应该叫“鹰巢”?还是翻译为“雕窝”?????

《1944阿登战役》读后感(二):蜜芽跳转接口点击进入在线不下,蜜芽跳转接口3秒老狼404

蜜芽跳转接口点击进入在线不下,蜜芽跳转接口3秒老狼404有时是件很容易的事,

>>>点击此处进入【記得收藏】>>>>>

(请Δ点↑↑↑上-方-进-入)

但如何维系这段恋情,却从不简单。正所谓“相爱容易相处难”,当天雷勾动地火般的澎湃激情悄然褪去时,我们更多需要面临着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式的平常日子。

在这个时候,如何继续维系一段爱情,如何让你们的爱情幼苗茁壮成长,如何让爱情保鲜细水长流,则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那么今天为您列举了六大法宝,惟愿能助力您的爱情不老,幸福性福两不误。

1.蜜芽跳转接口点击进入在线不下,蜜芽跳转接口3秒老狼404说出你内心的不快乐

对于恋人们来说,保持经常性的深层次沟通,是决定这段爱情长度的关键所在。许多中国人对待亲朋,往往是报喜不报忧,一是不想他们担心,二是可能碍于面子。然而,对待恋人,你不妨将你的不快乐说给对方听,Ta也许帮不上什么忙,但Ta会觉得你没有把Ta当外人看待,这将有助于一段亲密关系的构建。不仅如此,将内心的不快乐说出来,也是一种自我内心减压和释放的过程,若大脑对外界承受能力超标,身体也会受到莫名损害。无论是老师批评不上进、老板坑爹不加薪,还是同事之间闹别扭,或朋友背地里说坏话,你都不妨诚恳地、直接地讲给Ta听。如果Ta在听完你的吐槽后,给你一些不中听的建议或批评,你也不应有一种被冒犯的感觉,毕竟Ta也是在设身处地地为你着想。说出你的不快乐,会让你们的关系更亲密,但若每天来点负能量,绝对会让另一半受不了,吐槽也不应太频繁,没人想跟祥林嫂谈恋爱。

2.蜜芽跳转接口点击进入在线不下,蜜芽跳转接口3秒老狼404和爱人一起放声大笑

若你发现和Ta的关系变得紧张,或者在一起的氛围突然变了味,不妨找个合适的时机,讲个笑话给Ta听,然后一起放声大笑。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说过,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如果你和Ta正闹别扭,幽默或许能瞬间多云转晴;如果你们的爱正面临考验,幽默则可以安抚彼此不安的心灵。因为,笑是人类最自然、最没有副作用的止痛剂,当你笑时,有大脑的“快乐激素”之称的内啡肽便会释出,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的止痛和欣快感。换句话讲,充满欢笑的爱情会让你的人生更加多彩,幽默是爱情最好的强心剂。

3.蜜芽跳转接口点击进入在线不下,蜜芽跳转接口3秒老狼404发条爱意绵绵的短信

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工作和应酬成为生活的常态,你可能很难抽出时间陪爱人逛逛街、看看电影,甚至有时候你们一天也说不上三句话,更甭提真正去享受高质量的两人时光了。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一点点蚕食着你们的爱情,你会觉得和Ta不再有交集,你们好像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不过,你也不用过于担心,现代科技为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公司午餐时抽出一两分钟,上课或开会时走走神,给Ta发条情意绵绵的短信或微信,譬如“我想你了”、“你今天过得怎么样”之类的;或者,你也可以给Ta发张电子贺卡,选择你中意的模板,配上Ta爱听的音乐;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在网上买点小礼物,直接送到Ta的学校或单位去,哪怕是一束鲜花,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无论你说什么、买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让Ta知道,无论你多忙,Ta在你爆满的日程中总占有一席之地。

4.蜜芽跳转接口点击进入在线不下,蜜芽跳转接口3秒老狼404柴米油盐中制造点小浪漫

爱情开始得再轰轰烈烈,也有走到恒温的那一天,尤其是在同居或结婚之后,当激情悄然褪去,柴米油盐慢慢成为生活的主题时,两个人的生活越来越规律,吃饭、睡觉、外出等等都变得程式化,每天做着同样的事,说着同样的话,时间长了,不免让人觉得无聊沉闷。这个时候,就需要你经常为这段稳定的关系注入一些新鲜的元素。带Ta去一家你们从没去过的餐馆,偶尔换个口味;早早出门之前,为还在熟睡中的Ta写张充满爱心和笑脸的便签;买瓶护手霜偷偷塞到Ta的手包里,传递一个冬天的温暖;周末拉Ta一起去做志愿者或义工,分享无私助人的快乐;每年抽出那么几天安排一次蜜月旅行,回到你们当初相识的地方……

