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橘子不是橘色的》读后感100字

《橘子不是橘色的》读后感100字

《橘子不是橘色的》是一本由[英]加里·海顿(Gary Hayden)著作,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橘子不是橘色的》精选点评:

●能够增加对这个世界包容度的一册 睡前读物。

●偷来看的书,毕竟书还是要还给人家看的,我就先不评分了。选的全是古典哲学家,可能因为近现代思潮的主张没法一句话概括,部分吐槽非常到位,作者跟我一样喜欢莱布尼兹(并发现莱布尼兹是槽不能及的 ;)

●我喜欢。是现在流行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哈哈,很有趣。

●一本哲学入门小书。翻译简单直接又好理解,无聊的时候或者睡不着的时候拿出来翻一翻,轻松又愉快。

●与其他哲学书相反,本书中奇葩有趣的观点都是被质疑的,大多数可以一口否决的观点却能被哲学家从另一角度解释通顺,但随着时间的验证,还是会被其他哲学家再次反驳掉。总体阅读很愉快,并享受到了哲学思辨的新奇感。

●有趣好玩,哲学家们脑洞太大,you kant make it up !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哲学书 挺有趣

●太业余了…

●完美睡前读物

●挺不错的的一本哲学普及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位哲学界鼎鼎有名的大咖们的观点,用语诙谐、轻松、愉悦,让人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晦涩难懂的哲学术语。值得推荐。

《橘子不是橘色的》读后感(一):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这句名言出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很多人听到这句话,犹如当头棒喝,大梦初醒。是啊,自己走过了那么多时光,回首去看,发现自己过得浑浑噩噩,好像被什么裹挟而去,转眼数年! 苏格拉底提醒我们,思考自己每一个状态,用哲学的眼光审视自己的生活。 在我的印象里“哲学”这门学科是非常枯燥无聊的。哲学类的书籍根本不会碰,谁没事会去看一帮“疯子”的疯言疯语呢?那样做不也成了一个“疯子”吗?但最近还真看了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发现了很多“疯子”其实脑洞很大,有意思的很!

这本书叫《橘子不是橘色的》,光听这个名字就觉得可笑,橘子怎么可能不是橘色的?脑洞够大吧,看过这本书,才发现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现象,都可以是哲学家研究的问题。 书的作者是加里.海顿,是一位哲学知识普及者,同时也是一位记者,长期为英国《泰晤士报》撰写专栏。 他出版的这本《橘子不是橘色的》包括四十三个章节,从逻辑、政治、伦理、心理等方面入手,为大家讲述了哲学家们有意思的哲学思考,当然作为一名哲学硕士加里.海顿也在书中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比如说对世界的认识,我们都知道有物质构成说,有唯心说,在本书中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世界3”这个概念,这位哲学家认为世界可以分为世界1、2、3。世界1是物质,世界2是心智,世界3就是我们心智的产物,像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等。 按理论提出者的模式来看,还真是那么个道理。我的大脑跟着这篇文章,做了一下广播操,这脑洞比较开阔! 回到书名《橘子不是橘色的》,这是本书中的一篇关于物体第一属性,第二属性的文章。颜色是物体的第二属性,不是物体的自身属性,是物体与接受者相互作用的属性,所以只能说“橘子看上去是橘色的”。 看到这儿真觉得烧脑,一个橘子,是橘色的怎么样,不是橘色的又怎么样,作为一个水果,它能吃就行了,还非得第一属性第二属性的定义,讲讲人话行不行? 但是当我拿起一个橘子要吃时,马上想到有个哲学家说过“橘子不是橘色的”,我看到的橘色是橘子与我相互作用的结果,我要品尝的也是它第二属性。哈哈,哭哭脸,吃个橘子还得想想哲学,也是疯了吧! 说了这么多《橘子不是橘色的》这本书的不好,它有没有一些好处呢? 如上文,吃个橘子想想哲学家的思考,想想橘子的属性,这是不是就是苏格拉底说的审视生活呢? 在我这个哲学小白来看,是的! 哲学这个东西虽然高深莫测,但哪个思想学说不是由生活中的小小现象而来?哲学家经过深入地思考,反复论证,以证实自己学说的正确性。他们的论证过程充满了思辨,燃烧着脑细胞,为我们打开一扇奇异的大门,给经常思考吃喝拉撒睡的大脑,带来点不一样的东西,也可以算做读哲学书的好处了! 读哲学书不是读读就行,最关键你得思考,哲学家的思想是否正确,他的思想是否有开创性,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在怎样的范围内能够保持其正确性,这些都是思考的内容。 或许,你觉得思考这些没什么用,但与哲学家同行,随着他们的思想起落,学会用哲学的眼光审视生活,还会离我们很远吗?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未经思考的书就是没读。加里.海顿的《橘子不是橘色的》,就是一本迫使你思考的书。 本书的书名虽极具矛盾的诱惑力,又很像绕口令,小心入坑,不怕开脑洞的可以随着加里.海顿念着绕口令来烧脑了。

