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明帝局》读后感100字

《大明帝局》读后感100字

《大明帝局》是一本由程万军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5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明帝局》精选点评:

●明朝的士大夫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到这本书中一探究竟。

●挺不错的,了解了不少历史知识。

●这本书让你了解明朝士大夫是如何在皇权面前丧失人格的!

●其实并不仅仅是明朝的太祖皇帝有这样的手段,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有许多,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范蠡和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他们都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样是随同开国皇帝打天下的功臣,也同样再后来都遭到了皇帝的忌惮,欲除之而后快。不同的是范蠡知道自己免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选择了急流勇退,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而韩信最终丧命汉宫皇室之手。

●历史类文学作品,研究人、事、局,这三者的排列组合,能幻化出万千故事。作者见解独到,值得阅读。

●大明我来了,了解你,知你

●对于喜欢历史的孩子来说,很不错的礼物

●皇帝深谙帝王术,可不是吃素的!

●关于历史的介绍,明朝的那些事!

●不得不看的历史书系列

《大明帝局》读后感(一):大明:扼杀人才、社会倒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彼时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对王朝顺序可谓是倒背如流。这诸多大一统朝代里,对元明两朝始终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可能因为相关的影视作品也很少。也或许是因其经济政治、科学技术都不甚发达,没有留下什么让后世啧啧称赞的成果。近日读了程万军的《大明帝局》,对明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作者在封面上留下了这样的问题:精明乖巧君命是从、才华横溢循规蹈矩、敢于死谏却死也不反,明朝士大夫是个很奇异的群体,这个样子的他们是怎么炼成的?读过此书,你便会知道,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有计划的“驯化”使然。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以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想这一定律实际上也适用于古代的中国。中国古代的人才制度在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也有着很大的变迁。秦朝规定“穷人不能当官”;汉朝“孝子优先当官”;三国“唯才是举”;唐朝“胡汉合流”;宋朝“重文轻武”……我们可以看出,举凡人才政策较为开放的朝代,其发展也是更为优秀的。那明朝的人才制度是怎么样的呢?

明太祖朱元璋在未取得天下、未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前,姿态还是摆的很到位的。他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对所有投奔而来的优秀人才以兄弟之礼相待,着实是一位理想的明君。但等他登上了至尊宝座,便开始同其他开国皇帝一样,开启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杀功臣之路。

或许是朱元璋迷失在皇帝的宝座上,只顾集中自己的皇权,对待同他一共打天下的功臣老臣, 都是采取近乎变态的猜忌。为了逐一粉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朱元璋扶持了无权无势无背景的“棍子”——“胡惟庸”,胡惟庸作为朱元璋的爪牙,将有功之臣逐一击败。当然,在一个多疑冷血、权力欲极重的皇帝手下,胡惟庸这样的宠臣也很难善始善终。明太祖灭相,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埋下了宦官弄权的隐患。

原本接任朱元璋的朱允炆是个开明大度的皇帝,他重视人才,在短暂的执政期内,开创了建文之治。但可惜,明太祖在整治功臣集中皇权的同时,也让能用可用之才消失殆尽。建文帝败于明成祖。明成祖登基后,比起明太祖有过之而无不及。诛杀大臣绝不手软,且十分宠信宦官。

明太祖和明成祖两位皇帝接连地大开杀戒,诛杀大臣,让首辅家臣化,使中国士人无骨,人才凋零,从而渐失世界竞争力。在明代,文不思政、武不思战,朝廷大臣们在皇帝的高压下,各个都在揣摩上意。可以说,明代制度的倒退,开启了十九世纪中国的一系列屈辱。

诚如作者所说,给朝野士人足够权利,给个性才子留有制度层面的存活空间,让每个人各尽其责,人尽其才,而不是大家都苟且过活,难得糊涂,才是一个国家人才辈出、在世界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终南捷径。

《大明帝局》读后感(二):帝王术

历史一旦结合了政治就很难被普通大众所理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身在高位自有一番考量与筹谋。翻开《大明帝局》这本书作者在序言中对明朝的士大夫进行了普遍性的概述,虽同为士族但与汉唐雄风相比少了份阳刚多了份阴柔;相比于唐宋手握重权的士族明士更倾向于帝王的家臣化。其实这样的士大夫与我印象中也是有些不同的,我的印象里士大夫是文采风流,手握实权,是天下杏林士子的表率,上朝可以治国平天下,下朝可以洗手著书文采风流,可与帝王争论天下大事,也能与乞丐谈论“叫花鸡”。总之在我的印象里“士”是一个很美好的词,但在作者眼中,明朝的士大夫被驯化了,失去了应有的锐气和立场。

