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哲学讲话》读后感精选

《哲学讲话》读后感精选

《哲学讲话》是一本由艾思奇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讲话》精选点评:

●1、打四星是史料的缘故,这是艾思奇那本著名的《大众哲学》的前身,众所周知大量民国时期的作品在49年后作者主动修改,一些早期前身版本就成了有趣的考察对象。2、这本书虽然总体上看和中学马哲课本差不多,但通篇未提马克思三个字,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马哲是哲学的终结,也就是哲学本身,同时在30年代的国统区提了马克思就没法出版。3、尽管此书哲学意义不大,但在当时确属最早的面向大众、面向劳工阶级、面向青年的通俗读物,不是“引进思想”的入门学术,也不是旨在获得商业利益的通俗运作,目的就是将其简化(或曰庸俗化?)来赢得读者的拥护,事实证明的确有效,在当时版次和印刷次数都非常多。4、那这本书与今天的种种时事相对照,甚为讽刺。

●北京出版社的经典丛书——“大家小书”系列之一,出自国内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艾思奇先生。这本小书,有一个更知名的名称,即“大众哲学”,而这个版本,采用的是本书最初发表时的书名和内容,非常珍贵。在本书当中,艾思奇先生从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出发,用大白话,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娓娓道来,既富有趣味,又传递真知,实在难能可贵。时至今日,距离本书初版已有八十多年,而本书仍然是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普作品当中,最经典的几本之一。

●推荐大学以前的学生看,读过别的哲学的这本实在太浅了。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南腾冲人,蒙古族。这本书,首先是杂志文章的合集,也就是采取专栏的方式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读物。从杂志专栏的角度,才能理解为何要采取着这样的写作方式。毕竟,杂志不是学刊,更不是专著,这就需要我们看到,1934年底,艾思奇在《读书杂志》上开始连载《哲学讲话》,而二十四篇哲学讲话试图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方式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包括了四个部分,第一总论、第二本体论,第三认识论,最后方法论,四部分合为一体。在第二部分本体论中着重阐释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三部分认识论,则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强调了认识的来源,最后一部分方法论,其实是实践论,也就是用唯物主义来改造世界。这些现在看起来无甚高论,但是也恰恰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没什么收获。

《哲学讲话》读后感(一):困惑

小时候觉得考试帮助抄袭是错的,大学后发现抄袭成了一种班级团结的表现。上学的时候禁止早恋,毕业后大家都羡慕从学生时代走到现在的长久爱情。从小被教育远离毒品,长大后认识的外国朋友把偶尔的迷幻剂当做生活体验。网上有段时间很流行一句话:“人类世界没有对错,只有价值观不同。”如果没有对错,一切都是相对的,那么真理存在吗?

看了《哲学讲话》这本书后,困惑似乎找到了点解释。作者认为对错是相对的属于实用主义哲学,是狡猾诡辩的,而真理有着相对的形式,真理是抽象的、概括的,会不断发展、充实、深化,是绝对的存在。可是在真理发展过程中那些曾经是公认的真理、后来被推翻的理论不是错误的吗?书里说我们现在掌握的真理是不完全的,形式是相对的,但同时,因为它与客观一致,虽然不完全,也是绝对真理的一部分。明天的进步不能将今天的真理推翻。看到这里,我更困惑了。它与过去的客观一致,所以它就是真理吗?如果用实用主义的相对说法我更能接受。

书里说绝对真理是永远不变的,如果我们可以完全把握绝对真理,那么我们的认识就完结了,永远不再进步了。这个说法让我感觉太模棱两可了,像在追求一个永远触摸不到的梦。

总之,这本书作为马哲科普是不错的,但是无法解释我的困惑,还是要找西哲对比着思考。

《哲学讲话》读后感(二):用通俗的讲述来告诉你什么是哲学

关于“哲学”这东西,之前虽然我已经看了不少有关于它的书籍,但是对于哲学这个东西还是感觉很模糊的,总是觉得还是无法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清楚。如果说从前对于哲学的认知是“它不认识我,我不认识它。”,那么现在对于它的感觉就是“明明知道他,却又无法来形容他。”

新近又收的“大家小书”系列图书一本,名为《哲学讲话》。拆开翻读几页之后,很有想一拍大腿的感觉。之前弄不清楚的东西,这本书的作者艾思奇先生在开篇用几页就讲得清清楚楚。想想之前真的是走了不少弯路,此书才应该被称为是真正的通俗哲学启蒙书籍。

哲学是什么?