5.蜜芽跳转接口点击进入在线不下,蜜芽跳转接口3秒老狼404保持肢体的亲密接触

要维持一段感情,光说一句“我爱你”是不够的,保证两人肢体的亲密接触也必不可少。这里所说的“亲密接触”,指的不是性,而是牵手、抚摸、拥抱或亲吻。每天出门之前,记得给Ta一个吻别;在车流穿梭的马路上,紧紧握住Ta的手;听到一首熟悉的歌,不妨抱起Ta舞步飞扬;忙碌一天之后,为Ta按摩一下僵硬的肩膀……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肢体频繁接触带来的亲密感,是爱情的有力补充,也是一段稳定关系的粘合剂。

6.蜜芽跳转接口点击进入在线不下,蜜芽跳转接口3秒老狼404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

在一段感情中,恋人双方无不想百分之百地投入,争取一切的机会黏在一起,但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你会感到厌倦。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为了爱情放弃一切,他们素面朝天,重色轻友,放弃爱好,无心工作,甚至为了一味迎合对方而改变饮食、穿衣、发型……无论男女,都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惧怕社交。这样下去,对方不但不领情,反而移情别恋,这是为什么呢?首先,生活的全部不能没有爱情,但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无论两个人多么亲密,你们仍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其次,学会爱自己才能爱他人,在乎自己的快乐,你的需要才有可能得到满足,才能平衡爱与被爱的天平。在恋爱中,也不要忘记偶尔给自己留一点时间,睡前翻翻自己最爱的那本书,和基友们打一场台球,约闺蜜们去商场血拼,偶尔买个小礼物犒劳下自己……爱情中不要忘记自己的成长,懂得爱自己的人,会变得更有魅力哟!

《1944阿登战役》读后感(三):作为个体境遇的二战西线对决 ——简评《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

引子

1944年的秋天,整个“二战”西线战场上的局面呈现出一种晦暗不明的走向。自6月6日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以来,英美盟军掀起的欧陆反攻浪潮已经取得了足够辉煌的战果,8月25日的巴黎解放更是成为盟军军事胜利的高潮。然而,进入9月以后,盟军士兵在一系列艰苦的攻防战中逐渐意识到:纳粹德国的军事机器远未被击败。 作为战争的另一方,日趋绝望的第三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从9月份的僵持战局中看到了希望:夏日里驰骋于诺曼底平原、如摧枯拉朽般追逐德军的英美盟军已经显露出疲态,而德国的军事实力依旧可观,足以狠狠打击这些“欧洲堡垒”的进犯者。此外,军备产量的恢复甚至提升、新部队的源源组建、铁路货运的稳定运行等“积极事实”更加坚定了希特勒对德国战争潜力的信心。在他的构想中,一次组织合理、实施顺利的强大攻势足以重创英美盟军,甚至瓦解西方国家的政治联盟,从而一举结束战争(至少是西线的)。毕竟,希特勒的偶像腓特烈大帝就是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与法、奥、俄三大强敌战成平手,坚持到了反普同盟崩溃的那一刻。希特勒相信自己的运气不输于腓特烈大帝。 经过反复考量后,希特勒选中了阿登森林作为德军进攻的突破口。此地是英军与美军的结合部,兵力分散,倘若德军重兵冲出此地、强渡马斯河并直捣安特卫普,就能摧毁盟军的补给站并大量消灭盟军的有生力量,使德国再度掌握西线战场之主动权。就这样,1944年12月16日清晨,纳粹德国的装甲部队在狂热的掷弹兵的伴随下再度轰鸣着冲出阿登森林,二战西线战场的史诗对决在冰天雪地中就此上演。

希特勒与国防军最高统帅部部长威廉·凯特尔元帅、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大将研判战局。在第三帝国江河日下的1944年末,这位独裁者仍然幻想着通过一次出其不意的大型进攻扭转颓势。