“朱元璋”作为草根皇帝,他的皇权是依靠武力得到的,在很多士人的眼中其实这样的来的政权是非正统的,不值得效忠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朝初期得到朱元璋重用的文武权臣大部分都是跟随他打天下的班底,但从龙之功不是那么容易享的,免不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下场。开疆扩土的武将手中的兵权在皇帝看来是对自己统治的威胁,智计百出的谋士在成为权臣后排除异己也貌似出道了皇帝的底线,而在这种情况下胡惟庸的崛起成了必然,有野心,没靠山,有小聪明无大智慧,这样的人无疑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剑,指哪打哪,所有的一切都是靠着皇上得来的他唯有坚实的依靠皇帝才能存活。但这种利剑似的存在注定是不会真正的被皇帝所珍惜,等待他最后的命运只能是毁灭,虽然仅仅是利剑的作用但他知道的太多,得罪的太多,也得到了太多的权利,所以在他失去价值后作为帝王的朱元璋收回他赐给胡惟庸的一切也是理所当然的。

其实并不仅仅是明朝的太祖皇帝有这样的手段,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有许多,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范蠡和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他们都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样是随同开国皇帝打天下的功臣,也同样再后来都遭到了皇帝的忌惮,欲除之而后快。不同的是范蠡知道自己免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选择了急流勇退,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而韩信最终丧命汉宫皇室之手。

对于帝王来说能达到目的过程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不仅仅限于能人和能臣,包括至亲和女人一样是可以利用然后被丢弃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当属汉武帝和废后陈阿娇,没有陈阿娇的得宠和母家的提携别说什么千古一帝了刘彘能不能当上皇帝都是未知数,但这个曾经冠盖满京华的最终也逃不了被抛弃的命运。也许帝王想要的是留给子孙后代一个安稳的没有威胁的国家,也许他也知道手握重权的朝臣并不是全部都有不沉或叛逆之心但仍然选择防患于未然,尽量的把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希望有任何失控的情况出现,也许这就是帝王之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大明帝局》读后感(三):本书带你重新认识明朝

明朝对于大家来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并不算很久,但是相对于比较,其实已经很久远了,几百年,历史已经变迁,古人不在,对于那个朝代的了解只能靠记录在纸张上的文字来考证,而历史记录更多的是为当权者称颂赞歌的,能够真正记录历史事件的似乎并不太多,所以对于历史的解读也需要辨证的理解,也需要参考多方面的文史资料,并且结合一些具体事件来分析,这样得出的结论相对来说更为客观真实。明朝就是中国一个特殊的朝代,在这个朝代中最为特殊的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角色,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也是如此。

关于明朝的历史解读也是有着不少的作品,我们日常对于明朝的认识,应该更多的是来自于影视作品之中,除了那些歌颂明朝时代的作品之外,在清朝时期的反清复明似乎更胜一筹。那么多的仁人志士都想要反清复明说明了什么,当然其中不排除清朝作为外来民族遭到人们的抵制,但是也有一些原因是因为在当代人的思想观念中,明朝似乎是众多历史朝代中更为先进的,更为理想的社会,确实在明朝出现了很多的仁人志士,敢于直谏,科举制度似乎也让百姓感受到了公平公正。但是也有很多的作品中也是揭示了明朝的残暴,关于朱元璋斩功灭义的记录也是层出不穷,到底历史真相是怎样,也许只有当事人明白,但是通过不同的历史学者的讲述,可以让我们对于历史真相有更宽的思考深度,这是毋庸质疑的。而《大明帝局》就是一本不错的书。

《大明帝局》的作者是程万军,作者是一位资深媒体人,同时也是一位知名文史学者。作者出生于内蒙古库伦旗,作者自幼就非常喜欢历史,对于历史有着特殊的兴趣,曾经就职于北京新闻媒体,作者创作出版了多部历史文学作品,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欢。作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历史资料,整合百家之长,通过深入研究思考,融入自己的观点,形成了具有自己观点的见解,个性也是非常的鲜明,让读者过目不忘。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本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在书中作者亮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带我们领略不一样的明朝。

