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木头人·写给孩子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木头人·写给孩子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木头人·写给孩子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是一本由韩芳著作,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木头人·写给孩子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读后感(一):美好的故事,值得反复品味

Hi,我是你的朋友,微微笑。

现在已是暮春时节,很快就要到夏天了。我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盼望着夏天的来临,然后坐在梧桐树下听奶奶摇着蒲扇讲故事。

奶奶并不识字,把口口相传的一个个故事讲给我们小孩子听。勤劳的田螺姑娘,嫉恶如仇的包青天,妙手仁春的白娘子,机智的甘罗,还有神通广大的八仙过海等许多故事。

无论是中华美德故事,智慧故事,还是民间故事都深受小孩子的欢迎。现在有机会重温木头人系列,写给孩子的故事,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我们一边静静的坐在槐树下纳凉,看那调皮的星星在眨着眼睛,跟密密层层的树叶捉迷藏,一遍听奶奶讲故事,为机智勇敢的故事主角喝彩,也在畅想遥远的未来。

现在书籍已经不像90年代那样匮乏,绘本、童书伸伸手即可摸到,可是面对浩如烟海的海量读物,如何选择小学低年级的书籍呢?起初我给孩子选择的多是国外的知名读物,一年级的儿子有了抗议: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为什么不读我们自己国家的故事呢?

我们娘俩挑来挑去,最终选择了这套木头人系列彩图注音故事书,厚度适中的纸张,舒适的排版,精美的插图,都赢得了孩子的喜爱。

儿子一拿到书,写完作业,便打开《写给孩子的中国古代智慧故事》,接着又读了《写给孩子的中国民间故事》和《写给孩子的中华美德故事》,有的故事他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后,还主动讲给我听,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这套木头人系列书,还有好几本儿子还没读完,给他时间让,他徜徉美好的故事里,感受古人的智慧。我相信孩子读完这套书后,不仅培养阅读习惯,积累部分了国学知识和历史知识,还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木头人·写给孩子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读后感(二):一套书,让孩子爱上阅读,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过节了,因为一到过节,不仅可以放假不上学,还有很多平时吃不到的好吃的。这一点啊,虽然时代在变化,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却没有变。不同的是,现在的孩子们比过去的孩子们更聪明,也更理智了,在吃着玩着的时候,会冒出更多的问题,比如刚刚过去不久的清明节,在吃青团的时候,女儿就问:为啥要过清明节?为啥清明节要放假?为什么要回老家过清明?为什么要吃青团……

不过别误会,孩子一口气问了这么多问题,并不是真的想知道那个“为什么”,而是想告诉你,她想听故事啦~

想着这是一个好机会,不仅能让孩子从什么苏菲亚公主、艾莎公主等西方公主梦中“解救”出来,还可以借机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爱上中国故事“创造”。可是给孩子讲什么故事呢?

这不就遇到了《木头人·写给孩子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这套书。这套书结合中国传统的节日、传统的美食、神话传说、民间习俗等,精选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故事,采用讲前引导+故事出发+传统链接+知识面扩展等形式,让孩子在故事中学习中华文化,在文化的熏陶中了解中国的历史及其背后的意义。

比如,阅读了《写给孩子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孩子们就知道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春节等节日的由来,也知道所谓的怪兽“年”是怎么回事,为啥要放鞭炮;原来大书法家也有犯难的时候啊……让孩子们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与了解。

读了《写给孩子的中国美食故事》,孩子就了解道:原来青团背后还藏着一个关于历史的故事呢;原来冰糖葫芦在古代中国还是一味能治病的药啊;原来很多美食的出现都是“偶遇”,如过桥米线、红烧肉等……让孩子们在“解馋”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对食物的了解,让孩子们对“吃”这件事变得更认真、更珍惜。

读了《写给孩子的中国古代民俗故事》,孩子们就会知晓了:下次春节的时候该怎么样贴福字,压岁钱为什么要压一压,为啥冬至要吃饺子……通过故事的趣味解读,让孩子们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有了知其所以然的豁然开朗,让孩子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能更投入、更专心。