临到同一件事之前各人的感想却不会相同。,而这各种感想就代表着各种哲学。哲学使人们对于世界的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哲学上的认识和态度,是最普遍,最一般的。哲学研究是一般的法则。普通人的哲学思想是自然发生的。而自然发生的哲学思想有什么害处呢?我们不能够完全顺从自然发生的思想去做事,要有意识的去获取正确的哲学。能够真正解决人类生活上、事实上的问题,这便是哲学的主要任务。

上段内容是该书的作者在他所做的“哲学的真面目——哲学是什么”这一篇中所列的小节内容。我不过是略加几个字将其串联了起来。字数不多的一段话将哲学是什么讲述的清清楚楚,可见作者对于哲学知识的理解与感悟是多么的深刻。

紧接着作者又将在后面的篇章中针对一些哲学中常见的问题做出了讲解与诠释。所采用的方式均是采用了通俗易懂的事例来进行比喻。虽说其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专业性的术语,但是相对于纯哲学的读物,此书已经算得上是十分的接地气了。

哲学本就来源于人生中的感悟,既是有感而发的内容,就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才对。但是没有哲学基础的人往往不能够正确的去学习并理解哲学。而艾思奇先生的《哲学讲话》一书,无疑是将哲学内容变的通俗化、易懂化了。这就使得大众能够更好的去了解哲学。

哲学其实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关键在于你如何去讲述并解读它。

《哲学讲话》读后感(三):哲学的魅力长盛不衰——读《哲学讲话》

文/岸晓风

记得上中学时学过一篇鲁迅先生的著名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当时对于这篇文章,可以算是似懂非懂,觉得很睿智、很简练,但是到底好在哪里?精妙在哪里?并不是很清楚。

后来才知道鲁迅先生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此文写于1924年10月28日,正是雷峰塔倒掉的一个月后。作者写作此文时,上距辛亥革命13年,下距五四运动则仅5年。1924年冬,正是北洋军阀政府加强其反动统治,而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革命斗争也日趋高涨的时候,鲁迅恰于此时发表此文,大题小做,借题发挥,其意义是远远超过了批判封建礼教的范围的。

好了。对于雷峰塔,从文学的意义来说,我们是的确希望它倒掉的。但是,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如果我是一个杭州市民、一个文化爱好者,我又是不希望它倒掉的,那是标准的文物,历史的承载,倒掉多可惜。

但是问题还么有完。雷峰塔到底是如何倒掉的呢?以前我们往往忽略了这方面的探究。艾思奇先生的《哲学讲话》里告诉了我们答案。简而言之,那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典型“案例”。原来,因为雷峰塔是古塔,迷信的群众以为里面一定有什么神灵,把它的砖块偷回家里,希望可以消灾降福。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雷峰塔的砖便一块一块地被人搬走,而它的基础也一天比一天地不牢固了,终于倒塌了下来。

我想,关于没有什么比这更说明“量变引起质变”这方面的哲学原理了。而且是非常通俗地、自然地“放”进了读者的脑子里。当然,这只是《哲学讲话》这本书里的一个章节。整本书对于本体论(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都有全面的论述,《哲学讲话》里的相当内容曾经是上个世纪30年代最著名的一本哲学书《大众哲学》的内容。那是一本惊动了毛泽东主席的书,说它是“通俗的而又有价值的”优秀读物。作者艾思奇当时只有二十多岁,后来到延安后,毛主席高兴地向身边的同志说:“那个搞大众哲学的艾思奇来了”。

从这方面来说,《哲学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并且是用一种通俗的、让大众喜闻乐见的讲述形式,这对于我们当前的思想教育工作来说,尤其值得借鉴、体会。

《哲学讲话》读后感(四):世易时移,反被“通俗”困

读“大家小书”这个系列以来,第一次不推荐的书。

据说毛主席还曾经向党中央领导同志推荐《大众哲学》,那个时候,没有再版修订的《哲学讲话》还叫《大众哲学》。他说,这是一本年轻人写的哲学书,是通俗的书,写得很好。

绝非唱反调,和刻意与经典杠精。

所为原因不过一:时间!