《橘子不是橘色的》读后感(二):导 言

哲学家都是一帮聪明的家伙,其中有一些聪明得不可思议。这帮家伙却经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观点。

就拿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来说吧。他设计出了人类第一台计算器;与同时代的牛顿,各自独立发明出了微积分;在物理学、逻辑学、历史、图书馆学和神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没人比他更聪明了吧!然而,他却声称,物体并不具有形状和大小;不可能存在比人类世界更好的世界。

再来看看法国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他在真空物理学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发明了注射器;向人们呈现了什么是“帕斯卡三角形”;他还是概率论的发明者之一。然而,他却说,你应该相信上帝存在,即便你对此有所怀疑。

哲学充满了奇谈怪论。阅读此书,你会发现,历史上最深刻的思想家曾经有过这样一些断言:物质不存在;独角兽真的存在;婴儿应该下地狱;你的思想不会影响你的行为。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哲学到底是什么,竟会让人产生如此多的奇思怪想?如此聪明的一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些惊人之语?或许天才与疯狂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还是说有其他一些原因?

好吧,产生这些奇怪想法的主要原因,也许正在于哲学本身的特点。哲学关注的是终极问题。这意味着,哲学家时常发现,自己在处理的问题是思维的极限和前沿,而这些领域正是产生奇思怪想的地方。

想想那些前沿物理学家吧。他们试图发现事物在量子能级发生了什么,或者,在黑洞中心发生了什么。他们描绘的世界图景与人们的常识有着巨大差异:在那样一个世界,时间和空间是弯曲的;基本粒子既构成又消解了实在之物;存在着多重宇宙。

哲学家跟这些物理学家很相似,也会提出艰深的问题。

这些问题触及,甚至超越了理性的极限。

· 心灵如何与身体发生关联?

· 我们可以对事物抱有绝对信念吗?

· 如果生命有意义,意义到底是什么?

· 是什么使得有些行为是“对的”,而有些是“错的”?

· 如果真有上帝,上帝会是怎样一种存在?

在探究这些问题的时候,哲学家们跳出了日常的思维束缚。因此,他们会构想出一些听上去很奇怪的观点一点也不奇怪。

本书涉及的哲学观点都很怪异,然而,它们的怪异之处却各不相同:有些观点似乎明显是错的,比如,约翰?洛克说“橘子不是橘色的”;有些观点令人震惊,比如,圣托马斯?阿奎那说“手淫比强奸更可恶”;还有一些观点似乎看起来讲不通,比如,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数”。

当你最初接触到某些观点时,它们似乎显得很怪异。然而,一旦你停下来仔细思考,情况就并非如此了。某些观点刚被提出时,被认为很不靠谱,但随后就变得非常主流了(至少在哲学家中是主流)。这让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惊世骇俗的观点并不一定是错误的观点。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将遇到让你感到惊讶、好笑、困惑甚至被冒犯的观点。当然,你也将遇到让你感到信服的观点。有时,你会发现,在你所认同的观点中,有些是你一开始就认同的,而有些是你从未想过你会认同的。