……

就这样,在一个个的故事中,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培养了起来、知识量增多了、视野变更开阔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每本书的最后,都精选了一篇同龄孩子写的读后感,“我喜欢看《写给孩子的中国独代民俗故事》,因为里面的知识和故事都非常有趣。”

还有专门的读书笔记,将全书的重点词汇、好句段落等汇总在了一起,比如“美滋滋”、“气鼓鼓”、“静悄悄”这样的ABB型的词汇,正好帮女儿解决了语文老师今天出的组词作业。

而真的坚持读下来了这套书,孩子们收获的肯定比我这里说的更多更丰厚!

《木头人·写给孩子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读后感(三):写给孩子的书,不止帮到孩子,也能帮到家长回答那些“为什么”

近几年无论是教育界还是家长们都非常重视对孩子传统文化的培养。除了让孩子熟读背诵古诗词以外,还有传统文化里还有很多很多有意思的内容。比如一些古代民俗、传统美食、节气、历史传记等等,丰富多彩。

有些我们听过,但是不甚了解,当孩子问起众多的“为什么”时,也没法给孩子讲述。比如,清明为什么要吃青团?叫花鸡是叫花子发明的吗?东坡肉为什么要叫东坡肉啊?后面这道我会,就是跟苏东坡有关系哦。那苏东坡是怎么做出东坡肉的呢?这个,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不止美食上被问住了,还有很多节日的仪式,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只能说个“就是这样的”。也不太好。还好最近发现了一套好书,刚好可以解答那些我们好像知道,但是有不知道为什么的问题的。

不只是有解释,还是是由一篇篇来历故事组成的。就是《木头人·写给孩子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系列丛书。

在其中的《写给孩子的中国古代民俗故事》这一本里,关于传统节日,可以说都涉及了,包括习俗的由来、节日的说法、仪式、民俗礼仪方方面面都讲到了。虽然现在我们过节时候的气氛不是那么浓了,但是跟孩子一起了解那些有意思的故事,了解“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知识的结晶”,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尤其是其中的一本《写给孩子的中国美食故事》,封面上看着泛着光的冰糖葫芦,热气腾腾的蒸笼包子,忍不住两眼放光的小朋友,可以说代入感很强了。打开书籍,看到目录上,一个个传统美食的名字列出来,这就是一份中国餐馆的菜单呀。

马上勾起了小吃货们的食欲,个个喊着说“我要吃这个”,“我也想吃冰糖葫芦”,“佛跳墙是啥?”“水晶饼是不是很好看?”“好想尝尝啊”……

别忙慌流口水,先了解下故事,再看看美食的制作方法,学会了之后就可以全家动手制作了。

在《写给孩子的中国美食故事》中,内容有节日节气美食、民间传统美食、地方特色美食、名人与美食共四个部分。

让孩子们了解到节日和节气时令的饮食风俗,也是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人们都会在立春吃春卷,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冬至吃饺子。

答疑解惑的同时,又了解到了背后那些或有趣、或感人的、或寄予祝福的深刻寓意,把美食赋予其美味以外的文化意义。也让孩子们从那些故事中学到知识和传统美德。

在看到孩子平时喜欢吃的春卷的故事时,孩子们感叹,以前的人读书都好勤奋努力,而一个小小的点心寄托了人们那么多的心思,真是好神奇。

废寝忘食勤于读书的陈皓,爱惜丈夫又心灵手巧的妻子阿玉,研制出了用米皮来包上各种肉和菜,油炸后极其美味的春卷。陈皓直夸好吃,又能当饭又能当菜,吃起来也方便,节省时间。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大他们夫妻的感情之深,也能看到普通小吃被广泛流传的欣慰。

在《写给孩子的中华节气故事》中,不但可以学到时间流转,节气变换,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也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了解到那些可以感受到的美好,那些仪式感满满的活动。也让孩子们明白,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该做的事情。

每个节气后面不但附有一个故事,还有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

《木头人·写给孩子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系列丛书除了上面提到的三本,还有汉字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八本,都是跟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

