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词话新注读后感100字

人间词话新注读后感100字

《人间词话新注》是一本由王国维 著 / 滕咸惠 校注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6-1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词话新注》精选点评:

●哼哼唧唧叽叽歪歪。读古文的时候完全无感。 4/7 现在觉得这本书有点好玩。境界说较为实用。版本导致读起来有点麻烦。与《歌德谈话录》配合食用最佳。 #最近是拾人牙慧的小豆豆 4/14词人数量和词评家数量成反比。把旧词用自己的理论解释一遍,以判断好和不好,有趣又怪没意义的。 大部分内容都挺喜欢的。

●此书是原稿本,其中有部分内容是定本中没有的。注释很详细,有助于理解正文。缺点是仍有个别内容仍然遵循王氏旧说,实已被证实为低级错误。此书下卷人间词话附录及编者的文章值得一看,这部分内容是一般版本中不见的,对于我们理解《人间词话》十分有用。

●这个版本超不好读,感觉门槛非常高。不过信息量非常大,基本满足了一般人对《人间词话》的各种需要。 必须静下心来,一句一句读。适合买下来慢慢读。

●这个版本优点在于注释详实,比一般版本的《人间词话》要到位很多。另外附录详细介绍王国维其他文献中的词论,和针对王国维出入叔本华美学思想的介绍,都是对理解《人间词话》很重要的补充。

《人间词话新注》读后感(一):王国维的跳跃

有人说,王国维主要成就在史学,可他却以一本100多词条的《人间词话》著称。

王国维算不得夭折,更算不得长寿的一生,经历了从哲学、美学到史学的变动。我们想到他,首先想到的词,大概就是境界。这种驱动他完成境界之间跳跃的力,大概也驱动了他的自杀。

这种穿透时空表象的孤独,出现在了他23岁时的诗歌中:“几看昆池累劫灰,俄惊沧海又楼台。早知世界由心造,无奈悲欢触绪来。”心头无端地涌起“四海一身原偶寄”的凄凉,需要安顿。当时的安顿之处,就在叔本华哲学。30岁之前,王国维的主要精力,在介绍和钻研西方哲学美学上。客观说,他对西方哲学史并没有精深的研究。原著读的少,主要是康德和叔本华。而对于康德的《纯粹理想批判》,1903年,26岁的王国维初读,“几全不可解,更辍不读”,继而读叔本华的《世界是意志和表象》,而“大好之”。实际上,略过康德而学习叔本华,就像“弯道超车”。他对叔本华的吸收,大部分是佛教部分的契合。我记得,有一个患抑郁症的作家曾这样写过,“在难过的时候读叔本华,就好像感到冷的时候脱下衣服”。

日本留学归来后,这种安顿转向美学。留下的作品,就是这本《人间词话》。31岁的王国维,用了两年时间写完《人间词话》。表面上看,它与传统的《沧浪诗话》等,在体例和格式没有显著差别。这种箴言式的评论,自古至今中国历来不缺,国外也不少。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有理论自觉性,提出了境界说。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文本生产的原则,也把它当作读者消费的标准。于是,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他把艺术境界概括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境界一词,原属佛教用语,《人间词话》把它改造成美学概念。美感的背后,仍离不开个体存在的挣扎和跳跃。类似于克尔凯戈尔跳跃理论,境界的改变是一种信仰危机。最高的境界背后,也是承担着最大的痛苦。在境界的开拓上,《人间词话》以众多诗词为例分析。其实,王国维的词作更有代表性。

王国维的词作,一扫传统离情别绪、宠辱得失的俗套,重在展现作为个体的人,在苍茫宇宙中的悲剧命运。他的词表达的就是一种哲学境界,而超越了伦理的境界。他的这种孤独,更接近于“这些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蒙田怀疑的乐趣,到帕斯卡尔这里,终于变成了恐惧。而中国传统阴郁审美,在王国维这里,变成了恐惧不安。最后以王国维28岁时写下的《采桑子》结尾: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人间词话新注》读后感(二):“大家”是这样来为《人间词话》作注的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此外还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别称,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一般谈论“唐诗宋词”,词当然并非在宋代才产生,宋之前宋之后都有词之大家,但词在有宋一代达到如唐诗般的巅峰却是公认的。事实上。词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词在发展初期,“敦煌曲子词”也好、唐中后期的文人词也罢,大抵题材范围较窄。白居易、刘禹锡以及南唐后主李煜较为有成就。进入宋代,词达到了全盛时期。

