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希望之书的读后感大全

希望之书的读后感大全

《希望之书》是一本由[英] 珍·古道尔(Jane Goodall) / [美] 道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022-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望之书》读后感(一):希望总与行动相伴

本书的绝对主人公是珍·古道尔(Jane Goodall)(1934—)博士,她是英国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世界一流的黑猩猩研究权威,国际知名动物保育人士和环境保护人士,同时也是著名科普作家。对于这样一位高龄、健在,并且在一个曾经未知且充满挑战的领域里成为权威的女性,我是非常好奇的:在她的漫长人生中,面对生活和未知的研究领域,她经历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又是如何应对的;而作为社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她又是怎么看待飞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这本书通过解释希望的含义、希望的理由、呼吁成为希望的使者共三部分,带领读者了解珍对这个世界和生活的感悟。

这样一位通透的老人,观察生活的眼光是非常犀利的。当作者迫切的想知道“希望是什么”,珍给出的回答言简意赅且用了简单的示例来解释,那就是“希望总与行动相伴”。珍说到“希望是一个能让我们在逆境中前行的东西。它代表我们的愿望—想要什么事情发生的愿望,但也要求我们做好为之努力的准备……比如说希望我们合作的这本书能成为好书。如果我们不下真功夫,它就不会成为一本好书。”

珍成为自然学家是有一些玄学意味,但也是“希望总与行动相伴”的一个实例。她18岁毕业时没钱上大学,为了找工作学习了秘书课程,恰逢她的同窗好友邀请她参观农场,她有机会认识古人类学家利基博士,并因为自学的非洲动物相关知识,成为接替利基博士秘书工作的人,进入自己奋斗终生的领域。她母亲的叮嘱成为她人生的基石:“如果你要做一件事,那就把它做好。总有些事是你不想做、想赶紧跨过去的,但如果你总得去做,那就拿出你最大的本事。”这位伟大的母亲陪伴珍进入了丛林,在她因研究进展缓慢而失落事,她都会告诉珍:“学到的东西其实比你意识到的更多。”

除了母女情让我印象深刻,珍勇于探索的人生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影响着珍,同时也被珍影响的人。珍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促使珍对心理学、天赋因素、创伤影响、教育对人口影响、园艺对孩童的塑造等多方面的关注和研究,珍无形中既提升了自己又帮助了别人。

这本书最大的幸运是有机会采访到这位杰出的女性,而她具有非常好的表达和思辨能力;最大的问题是整本书的表达方式,作者想通过这种类似于纪录片类的叙事方式来进行讲述,反而把交谈中可能提取出来的重点弱化了,对比《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这样简明扼要的对话模式,读者可能更快的注意到其中要点。

总的来说,想了解珍古道尔这位杰出女性,本书值得一读。

《希望之书》读后感(二):敬希望,敬未来

近几年来,身处疾病风暴中的我们,难免感到迷惘无措,进而怀疑一切存在的意义,甚至对未来失望透顶。那么如何调整好心态并积极行动起来呢?珍·古道尔作为公认的希望的象征,基于当下情况所合著的这本书正好能够为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

其实,珍·古道尔的科研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她坦言道,“失望和绝望是家常便饭”,但她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深陷负面情绪之中,对自己的悲惨境遇长吁短叹,在无助和痛苦里裹足不前。相反,她越挫越勇,不屈不挠,一步一步跨过前行路上的难关,勇攀高峰。所以,她的分享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扎根现实的有力经验,更加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这段深情的寄语让我想到吴念真也曾说过,“我们只不过希望我们的孩子,到了我们现在这样的年龄时,能面对他们的小孩,在他们面前自信地写下在此刻你绝不敢轻易动笔的四个字:相信未来。”我想,只有所有人都团结地行动起来,希望才会是可以延续下去的,未来才会是值得期待的。

《点燃希望》里抛出的这个尖锐的议题在《希望之书》中得到了解答:

如果说《点燃希望》对于希望是宏观勾勒,那么《希望之书》无疑是经历了岁月积淀后的具体指导。这两本书都有强调珍·古道尔关于“希望”的所思所想,读着读着就会情不自禁将两者进行对比阅读。不难发现,《点燃希望》侧重于详细叙述珍·古道尔的人生经历,借此来引出希望的重要性,鼓舞人们对未来怀揣希望。希望一经点燃,接下来该思考并讨论的就是如何让希望之火燃烧得更猛烈更炽热。所以《希望之书》开门见山,直接强调希望之必要性的同时,穿插珍·古道尔的现实案例叙述来增强说服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各种方法,鼓励人们行动起来,涓涓细流,汇成大海。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珍·古道尔正在朝我招手,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为了人类与自然更加美好的明天,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与志同道合之人一同向着满怀希望的未来,进行一场伟大的冒险!

