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克服低自尊(第二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克服低自尊(第二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克服低自尊(第二版)》是一本由(英)梅勒妮·芬内尔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服低自尊(第二版)》读后感(一):克服低自尊

这本书,我看了很久,也试着去做记录,曾经的自己,自我批评机会把自己淹没了,几乎要到抑郁的地步了,谢谢遇见这本书,谢谢这本书系统的方法拯救了我,让我可以脱离自我批评惯性思维,让我改善我的人际社交。一年前看的,那个时候感觉自己获益良多,一年后遇到面试受挫,让我重拾这本书的核心价值,让我再度度过了心理危机……谢谢

《克服低自尊(第二版)》读后感(二):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克服低自尊》

阅读时间:4小时

思维导图时间:4小时

思维导图工具:MindLine

推荐指数:5颗星

为什么我总是喜欢批评自己?为什么我会回避跟他人接触?我可以更自信更爱自己吗?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由于一些童年的经历,很多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都不是很高,这其实是一种低自尊的表现。

那我们可以更好吗?相信我,看了这本书并按照这本书去做,就可以。

这本书是心理方面的丛书,是我目前看下来贯彻“知行合一”比较充分的一本书。书里面有理论,当然也有非常多的方法论,并且运用很多表格,来帮助我们记录,观察,追踪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这本书非常自洽,且逻辑清晰。前三章铺垫了低自尊的定义,自我判断,原因,影响,以及最重要的运行机制。

在后面的六章,则用很简单的方法论:觉知-思考-试验,非常详细的帮助大家一一击破低自尊的理论基石,最后做到书名所说《克服低自尊》。

下面是书的框架~不知道能不能清晰的显示出来呢~

书的框架

《克服低自尊(第二版)》读后感(三):拜托,不要再用自我批评折磨自己了

01

前段时间,日本的一档综艺做了一个小实验——“50天女性的颜值会发生变化吗?”

节目设置是随机邀请路上的女性,为她们安排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氛围,观察她们的颜值是否会在50天内产生变化。

21岁的女生Kyouka对自己的长相感到自卑,加上周围人的负面评价,她平日里习惯戴着口罩出门。

50天里,她不断接受来自他人的赞美以及自我肯定,Kyouka从眼神躲闪、唯唯诺诺的女孩蜕变成自信、眼里有光的女孩。

那想象一下,即使我们本身已经够好了,有个人总是在你身后碎碎念:“你怎么那么没用”、“你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你还远远未及我理想的标准”,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

而且,这些话大多数时候是我们对自己说的,自我批评和否定的人像是拿着放大镜的侦探,总是在寻找自己不完美、一无是处的证据,而现实是,我们总是能找到蛛丝马迹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昨天刚结束了《非暴力沟通》的共读,其中一位朋友也提了一个关于自我否定的问题,引发了很多讨论:

“今天看别的同学打卡说:羞愧源于自我否定。自信的人与自卑的人,唯一区别是他们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被肯定,允许自己的不完美。我经常在发呆的时候回忆起过去自己做的傻事,这也算是不断自我否定了吧。”

反观自己,也有这样的困扰。比如即使自己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无法为自己的成功感到开心,总会认为“这只是侥幸罢了”、“做得还可以,但是还有很多不足”。这样的自我否定,消解了所有对自己的肯定和激励。

于是,我开始寻找答案。

为什么我们会习惯性地自我否定,它的根源来自哪里,我们如何调整这种惯有模式,从心底里肯定自己,接纳自己?

我花了几天时间读了梅勒妮‧芬内尔所著的《克服低自尊》,这是一本值得放入“人生工具箱”里的书(上一本是《非暴力沟通》),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就像是下载了升级补丁,可以帮我们识别漏洞、修修补补。

02

自我否定是低自尊的一种表现,而低自尊的核心是负面的自我观念。

人生实际上就是与自我的角力。

我们的自我观念是从过往经历中习得的,它们基于经历而逐渐形成,因此看起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无法撼动的事实。

过往经历可能来自家庭——也许你从小受了父母的忽视,接受了“打击教育”,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

过往经历可能来自不被满足的需要——即使没有早期经历的创伤,但没有足够的信息让你知道,真实的自己是值得被爱、被关注的。

基于我们的经历,我们为自己下了一个总结性的“判词”,这种低自尊的自我信念被梅勒妮称为“核心论断”。它们通常以“我…”开头来叙述。

比如:“我很糟糕”、“我很没用”等这些评价。

长久以来,为什么这些核心论断“统治”了我们,以至于我们对它们深信不疑?

