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锦集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锦集

《现实的社会建构》是一本由[美] 彼得·伯格 / [美] 托马斯·卢克曼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一):中国周刊好书榜-《现实的社会建构》

《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社会学著作之一,是与《新教伦理与资本E义精神》和《自杀论》齐名的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并且收藏的书。

“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西方人文社会思潮来说,‘建构主义’占据了近乎垄断的地位。人们普遍认识到,一些看上去刚性、客观和自然的制度、观念和知识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它们分明就是前人基于特定的历史因素和利益因素创造出来的,却蒙蔽了一代又代人。妨碍或引导人类解放进程的,原来不仅仅是那些给人们带来强烈价值感受的事物,那些看上去无关和无害的东西,往往更为要紧。 彼得伯格与托马斯卢克曼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完成的这本著作,开启了上述建构主义时代的简章。他们俩用清澈迷人的笔触,揭示了人是如何创造社会现实的以及社会现实又是如何创造人的。借助这种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当代人拥有了看穿物化、打破宿命的能力,也真正得以在理性的花园里树立起对于历史和他人的尊重与敬畏。”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二):给予人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一本书

我是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所以 讲结构,讲重点

1.首先作者提出了问题,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知识p3,提出了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对象是现实的社会建构p6,绪论说明了不同学者对知识社会学的内容性质的观点与学科研究内容对象的推进,提出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来源来自于涂尔干的把社会事实视为物和韦伯的主观意义从结是认识对象,当然,在文中的后半部分,我还发现了马克思的辩证法

2.日常生活,每个人对日常生活都有不同的理解,此时此地,日常生活有日常生活现实,强调我们生活的日常生活具有时间性,日常生活中的互动意味着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环境与文化内涵,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在构成日常生活的知识尤为重要,语言可以被符号化,这个符号化也可以被称为客体化,人的经验通过语言跨越时间空间社会p51被客体化,语言对于社会经验被客体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3.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环境中,人的有机体发展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干扰p65,“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类有机体完成了自身的发展,这一过程也是人类自我的形成过程”,自我形成过程与有机体持续发展和社会过程有关

4.人的稳定秩序来源于制度化,也就是人的行为被不断重复后形成模式p70,但人和人相处的背景情景不一样,所以,当不同类型的行动者之间的惯例活动呈现为交互类型化时,制度化就出现了p71,对于人而言,制度社会是可见的,现实的,当人类活动的外化产品获得客观性的过程叫客体化p79

5.人的经验可以被留存下来,通过语言进行新一轮的传递,如果旧的经验不再重要产生了新的经验,就产生了新的正当化。人传递知识,不同的角色传递不同的经验,所有的制度化都包含着角色p94,不同角色有不同的知识的社会分配p97,制度化的模式和范围对应着不同的人

6.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三):随便记记

彼得伯格的现实的社会建构

这本是真真真真难找,第一次看划过笔记的影印版书,重点都标出来了适合懒惰的我,也莫名有一种和人有联系的感觉。虽然已经在各种地方知道了八九不离十,但社会构建主义者怎么能不读呢?

时间非常当代,也非常容易读,都是一些很基础的观点。

将现实定义为独立于意志之外的现象的性质。将知识定义为真实的,拥有特定特质的现象。绪论说比起哲学社会学更关注人,包括对于定义的问题的讨论,实际上就是说遵循的是人类主义和经验主义。处理的问题就是「知识」如何成为「现实」,也就是知识的「正当性」。

日常生活会将有问题的部分整合入没有问题的部分,细思极恐。客观化的事物构成了生活现实,其中包含符号和语言。日常社会知识由社会分配。

人建构了自身的本性,人创造了他自己。这完全是马克思说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习惯化和定型化形成制度,制度的客观性是人建构的,各制度间趋向关联。制度具有区隔性。语言为客观的社会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强置性逻辑,并且是大量经验的沉积。提到社会自我,即习惯化的角色,类似佛洛依德超我。物化,即将人为的事物非人化。

合法化以正确性解释制度。合法化的第一阶段为语言体系,第二阶段为理论命题,第三阶段为理论,第四阶段为符号意义共同体。神学,哲学,科学都起到了维持共同体的作用。讲到作为共同体的知识分子,可以选择退回知识分子的亚社会中,从而形成情绪避难所哈哈哈哈。