所以,不要怪我没事先提醒你。当你读完这本两百多页的(原文如此,中文版的页数与排版有关)书,你有可能会深信如下观点:橘子不是橘色的;事物不是客观存在的;哈利·波特真实存在;这个世界并不真实。

我把本书分成了43个独立章节,每个章节处理一个哲学问题。题目涉及伦理、逻辑、政治、形而上学、心理学、性和宗教。一般来讲,最好按章节顺序进行阅读,并在每个章节之间花一些时间作思考。不过,你也不必非得这么做。你可以根据我在章节后写的提示进行跳转,或者,只要你喜欢,随便怎么读都可以。

我会在每章开篇介绍一个怪异的观点,然后,给出这位哲学家就这一观点所做的论证。通常情况下,我会先从认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位哲学家的观点和论证。接下来,我会做出一些评论,有些评论实际上是在质疑他的观点。总之,我将尽可能保持公正,由你自己决定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每章结尾处,我会给出与本章内容相关的要点,以便于按兴趣跳阅的读者检索。在本书末尾,我给出了一些延伸阅读的建议。如果你发现某个哲学家或某个特别的观点让你十分感兴趣,你可以通过这些建议找到更多的阅读书目。

祝你阅读愉快,并享受哲学思辨的快乐!

《橘子不是橘色的》读后感(三):我不是我,只是看上去是我

一提到哲学,可能大多数人都会皱着眉头、摇着脑袋说“太深奥、看不懂、不感兴趣”,那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参透它的玄机。

记得上学那会儿上哲学课时,全班只有两个尖子生听讲,其他同学包括我在内不是睡大觉就是看课外书,反正考试前背背就能过关。而且秃头的中年男老师也不管我们,唾沫横飞地在讲台上比手画脚,讲得很忘我,似乎觉得能有两个学生听课他已经很满意了。

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研究哲学的人都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吧?

后来在一堂哲学课上,我睡醒一觉,刚好小说也看完了,实在闲得无聊,见老师讲得挺开心,好奇的我就听了一耳朵,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觉得哲学非常有意思。后来,课上听讲的就变成了三个人。

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呢?它的定义为——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精神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又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定义的第一句指出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二句指出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第三句指出哲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也许你还是觉得如坠云里雾里,而且哲学和我们每天穿衣吃饭上班睡觉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我倒是觉得,有时候,懂点儿哲学,会影响你的思维习惯。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这本《橘子不是橘色的》中,就介绍了43个伟大哲学家们的奇谈怪论,算是目前很流行的“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读起来很有意思。

这本书的作者加里·海顿(Gary Hayden)是位哲学硕士,同时还是记者和哲学普及者,长期为英国《泰晤士报》的教育副刊和诸多杂志撰稿。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认知会不断地被刷新甚至颠覆,脑洞大开的同时让你觉得,人生如此奇妙,居然会有这么多位大咖不按常理出牌,语出惊人地罗列出很多奇葩的哲学观点。

那么,这些历史上最深刻的思想家们到底提出过多么匪夷所思的断言呢?在这本《橘子不是橘色的》中你会读到:物质不存在;橘子不是橘色的;自私是美德;你的思想不会影响你的行为等。

其实,哲学关注的是终极问题。这意味着,哲学家时常发现,自己在处理的问题是思维的极限和前沿,而这些领域正是产生奇思怪想的地方。

书中提到:人们可以做出绝对不自私的行为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有一个叫心理自我论的思想流派断言,没有绝对的利他行为,最终都是基于自利。

这点我非常认同。

我有个朋友特别爱当领队,每次几个人出去旅行,总是由他来制定行程、计划,包括每天几点起、几点集合,一天三顿吃什么,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走哪条路线……基本都是他说了算。因为他的建议相对合理,再加上其他人懒得动这个脑子、操这份心,于是每次大家都按他说的来。

