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现代性读后感精选

现代性读后感精选

《现代性》是一本由汪民安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性》读后感(一):读后感

脉络清楚,文笔简洁。

现代性是西美尔口中的“在奔流不息的金钱溪流中,所有的事物都以相等的重力飘荡”,是韦伯的“祛魅”。它发生在16-18世纪。在宗教上,宗教改革为清教徒的追求扫除了障碍,传统社会纵向的信仰逐渐被横向的民族意识所取代。在哲学上,主客体的对立、科学的发展使人相信用理性征服自然。在政治上,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都提出了政制设想,法国大革命最终实践了卢梭的设想,并孕育出现代三种意识形态: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在经济上,工业主义和资本主义应运而生,对人的物化被马克思、韦伯、福柯等人所批判。但现代性的车轮依然滚滚向前。

在最终章,作者写到“今天的思想事件就是,要么像列奥·施特劳斯那样,以回到古代并且将古代神秘化的方式来拒绝现代;要么像哈贝马斯那样,满怀信心地在现代性传统中改造现代,将现代性一分为二,然后去芜取精;要么像福柯和德里达那样,对现代性失去了耐心,最终毅然地跨过现代性,来到一个全新的蛮荒之地,并承受着风雨飘摇般的打击。现代性,正是在这里,踏上了末路。”

《现代性》读后感(二):记录+思考

今天的后现代主义是反现代性的最新、最暴躁和最激进的表达。

波德莱尔“现代性”:现代生活的特性——短暂性、瞬间性、偶然性。他认为现代都市人与乡村人迥然有异(后者是稳定、惯常、缓慢的,如今仍然是如此不是么)前者则需要让自己的器官麻木不仁,这种独特的麻木不仁的器官使自己免于这种危险而瞬即的都市潮流的意外打击,这就是冷漠、厌世、和对对象的惊人的不敏感。

都市人需要同大量的他人打交道,但这种接触是功能主义的,表面性的,浅尝辄止的,非个性化的,都市社会关系的特征是肤浅、淡薄和短暂。

滕尼斯:乡村共同体是一个自然意志主导的礼俗社会,都市则是一个理性意志主导的法理社会。

现代性的发生是现代同过去的断裂:制度的断裂、观念的断裂、技术的断裂、文化的断裂。

现代性=理想?韦伯

现代社会的惩罚对象不再是身体,而是灵魂。目的是制造有用的人和有用的个体。

人被发现——在人成为主宰的意义上,在人类中心论锻造而成的意义上被称为现代。

民族主义的定义:是为使文化和政体一致,努力让文化拥有自己的政治屋顶。

《现代性》读后感(三):这本书像大纲,像综述,像序言,脉络很清晰,写得也很好,但就是不容易看懂

《现代性》 这本小书我看了好久,用三个星期的时间断断续续看了两三遍,非常喜欢,非常想搞懂,但,并看不明白。 它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老师写的对“现代性”的介绍,从现代生活讲到资本主义,从现代观念讲到工业主义和民族国家,还有现代性的冲突,可以说古典时代之后的现代社会的源流、发展、脉络,他都给梳理了一遍,又所以这本书虽然很薄,但是信息量非常大。 看这本书特别像在大学课堂上学习,每个话题有几条线索,这几条线索有不同有联系,我常常看着看着忍不住拿出本子来画图表,谁谁谁的思想是受了谁谁谁的影响,又是在谁谁谁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 现代性的话题我很感兴趣,但是阐述它的都是大部头,我知道一些,但从不曾啃过,这本书把那些著名的思想梳理得好好的,让我之前知道的零散片段找到了它们所在的知识网,单为这一点,这本小书就值得多看几遍(虽然还是记不住)。 汪老师在后记里写,这本小书是给《现代性基本读本》的文集写的序言,但写得太长了,后来单独出了一本书,没想到这么受欢迎。 确实,这本书像大纲,像综述,像序言,脉络很清晰,写得也很好,但就是不容易看懂,这是因为,要看懂它,背后还有一整套文集。 看完这本喜欢但看不懂的书,我也许有一天真的会好好读读里面提到的大部头吧。