书中,作者主要通过上下两篇来讲述明朝皇帝设下的迷局,主要通过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说明在这场迷局之中,皇帝是怎样操纵这一场迷局。在书中作者不是平铺直叙的讲述,而是更多的采用先讲出历史的真相,通过分析的观点,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叙述的方式,更加容易被理性思考的现代人们接受。在书中作者的观点鲜明,指出了明朝的一些社会弊端和诟病。指出了那些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原因,看似是那些身居要职的官宦弄权,实则是皇帝设计的一个迷局,而这些官宦则是皇帝权奸的侩子手,始作俑者却是皇帝,这也是迷局的关键所在。由此也能反映出朱元璋行为和自身素质的契合,这位曾经要饭,作过和尚的皇帝的素质在这个迷局中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这些讲述似乎更加真实可信,更加符合朱元璋的成长历程。

《大明帝局》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历史书籍,作者是一位对于历史文学有着独到见解的历史学者,在书中作者用幽默的语言,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符合明代帝王身世特征的迷局。在书中作者的讲述通俗易懂,观点鲜明,并且带有很强的逻辑分析理论,这样的叙述方式似乎更加真实可信。

《大明帝局》读后感(四):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孔子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倡导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无论身份地位如何,人人都该依正理尽本分;孟子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规范。但西汉董仲舒将孔子“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的说法扭曲为“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并作《春秋繁露》,“贵阳而贱阴”,把君臣、父子、夫妻划分为天然具有上下尊卑之别的关系,即“三纲”;仁、义、礼、智、信则是处理这些关系的基本法则,即“五常”。后由东汉马融将“三纲”和“五常”并提连称为“三纲五常”——这个时候的封建思想家们已经把封建纲纪和处理这种纲纪的道德原则结合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伦理道德体系。到了宋朝,朱熹发展天理说,将“三纲五常”与“天理”联系在一起,主张“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至此,三纲五常之说,起于仲舒,衔于马融,竣于朱熹,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化百姓的工具。

其实,我们从《论语》《春秋》等儒家典籍中不难看出,在孔孟时期,儒家提倡的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妇相从,强调的是血缘亲属的天然人性关系,并由此架构出一套符合大家族的礼的规则,进而上升到国家和天下——其认为,如果一个人不慈爱自己的子女,那么这个人肯定不会热爱天下人;如果一个人不孝敬自己的父母,那么这个人肯定不会尊重君王礼法。但自董仲舒上书汉武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始,儒家学说便逐渐转为腐化人民思想以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手段。元朝杂剧《庞涓夜走马陵道》里有一唱段,“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多少也表明了一些当时读书人的自我定位——文韬武略,不过都是帝王家的物品。

这种文人自轻的现象到了明朝尤为严重,程万军在《大明帝局》中评价当时的士人“精明乖巧却君命是从,才华横溢却循规蹈矩,敢于死谏却宁死不反”,前者指的是靠溜须拍马的奏章祝文得宠的严嵩,此人明明权倾皇室,阻拦皇子婚后出宫立府不说,就连豫建太子之事也要置喙,偏偏他从始至终都没有丝毫野心,只安于做朝廷鹰犬,然后为世宗所厌,落了个弃尸荒野的下场;其二是以状元身份入仕的丁士美,一篇“颂圣体”的《及第谢恩表》引经据典但无半点真知灼见,也不曾留下任何可以传世的作品,从政近二十载更未有过什么被后人铭记的功绩,而就是这样一种刻在模子里的士人,竟能得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皇帝欢心,成为了明朝中后期官场的“标准”;后者则是为保朱元璋长孙[1]之皇位拒绝替造反夺嫡[2]的朱元璋四子[3]起草登基诏书而就义的方孝孺,靖难之役后,皇长孙朱允炆下落不明,至于方孝孺及其宗族,不仅本人被磔[4],还诛连八百余人,被灭十族。

死谏的勇气固然值得钦佩,只是士大夫所殉之道并非为了真理,那里没有科学,只有皇家钦定的道德,一死了之既不能换来大明王朝的丝毫提升,也未曾引发政治和社会的革新,因此与其说是殉道,不如说是殉君。而就在方孝孺为君主家事慷慨赴死时,西方的哥白尼和布鲁诺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布了日心说以及宇宙无限的观点,与政教合一的中世纪教会斗争,最终虽为科学真理牺牲,却推动了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

