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随遇而安读后感精选

随遇而安读后感精选

《随遇而安》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遇而安》精选点评:

●娓娓道来,宛若一股清流。

●他的笔下没有连篇累牍的引经据典,也没有滔滔不绝地堆砌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对经历过的事情的细细描述和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般平和而朴实,温暖而熨帖。

●文笔很好,书装帧不行,大片空白而且还是硬皮又重而且还翻不开 随遇而安,苦事当做乐事,苦中作乐罢了

●汪曾祺的散文不用多说,问就是好看!

●我生的不是梅毒!我从没有。。。

●10.17-11.7在工地和书店往返间读完,在泥泞中才感受到了什么叫清泉,像给灵魂喝了杯清水,像现在的人们因为城市的压力枯燥去乡下,林间舒畅身心,何必呢,拿本汪老的书读一读就能达到目的,汪老的文干净而传神,淡泊通透,如话家常无不透露着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体察与含情脉脉的打量。

●想看

●A 乐而忘忧,旷达生活,随遇而安,人生慢行!

《随遇而安》读后感(一):心静天地宽,随遇而安

生活,最难的,无非八个字: 顺其自然, 随遇而安。——韩梅梅

心静天地宽 ,随遇而安,一切随缘,是最豁达而明智的人生态度。在《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窗外云卷云舒”。每每想到这两句话,都会觉得心里的烦躁被洗涤一空。世事总有不如人意处,坦然面对悲喜和无常,时时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遇人别纠缠,遇事别强求,委屈自己,不如随遇而安。

巜随遇而安》是汪曾祺的短篇散文,分世间有情、山河故人、人间少俗虑、在西南联大和活着多好呀五个篇章,共收录了33篇极具代表性的散文,如巜随遇而安》、巜多年父子成兄弟》、巜看画》、《自报家门》等。而“随遇而安”是本书的精髓,写尽了汪老坎坷而又平淡的传奇一生,年龄跨度大,从年少时的求学,到青年时的工作经历,到年老时的怡然自得生活。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汪老的“淡雅”气质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经历过曲折岁月的汪老,用笔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随遇而安、恬淡安闲的美好世界。通过这些文字,去探寻人性中至真至善的一面,用温情和纯净来洗涤这尘世的苦闷、忧郁和惶惑,自在而活。

汪曾祺出生书香世家,身受许多传统文化的薰陶。祖父是清潮末科的“拔贡”,精通八股文,教其写过初步的八股文。父亲多才多艺,金石书画皆通,言传身教其对字画的审美意识和唱戏的爱好。二伯母(二妈)精通诗词,教其念诗词和讲解文学故事。师从沈从文,让其对文学形成比较稳定的兴趣和贴到人物来写的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小时侯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细心的观察各种店铺、手艺人的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后来泡在大学图书馆里,从兴趣出发,随心所欲,乱七八糟地看一些书,更是奠定了其成为一个作家。

“随遇而安”就是”顺其自然”、“知足常乐”、“活在当下”和“怡淡安宁”。一个人只有拥有了随遇而安的智慧和能力,才能真正的内心强大。用随和淡然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随遇而安》读后感(二):《心态决定幸福》

初读这本书就被书中的内容所深深吸引了,全文更像是汪老的自传。他的生平经历,所上过的学堂,家中的模样,童年趣事,各个年级的老师等等,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文风幽默轻松,让我们仿佛随着汪老的脚步,也回到了他的那个时代,读来画面感极强,而且从中受益匪浅!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他是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师从沈从文,是个念旧又感性,淡薄名利的人。

汪老的处世态度字里行间都透着怡然自乐,时期他被划为右派,虽然背井离乡可他苦中作乐,生活依然是快乐、轻松的模样,如此心态实在令人佩服! 老师的喜爱,父亲的随性让汪老有个愉快又收获颇丰的童年,看着汪老小时候那些趣事不禁让人心生艳羡,我们的孩子现在每天都是学校再学习,像那种放风筝、做手工的时间真是一种奢望,而那里面所包含的中国传下来的手工艺品也随着时间渐渐被埋在了历史长河中,想起来只留一声叹息。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汪老的生活态度:不抱怨、不消极,正视生活所带给我们的一切苦难。但说是“迎难而上”,又不是那个意思了。书名为《随遇而安》,汪老如此说道:随遇而安不是一种好的心态,这对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是会产生消极作用的。可见,汪老并不是希望大家随遇而安,得过且过,而他身上之所以带有这种“随遇而安”的气质,一部分是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一个用他的话说,他就不是一个具有抗争性格的人。汪老说,“遇”是环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环境的原因。可见在当时,如汪老一般心境的人也是颇多无奈的,但如此艰苦的条件也反射出他们伟大的光辉形象!