这套书是小学阶段推荐阅读的书籍,尤其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阅读。生动有趣的插图,贴心的注音,着重用不同颜色标出的成语和重点词语,也是调动孩子阅读乐趣的用心之处。

每本书后面还附有一篇读后感和读书笔记,总结了全书的重点内容,还有“小学生必读书目”推荐,促进孩子多读书。

这套书除了对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很有帮助,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之外,也可以开阔孩子视野,更加热爱生活,对于其中故事的提问和回顾,也是在提醒孩子,在阅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多去体会和思考,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态度和道理。

《木头人·写给孩子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读后感(四):《木头人·写给孩子的民间传统故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条件,父母也没有让我读书的意识,所以这些中国传统儿童文化读物以前都没有看过。有一些神话故事,不是从电视机里看到,就是从别人家小朋友手里的课外书看到。长大以后就再也没有看过这种儿童读物了。

这次有幸得到这套书,让我很是过瘾,三两天的时间就把这些书全部看完了,并且真的真的有很多很多儿童们都知道,而我这个成年人不知道的故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我小时候没有被书香晕染,但我要给我两岁的儿子做个好榜样,从小就让他爱上阅读,有时候在睡觉之前,我会给他讲这里面的故事,安抚他进入甜甜的梦乡。

《写给孩子的汉字故事》古往今来,汉字的演变也很有意思,从以前的甲骨文到繁体字,再到现在的简写字,无一例不是渗透出了古人的智慧,每一个字都有它成形的意义。

书中第一个故事是“以日对迷”,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本以为太阳。

有一次王安石和他的好朋友王吉甫在一起对诗,王安石给王吉甫出了一条字谜“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问王吉甫答案 。

王吉甫是一位文学功底深厚的学者,他略加思索了一下就知道谜底。但是他并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同样给王安石出了一条字谜,去解开他的谜底 :“东海有条鱼去头也去尾,去掉脊梁骨,便是你的谜 ”。

很有意思,王吉甫不但猜出了王安石的谜底,还给他出了同样答案的字谜 。王安石听了之后,两人哈哈大笑,这可能是现代人所说的灵魂碰撞 ,我想这也是古人的智慧。

“画时圆 ”是因为在画太阳的时候是圆的;“写时方 ”是在写“日”字时,是方的 ;“冬时短夏时长 ”是因为冬天太阳照射的时间短,而夏天照射的时间长。

咱们在看王吉甫的之谜,“东海有条鱼,无头也无尾,去掉脊梁骨 ”鱼字去头去尾就是田字,田字去掉中间的脊梁骨,不就是日子吗 ?

真的很有意思。除此之外,这套书里面还有很多汉字的小故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的话故事”“中国古代民俗故事 ”“中华节气故事 ”“中国美食故事 ”一套书十多本,几乎容纳了中国文学儿童读物的所有精华。

小时候,虽然父母没有意识给我买课外书籍,但也给我讲了一些流传民间的小故事,到现在为止几乎忘了差不多了,但有一个我记得很清楚。

“小白鸡儿,皮儿薄,杀俺不胜杀只鹅;

鹅说:伸伸脖子长,杀俺不胜杀只羊;

羊说:四只毛蹄往前走,杀俺不胜杀只狗;

狗说:看门看的嗓子哑,杀俺不胜杀匹马;

马说:备上鞍子有人骑;杀俺不胜杀头驴

驴说:每天能磨三斗谷;杀俺不如杀头猪;

猪说:每天吃哪三瓢阿水三瓢糠,拿着钢刀见阎王;”

妈妈当时在给我讲这个童谣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些家畜的作用,每一个动物的存在都在他本身的价值。猪生来就是被人食用的,马生来就是被人骑的,而狗生来就是给人看门的。

在妈妈还没有给我讲这些时,懵懂无知的我根本不知道家里养这些动物有什么用。妈妈给我讲的这些童谣,从此改变了我对动物的认知。

《王牌对王牌》有一期邀请的是《欢天喜地七仙女》里面的主演。五公主扮演者杨蕊已经嫁为人妇,每天相夫教子。有一天儿子对她说“妈妈,等我长大了,要像你一样,什么都不用做。”

