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呐喊》读后感锦集

《呐喊》读后感锦集

《呐喊》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呐喊》读后感(一):感想

对鲁迅先生的记忆仿佛还留在义务教育期的语文课本里,那时候的闰土好像没有这般苍老麻木,那时候的社戏好像也没有这般生动有趣。我实在是没有料到,当年整理家务时不幸被我丢弃的鲁迅小说,如今竟又被我捧在手心里了。

该从哪里说起呢,这金黄的月光下独有的呐喊。可惜,海边碧绿的瓜地里再也看不到那个紫红皮肤的少年;可惜,六一公公的罗汉豆再也不如在白蓬船上偷来的那般好吃了;可惜,等我明白了这些故事里的惆怅,才想起一个世纪后的自己也仍是惆怅,像他一般的惆怅又悲哀。我何尝不是一个“看客”呢?我何尝不曾咀嚼他人的悲伤又携着一副尖刻的嘴脸妄下评断,我常常是这样的,以此来逃避属于我自己的可悲现实,以此幸灾乐祸地自满起来,却忘了“他们”于我来说,不过都是同样的处在人间困境中的人罢了。“本是同根生”,又如何落入这等境地。

夏日的雨下得凄清,随处都冒着蒸气。我依旧像被那雨水打湿的窗玻璃一般,看不清什么,或许本来就没什么是需要看得清爽的。只是我自己在这雨水中“嚷嚷”,和那些被堵在水泥路上的汽车一起,哔哔直叫。

2018.8.3

《呐喊》读后感(二):《头发的故事》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封建连坐制度对人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将底层民众异化成了为维护压迫者而同类相残的吃人魔,由此可见一斑。

“我呢?也一样,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辫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但我没有到乡间去。”……“现在你们这些理想家,又在那里嚷什么女子剪发了,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改革么,武器在那里?工读么,工厂在那里?”“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我要借了阿尔志跋绥夫的话问你们: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预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阿,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此段拷问句句锥心,一针见血。民众容不下异己,分不清对错,在封建思想的教化和压迫下,明明和自己毫无关系却只因别人剪了辫子就要横加辱骂,乃至报官。何其可悲!

理想者只看到理想的样子,却找不到实现理想的现实道路,条件未成熟时就强制剪辫,只是苦了无知的两头受气的民众。所以“枪杆子里出政权”在那时是很正确的,拳头够硬才有话语权。端枪杆子的革命者,暂时给他们的大概就是牺牲了,但其实还有预约给他们子孙的黄金时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革命总是会有牺牲的,只能通过铭记歌颂他们的伟大并补偿他们的后代来回报他们了。当时的中国积弊难除,也的确只有外界的强力打击能让它认清状况重新奋起了。

《呐喊》读后感(三):话早已说完,人还是依旧

其实很早很早就想看《呐喊》,但是由于上学时的逆反心理,总是一拖再拖。从小学时间我们的班主任总是用“阿q精神”来形容盲目乐观的我们。虽然一直都没有看过《阿q正传》,但是语文老师说多了也都明白了。但这次看《阿q正传》的时候总觉得以前语文老师的调侃像是骂人似的。虽然阿q身上充满了劣根性,可是最后阿q也被人诬陷而死。“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场了。” 《呐喊》后面几篇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冷峻了。重读《社戏》,我发现了和我记忆中不少有出入的地方。在我印象里,迅哥儿一开始并没有拘在家里,而且那社戏实际上也是非常好看的。但是重读之后发现,那社戏实际上没有那么的好看,鲁迅说他今后再也没有见过那么好看的社戏,是因为那晚在光影的衬托下,戏台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那夜的氛围是今后任何戏都比不上的。 全文我唯一一次看笑的地方是在《阿q正传》。“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迅哥儿是懂讽刺的。还有一次让我感觉后背生凉的地方是《兔和猫》,“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地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香里的一瓶氰酸钾”。这一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真的有种悬疑小说既视感,冷不丁地感到后怕。 我在看《呐喊》的这几天里也在《我在岛屿读书》,余华谈到他35岁时重读鲁迅小说时对他巨大的冲击力,我就想到我这几天看鲁迅小说,好像真的没有太大的感觉,可能还是没有到相遇的时候吧。但是比小时候要好很多了。小时候老师在讲台上一顿分析也没多大感觉,有的只是机械的记忆,现在还是能联想到很多。当时西川老师也对鲁迅先生做了评价:鲁迅要比他同时代的人要更懂文学,在别的作家都要拥抱光明的时候,鲁迅是能够面对黑暗的。我想这也是鲁迅的文章经久不衰,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原因。读了《呐喊》你会发现每一个故事中都会有你的影子,也许是看客,也许是兄弟,也许是爱情中的青年,也许是那个连台词都没有的路人甲……但是无论是谁,都会让你看穿那个社会的同时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这样令人讨厌的行为或者思想。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但是读过以后你会发现自我批评反省会让你距离完美更进一步。 科技在进步,人性千百年来却没有太大的变化。他用西医学习的经验,解剖整个中国民族的民族性。现在的中国虽然已经不是一百年前的旧中国。但是《呐喊》中解剖出中国人的人性,依旧适用于所有中国人,包括我们自己。 令人深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