正是“知觉偏向”和“解释偏向”2种偏向一直维持着稳固的秩序。

当你处在低自尊的框框里,你会发现,你像一个敏感的侦测探头,凡是符合你负面的核心论断的事,你全部都能收集起来。

而想法稍有质疑你的核心论断的苗头,就被你摁了下去。

你的焦点在于你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做对了什么。

只要出现一点点琐碎的失误和失败,你就会对自己作出“过度泛化的全局性评断”,将事情的成败延伸至对自己个人价值的层面。

比如课堂展示时电脑出现问题,ppt没法放了,你会将这个突发事件解释为“都是我的错,为什么这种事不发生在别人身上?”

这两种偏向共同作用,让你忽视与自我偏见相悖的事实,完全采纳支持这种论断的证据,导致负面的核心论断一直坚不可摧。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人们会按照自己的预期和对自己的判断,做出相应的行为和反应,而这些行为又反过来证实了自己的预期。

03

习惯自我批评的人与自我肯定的人体验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自我否定和批评致使我们沉湎于过去的经历,产生一种无力感;而习惯自我肯定的人总能从过去汲取能量,继续前进。

看到一句话:

——“你没有任何义务做一年前,一天前,甚至十五分钟前的那个自己。无需抱歉、忐忑、愧疚,你天生拥有经历、变化、成长的权利。”

自我批评的人心里住着一个不公正的“法官”,他采纳片面的证据——单一的事件和微小的错误,就借此全盘否定自己,得出一个一般性的论断,急着要给我们“定罪”。

那如何发展出另一个公正的“法官”,不偏不倚地考虑所有证据,得出公允的看法?

1、【觉知自我批评的信号】

如果我们观察得足够细致、足够久,就会发现每次我们对自己作出否定和批评时都遵循着一定的模式。

那可能是身体反应:心神不宁、无法专注、坐立不安、频繁想去厕所等;

也可能是情绪反应:感到内疚、懊恼、后悔、害怕等;

还可能是固定的思维模式:“我应该…”、“我肯定会搞砸的”…

这些都是自我批评模式启动的线索和信号,但因为它们已经变成我们下意识的反应,我们很难留意到它们的存在,更别提质疑它们的存在了。

把这些反应记录下来,当它们诉诸文字,你就可以后退一步审视它们,然后带着好奇去探究它们:“啊,这就是自我批评的想法,我抓住你了。”

下面是书里的【察觉自我批评想法工作表】实例:

2、【重新思考,质疑自我批评的有效性】

质疑自我批评的想法没那么简单。

因为它们看上去非常具有说服力,基于以往的经历它们也能站得住脚。但它们真的坚不可摧吗,你有足够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自我批评是公正的吗?

我们经常不根据事实,妄下结论,比如朋友突然鸽了你,你就会胡思乱想,想着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朋友不愿意和自己交往,再往深了想,就是自己不招人喜欢,不值得被爱被肯定。

我们还可能用双重标准,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做了同样的事情,你可能不会批评,可面对自己,你会感到羞愧,没有价值感。

质疑自我批评的想法,我们可以问自己几个关键问题:

3、【善待自己】

作者说,低自尊者因为不断的自我批评将自己美好的一面自动过滤掉了:

如果让我们写自己的缺点,可能我们毫无犹豫地写一大堆,而写优点,可能真得想很久。

作者提出了一个方法——建立“优点文件夹”,将优点置于聚光灯下,以此来矫正对自己的偏见,而不是将它们隐藏在幕后。

这里准备一个文件夹或笔记本,表达的是这样一种态度:“我下决心要留意并重视被我忽视、否认、认为理所当然的那部分自我”。

如果觉得优点不好发现或无从下手,那么可以先从“每日活动记录”开始:

这样的好处是,从我们如何消磨时间的模式里清晰地找到我们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更重要的是意识到你的自我批评是如何妨碍你享受这些感受的。

04

《克服低自尊》这本书,拨开了我内心的云雾,里面还有很多内容值得细细琢磨,反复实践。

读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一点:我有弱点,有过失误,失败过,迷茫过,但这并不妨碍我享受成就、享受生活,也并不意味着我不值得被爱、不值得被信赖。

就以《克服低自尊》这本书为起点,做自己内心公正的“法官”吧。

《克服低自尊(第二版)》读后感(四):比被人轻视更难受的,是自己看不起自己

我一直觉得,杨紫应该是那种让不少女孩羡慕的人吧,从小美到大,有颜值、有演技、有事业、有人缘。

但杨紫似乎不这么认为。

她一直觉得自己不好看、身材不够好。

我身边就有好些朋友,和杨紫一样,哪怕别人觉得他再优秀,他也觉得自己不够好:

比如明明是国内Top5大学毕业,却从不愿和别人提起母校,觉得比起学校的牛人,他给母校丢脸了;

