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的读后感大全

《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的读后感大全

《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是一本由张晓萌,曹理达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读后感(一):改变自己,始于认知 终于行动

极具实用性的讲述如何打造韧性人,如何从里到外改变自己。

里面的10种工具对我而言真的都太好用了,例如拆解焦虑的工具,我试了几次,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能说焦虑完全散掉,那是不现实的,之前焦虑到爆炸的“这可怎么办啊,出了这事情我以后不就全完蛋了么……”这种焦虑和恐惧未来的思想,随着不断的拆解和思维引导,变成了“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最坏的情况也就这样了吧,其实也不是天塌了呀……”,焦虑瞬间释放掉。我依然在焦虑事情没有完结,但却觉得勇气回来了,可以笑对困难。除此之外,还能去关注事件过程中隐藏着的美好瞬间,之前我都沉浸在焦虑这事情带给我的痛苦和影响,拆解完焦虑后,发现原来身边的家人是这么的默默的支持和爱着我,充满了温暖的感觉。如果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焦虑里,就会忽略到这些美好的瞬间和感受。

当然10个工具里面一些工具是作者原创,比如意义树;还有一些是来自心理学经典工具,包括三件幸福小事记录;我很高兴能有一本书集合了所有能从认知到行动都能帮我改变的工具,这样我也不用东一本西一本的看完来乱用了。

大家都知道要改变自己需要改变认知,但是只有认知改变是不够的,最终还要行动起来。

《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读后感(二):一本可以放在床头的心理学日常应用方法的书

因为一直在看球赛,终于把《韧性》看完了,这本书评分7+,我觉得值得更好的分数。

主要总结一下就是这本书一点也不像一本书,它更像一本学习资料,一份课本,一个教材。所以这本书开始进行阅读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不是很容易上手去看,特别第一章,我用好几天才读完,每次阅读都有走神。

书中的排版内容有很多的方法实践,好几个小结和大章的后面都有一些作业安排和好多的测试。这本书是一本心理书籍,更是一本自我提升的教科书。

书中总结了一些心理内容,对我来说最实用的一点是,一个人之所以焦虑,可能是因为自己想掌握未来,一个人之所以烦恼可能就是因为自己计划被打乱。我之所以这么快乐,是因为我对未来没有安排,没有期望也么有失望。所以我们提高韧性方式比较重要就是持续的小赢,这样我们对自己的内心和事情都有掌控。

韧性从根本上讲,就是从低谷中走出来,让自己逆境中变的强大,成为和大多人不一样的人。具体的方式是一个图,察觉,链接,和意义,这个图需要慢慢消化和吸收。

书中提到了很多成功人士的方法,给自己设定一个冥想,给自己一个专心去放松的业务爱好,都是关于心流的。给自己每天总结三件好事的习惯和给自己一个错题本,从细微处入手强大自己。

包括一些人性的事情也有提到,包括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夫妻关系的把握等等,一本书内容太多了,

这本书可以是把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怎么运用到日常的很好的作品,提到了我最早看到的阿德勒心理学和自私的基因等等。这本书也是最近我看完的书里面唯一一本没有收起来还留在我书架打算日常翻阅的书籍。

《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读后感(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022年,新冠疫情的第三年,VUCA时代的所有特点,都因为新冠疫情而被放大了,动荡、不确定、复杂、模糊。

这本书的内容,是张晓萌老师在长江商学院课程内容的提炼和结晶。作为海归的青年学者,她写作本书时,遵循了循证管理教育(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education)的基本原则,即书中的概念定义、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础,都来自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科学研究发现。书中介绍了很多的研究发现,在文中逐一进行标注,还在书后列出了具体的参考文献,以供读者进行拓展阅读。国外的很多bestselling books,其实都才用了这种写作方式,但这在国内却并不多见,因此,为张老师团队的严谨和认真点赞。

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本书还提出了多种实操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工具和方法,帮助读者通过每日践行,提高自身韧性。管理学和心理学教育最大的挑战,是the knowing-doing gap,理论读了一大堆,知道了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但却不知该如何改变。因此,这本书为国内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范本:如何将抽象枯燥的科学道理,转化是可以实操的行动方案。

接下来,从我个人的角度,拆解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韧性,是指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者其他重大压力事件时,是否能够积极应对,并走出困境。即个体面对困境时的反弹能力。 韧性,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人们通过后天习得的 。当然,这个习得的过程非常漫长,贯穿了我们的童年-青少年-成年,因此韧性难以在一夜之间突然改变。缺乏韧性的人,也许是因为从小生长在缺乏掌控感的环境中而形成了习得性无助,也许是因为多次失败后逐渐形成了悲观的归因方式,也有可能是因为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而陷入到无休止的焦虑当中。

但是,韧性是绝对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新的思维方式,养成新的行为习惯,以微小改变的持续积累,慢慢地提升自己的韧性。提高韧性的核心,就是提高个人的掌控感,即个体是否认为自己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控制那些重要事情的结果。掌控感又该如何提高呢?,就是通过创造持续小赢(create small wins),通过每天一个微小的改变,形成持续的正强化,从而将新的想法和新的行为习惯慢慢固化下来,最终提高韧性。 多巴胺是欲望的来源,也是韧性的来源,持续小赢,能够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也就能够激励个体投入持续的努力,逐渐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最强的掌控感,来自让自己持续完成新的、微小的但不断升级的挑战性目标。做自己擅长的事,并不断提高。

书中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日常练习的方法,帮助读者创造持续小赢。比如克服“灾难化”想法的焦虑拆弹法(第4章),记录和分享幸福时刻(第4章),通过正念冥想加强与自己的联结,更好地活在当下(第5章),在工作以外找到个人的兴趣,并且投入持续的努力把它发展成为你的热爱(passion)(第6章),通过绘制意义树在行为、目标和人生意义之间建立紧密的连接(第7章),通过赞赏、感恩和帮助他人,强化人际联结(第8章)。

在最后一章作者建议,任何新习惯的养成和新行为的改变,都应该始于简单,给自己制定一个简单而明确的行动计划,比如从明天开始,每天记录三个幸福时刻,或者每天做5分钟冥想练习。然后建立行动承诺(action commitment),坚持创造持续小赢。

另外,书中第5章中“承诺的自由”部分的观点我特别认同。 承诺,是一种强烈的意愿和信念,相信相信的力量, 全心投入,但也要放下对于结果的期待。这里的结果,是指外部的、世俗意义上的结果,比如是否能够升职加薪,是否能够取得成功,是否能够获得别人的喜爱和认可等等。

持续投入,享受过程,哪怕最后没有预期的外部结果,也能欣然接纳。相信结果回来,但并不执念于它何时会来,也许才是更高一层的韧性吧。

最后吹毛求疵地提两点不足。

第一,书中对于意义感的讨论,稍显模糊。人生意义是书中意义树的根基,但如何找到人生的意义,书中并未进行详细探讨。

第二,关于韧性的讨论,更多集中于个体和人际层面。第九章对于团队韧性(team resilience)和组织韧性(organization resilience)的讨论,略显简单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