社会从外化,客观化,转到内化。社会化即是个体融入客观世界的过程,是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的统一,次级社会化是一个已融入客观世界的个体进入社会新的部分的过程。从具体重要他人态度和角色中抽离的过程被称为概化他人。这时,人的外在内在事物开始相符合。重要他人在维持主观现实中起到重要作用。主观现实可以转变。这一部分逐渐心理学。

最后一个问题最近一直没想明白,逻辑是社会的经验的吗?还是先验的?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四):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的辩证关系

这本书主要讲了两件事:

1. 社会是怎么构建客观现实的(不考虑理论物理的研究范围);

2. 个人是如何把客观现实内化为现实的,以及会经历哪些阶段;

关于第一件事:假设亚当和夏娃约定了两个人的相处规范,那么在有第三个人加入时,他们需要把这套规范传递下去,此时该规范被客体化,出现了相对应的角色、分工等。为了使规范具备正当性,一系列概念/理论(即象征世界)通过语言被创造出来,它们和需要被维护的制度构成辩证关系。另外,还需要相应的监督机构来控制逃脱规范的人,书里提到两种控制方式,一是通过“治疗”让人回归原世界,另一个是把非原世界“虚无”化来使原世界具备绝对正当性。

当然,制度/规范的根基在于社会结构/劳动分工。所以与其考察规范是什么,不如探寻它是为什么组织/机构服务的,考察“象征世界”同理。

关于第二件事:其实所谓成功的社会化,就是指个人把客观现实完全内化为现实,或者说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高度对应。当然这是理想情况。一般来说会首先经历初级社会化,即个人纯粹接受重要他者(可能是父母)的世界并完全吸收该世界的规范和认知并将其视作唯一存在的世界,这个过程必然存在把个人问题概化为人的问题,即社会化的苗头。初级社会化中的自我就是重要他者。但是成长过程中人们慢慢接触到重要他者以外的世界,即原世界被挑战,这时候人的主观意志需要去做选择/认同其中一种世界,这就是次级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中人的选择有多复杂,取决于社会结构/劳工分配/专业知识分配的复杂程度。也可能个人拒绝认同矛盾世界的规则,只是在进入矛盾世界时扮演一个合适的角色。事实上后者是现代商品社会常见的“认同”现象。

另外书里提到的属于社会学一部分的心理学,我理解它的出现原本是为了研究主观认同和客观现实赋予个体身份之间的接纳程度,本质上探讨认同问题,心理治疗应该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把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对应起来。但现代心理学分类庞杂,其权力范围也在扩大。可以看出知识社会学和福柯理论之间的紧密关系。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五):扫雷

1.前言页2行4:“我们在本书的最后也做了一些总结”应为“我们在绪言的最后也做了一些总结”。 2.前言页2行19:这里漏译but we want it to be judged on its own merits, not in terms of its exegetical or synthesizing aspects。 3.前言页4行5:“一位约德尔歌手”即Jodler,据原文作“约德尔”。 4.页8行5:“价值观”应为“价值”。 5.页9行22:据原文,“这种背景所孕育的精神气质”即the mood within which it arose,应为“孕育知识社会学的精神气质”。 6.页15行5:“有意识作用和无意识作用”应为“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 7.页17行18:“思想”应为“观念”。 8.页18行8:据原文,“科学知识的认识论问题”即epistemological questions concerning sociology itself as well as any other scientific body of knowledge。 9.页18行13:据原文,这里不是问句。 10.页19行14:“在理论层面重新界定它的经验研究任务”应为“在经验层面重新界定它的任务”。 11.页20行13:“神学”应为“神话”。 15.页30行14 16.页37行7:“紧迫性”即anxiety,据上文页39作“焦虑”。 17.页45行20:“身体语言”即induces,据上文作“指标”。 18.页49行50:据原文,“脱离此时此地的直接的主体性表达来传达意义”即to communicate meanings that are not direct expressions of subjectivity 'here and now',应为“将脱离此时此地的主体性的直接表达的意义传达出来”。 19.页53行2:“从象征系统一词中已然能够看出”即too name these is already to say that,应为“从这几个系统已然能够看出”。 20.页80行21:“事实”应为“现实”。 21.页83行21:据下文页113,“功能性前提”应为“功能性要求”。 22.页85行137:“把世界收纳进那些具有事实性的食物,即orders it into objects to be apprehended as reality。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