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学讲稿》读后感锦集

《美学讲稿》读后感锦集

《美学讲稿》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1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学讲稿》精选点评:

●过多的抖机灵让我个人有点不适

●以易中天的段位把这本书写得这么俗真的读了令人作呕。什么是大学的精神?什么是一个教授应该有的操守?我在这本书里只看到了哗众取宠。

●易老真的

●美学入门的纲要,也可以理解为美学世界里的地图手册。

●美学启蒙书

●讲得真好 全程脑补易老师的蜜汁口音哈哈哈 留着附录以后看

●19.06.30_首评现亦适用,待二刷。我,终于,可以去看艺术的故事了!终于!19.04.05_内容4星,意义5星。我念大学的时候也没碰到谁来动动美学。个人挺喜欢作者。实在肯讲也敢提敢点,还让我觉得幽默。足够可以了。他的研究方法万精油,很清晰实用,像西方文法不似中文逻辑。写文作画弹琴唱歌都是一个道理,从心所欲偶逾矩,反得趣味。按作者读书,追纵横时间线是贾平凹推荐给他家人的方法。用此法读易中天当下基本适合我。

●破门而入……

●高中时读破门而入,未曾读完。十年以后终于读完新版美学讲稿。真是为学为师的典范。勾勒脉络,理清思路,提供方向,几无废话,颇多亮点,这样的老师不多了。

●易中天总是能把看上去很模糊的事物给梳理和分析得清晰有条理。。。

《美学讲稿》读后感(一):附录509

因此西方美学的第一阶段必是美的研究,必是美的客观性研究,必是客观美学,必是美的哲学,这是它含于哲学又源自科学所使然。但美学毕竟不是科学(自然科学),也不等于哲学(形而上学),它终究要回到较为具体的问题上来。这就是艺术,而把美和艺术联系起来的则是审美。因此几乎所有的美学都会包括美、审美和艺术这三个内容,比如柏拉图的理念说便是美的研究,迷狂说便是审美的研究,模仿说则是艺术的研究。事实上整个西方古典美学便正是从美的研究到审美的研究再到艺术的研究的历程,它的三座高峰正好体现了这三个主题:希腊美学是美的研究,康德美学是审美的研究,黑格尔美学则是艺术的研究。

《美学讲稿》读后感(二):“随所住处恒安乐,一丘一壑也风流。”

【本书摘要】

美学这玩意儿不是一般的难!回到易先生的老本行,可以看出先生的功底,此外还有个意外之喜——跟着美学史可以学习哲学。

最开始美学家认为美是客观的,这条路走远了有了美的主观理论,美学的重点从“美的研究”转化到“审美心理学”上来。

审美具有“超功利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审美表面上是审物,实际上是审人。康德以后的审美心理学主要包括直觉、移情、心里距离、格式塔心理学和神经分析学五种:

审美即直觉、表现和创造。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移情是审美活动中主体将情感移入对象从而体验到“主客默契,物我同一”的心理过程,一个对象美不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情感态度。

“雾里看花,隔岸观火”,审美既要切身又要有距离。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关注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的“内部张力结构”是艺术家的“天性”和“天职”。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艺术是无意识的升华,而且升华和表现本身也是无意识的,欣赏者通过欣赏艺术品宣泄自己的无意识,艺术批评就是对艺术作品中的无意识进行精神分析。

黑格尔把审美哲学推向了艺术哲学,他的哲学核心是绝对理念,方法论是辩证法,因此他认为艺术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分类型和门类。

但是黑格尔的世界观头足倒置,以实践为核心的马克思世界观似乎更可信,“思辨终止的地方,就是真正的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所以衍生出“新实践美学”。

一般艺术学涉及模仿说——艺术是模仿、表现说、游戏说——艺术是有意识的自欺、形式说——艺术是有意味的自欺。

一般艺术学是对艺术的思考,最后由艺术倒退追根溯源审美、美,得出结论。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情感的传达、人的确证。审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过程 美感是对象化了的情感。美和艺术只有方式和形态的区别,没有本质的区别——美是凝固了的艺术,艺术是展开着的美。

《美学讲稿》读后感(三):对康德美学的简明表述

以前对易中天的认识始终停留在百家讲坛的品三国上,看了本书才发现他是研究美学出身。这本书语言平实,居然把晦涩的康德和黑格尔讲得头头是道、浅显明白,各种生活中的例子信手拈来,生动形象。康德美学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这里着重写一下学习康德美学的体会。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源于《判断力批判》一书。传统美学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而康德认为美是否客观存在,我们不能知道,我们只需要关注美感是如何产生的,追问审美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这个观点深刻改变了西方美学研究的历史。康德认为,美感具有四个“契机”,也可以认为是四个关键特征——

一是非功利而生快感。审美是一种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却又使人愉快的活动,美感是唯一无利害的自由的快感,而能够产生这样一种超功利愉快的对象就是美。相比感官判断和道德判断,前两者都是“由愉快而生判断”,而审美是“由判断而生愉快”。