杨蕊听了,扎心不已,自己的儿子竟然觉得什么都不做就是人们正常的生活,什么都不做就是人们最好的状态,他竟然还向往这样的生活。

小孩是天真的,他们没有错。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没有错。但是自己的日常行为随时都在影响着孩子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杨蕊意识到自己该做出改变了。

我相信,很多妈妈听到这句话时,都很扎心。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健康成长,她们选择陪孩子伴读,料理家务,最后在孩子看来是什么都不用做,很轻松,并且孩子也想过那样的生活。父母该有怎样的付出,才能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人生状态?

这就是对孩子的影响,孩子的思想意识偏离了,但是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把健康的思想意识拉回来。

有一次我开始上班去,儿子舍不得我走,见我开始动身的那一刻,他边嗷嗷大哭,但是我不得不走,便给他说:“妈妈要去上班,晚上回来再抱你,给妈妈再见。”他心里知道我是一定要走的,但还是想用大哭试图讲我挽回。

当我又对他说:“给妈妈飞一个。在家乖乖的哦。”这时他心里清楚我不会留下,大哭的同时给了我一个飞吻。而我狠心地离开了。

看到这一幕,我又心疼又无奈。我相信在他的意识里,工作就是人生变态。只是他不愿意离开妈妈。

当我看书写字时,他拍我旁边的话,我会给他准备其他的笔和本子,我儿子会在一旁学着我的样子写写画画。虽然有时候他会过来抢夺我的笔和书,但我知道,他只是想成为我的样子。

当你喜欢读书,并且时常与孩子一起阅读,孩子会渐渐爱上读书,他的潜意识里就觉得读书是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很吃力的逼迫自己阅读。

微信读书群里有个导师分享了一个日常。她说她在接自己还在上小学4年级的儿子时,经常有父母说自己孩子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读书,学习不好。孩子是照着父母的样子成长的,自己平时不喜欢看书,孩子怎么能喜欢看书学习呢?

我觉得她说的话很有道理,恐怕年级尚小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读书有何用,在家上父母平时没有多做引导,就更喜欢贪玩了。

《木头人·写给孩子的中国传统节日》这套书很适合与孩子一起阅读。不但增长孩子对中国文化意识,也增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并且还可以给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让我们行动起来,余生不辜负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寸时光。

《木头人·写给孩子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读后感(五):因为这套书,我的吃货女儿把学霸碾压了

1、一个小吃货的自我修养

我家大宝是个小吃货,喜欢各种美食。学习的辛苦,生活中的不快,没有什么是一顿好吃的不能解决的。

和朋友聚餐,聊到清明小长假,朋友的女儿说,阿姨,我们去了丹东,鸭绿江碧波万顷,断桥饱含沧桑,虎山雄浑逶迤,是个旅游的好地方,推荐你们去。

不愧是小学霸,闲聊都能出口成章。

我刚要搭话,大宝一边嚼着满嘴的烤鸭,一边呜噜呜噜地说,丹东我去过,安东老街有很多好吃的,酸汤子、黄蚬子,太美味了。

我也算得上是佛系妈妈,可是孩子这样一比较,脸面实在挂不住。

我低声嗔道,你就知道吃。大宝咽下烤鸭,吐吐舌头,吃怎么了,民以食为天吗。

最后一道菜,饭店送了青团做甜点。大宝说,你们知道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吗?