再比如,一朋友明明五官精致,读初中的时候,老师不止一次地说她长得像洋娃娃,但她却一直觉得自己腿粗,每次别人夸她好看时,都会很不自在;

还有一朋友,人美、心善、学历好、工资高,但总觉得自己不好、不值得被爱,所以有优秀的男孩向她靠近的时候,她就会本能地退缩。

在《克服低自尊》一书里,作者梅勒妮•芬内尔认为这都是低自尊的表现。

自尊,是“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我们对自己的想法,以及我们赋予自己的价值”。

而低自尊的人,在生活中常常会“不敢去追求那些真正好的东西,甚至在有机会拥有那些东西时,会主动拒绝”。

因为我们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这些美好的事物,而那些不完美的东西,反而会让我们心安理得。

为什么我们始终摆脱不了低自尊,总是对别人的评价很敏感、想要讨好别人?又要怎样,才能克服低自尊呢?

今天就将结合《克服低自尊》一书,和大家一起聊聊,低自尊这件事。

克服低自尊(第二版)

8.9

(英)梅勒妮·芬内尔 / 2019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我们的低自尊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克服低自尊》一书的作者梅勒妮•芬内尔认为信念的形成有三个步骤:早期经历、核心论断和生活规则。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早期的经历,会影响我们对自我的评价,进而改变我们的处事之道。

如果我们经历了负面的事情,就容易对自己形成负面的评价,从而成为低自尊的人。

比如我们小时候不被家里人重视,那这个经历就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于是哪怕别人用善意对待我们,我们依然会做出低自尊的行为——拒绝善意、拒绝夸奖,甚至是拒绝对方靠近,因为我们深信“自己不值得被爱”。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就是在一系列的负面经历和负面评价中,变成了一个低自尊的孩子。

哪吒小的时候想和小朋友踢毽子,村民们却骂他是妖精,还拿臭鸡蛋扔他。

从小被排斥、被欺凌的经历,让哪吒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不值得被爱、会祸害陈塘关的妖怪。

在这样的核心论断之下,他开始形成了“妖怪”的生活规则:一旦逃出家门,就像“妖怪”一样,以恐吓村民、扰乱他们的生活为乐趣。

如此一来,村民们会越发怕他、越发觉得他是妖怪,而哪吒呢,也会越发像一个妖怪一样去闹腾。

于是,哪吒就在“负面经历-否定自己-做出否定自己的行为-负面经历得到验证-加深自我否定”的循环中越陷越深。

乃至在3岁的生日宴上,孙公豹随便吹吹耳边风,哪吒就会对自己的魔性深信不疑,自我毁灭式地挣脱乾坤圈,大开杀戒。

所以说,我们过去的经历,让我们成为了现在的我们。

如果时候我们很多负面的信念,都是由早期的经历构成的,那为什事情已经过去这么久了,我们的负面信念还是会如此牢固呢?

这是因为两种思维偏向——知觉偏向和解释偏向让我们一直沉浸在低自尊的经历中。

什么是知觉偏向?

就是只要符合我们负面信念的事情,我们都能注意到,而那些优点、那些不符合负面信念的事情,我们就会选择自动屏蔽。

比如我们永远能快速发现自己不好、不满意的地方:腿粗、眼睛太小、性格不够开朗等等。

而那些优点、长处却总是被我么忽略,比如忘记自己虽然腿粗、眼睛小,但是皮肤很好;忘记自己虽然性格不够开朗,但是说话总是深思熟虑,别人觉得自己很靠谱。

于是,不管那些糟糕的经历过去了多久,知觉偏向都会让我们不停地计较自己做错了什么、做不好什么,而忘记自己做对了什么、完成了什么。

我们再来看看解释偏向。

所谓的解释偏向,就是会倾向于对某件事赋予扭曲事实的解释。

比如有人夸你今天气色好,你不会为此开心,觉得自己真的是气色好,反而会想:“是不是我以前气色不好,所以她今天才夸我?”

通过这样扭曲事实的解释,你证明了“自己不值得被欣赏、鼓励”的想法,你总觉得被批评是对的,被称赞是不可能的。

所以,要想克服低自尊,我们就要识别、克服这两种思维偏向。

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一点点克服自己的低自尊?

梅勒妮•芬内尔在书中用了六个章节来讨论这个问题,我将它总结为两个方面:

第一,瓦解已有的核心信念;第二,建立新的核心信念。

具体要怎么做呢?