《希望之书》读后感(三):当下急需的《希望之书》:在亲近大自然中得到平静和救赎

这几年世界不太平,战火四起,疫情肆虐。太需要补充能量,下意识找寻希望。遇见这本《希望之书》像是天意,对于一个大自然的狂热爱好者而言,没有什么比发生在自然的经历更能够说服我了。幸福的第一个门槛是平静。这本书让我跟随科学家游历了一次非洲原始森林,了解大自然,了解自己,增添了希望。

先被内容吸引,才回头看了作者简介。

全书是一场跨越两年的采访稿整理,读起来像在旁听两个朋友聊天。采访就发生在新冠疫情期间,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的很多案例,有的发生在异国他乡,有的发生在中国,亲切感扑面而来。

受访对象是世界著名灵长类动物学家珍·古道尔女士。古道尔博士是自然保护全球觉醒时代的先驱人物之一,她在非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黑猩猩野外研究工作。

她并没有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学术成就,将视野局限在灵长类物种的保护研究领域之内。而是,看到了保护重要的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必须同时促进人类自身问题的解决。通过对人的改变,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上,是受访者的工作初衷。

那么,我们如何在忧患中保持希望?这是三年来,我们很多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采访中古道尔女士给了我们答案:拥有希望的四个理由是——不可思议的人类智识、自然的韧性、青年的力量和人类的不屈精神。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抽象,但真正读起来,就会发现,完全不是这样。内容非常生动,古道尔博士自身经历丰富多彩,所有感悟都来源于真实经历:发生在非洲原始森林里的故事,与非洲野生黑猩猩从陌生对立到似乎心有灵犀的故事……

其中,夹杂了很多关于心理学相关例子和自然科普知识。

比如:西方学界一直认为只有人类能够制造工具,她却发现并非如此——黑猩猩会将树枝的叶子捋得干干净净,用它来钓白蚁。

当下,这个世界似乎前所未有地需要希望。希望是真实的吗?

你从森林中得到了什么?——它让我感受到一种平静和永恒,提醒我生死轮回是必经之路……

这几句对话深得我意——找到共鸣。人们为什么执着于养花种草呢?本质上也是在模拟创造一个小的森林环境,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平静和滋养。

“生存和繁荣是生命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即使我们人类不在了,自然自己也能应对好我们造成的破坏……”读到这里时,一直揪着的心,放松了许多。

在此处,她列举了适合干旱盐碱地的先锋树种木麻黄在修复生态中被广泛利用的故事,讲述了在911恐怖袭击过后一棵幸存大树的故事,讲述了三种在灭绝边缘的生物的得到救赎的故事:欧洲黑色知更鸟被其他鸟代孵,圈养繁殖弯角剑羚。

博士还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弯角剑羚依靠富含水分的植物生存,其中有一种多汁的苦瓜。它们每一个瓜都只咬一口,每次都厌恶地摇摇头,然后换一个瓜继续咬——大概希望下一个不会那么苦,但从来没有找到过!

为了救赎动物,先要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科学家在全球发起了“根与芽”项目,呼吁保护生态环境,培养青年人投身公益活动,活动启迪了很多人,也改变了很多人的遭遇。

特别是在非洲落后的原始部落,活动培训成员生存技能包括种植有机蔬菜、美发、烹饪和养鸡等,这些谋生技能成功替代了非法猎取丛林肉的生活方式。因此,让更多的野生动物幸免于难。

很多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宇宙背后存在着“智能”。很多人愿意称自己为不可知论者。

随着阅历的增长,知道的越多,反而越发现自己的无知,甚至不断推翻以前的认知。所以,人们容易在探索的途中感到迷茫。

怎样织一张希望的网?对于未来,对于自我,对于当下发生的一切?

这本《希望之书》读完,将平和替代了烦躁不安,将信心覆盖了彷徨无助。一个问题对应一个答案,我们只需要用心去找出答案即可。

意外收获——跟着黑猩猩学到点育儿方法:体罚是错误的,当幼年猩猩犯错或者暴躁时,黑猩猩母亲会通过搔痒或者梳理毛发来分散幼崽的注意力。

学到了吗?

在这个严寒冬季,得到希望之书,积攒一些希望在心里,奔赴春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