读书是至乐之事。越是了解宇宙浩渺,越是自觉生若微尘,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唯有阅读是人生的避难所,那些文字让我们得以隔着漫长时光握住先贤们伸出的手,聆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至于我们此时此刻经历着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不过是历史洪流中的沧海一粟罢了。

[1]朱元璋长孙: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长兄朱雄英早故,其母吕氏在朱标原配常氏死后得以扶正,故朱元璋视朱允炆为自己的嫡长孙。

[2]夺嫡:支子得以嗣位,而废嫡子,皆称夺嫡。

[3]朱元璋四子:永乐帝(燕王)朱棣。朱棣自称是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嫡子,但经历代学者考证,认为其生母不是马皇后;有野史记载碽妃是朱棣生母,并且正史之中也能找到应对此项推测的证据;另有两说朱棣生母为元妃、高丽妃。

[4]磔:古时肢解酷刑。

《大明帝局》读后感(五):大宋之后再无华夏

“局”字,上围右围将一口人环绕其中,无处躲藏,限于局中之人,受气受憋,局外之人,可远观亦可近瞧,指手之间尽是权谋士气。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是饱受争议人群,在中国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人雅士并不是一直都像如今一样备受重视。且不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残忍至极,尚且还有诸多文人寒窗苦读十余载才能窥探官场一隅。

在封建王朝时期,要说文人,必定是博览群书人士,博览群书也就意味着你很聪明,知道的很多。天子脚下,摆弄学问,插手皇家之事,下场必定凄凉。《大明帝局》这本书用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将明朝两任喜耍计谋的龙子如何摆弄棋局,将文人残害的故事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看完顿觉套路之深,无法企及。

《大明帝局》精美的书面设计,一半黄一半灰,岂不是正好表达大明王朝辉煌的历史与昏暗的社会背景相得益彰嘛。对于明朝,为何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研究这一时期,在我眼中,荒诞至极是人们好奇之源泉。作者程万军,资深媒体人士,知名文学史者,著有多部史作。“听军一席话,正史正三观”简短的语言将他的成就表达的一览无余。这本书是他在做文史主播多年汇聚的经典代表作,阅览后那句:朱家套路深,再不梦回明。观点犀利幽默风趣,实在是难得的一本好历史巨作,比起咬文嚼字,晦涩难懂的历史书籍,这本《大明帝局》就像在看电视剧,权谋交易的剧情让人思绪万千。

都说明朝的士大夫是个奇怪的群体,且看他们是如何爬的如此高,摔得又如此深的局面,原来都是帝王的旗子,只是他们深陷棋局而不自知,且看《大明帝局》如何一步步剖析帝王的棋局,窥探高高在上的天子如何耍弄心机。上篇一句:洪武废相局,末相胡惟庸之末路,让读者好奇之心顿然崛起。丞相胡惟庸是一个经典人物经常搬上荧幕,朱门小吏,一朝发迹,被朱元璋伯乐识英雄似的拉入到自己的棋局中,朱老野心十足本就忌惮与自己同打江山的兄弟们,于是利用胡惟庸这样一个人物先后扫除了自己的碍眼人物譬如杨宪,李善长,徐达,刘伯温。待到万事大吉,朱元璋的野心已达目的,胡相也无利用之地了,洪武帝翻脸,莫名其妙给他安置了一个勾结日本人的罪名,至此永诀权臣,丞相之位绝于朱元璋年间。阴谋至深,让人措手不及。

下篇,一句:永乐束阁局-开山首辅解缙之不归路。明太祖废相,人声鼎沸,士大夫气息不增反降。士人都期盼着朱棣开朝,解大才子也是一朝得势,触犯天子龙颜。从古至今,我们都深知,文人书读的多,见识也广泛,所以特别自信皇帝能够体恤自己的良苦用心,但殊不知龙颜不能触碰。管的太宽,必定是给自己埋下定时炸弹,于是请君入瓮,新仇旧账一起算。

《大明帝局》这本书何其的犀利不乏幽默,无一不是将历史与权谋事实摆放在读者面前,那句:阿猫阿狗怎成“精”,让人汗颜,的确,封建王朝下,万人都是天子的臣子,怎可跃空而上,一切都是假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