这下可把大家问住了,青团都吃过,却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大宝清清嗓子,这和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有关。

一年清明节,李秀成战败,逃到水田里。一个农夫想办法给他送吃的,把艾草汁揉进糯米粉,做成青团,用草盖着,躲过了清军的盘查。

后来,李秀成为了感谢农夫,让太平军都学会做青团,太平军打到哪,吃青团的习俗就流传到哪,所以,吃青团是江南的习俗。

夸赞声四起,大宝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吃里面有很多学问呢,推荐你们看《写给孩子的中国美食故事》。

书是五年前买的,那时大宝刚6岁,没想到里面的故事现在她还记得。难怪大宝的语文老师说,阅读就像种树,十年前播种,十年后成荫。

朋友的女儿一下来了兴趣,缠着大宝问这问那,大宝也不藏拙,有问必答。说心里话,这真是一套浸润身心的好书。

这套写给孩子的成长阅读经典,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汉字故事、美食故事、史记故事、中国古代寓言、中国古代智慧等,共十一本,是教育部统编教材推荐阅读书目,适合5-8岁的孩子阅读。

用精美的设计向孩子招手

封面是故事绘图,有很强的画面感,吸引孩子的目光。

翻开扉页,不是目录,而是情节预览。图片几乎占据整个版面,景物远近相宜,人物栩栩如生,表情惟妙惟肖,用大宝的话说,光看图,就想知道发生了什么。

内容采用大字拼音标注,插图占到三分之一,幼儿园的孩子可以做亲子阅读、指读认字,小学低年级可以自己阅读,是一套很好的桥梁书。

书籍提供音频,主讲人的声音悦耳动听,语气语调和停顿都恰到好处,对于孩子理解内容,学习语意、语用很有帮助,还能锻炼听觉注意力。

书籍用纸考究,色彩柔和丰富,有利于保护孩子的眼睛。这么细心,编辑也是孩子妈妈没错了。

字里行间讲方法,培养自主阅读习惯

著名幼教专家周育如教授说,亲子阅读的目的不是给孩子讲了多少个故事,而是一步一步把阅读能力传授给他们,最终实现孩子自主阅读。

小学低年级,孩子的阅读能力逐渐进入文字期,是自主阅读习惯养成的黄金期。

自主阅读,一般包括背景了解、通读、精读、思想提炼、素材积累、写作输出六个环节,这套书,在各环节都实现了很好的契合。

读前引导,帮助孩子直观了解整本书的内容,无形中建立读书目标,快速融入故事情节。

成语和优美词汇使用彩色加粗字体,并在页脚做注释,既能保持阅读节奏,又有助于词汇量的积累。

知识链接,从故事出发,延展知识面,让孩子在学习文化的同时,了解文化背后的故事。

智慧问号,针对章节重点设置问题,引导孩子回顾内容,深入思考,进行探究性学习。

读后感,抓住重点情节,帮助孩子深入理解内容,提升写作能力。

读书笔记,回顾文本重点,帮助孩子积累知识点,拓展素材库。

品格培养,润物无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善良,这些优秀品质,在一个个故事中生动呈现,对孩子的品格修养、价值观形成起着积极的浸润与引导作用。

出身贫寒,替人放牛仍不忘学习的大画家、诗人王冕

久病床前的孝子,为母亲尝药的汉文帝刘恒

尊师重道,程门立雪的杨时

重信守诺,千里送鹅毛的缅伯高

守民族大义,牧羊19年也不向匈奴投降的苏武

将知识变为常识,为高考打基础

去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以管鲍之交为背景命题,占比60分。

因为这套书中的《史记故事》,大宝一年级时就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管鲍之交、齐桓公用人不疑感受颇深。现在,她上六年级,已经开始阅读《史记》无删减全本了。

再来看一道高考文综题

《史记故事》中的《商汤灭夏》

本套书的部分目录,很多是历史考点。

高考语文卷、文综卷,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是重头戏,语文卷中,古代诗文一项就占到30多分。

孩子从小阅读传统经典,知识就会在心中生根发芽,变成常识。十年后备战高考,这些知识点不用再死记硬背,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别的科目。

人们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学习,听说读写,绝非一时一日之功。读书是最重要的基础,早一天培养,早一日触达。

写给孩子的成长阅读经典,依据新课标,忠于原著,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家国天下的大道理。

这套书累计发行了300万册,请相信300万妈妈的选择,让孩子们在它的陪伴下快乐阅读,健康成长。

我是@又见小寒,一个陪娃写作业不生气的妈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