每次旅行结束后,他都会说:“唉,你们不知道我有多累。”我却觉得,他本身是极其乐意当这个领队的。

他很不服,说“你来试试”。我道:“你既然这么累,为什么每次还这么热衷呢?那是因为你能从中获得锻炼,比如信息采集能力,比如时间管理,比如规划力。除了这些个人能力的提升给你带来的成就感外,在大家听从你的安排时,你还得到了心灵上的极大满足,足以抵消你的累。”

他不再反驳了。

因此,《橘子不是橘色的》告诉我们:所有看上去无私的行为都可以做类似的解读,一个年轻人在某机构当义工,可能是为了让自己感觉良好,或为了给朋友们留下深刻印象;母亲半夜照顾生病的孩子,则是被自己的情感需要所驱动……

人们可以把这种观点表述为,所有行为最终必定是自利的行为。逻辑如下:你自愿开展的任何行为,一定是你想做的事情。那么,最终而言,你做这些事情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意味着,你终究是为了自我利益而做这些事情的。

不信你可以去解读一下身边人的行为。

《橘子不是橘色的》中提到的关于橘子的故事是这样的:

世间万物都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在大脑中形成观念。不同的物体拥有不同的属性。属性分为:第一属性(形状、大小和运动)和第二属性(颜色、触觉和味道)。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第二属性不是物体自身的属性,而是物体与直觉接受者互相作用所产生的属性。因此,我们不应该说橘子是橘色的,而应该说,橘子看上去是橘色的。

这就好比我跟你说“今天的天好蓝啊”,但是如果你头脑中的蓝色和我认为的蓝色的概念不同的话,也许你就不会赞同我的话,认为天色灰蒙蒙的呢。

再来看个例子:

一天晚上,A下班后开车回家,不小心闯了红灯,幸运的是,路上没人。晚些时候,B下班后开车回家,在同样的位置也闯了红灯。不幸发生了,一位正在横穿马路的老人被撞死了。

现在,问你一个问题:B所犯的错误比A更严重吗?B应该比A受到更严厉的指责吗?

多数人会认为,二人所犯的错误是一样的,所以受到的谴责应该也是一样的。但是,这些结果却很大程度上是由运气所决定的。尽管我们的道德直觉告诉我们不应该这么判断,但实际上,我们还是会更严厉地谴责不走运的B而不是走运的A。

当代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使用“道德运气”一词来描述这种情况。当我们表扬或批评他人的行为或行为后果,而这些行为或行为后果很大程度上不受当事人的控制时,道德运气就产生了。这是一种令人困惑甚至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对人们控制不了的行为以及后果给予表扬或批评,似乎是非理性的;但另一方面,我们确实又在这么做。

道德运气包括先天运气(由天生品格或个性决定的)和环境运气(天时地利)。

人们可能会说,运气主宰着我们所有的行为。

然而,如果这一论证是正确的,我们怎么可能谴责人们的行为呢?谴责人们控制不了的行为似乎是毫无道理的,如果运气决定所有行为,我们似乎就只能得出结论说,没有任何人应该为他所做的任何事受到谴责。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被绕晕了呢?

同样烧脑的还有哲学中最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世界上存在着多少类别的事物?有些一元论哲学家说,只有一类事物。比如,唯物主义者就认为,每件事物都由物质构成。而唯心主义者则认为,每件事物都是由心智构成的。

大多数人认为,科学方法是按部就班的。首先,科学家要做大量的观察。然后,基于观察,构建出一个理论。如果通过了检验,理论就被证明了。

但另一个人说,科学不是也不能用这种方式来定义,因为没有任何科学理论可以得到证实。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不由地发出很多比如“嗯、哦、对呀、没错”这类的语气词,但是当这些观点被反转到另一面时,你会发现,“也没毛病”。

由此你会提出质疑:难道我是傻的吗?我的思想这么容易被颠覆吗?

看到这里,我建议你该好好思考一番: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是谁?

如果有一天,你参透了这些玄机,就说明你真的读懂了哲学,同时也琢磨透了何为人生,以及你该如何驾驭它。

《橘子不是橘色的》读后感(四):自私是美德?无人应受谴责?哲学家们都在想什么!

你们小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父母可能是妖怪?