二是非概念而具有普遍性。功利性的快感不具有普遍性。审美的愉快不是普遍事实,既不是概念,也不凭借概念,却又被假设为像概念一样具有普遍性。 在你审美之前,必须假设别人都会赞同你的感受。

三是无目的而合目的。美是以自身为目的的,以自身为目的,也就等于没有目的。但审美又让人愉快,体现了它的合目的。审美欣赏也应该“无心于万物”,自由、自然、自如。

四是主观的必然性。“在鉴赏判断里假设的普遍赞同的必然性是一种主观的必然性,它在共通感的前提下作为客观的东西被表象着”,所谓“共通感”就是情感的可以传达性和必须传达性,而作为情感的美感就是可以分享和必须分享的。

易中天从康德美学得到的几点启迪:

一、审美与非审美,只与主体的态度有关,不与对象的性质相干。艺术品在批评家眼里会变成认识对象,而一个普通的事物在敏感的人眼里会变成审美对象。二、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它表面上是审物,实际上是审人。三、美必须由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证,不美并不是丑,而是“非审美”。四、如果审美和对象有什么关系的话,也只和对象的形式有关,和对象的实存无关。五、审美判断不是认识,不是发现,而是期待。由上述推论又可以强化一个观点——审美必然具有普遍性。

可以说康德以后,西方美学研究已经从美本质的研究转向了审美心理、艺术哲学的研究。从字里行间可以清晰感受到易中天对康德的推崇,他认为康德才是真正的西方美学之父。而中国美学界到了当代还在讨论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也是为作者所不齿的。

《美学讲稿》读后感(四):10.22日记——《美学讲稿》

早上去图书馆还书,顺带借书。本来是想借先秦时期的《中国美学通史》和沈从文的《古物之美》,偶然发现易中天的《美学讲稿》。

我最早了解易中天时,应该还在读初中,他当时在百家讲坛里讲三国,也是通过他,我深深喜欢了汉末魏晋六朝,目前的研究方向也是魏晋美学。

一天读完了他的《美学讲稿》,也就写一份读后感吧。

当我说自己专业是美学的时候,大部分人以为我是学美术的,实际上我完全不会画画,美学和美术学的关系也并不是很密切。举一个例子就可以分开这两门学科:如何动墨、如何行笔、线条色彩如何处理,这是美术学要研究的东西,美学不研究这个,它要寻问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艺术标准是否可能和怎样可能?

从学科性质来看,美学和美术学也不同,美术学属于艺术学,美学却是哲学,美学当然要研究审美,但它不研究一般的审美意识,而是上升到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这本《美学讲稿》虽然只有七章,但它把美学的诸多问题做了辨析,美是什么?审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恰好是美学史的三大分期。从古希腊到康德,这一期间,哲学家力图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一阶段康德把美学的视角转向审美的研究。黑格尔之后,美学转向艺术的研究。

美是什么?可能你会说,漂亮的女人是美,钻石是美,精美的花砖是美,那你脱离了问题,你所答的是“什么东西是美的”,而不是“美是什么”。也就是你回答的是“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审美是什么?通过易中天先生通俗的语言,我居然读懂了康德关于“美感”的论述。以往哲学家都是从美是什么出发,从而回答美感是什么,审美是什么,康德却另辟蹊径,他的出发点放在了审美和美感上,从而追寻美是什么的问题。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提出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通感。第一条指明了美感的无功利性、愉悦性;第二条指明了美感的普遍性;第三条指出了审美本无目的,但暗含某种目的;第四条指出审美的普遍性依据“先验假设前提”,在理论上(而不是实际上)具有普遍性。最后他给美的定义是:以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的东西。也就是说美是主观表象为客观(个体审美表象为一种普遍性),这使我深深信服!

艺术是什么?黑格尔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美学应该是艺术哲学,也就是“美的艺术的哲学”。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太深奥,有几个地方没懂。

最后,结合易中天的讲稿,我也想说一下学习美学的意义。高晓松有一句诗,“眼前不止生活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苟且是什么——现实世界、物质世界,诗和远方是什么——精神世界、艺术世界,高晓松无非就是在说,我们应当追求艺术人生,美学就是引导我们去追寻一个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人生。我们所做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为了获得幸福和快乐,这么急的社会,问问自己真的快乐吗?阿尔卑斯山谷的大汽车路上有一块站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如果飞驰而过,无暇顾及两岸的风景,丰富的世界与囚笼何异?