历史上词学著作不少,民国时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虽然只是其中之一,却似乎最为时人所津津乐道。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所以美不胜收,大概就是因为他早年追求美学,并且能够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傅雷先生当时就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山东大学教授滕咸惠的《人间词话新注》,从美学的观点着手,挖掘深受哲学家叔本华美学思想影响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以及其他提法,让人耳目一新,影响甚大。

《人间词话新注》分上、下两卷,上卷为"人间词话",下卷为"人间词话附录"。上卷是根据王国维《人间词话》原稿本整理而成;下卷系辑录《人间词话》以外的王国维零星论词言论而成,包括《论词语辑录》和《人间词话选》。此外还附录了《略论王国维的美学和文学思想》——虽然只是一个附录,价值和意义却不小。想要更好地学习、体会《人间词话》,就不能错过这篇文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词,多是只言片语,并无长篇大论。虽然简洁,却有时难免不甚了了。所以,历史上为《人间词话》作注者也有很多。

所谓“境界说”,即“造境”和“写境”,前者亦称“有我之境”,后者亦称“无我之境”。王国维认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就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自鸟悠悠下”,这就是“无我之境”。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些说法,《人间词话》中都有。

与之相关的还有“三重境界”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这个大前提还真是不小。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淍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有时也举例子。比如北宋章质夫有一首诗名为《水龙吟·咏杨花》,作为章的好友,苏东坡和了一首词,即《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上卷之“三十七”中评价认为,苏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词“原唱而似和韵”,并为之感叹道:“才之不可强也如是!”

作为词学的爱好者,熟读《人间词话》是一个很不错的学习途径;如果有效利用滕咸惠的这本《人间词话新注》,那就更能够受益匪浅。

《人间词话新注》读后感(三):吐槽大会:诗词评论欢乐多

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已成公版,因而版本众多,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当然首推徐调孚先生注、王幼安(王国维次子)先生校订的版本。然而今日读滕咸惠先生的《人间词话新著》,另有一番乐趣。

蕙風詞話 人間詞話

9.1

[清] 況周頤 王國維 / 1960 / 人民文學出版社

《人间词话新著》和人文本的不同之处在于,以静安先生的手稿为底本校对,条目顺序不同,并保留了通行本中删去的诸条目和字句。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既注出了往事论点的根据,又引各家说法来作参证。中国历史上有诸多诗词评论,如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清代况周颐的《蕙风词话》、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周济的《介存斋论词杂著》等,各家观点不一。能在同一本书中读到相关的评论,既省去了读者查阅词话的时间,又拓展了阅读。

王国维对于南宋姜夔以下的格律派词人都不大瞧得上,说史达祖、张炎、王沂孙、周密、陈允平等人才分有限,词太肤浅;周邦彦和晏几道、秦观的词相比,是娼妓与贵妇人的区别。真是毒舌啊。

毒舌的绝对不只王国维一人。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将打击面扩大:“白石词如明七子诗,看诗高格响调,不耐人细思。”明七子不幸躺枪。刘体仁在《七颂堂词绎》里吐槽北宋的贺铸:“若贺方回,非不楚楚,总拾人牙慧,何足比数。”

王氏推崇苏轼、辛弃疾、李煜等。第十一条夸稼轩:“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能和北宋诸词家比肩的只有辛弃疾,“宁梦窗辈龌龊小生所可语耶?”梦窗是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的号,人称“词中李商隐”,词以哀艳动人著称。王氏又说:“梦窗之词,吾得去其词中之一语以评之,曰:‘映梦窗凌乱碧。’”

第二十七条夸苏轼和章质夫昌河的《水龙吟》似原唱,比章质夫的高出不知多少倍。注释中引用北宋江西派诗人晁叔用的话:“东坡如毛墙、西施,净洗却面,与天下妇人斗好,质夫岂可比耶?”几乎可见晁冲之的傲娇形象:哼!我家苏轼才是Number 1!