世易时移,毛主席当年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它好在写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写了群众中存在的问题。老革命都知道思想阵线的建立要从三观开始,而三观,不正是哲学吗?到今天为止,我们不也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嘛,武装前,你得让群众们都得懂啊。那年岁,搞革命的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普及一个正确三观的大众哲学当然是重中之重了。

然而,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到了21世纪20年代,当年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了作古。它的读者群有了层次,被推荐是因为“大众”与“通俗”,如今不推荐的原因也在此。

如果你已经25岁以上,读过不止一本哲学书,那么这本书并不适合你。

这本书适合大学前的学生阅读,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重新看了一遍高中的哲学课本。正好同时在读一本书叫《当下的力量》,不禁哑然失笑,里面的内容时时出现矛盾和碰撞。“正确”的哲学告诉我们不要过于主观地看待这个客观的世界,而灵修的三观告诉我们,感受你自己,你的身体才是宇宙的中心;前者告诉我们世界是可知的,人是可以知道一切的,后者告诉我们,你不要知道一切,也不用去知道一切,因为你会被你的经验和思维奴役和控制;前者说世界无神,后者说将你的一切交给神。

所以,你该怎么办呢?

如果自己没有点判断能力能将自己囫囵读的书里面的内容甄别有所选择的吸收的话,你会陷入“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怪圈中去,以前有那么段时间人不是还信宗教呢吗?作者不正是陷入一个悖论中,到底什么是正确?以前说的“正确”经过了一百多年,人的认知既然是发展的,你怎么能说当前当刻就是“正确”呢?书中对于胡适先生的批评过于绝对,当然我并无批评之意,因为那也是一种实用主义的例证,这种实用主义是有时代性的,曾几何时,胡适先生就是被批判的对象,我完全不怀疑作者的诚意。

一是太通俗不适合读有些深度书的读者,另一个就是通俗张掺杂的由于时代所限的一些瑕疵,不过倒是刚学哲学的学生的一本很好的课外读物,瑕不掩瑜,我们永远不能苛求学者写出一本完美无缺永远不会受时间影响的作品。

是为记。

《哲学讲话》读后感(五):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许许多多先进的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李达、艾思奇、毛泽东等人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而这其中艾思奇尤其具有代表性。艾思奇是中国著名的理性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他的哲学学术生涯和革命生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一生刻苦学习,勤奋写作,立场坚定,忠于祖国和人民,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勇战斗,为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理性主义哲学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人们称他为"人民的哲学家"。

哲学从诞生以来,在大众的眼里就是一种深奥、玄乎的东西。欧洲古典哲学尤其如此,在人民大众看来,它只是哲学家们舞文弄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打破了这种哲学家们对哲学的霸占局面,哲学开始以一种新的形态呈现在大众面前。马克思深切地认识到,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在想方设法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特征,把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视作实践的主体,成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和压迫的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以来,一开始是不易为大众所接受的。因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它自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之间是不能很容易地直接联系起来的。

人民大众由于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是不太能理解和接受的。当时的哲学家们惯于在哲学的讲堂内宣传哲学,而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地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艾思奇看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黑暗的中国社会中苦闷彷徨的人民大众尤其是青年朋友的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中国前途的深切担忧。

他凭借自己在《申报》和《读书生活》杂志期间的工作经历,熟悉和掌握了大众的这种文化需求和求知特点。他深切地认识到了,要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思想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指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引人民群众的斗争,就必须把高深、难懂的哲学思想以一种通俗、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艾思奇把在《申报》为纪念史量才同志所创建的职业学校中的讲稿整理成《哲学讲话》,分二十四期连载在《读书生活》杂志上。在后来整理出版的过程中,第四版时更名为《大众哲学》。

虽然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多多少少都有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都还是处于一个十分朦胧的状态当中,对马哲有很多的疑惑和迷茫,但是通过艾思奇这样一位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的人去作为学习的榜样,会给我带来很多的启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