建议你可以停止对自我的批评,并且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新的行事方式。

低自尊的我们,总是对自己很苛刻,似乎无时无刻都在抓自己的缺点,以此来证明自己确实不够优秀。然而长期这样做,只会瓦解我们对自己的正面评价。

所以,建议大家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当自我批评出现的时候,学会在第三方视角来观察它的存在。

当我们又开始指责自己没用的时候,不妨停下来问自己几个问题,并且把它记录在纸上:

我们总觉得想法是自己的一部分,很难去质疑它的真实性。

但是当我们把这些想法写下来之后,我们会觉得就像是自己站在一旁审视自己的想法一样,能够让自己从负面的想法中剥离出来,甚至还会产生类似于“啊,我又捉到了一个自我批评的想法的感觉”。

只有揪出了错误的想法,我们才能知道要改变什么。

第二步,质疑我们的自我批评。

找到了自己的负面信念后,我们就要开始质疑这些想法了。同样,你不妨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并且把自己的思考用纸记录下来:

1.我混淆了想法和事实吗?

有时候我们相信某些事情是真的,但它并不一定是真的。

比如你一直为报告里的错别字而耿耿于怀,觉得自己怎么这么不细心。但事实是,老板、同事都对你的报告赞口不绝,觉得你很优秀。

也就是说,我们的自我批评只是一种想法,而不是我们我们真实的自我反映。

所以,当我们发现了自己自我批评的点后,多想想,这是事实吗?

2.与自我信念不相符的证据是什么?

这时候我们要思考的是,我想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我有什么证据证明我想的是错的?比如我们觉得自己不细心,那我们是否可以找到证明自己细心的事情呢?

自己反驳自己确实不容易,所以建议你可以找一个自己亲近的朋友,从他们身上寻找反驳的证据。

3.有什么替代性的想法?

也就是说,我们面对的这件事,除了像我们自己这样想,还能有其他思考角度,换一种想法吗?

这时候我们可以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想想如果我们最敬佩的人也遇到了和你类似的问题,我们会怎么评价他?而他又可能会采取什么行动?这可能会对我们有新的启发,得到一些新的想法。

第三步,发现优点,改变自己的行事准则。

如果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那就更别说重视优点,重新建立核心理念了。所以,我们要先学着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

首先,我们可以了一个清单,上面写下你能想到的所有优点,包括品质、才华、技能等优势,这样不仅能把你的注意力转移到你的优点上,还能帮助你建立并且强化更平衡的全新自我信念。

不过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警惕自我批评的想法。特别是低自尊的我们,每次谈到优点的时候,都会习惯型的用“虽然……但是……”的句型来否定自己。

其次,学习待人如待己。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要把对待喜欢的人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比如面对在意的人,我们会对她表现出友善和尊重,那同样 ,在面对自己的时候,也请拿出这样的态度。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克服低自尊,就是在学习和自己做朋友的过程。这个朋友,能重视我们、欣赏我们,最重要的是,能够接纳最真实的我们。

希望你也可以早日成为最欣赏自己的朋友。

以上,祝好。

《克服低自尊(第二版)》读后感(五):低自尊:核心论断,维持原理(知觉+解释)与通用改进技术(三步)

克服低自尊的一环是:开始留意自己的成就与生命中的美好,并为之感到高兴。

重点来了:

焦虑预测有害无益,让你感觉变差并浪费精力,

处理低自尊引发焦虑预测的核心技术:

1觉知,2重新思考(质问你的预测,目的是用更现实的预测代替),3试验(接近你害怕的情境,而不是一味回避,以及放弃寻求安全的行为,借此在实践中检验全新的视角)

建立自信最有效的方式是,改变行为方式,然后发现自己真的能行。

自我批评让你变得无力,让你感觉很糟。

自我批评不公允

自我批评妨碍学习和成长

自我批评忽视现实

许多低自尊者都是完美主义者。

ᐅ维持低自尊的两个互补性思维:知觉偏向(注意力),解释偏向(看待)

记录的目标是:清楚认识到你如何度过一天,认识到你日常活动的愉悦和满足程度。

事先做出计划,努力在成就活动(职责,挑战,义务,任务)和愉悦活动(放松,享受)之间达到平衡。

处理拖延症的方法:

焦虑预测和自我批评想法通常是潜在生活规则(处世之道)的结果。

对于规则可能打破的情境,你可能会异常敏感。这样的情境有可能触发你的核心论断。(包括焦虑预测和自我批评)

规则源自经验,文化,法律。

生活规则通常以三种方式呈现:假设,迫使,价值判断

花几天时间观察你的规则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发挥作用,这有助于你对其运行方式的理解。收集实例,并微调理解:你的规则如何影响你,你如何辨别正在运行。

书面总结,目标是让新规则变为你的心智的一部分,并最终让遵守新规则成为你的第二天性。

至于新核心论断的措辞如何,要记住:感觉对了,就是对的。

把他人对你的看法或他人针对你的行为,作为衡量你个人价值的标尺毫无道理可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