德军“豹”式坦克车组:1944年的西线德军在盟军强大的火力打击之下损失惨重,但德军的技术兵器在性能上仍然占优。由战技娴熟的车组所驾驭的德军坦克对盟军构成了致命威胁。1944年,在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的努力下,各式军备源源不断地运下下生产线补充至前线,加之大体完好的铁轮运输系统

德军的进攻计划:足足三个德国集团军将在英军与美军的松散结合部发起全线进攻。按照计划,数十万德军将穿过阿登森林,越过马斯河,最终直捣安特卫普,从而重创盟军并解除其对德国工业心脏——鲁尔地区的威胁。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德军装甲部队曾出其不意地冲出阿登森林将英法军队迅速击溃,希特

由英国知名军事历史作家安东尼·比弗执笔的《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于2015年正式出版,是西方学界研究这场阿登反击战的最新力作。近日,该书由中信出版集团引进国内,实乃国内军事迷、历史迷之幸事。关于阿登战役的来龙去脉与具体进程的著作已然汗牛充栋,比弗的著作新意何在?就笔者看来,比弗的这部著作将阿登战役化为诸多的个人境遇展现出来,用当事人的经历、体会拼贴出了这场西线大决战的全貌。《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虽是书写战争,通篇却聚焦于参与战争的“人”,具有浓浓的“人情味”。全书字里行间所带有的“人的温度”恰与阿登冰雪中的钢铁碰撞形成巧妙对比,读来趣味盎然。 对于军迷而言,阅读战史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此中乐趣自不必言,唯有那复杂的人名、地名与番号令人无比抓狂。比弗的这部著作延续其一贯的风格,避开了僵化的“专业”叙述,本着“人的战争”这一写作宗旨,展现了阿登战役的两个面向:大人物的运筹帷幄与小人物的生存挣扎,而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不同的个人处境。在这场战役中,希特勒幻想着扭转德国战败的命运;双方将领力图履行职责与争取胜利;普通士兵则渴望杀死敌人与保全自身;对于民众而言,唯一的奢求便是在战火中求得生存。比弗将来源多样的一手档案材料进行剪裁拼贴,将一段段个人经历附着于规模宏大的阿登战役之上,将战争中的希望与绝望、温情与冷血、理智与癫狂淋漓尽致地传达给读者,令其感同身受。 在《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中,比弗从1944年8月底巴黎解放写起,依照时间顺序用了足足5章的篇幅叙述了阿登战役爆发前的西线主要战事,包括“市场花园”行动、亚琛战役与许特根森林战役。在这些血腥的拉锯战中,缺乏经验的盟军士兵开始领教到战技娴熟的德军的战斗力。“私心作祟的排长们由于由于不愿意承担失去经验丰富的士兵的风险,会让新兵去执行最危险的任务,很多人都没熬过(下部队后)最初的48小时就丧命了。”(第64页)在一名美军士兵的记录中,看似向胜利进军的战斗实则充满了血腥:“德国炮兵以及预先瞄准了林间的道路,并将炮弹设置好,在树梢高度爆炸,这样弹片就会直接向我们飞过来,令我军死伤惨重……我觉得满目血肉这样的场景已经超过了我的心里承受能力。”(第86页)上述阿登战役的“战前之战”预示了盟军将会经历德军更为凶狠的进攻,通往最终胜利的道路还将令盟军付出更多的鲜血。

德军的回光返照:战役初期,隶属于党卫军第1“警卫旗队”装甲师的汉森战斗群突袭了美军第14骑兵群的车队,美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大量军用车辆被击毁、丢弃。从这名掷弹兵的表情不难看出,德军在初期进攻中品尝到了久违的胜利滋味。