《现代性》读后感(四):一些关键词(待完善版)

现代生活:波德莱尔、西美尔、本雅明、马克思、滕尼斯、詹姆逊。现代资本主义:马丁·路德新教改革、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理性化的两种含义:世界的非迷信化的除魔行为、目的论的理性主导的禁欲行为;铁笼:理性与非理性(形式理性/工具理性)现代性悖论——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劳动力商品化,桑巴特奢侈诞生了资本主义,巴塔耶耗费。(在桑巴特那里,现代社会源于奢侈的刺激;而在巴塔耶那里,现代社会恰好源于奢侈的放弃。巴塔耶队理性的轻蔑),福柯权力意志(尼采)。现代观念:马基雅维利(政制和统治是最高目的,德性屈从于政制),将政治拉回世俗的技术性事物之中,霍布斯政制和自然法的密切联系,自然法费超验的善的自然本性,而是人的自保本能、欲望和意志,是人的自然权利,洛克自由主义政制,自然权利由霍布斯的自我保存变成财产权,由此呼唤现代国家形势。笛卡尔将身体和心灵区分开来,人的本质并非机器一样组合起来的身体,而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是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者一个理性,主体哲学。牛顿、康德、亚当·斯密、卢梭自然人性观(自然状态与霍布斯的不同)。工业主义和民族-国家:盖尔纳资本主义——工业主义——教育——民族国家,安德森印刷资本主义——语言,汉斯科恩神圣权威的替代物、宗教统一性分裂后的认同补偿。现代性的冲突:(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冲突;不同层面之间的现代性的冲突:文化现代性、政治现代性、技术现代性。

《现代性》读后感(五):民族国家的起源

民族国家是一个近现代概念。

1.新教改革奏响了个人主义的序曲,并和人文主义遥相呼应。同样,如果教廷的权力衰微,相应地,君主的权力就会增加,这又激发和配合了日后民族-国家的兴起。

2.由于工业主义的内在流动性而产生的分工要求,使普及性教育——其特征是能相互交流的语言和文化——变得不可或缺,而教育的保证仰赖国家。这样一个工业主义—文化教育—国家的逻辑过程,其终点便是民族主义。这就是说,同质性的文化是通过国家,并且在国家内部被把存着。从这个角度来说,民族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是被建构而成的,而非人的内在本性使然。社会的现代性过程,促使了民族主义的出现。

3.资本主义,按照逐利的市场本能,竭尽全力地创造了一种可供交流和传播的印刷语言,这种印刷语言是一种非拉丁文的方言,但又是对不同方言口语的抽象——正是这种抽象,才使通过方言口语难以交流的人们变得可以交流。在各自对这同一种印刷方言的消费中,人们能够感觉到和想象到尽管互不相识但数目庞大的“阅读同胞”和自己一起存在着,这些隐匿的未知的“阅读同胞”和自己一起分享这些印刷物,一起从属于这种印刷语言的领域,并有一种心理上的关联和理解。这就是民族想象共同体的胚胎。民族之所以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就是因为自己和他人的关联是被想象出来的。对于这些民族成员而言,他们尽管互不相识,“然而,他们相互连接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

印刷资本主义创造了固定的方言,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有限度和疆域的政治边界。所有这些条件,就为现代民族和民族-国家搭好了舞台。这就是安德森对民族的定义:“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4.启蒙运动中自由主义的个人观念促使了民族的形成,因为启蒙运动中兴起的个人主义观念,尽管一方面使个人获得了解放,但另一方面,因为每个个人都有自己迥然不同的理想,这种个体差异性使整合的力量变得脆弱,社会解体的危险时时存在,所以,“对日趋衰落的神圣权威的依恋激发了对一个基于个人自治的自由新秩序的搜寻”。也就是说,回到先前的神圣秩序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找到一个新替代物,使自治的个体能维持一种整合感,这个新的整合性替代品就是民族。民族和民族-国家就是对于现代性过程中宗教一统性分裂后的认同补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