小时候,有一天午睡,我看着睡着的妈妈想:我妈会不会已经被妖怪吃了,妖怪变成我妈的样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把我吃了。越想越害怕,最后转过身默默睡着了。长大后,我告诉我妈,她说我这是胡思乱想。

后来我发现,这算什么,哲学家整天琢磨的事儿,那才叫奇怪。笛卡尔就说过:“人们不可能再提出任何奇怪而不可思议的问题了,因为这些问题都被哲学家们提过了。”

《橘子不是橘色的》就是一本记录哲学家们奇谈怪论的哲学入门书。作者加里•海顿是哲学硕士,也是一位哲学普及人,长期为《泰晤士报》的哲学专栏写作。他把哲学史上的43个思考难题,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了讨论,语言风格轻松幽默。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告诉你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让你读完后自行决定是否认可这些观点,你会发现,听起来奇怪的想法未必是错的。

一说起哲学,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群书呆子干的事,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但是,你可能想错了。当街坊大妈说:“这都是命啊”,她此时相信了决定论;当说:“人这一辈的,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到头来都得死”,她在说虚无主义;当有人劝你“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你的选择决定了未来的你”,他信奉的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其实,哲学在生活中,早就有了很多世俗的版本。

美剧《六人行》中,有一集菲比和乔伊争论,人能不能做到无私?菲比认为,特蕾莎修女是无私的,乔伊反驳说,特蕾莎修女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得到了快乐。所以,还是有私的。

那么,人到底能不能做到绝对地利他?哲学中有一个派别,叫心理自我论,它认为,我们做出的每一个利他行为,最终都是自利的。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有一次,霍布斯看到一个困苦的乞丐,他翻遍了全身上下来救助这个乞丐。有人说他仁慈、慷慨,霍布斯却说:”看到这个老人的困苦状态,我深感痛苦;对他伸出援手,让我感到内心安宁。”所以,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基于自利的动机。

按照心理自我论,很多利他行为,比如志愿者支教、父母照顾自己的孩子、对陌生友善,都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内心需求。然而,心理自我论的问题在于,内在动机是外人不可知的,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所有人都是这样想的。心理自我论的缺陷还在于它要证明自己,就会陷入循环论证的陷阱,即“前提和结论都是一回事。”

心理自我论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到底有没有绝对的无私?他人的动机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们可以从观察自己开始,我们有没有做过一件利他的事情,自己却没有得到任何满足?

大家还记得朋友圈曾经转发的一个连衣裙图片吗?有人看到的是蓝+黑,有人看到的是白+金,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哲学家又说了:橘子不是橘色的。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把物体分为第一属性和第二属性。

第一属性包括:形状、大小和运动。洛克认为:"它们可以被称为真实的属性,因为它们真实存在于物体中。”第二属性包括颜色、触觉和味道。这是我们每个人感知到的概念,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

洛克认为,当我们看到一个橘子,我们看到的不是橘子本身,而是橘子微粒与大脑粒子之间碰撞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橘子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在大脑中形成橘子的观念,然后这些观念把橘子呈现给我们的意识。

我们通过形成观念,间接感受到橘子。所以,我们感受到的橘子并不是橘子的事实特征,而是我们的感官所产生的观念。所以,应该说“橘子看上去是橘色的”。

对此,科学是怎么解释的?

那么问题是,你看到的橘色和我看到的橘色,是同一个颜色吗?

有一天晚上,A开车闯了红灯,幸好那时没人,因此也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B就不那么幸运了,B在另一天的同一时间,也闯了红灯,但是不幸的是,刚好人行道上有行人,B撞伤了这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B应该比A承受更多的谴责吗?

