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双性人巴尔班读后感100字

双性人巴尔班读后感100字

《双性人巴尔班》是一本由[法]米歇尔·福柯 编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1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性人巴尔班》读后感(一):读后二三感

1. 福柯将回忆录和根据回忆录改编的猎奇故事编在一起,其对比之烈,让人印象深刻。也由此反思固有观念所造成的异化可以到什么程度。

2. 社会关系不断塑造性别,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性别本身就是一种暴力,天生是为了禁锢社会的复杂和流动。

3. 打破“性别二元论”,也许并不会解决所有的身份认同危机,但会舒缓一部分人的焦虑。未来不一定会越变越好,但也不能由此而放弃努力。

《双性人巴尔班》读后感(二):权力架构的人类世界,真正的自由选择究竟能有几分?福柯再次用真实文本告诉了我们答案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竟然是马歇尔福柯亲自编著的,对比了各类真实文本,从多角度栩栩如生地再现了19世纪末一个双性人的精神世界以及面临的客观环境,并提出了让人深思的疑问,权力架构的人类世界,真正的自由选择究竟能有几分?喜欢探寻人类精神世界,更加透彻认识自我的小伙伴,不容错过这本看似脑洞大开,实则平凡朴实的书,它不是小说,也不是自传,而是人类学的专著。

Ps:“方所”能把这本书放在畅销书一栏,真是真知灼见,这或许是我特别钟情这个书店的缘由所在。

《双性人巴尔班》读后感(三):性别灰暗地带的切实体验(爱欲与痛苦)

首先得说,巴尔班的文笔真的太惊艳了,翻译也很出色,不得不说十九世纪的人文教育还是非常扎实 “我们真的需要一个真实的性别吗?”爱是无分性别的大家都能够轻而易举的说明这个道理,但是爱又是紧紧依靠性别与性相联接的。 知识-权力体系能够基于各种冰冷的分析为身体开出残忍的诊断和药方,但是在两性之间挣扎的爱欲的愉悦与身体的痛苦基于它不可替代的真实而超越一切冰冷的认识和诊断,在我看来(又是人文关怀过浓的嫌疑),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巴尔班基于其虔诚的信仰接受了所谓新生的性别身份,问题恰恰在于ta可以以女性身份一直生活下去(前提是身体疼痛的忍受),但是当对社会做出义务般的性别定性时,她却真正失去了作为平凡人而生活下去的可能,这恰恰是最具悲剧性的地方……

《双性人巴尔班》读后感(四):hidden track

「我的回忆」的部分其实可以看出巴尔班师范生出身的文字功底,对经历的叙述简要而精确,对感受的描写十分细腻,也很容易共情,不知道为何福柯会认为其“避开了所有获得认同的可能”。 修道院和女子学校特殊的环境让阿喀琉斯的存在得到默许,但当ta开始接触外界,社会想要确定ta的社会性别,医生想要确定ta的生理性别,法官的一纸判书令其几近社会性死亡,而随后不久ta也选择了拥抱死亡。 最令人心痛的是那些医生们和解剖学家们,在看到巴尔班的身体后如获至宝,饶有兴致地对其身体进行探索,并将其呈现在那事无巨细的检查报告上,甚至自信满满地给出“治疗方案”。这令我想起一个ted演讲中提到双性人占比高达1.5%的论断,有多少双性人被认做是“尿道下裂”之类的疾病,在“尚无性别意识”之时就被医生剥夺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呢?就像福柯在开头说的,希望有一天,“我们真的需要一个真实的性别吗?”这个问题可以有着更多的答案。

《双性人巴尔班》读后感(五):精神导师福柯

一名品学兼优的女性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发觉自己应该是男性而在追求成为男性的过程中走向自杀的故事 女性:生来被给予的性别(法律登记为女性) 性别被误解:双性人的生理特征 真实性别意识苏醒诱因:青春期两性情感的萌发 追求真实性别走向自杀的原因:从女性走向双性人再走向男性的过程中,社会将他禁锢在双性人 双性人定义的微妙差别:亦男亦女即认可一个人可存在两种性别,非男即女即只认可一个人只存在一种性别 结论:性别是在权力关系中被建构出来的,甚至先于法律存在,所以巴尔班后来即使法律上更改了他的性别为男性,仍无法完成向男性的转变。双性人在当时(不论任何时候)都是稀有的,社会对于双性人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同样的只是都不能容忍和接受。当然,巴尔班当时也有另一个阻挠(其完成性别转变)的因素,即宗教上认为他的女性身体里藏着恶魔,混迹在女性(当时被认为最应该保持神圣纯洁的修女)中。他的自杀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并不是要怀疑一切,只是希望能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变成今天的样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