《美学讲稿》读后感(五):《美学讲稿》之西方古典美学

《美学讲稿》是根据易中天多年教学经验以及课堂实况加工撰写的讲稿集结,结构清晰,通俗易懂,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从美学发展开始,介绍主流派系演进,观点深入浅出。书后还附有美学史纲的概述以及推荐参考书目,可以说是一本美学学习指南。

“如果人类之所以要哲学,是为了心安理得的活着。那么人类之所以要美学,便是为了既心安理得又心情舒畅地活着。”更进一步来说,美学就是用哲学之剑解艺术之谜。这就既要有智慧,又要有体验。智慧来自哲学,体验来自艺术,它们集中在美学。

那"美学是个什么“东东”呢?它是研究“问题的问题”“标准的标准”的。也就是说,它研究的,是艺术和审美中那些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问题。"

正是因为美学是这样一个东西,因此“’美学虽然“通”,却没有“用”,是“通而不用”。因为它不直接。你拿着它,一个门也进不去,根本就“没门”。实际上,说得彻底一些,美学根本就不卖门票。’”很久以前,艺术界以绘画和雕塑为主,还是为有权利的人服务。马塞尔•杜尚将一个从商店买来男用小便池起名《泉》,此举动颠覆了艺术界。人们才反思艺术的边界是什么。那美学,甚至是艺术有边界吗?我觉得是没有的,你喜欢的就是艺术。它没有门路,是“通而不用”。

当我们看到一朵玫瑰花,有的人会说“这朵玫瑰花是美的”而有人却说:“这哪里美了,明明一般。”对于逻辑实证主义来说,“这朵玫瑰花是红的”,可以证明;但美与丑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情感判断而已。但是这恰恰美学中难以绕开的话题,到底什么是“美”呢?

为此,柏拉图为美学定了个调子。

第一,他确立了美学的基本问题,即“美的本质”。

第二,柏拉图告诉我们,美学当中“美是什么”所指的那个“美”,不是感性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一切“美的事物”共同具有的、因而带有客观普遍性的抽象形式或者抽象属性。它不属于某个人、某个东西,却又和每个人、每个东西有关。

第三,柏拉图认为既然美是一种抽象形式或者抽象属性,那么,对美的研究,就只能是哲学的。同样,既然美带有普遍性,搁谁身上谁就美,不搁在谁身上谁就不美,那么,美就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总的来说,柏拉图为西方美学定了一个调子:美的研究,就是关于“美是什么”的研究,就是美的客观性研究,也就是美的哲学。

因此柏拉图在西方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他第一次提出了美学的基本问题(美是什么),确定了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哲学的抽象的方法),从而为整个西方美学奠定了基础。

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客观规律,他提出了古希腊第一个美学命题——美是数与数的和谐。苏格拉底认为美是客观目的,美就是有用,美就是合适,甚至人的目的与神的目的相符合。柏拉图认为美是客观理念,或者说一切事物的普遍形式。

可以说,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共同的基调是——美是客观的。

然而休谟在一个更为彻底的哲学认识论基础上颠覆了客观美学。他宣布;“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他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比如说一个圆形的美,就只是圆形“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都是白费力气”。所以,“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美,其实是主观的。

对此关于美的看法众说纷纭,然而最终坚持美的客观论的人发现,沿着“美是什么”这条路往前走,根本就此路不通。于是,相当一部分美学家将美的客观理论转变为美的主观理论,而美学本身也由“美的研究”一变而为“审美的研究”。

康德真正解开了美的秘密,他在美学领域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将美学引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和光明坦途。

康德在他著名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出了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这就是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通感。

康德的这四个契机,前两个提出了鉴赏愉快的特点,后两个则追溯到其先天根据,从而说明了鉴赏判断是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协调的活动或游戏。它所判断的是普遍可传达的愉快感,这就是美。

因此通过对鉴赏判断(审美)四个契机的分析,康德成功地揭示了美和审美的秘密:“在鉴赏判断里假设的普遍赞同的必然性是一种主观的必然性,它在共通感的前提下作为客观的东西被表象着”。也就是说,美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也不是主客观的统一,而是“主观表象为客观”,是“以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的东西”。它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超功利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

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天才地、创造性地把世界描述成一个“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绝对理念通过自我否定和自我确定实现自我认识的过程。

这个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念(或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而“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这个定义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也叫正、反、合。因此,理念或绝对理念一定要运动,运动的结果就是我们这个世界。

不过,绝对理念在人的精神中的复归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由三个环节构成,这就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人的精神也由三个环节构成,这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最后,艺术也由三个环节构成,这就是象征型艺术(建筑)、古典型艺术(雕塑)和浪漫型艺术;而浪漫型艺术也由三个环节构成,这就是绘画、音乐和诗。

于是,黑格尔的美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归结为这样三句话:世界是一个过程。世界是一个肯定(正)、否定(反)和否定之否定(合)的过程。艺术是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且它自身也是一个这样的过程。

总的来说,整个西方古典美学便正是从美的研究到审美的研究再到艺术的研究的历程,它的三座高峰正好体现了这三个主题:希腊美学是美的研究,康德美学是审美的研究,黑格尔美学则是艺术的研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