从理性上看,A和B应该受到同样的谴责,因为他们所犯的错误是一样的,只是A的运气比B好,没有造成什么后果而已,而运气是人无法控制的。然而,实际中,人们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受到结果的影响,我们通常会认为B的错误更大,应该受到更多的谴责。

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提出了“道德运气”来形容这种情况。当一件事的后果不受当事人行为的控制,我们却因此而表扬或批评他人的行为时,道德运气就产生了。

婴儿一生下来,有的情感需求低,吃饱了就睡,很省心;有的情感需求高,需要大人细心呵护,才能得到满足。这些天生的性情很难说是婴儿自己选择的,这种与天性相关的运气,就可以说是先天运气。另一方面,还存在着环境运气,你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家庭,遇到什么事情……这些都是后天的环境因素,不受个人控制。

既然我们的一生由先天运气和环境运气决定,归根结底,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由自己无法控制的运气所决定的,是不是就无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受到谴责了?

但这种说法似乎忽略了自由意志。很多人看到自由意志以为说的是自由,以为是想干嘛就干嘛的状态。哲学上的自由意志,是说人的选择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能够决定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与哲学中的决定论和机械论相对应。

如果你认为自己有自由意志,那么你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你不相信自己有自由意志,那么你可能是决定论的拥护者,那么接下来要回答的问题就变得很虚无,既然人的意志是被物理定律所决定,那么我们努力生活、辛苦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啊?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啊?

所以,威廉•詹姆斯说:“我的第一个自由意志行动将会是相信自由意志。”

我们怎么知道自己不是和《黑客帝国》一样,我们怎么知道所感知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想,这些我们都无法知道,但是我正在思考这件事不是能够证明,至少“我”是存在的吗?所以,“我思考”能证明"我"是存在的。

笛卡尔相信宇宙是由心灵和物质构成。心灵决定了我们会思考,但是不占据空间;而物质占据空间,但是不会思考。这就是“二元论”,是哲学史上争论最多,也最难处理的问题。

仔细想一下,心灵这个东西真的很难理解,没有形状,不占空间,那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然而,在美剧和科幻电影里,又随处可见,我们都有点习以为常了。

豆瓣评分9.2的《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一集《桑尼的优势》里面的桑尼,不就是二元论的代表吗?桑尼被一群暴徒伤害过,她驾驭着自己的怪兽在斗兽场上屡战屡胜,桑尼的优势到底在哪?一直到剧终反转时,我们才发现,怪兽就是桑尼的本体,桑尼的身体已经被毁坏,而她的“心灵”现在怪兽体内。别人是控制怪兽在战斗,而她是“心灵”和怪兽融为一体在战斗。

不仔细想,还真没发现自己默认了心灵和身体是可以分开存在。

读书的快乐和看电视的快乐,哪个更快乐?读书真的比看电视更有品味吗?

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认为“快乐只有程度上的差异,而没有品质上的差异。没有哪一种快乐天然就比另一种快乐高级。”不得不说,边沁在享乐这一点上,是个平等主义者。

边沁认为:“所有艺术和科学的效用及其价值——既指娱乐方面也是指猎奇方面,与它们所带来的快乐大小成正比。”他还认为:“图钉游戏(一种儿童游戏)与音乐和诗歌的价值毫无二致。”所以,我们怎么能认为自己读书的快乐,就一定优于别人看电视的快乐呢?

站在边沁对立面的则是他的学生密尔。密尔在二十岁的时候,遭遇了一次为期6个月的精神抑郁,边沁的快乐法则没能帮助他走出抑郁,最后是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让他找到了解药。

因此,密尔认为,边沁错了,快乐的质量非常重要,有些快乐就是比其他的快乐更有价值,比如欣赏艺术、音乐、诗歌的快乐是高级的快乐,而像吃饱穿暖这种生物本能则是低级的快乐,人类需要追求这些高级的快乐,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问题是,你同意快乐应该有高低之分吗?

《橘子不是橘色的》这本书,充分展示了哲学家们的聪明才智,也展现了他们异于常人的奇怪想法,并且不同哲学家之间的看法还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那么,我们了解哲学还有什么用啊?

纵观哲学史,你会发现,哲学的精神就在于怀疑,正是由于怀疑精神的存在,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中世纪的宗教统治被结束,近现代科学得以发展。

哲学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的问题?我认为,学习哲学至少能做到一点,那就是锻炼我们的思辨能力。而思辨能力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确立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的关键所在。

那么,你认为,哲学重不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