安东尼· 比弗从第6章开始正式叙述阿登反击战的经过,战役进程的每一天都独立成章,依照由南至北的方位顺序介绍当天战场的大体情况。其中既有宏观叙述,也有细节呈现,在介绍战局的同时兼顾历史感的传达,令人如临其境。根据德军的计划,总兵力高达30万并装备上千辆坦克与突击炮的三个集团军将在阿登地区的密林与暴雪的掩护下,发动全线进攻撕裂美军防线,而“盟军最高统帅部还不知道一股何等强大的力量即将狠揍在他们最薄弱的部位上”。(第122页)在进攻的前夜,只有少数理智的军官们在为德军物资有限、地势复杂难行而担忧,普通的德国士兵则为重兵集结的壮观景象所鼓舞,求战心切:“对于‘在哪里’和‘会怎样’我们都一无所知,没人来告诉我们!但只要知道我们在进攻,并将敌人赶出家园,这样就足够了。”(第139页)进攻伊始,得益于盟军的情报失误与战略错判,德军的攻势达成了足够的突然性,兵锋之所向在战线多处令美军陷入了恐慌之中,表现之一就是“大家开始越来越夸大敌人进攻的规模与成果”。(第154页)然而,虽然德军的进攻出其不意且凶猛异常,但松散的美军防线并未如期快速崩溃。训练不足却意志顽强的美军士兵们压制着心头的恐惧,用手中的步兵武器对抗兵力占优的德军装甲部队,屡次重创敌人,其战绩从德军指挥官的记述中可见一斑:“我军被25米外的碉堡挡住了去路,我手下最优秀的连长也阵亡了,部队被钉在那里长达两个半小时,其间有5个传令兵被打死。”(第158页)除了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比弗对后方统帅的战局研判与心态变化都有细致入微的刻画。布莱德雷对德国大规模攻势的难以置信,艾森豪威尔应对战场危局的果断部署、巴顿对于自身攻势延迟的烦躁暴怒,乃至蒙哥马利推脱责任、争名夺权的傲慢自负都跃然纸上。在书中,每个扬名后世的人物都不是单向度的“高大全”,而是处于特定的境遇之中,会恐惧、有担忧、存私欲 ,是活生生的个体。

在阿登密林中的战壕内严阵以待的美军步兵:德军的进攻虽然给美军带来极大震撼,但美军的抵抗能力超出了德军的预估。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美军步兵利用手头的各类武器给予德军重大杀伤,令德军快速突破的意图彻底破产。

对于阿登战役期间的一系列重大进程,如战役初期“派普战斗群”在北路的突破与挣扎、两军在圣维特周边的鏖战、作为战役高潮乃至转折点的巴斯涅攻防战以及战役后期的盟军反攻推平德军突出部,乃至“狮鹫”行动、“底板”作战与“北风”攻势等流传于军迷间却鲜为普通读者所了解的历史细节,比弗的著作均有详尽交代。本文暂且不予“剧透”,仅就本书在内容上的创新之处概而述之。多数以阿登反击战为主题或背景的著作大都只关注军事层面的战况、战术与战备等内容,而《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一书所涵盖的诸多主题中有三个可谓独树一帜:阿登战役期间为战火所殃及的比利时平民的生活、阿登战役之前被俘的德军将领对待反击战的态度及评价、美军的在战役期间的暴行。下文予以逐一展开。

美军士兵正在查看被第644坦克歼击营C连1排的M10坦克歼击车击毁的德军四号坦克。面对美军强大的反坦克火力,德军装甲部队的有生力量被一点点消耗殆尽,而这些仅存的装甲单位本应成为第三帝国坚守西部边境的中流砥柱。

(一)阿登战役期间,在美军与德军双方的激烈交火中,比利时平民的处境极端艰难。对于交战双方而言,比利时平民都不是受欢迎的角色。他们“在美军眼里都是可疑分子,因为他们说德语,家中还有侄子们身穿德国国防军制服的照片;德国人也不信任他们,因为他们9月份时没有按照命令全部撤到西墙防线的另一边去”。(第182页)不少比利时城镇先前曾被美国人所解放,但阿登战役开始后,“当地居民吃惊地看到他们的美国解放者正在乘车逃离”,“他们害怕德军会对抵抗组织的抗击和9月的反德行为进行报复”(第184、186页),纷纷打包行李逃离家园。除了少数的幸运儿,更多的居民在战役开始后饱受战火摧残之苦。他们有的死于两军的激烈交火、有的死于猛烈的美军空袭、有的死于德军战场暴行,即便侥幸留得活路也被迫忍受双方军队(以德军为主)的劫掠、家园财产的损毁乃至亲人的罹难苦痛所带来的煎熬。“在比利时,估计有2500名平民在阿登战役死亡……三分之一的死者被普遍认为死于盟军空袭……如果加上死于V型飞弹轰炸的人数,平民伤亡的数字会攀升至8000多人死亡或失踪,23584人受伤。”(第444至445页)比利时平民在阿登战役中的悲惨遭遇体现着个体命运在乱世中的颠沛流离与承受苦难,是对战争残酷性的声泪俱下的控诉。