文中较为深刻和感动的地方是汪老回忆他的小学时光。他对五小很有感情。那句“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至今读起来都荡气回肠。而汪老去看望他幼稚园老师那段,又不禁让人潸然泪下。老师看着汪老为她写的诗,泣不成声道:“我教过那么多学生,长大了,还没有一个来看过我的。”读到这里,想到曾经也身为学生的我们,扪心自问,难得在我们长达几十年的学习生涯中,就没有一个老师值得我们回头去探望吗?人究竟学了这么多年到底又学了些什么东西呢? 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能打动万千读者,不仅是因为它走进了我们心里,更是因为它直击我们的灵魂,引起深刻的沉思!

《随遇而安》读后感(三):再看汪曾祺

时隔一年,又读汪曾祺。

去年大概也是这个时候,看了《我们都是世间小儿女》,今年则是看《随遇而安》,两本书里大概有七、八相同的文章,不知是不是因为年岁增加,相同的文章间隔一年之后再看,感受竟然完全不同。

“随遇而安”这篇文章在读《我们都是世间小儿女》时就印象深刻了,大概讲诉了汪老被划为右派的前因后果,以及时人对右派、改造的想法,文末说,丁玲的“逆来顺受”太苦涩,“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然而这随遇而安,却是无奈的:“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着呢,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所以并不认为汪老如世人所评价“淡”。顺势而为罢了!本书以此篇文章命名,还是挺能展现汪老风采的:毕竟被打成“右派”,接受劳动改造的时候,汪老依旧处之泰然。是以又回归到对汪老的评价:“淡”。即使无奈,他却仍旧是淡下来了。

再读汪曾祺,却也不会目光只跟随他的影子了。读起本书,更像是一本野史书。从幼稚园到大学到成人,幼稚园、小学高中都有讲诉。幼稚园的老师、小学校园、大学生活等等,无不勾起读者回忆。也因“幼稚园”这一称呼,更好奇写书的时间,汪老出生于1920年,幼稚园如果是按5岁年龄来算,也就是1925年,江苏高邮便是如此称呼,而往后几十年,国内称呼“幼儿园”,港台地区反倒称呼为“幼稚园”。

全书有很多类似小彩蛋,又比如,汪老小时候学画画便是用的6B铅笔,不禁内心感慨一句,原来铅笔称呼也是由来已久!

汪老说西南联大,也比较喜欢。他不拘小节,不仅经常逃课,考试还会作弊,偶尔也会听一些其他老师的课程,这大学生活,其实与几十年后如今的大学生活,相差不大了。加上汪老如此风轻云淡地讲诉“作弊”这件事情,丝毫不会觉得会有年代差异感!

首篇生活气息便特别浓厚,如“晚年”和“大妈”,谁家楼下没有几个大爷呢?谁家小区没有几个知心大妈呢?而靠近尾声的“旧病杂忆”,就更能拉近读者距离了,从“对口”到“拔牙换假牙”,仿佛只是轻轻诉说,却又更能引起读者共鸣,毕竟人生不过生老病死,既然已生未老,病痛怕是少不了。所以,随遇而安。

美中不足的是,所选各篇文章中,有一些重复的内容,比较影响整体阅读氛围。

《随遇而安》读后感(四):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我平时读书不少,但大多的是国外文学作品,并不是崇洋媚外,只是国内的作品很少有对胃口的,一来文言文基础差,汉文化经典没有欣赏的能力;二来市场上充斥着的尽是穿越、言情、武侠类小说,而这类小说我已过了为之着迷的年纪。汪老是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中国作家之一。

汪老曾经形容自己的风格是“写尽‘世间小儿女’,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结果就是淡。”汪老的文字也许就是那份淡才被众人所喜爱吧,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

《随遇而安》全书分别从《世间有情》、《山河故人》、《人间少俗虑》、《在西南联大》、《活着多好呀》五个部分来讲述。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的两篇,分别是《随遇而安》、《多年父子成兄弟》。