将词比作绝世美人的还有周济,他评价南唐后主李煜:“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毛嫱、西施,天下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已、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也。”王氏更是认为李煜的排名应该在温庭筠和韦庄之上。

阅读这些诗词评论家的毒舌真是乐趣无穷,这本书简直就是诗词评论家们的吐槽大会。然,又不得不佩服古人对词语的精确把握,吐槽吐得那叫一个精准,远非我辈所能企及。

《人间词话新注》读后感(四):有学者做“注”仍需阅读门槛的大家之作

我第一次听到王国维的名字,是上小学。

只记得那是一本暑假作业,有篇阅读理解小文,讲的是王国维投水自尽的事儿,言其实为汉学者,但是殉的是大清国。

稍微对静安先生有一些了解的人应该知道,他的死,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团。殉清”说、 “逼债”说、 “惊惧”说、 “文化殉节”说……我印象深刻的那篇小文,大概是采用了“ ‘’文化殉节‘’说 ”。之所以印象那么深刻,是因为我那时完全无法理解,一个人要为自己认同的文化坦然赴死。

到底是殉时代、殉朝代还是殉文化,这在今天看来,都是无法理解的。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个多民族多元一体大一统的时代。

静安先生殁后,这整个民族的精神命脉还是延续着发展下去,而他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陈寅恪语)愈发让人难以理解,或许,我们只能归因于时代性。静安先生宁死也不剪辫子,当时是一种文人捍卫自由的精神品格之征,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我们又能要求什么呢?他并不能看到遥远的未来,也看不到,他所用死亡捍卫和殉道的,其实从来没有断过。

了解一位文学大家,最好还是去读他的作品。

静安先生一生著作颇丰,但是谈到他,总是离不开《人间词话》的。

小时候没有接触这些作品的途径,我是到了上大学才有机会翻看《人间词话》的,我一直以为这是一本诗集,翻开之后是不太复杂的文言文,但是可能也是无法安静投入地去读,就是匆匆翻过而已。美则美矣,但是并没有通过阅读满足我的好奇心, 滕咸惠先生的这本 《人间词话新注》甚好,有了注,好像总像有了一种可以“看懂”的保证了,断断续续地看了很久,也看完了。

但是,说句实话,并没有解决我多年悬而未决的疑惑。也许正如苗炜在他的书里谈论读诗的感触:这东西没法再解释下去了,诗是一种体验,你有时能体验到,有时体验不到。

我们无法把心境放在一百多年前,站在几千年封建制度分崩离析新时代到来的风口浪尖上,也无法做到拥有一个被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哲学、词曲戏剧、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浸润的灵魂,只能说,有些阅读是需要门槛的,静安先生的著作,真的非常需要门槛,大家做注只能辅助——或许,这也给我们的阅读留足了未来,也许未来,你还有心情重读时,会有更层次的感触。

那么,来说说《人间词话》吧。

这本书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本书与市面上最完备的“通行本”还是有些出入的,据说,多出了十三条,而且有些此前尚未发表的内容,但是鉴于我们这些读者大多数也不是做学术研究的,上面那些优势也好独特性也罢,根本就形同虚设,感兴趣或者专注研究的人可以自行甄别阅读。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影响,其实读静安先生的这本“词话”,发现他其实在当时挺“潮”的,追求新美学,研究新史学,至少在当时的时代是一点不迂腐故步自封的,人是很复杂很奇特吧,越是读越是感到很吊诡,也许就是苗炜“读诗”感悟中的,那些诗人都是“异于常人”的。

静安先生提出境界说。在现在看来,这境界说唯心的色彩太浓了,又可以编进高中哲学课本做错误选项了,可是,美的享受,没有唯心是不成的,他提出“有造境,有写境”,在“词话”里对辛弃疾简直推崇到不行,但凡我们读点诗词的,都对辛弃疾的词确实佩服,但是能那么精准地写出评论者,却不多,静安先生是这样写的:

咱们不说稼轩的词《贺新郎》,就是静安先生这几句评语,那也是字字珠玑,我们后世,真的再写不出来了,静安先生对南宋姜夔以下的词人颇多不屑,实际上,我们现代人看他贬损的那些词人作品觉得还是挺美的,可能本来也没到那个境界吧——再说一遍,能读静安先生的书,真的需要很高的门槛,否则,你会时时被自己无境界感受不到境界所困扰。

他自己也写词,而且还非常自信,自己写的不次于古人,当然,真的不次于。其实我有个脑洞,静安先生这样的人,如果生活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看到现代人写文章根本不考虑境界,只考虑流量,气质、格律、神韵一概没有,也根本没人认得你文章中所谓的“替代词”——也就是那些典故或者大白话叫“梗”吧,文字表述拖拖拉拉的,基本关注的都是所谓“热点”,他会作何感想……

大概是,幸好看不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