(二) 比弗在书中引用了绝密的盟军监听材料还原了德军被俘将领眼中的阿登反击,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令人眼前一亮。在阿登战役开战之前的一系列西线战役中,不少德军将领被俘后步入了盟军的战俘营。在战俘营中,他们之间的交谈有许多都被盟军的监听人员秘密记录下来,汇集成宝贵的档案资料。阿登反击的消息传入被俘的德军将领中引发了大相径庭的反应。有的将领为德军装甲部队久违的大举进攻激动不已,他们认为“这次攻势是极好的!……德国人民无法被打倒”,而且坚信德军“将追着盟军向西穿越法国,并将他们丢进比斯开湾”。(第275页)而另一些对阿登战局有着理性分析的将领则对战役结局不抱希望。在战役进行的过程中,这些德军战俘的态度往往随战况好坏而转变,“当德军全线大捷时,战俘往往傲慢自大,认为他们被俘只是运气不好而已……”,而当德军溃退时,他们“通常对自己战线上的战况和上级感到心灰意冷且反感厌恶。”(第425页)当这些前德军将领得知阿登反击最终失败时,他们开始强调盟军的装备优势对德军构成极大的不公,坚称作战能力低下的盟军完全是仰仗着物质优势打败了德军精英部队。比弗的著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阿登战役的有趣视角。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 《窃听:“二战”美军审讯营秘密监听档案解密》一书。该书整理研究了美国情报机构对亨特堡秘密营中的数千名德国战俘施行监听后所留下的档案记录。与比弗的著作一样,该书为读者展现了德军战俘眼中的二战战场。

[德] 菲利克斯·略莫尔 《窃听:“二战”美军审讯营秘密监听档案解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1月第一版

(三)《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一书的相对客观性部分体现于对美军战场暴行的记录与评价中。阿登战役作为二战西线战场的决战,其残酷程度前所未有,“枪杀战俘的行为比军事历史学家过去愿意承认的更加普遍。”(448页)德军对美军战俘与比利时平民的屠戮早已臭名远扬,但“让人震惊的是自布莱德雷以下,许多将领都公开支持射杀俘虏的报复行为”(448页),而美军杀害比利时或卢森堡平民的事件也有数起。在战争这种人类最为极端的对抗形式中,“施暴与复仇”取代“宽恕与忍让”成为对抗方行事的主要原则,“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成为支配战地的“金规则”,随之而来的即为人性的扭曲与变异。美军与德军出于相互间的仇恨而大肆屠戮对方战俘,德军更是将大规模的杀戮加诸平民,而“就总体而言,美军对身陷战火中的平民深表同情”(448页),但比弗还是明确指出了大量平民命丧美军空袭的事实。一言以蔽之,战争在本质上就是不断地制造受害者,将死亡与痛苦加诸各方之上,其血腥可见、其残酷可见。

本书独具创见之处还有很多,细细品读便能有所心得,本文暂先就此打住。最后还要提一下本书的译者。中信出版社邀请董旻杰先生担纲本书翻译,可谓“知人善任”:董旻杰于十多年前出版了《沸腾的雪——阿登反击战》一书(上下二册,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以其极尽细致的细节考证开创了国内战史写作的高峰,在军迷圈中一时传为美谈。读者若有兴趣可以将比弗的《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与之对照阅读,董先生的著作偏向战史资料的考证梳理,比弗的著作偏重一手档案材料的汇集编排,两者可谓相得益彰。与此同时,比弗的这部著作让笔者联想起另一部以“一战”为主题的书——《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11月第一版),两者都是将宏大的战役化作个体的境遇展现出来。在笔者看来,这种着眼于个人处境的微观历史书写对于表达战争主题尤其深刻:战争诚然会激发人们在智力运用上的创造力,但人们将智力用于自相残杀这一可悲事实在本质上则是一种自我毁灭。这种毁灭彻底吞噬掉个体乃至人类整体的有尊严的生活,在摧毁人类物质家园的同时更通过扭曲人性使得人类的精神家园彻底崩溃。因此,战争是对人类自我存在的一种残酷否定,带来肉体之泯灭与精神之消亡,这种毁灭性在个体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倘若一部军事历史著作能够揭示战争行为的极端荒谬并传达对人类生存的深切关怀,那毫无疑问它是成功的。

董旻杰 《沸腾的雪:阿登反击战》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瑞典] 皮特·恩格伦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2017年11月第一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