《随遇而安》这篇内容主要回忆汪老时期因“指标”问题被划为右派。批斗过程再一次完美体现了什么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也讲了批斗结束后下放到一个地区性的农业科学研究所,也写了下放时所干的活,汪老写道他本人最喜欢的工作是,画了一套《中国马玲薯图谱》,在汪老看来白天画画,晚上看自己带过去的书,简直是神仙般享受的生活了。

《多年父子成兄弟》题名取自汪老父亲的名言,汪老详细回忆了父亲与子女相处的情景,以及父亲的特长。读完感觉汪老的父亲简直无所不能,画画,各种乐器,手工……书中写道父亲糊的蜈蚣风筝,用染了色的绢糊成,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父亲用玻璃拼成的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金铃子;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点着这样的灯穿街过巷引得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父亲对学业不做过高要求,及格就行。孩子画画在一旁安静观看,从不乱指点;练字时父亲倒出过一些主意,也影响了汪老日后的笔锋;讲汪老的父亲花一下午时间给唱戏的孩子伴奏,还玩得挺高兴;汪老十七岁初恋,暑假在家写情书,父亲在一旁出主意……这样的父亲估计现在的孩子也很羡慕吧。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收录的都是一些经典篇章,虽然很多都有重复,但散文嘛,常读常新,每次读来都有新的感受。

《随遇而安》读后感(五):随遇亦有安,人生很精彩

不同的人对于生活有不同的见解。就比如“随遇而安”这个词汇,有人会认为是当事人不求上进,也有人会认为是一种超脱世俗般的随性洒脱。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无从认定哪一方的观念正确与否。但是我却很热衷于闲暇之时去深入感受各自的不同情感表达。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汪曾祺就此话题有着属于他的独到见解。《随遇而安》这本散文集一如书名般分享着汪老关于淡薄恬淡生活的理解,也书写着关于他曾经人生的过往。

作为一部小说集,书中其实涵盖着书篇精彩的散文作品。其中自然也包含着《随遇而安》这篇经典的代表作。通篇的翻看过程中,我借由着这部散文集感受着汪老的心声。尽管他有着横溢的才华,但是他更有着清心寡欲般的恬淡通透。文中没有着艳丽华贵的辞藻,却有着发自肺腑的人生感叹。随遇而安的书名何尝不是对汪老人生的真实写照呢!结合汪老的人生,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心境其实亦是汪老自身对人生价值的定位。

《随遇而安》这本书册中,它通过世间有情,山河故人,人间少俗虑等章节展开叙述。虽然每个章节的篇幅记录和分享的内容不一,但是文中无处不在地流露着有关于作者对“自得其乐”的生动解读。自得其乐并非碌碌无为的茫然无措,也并非看破红尘的消极处事。相反的是,我更由衷地感触着汪老超脱想得开的大气坦然。人生不可能处处顺心如意。这个时候,我们与其焦躁不安,倒不如洒脱地看破世事。与其阴云密布,倒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细细想来,我个人觉得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未尝不是一个放松自我的极高境界。在书中,我们可以随时捕捉到汪老这种“随遇而安”的洒脱心态。类似于开篇之处的《随遇而安“,汪老哪怕是遭遇被批斗的窘境,他还是可以在下放的打压下找到精神寄托,发挥价值的工作内容。于是乎,下放变得不再是对汪老的挫折打击,相反的是汪老投入到自由空间下对“马铃薯图谱”,做了很多以往根本没有时间可以做的有意义的事情。虽然客观条件对于汪老而言并不完美,但是汪老豁达的心态让他寻求到了应有的平衡感。不管在什么环境下也永远不消沉沮丧,但是汪老的”随遇而安“带给了他无穷的奋斗动力。

在随后的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也是叙述着那种没有父亲威严下的自在家庭交流氛围。于是乎,汪老和儿子之间的关系足见其自然,率性,随和之感。这样的家庭关系无疑非常和谐,令人舒适。就在前不久的一个微信新闻,我曾记忆犹新于父母为了指点孩子的学习而让家里鸡飞狗跳。读汪老的文章,我想它可以给无数家长关于家庭如何营建良好关系给予启发。

于平淡的文字之中,我感受到了汪老对人生态度的解读。看似简单,实则颇有哲理启发,让我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