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摇摆读后感摘抄

摇摆读后感摘抄

《摇摆》是一本由[日]西川美和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摇摆》精选点评:

●期待值以上。初读书名就被吸引,尤其是相比中文译名,日式发音“ゆれる”包含更多意味。摇摆的吊桥,摇摆的抉择,摇摆的人生,就看倾向哪边,然后一往直前地走吧,不要回头。对于西川美和产生了好奇,好细腻一作家,是我喜欢的风格。

●我读了这本书不止一遍。第一次读时,我被人与人之间因自私而产生的无法抹平的隔阂震惊到;第二次读时,我不敢相信人的记忆是这么不靠谱,经常偷偷说谎,模糊真相,直到篡改到对自己最有利的程度,那我过去的人生,有多少是真,有多少是假?第三次读时,暗藏在书中的细节让我细思极恐,才感受到不同视角嵌合起来逐渐拼出真相的美;第四次读时,我终于不争气地流泪了:原来就算人性再自私,命运再残酷,生活再魔幻,跌跌撞撞一路,人最终也只是想回家啊。

●哥哥已经看不到我了。啊西川美和怎么那么会写

●这样“至亲至疏”真是太日本了,想起村山由佳的星星舟,只是那本用更阴险的方式告终。都是惯用的套路啊。但是将人类情感的无限可能细细铺陈,怎么会不动容呢。

●我看就是因为伯伯这本书才能写那么长

●我相信这个故事拍成电影会比书好看,所以我要去看电影了。

●女性视角,写父子,兄弟关系,非常细微。好看。

●喜欢是枝裕和的人,也会喜欢西川美和的。细腻动人。

●为什么他们无法拥有这微小的幸福呢?

●早川猛真是个懦弱的男人啊。

《摇摆》读后感(一):至亲也可以致命

我对哥哥绝没有丝毫不服气或看不起的意思,只是觉得内疚。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在某些方面他能永远羡慕我。——《摇摆》西川美和 如果要形容两个人关系非常亲近,有时候会说两人“情同手足”,这就是普遍对“兄弟姊妹”关系的认为,它理应是最肝胆相照,最同心同德的关系。然而,事实上,它也会演变成最微妙,最危险的利害关系。 西川美和的《摇摆》就写了这样一个,戳破那层窗户纸的兄弟故事。 哥哥稔涉嫌一起杀人案,弟弟猛作为唯一的人证,无疑起着关键作用。其实弟弟完全没看清哥哥到底犯没犯案,他先是凭着世俗对“兄弟”名义的看法,试图帮助哥哥获判无罪,但在内心,他又用哥哥那比不上他的生活环境去判断了哥哥可能的为人。 从头到尾,猛与稔都像是被人刻意摆在一起的套杯,表面上是靠在一起,实际上内里撞的什么,彼此都不得而知。 小说到最后也没有明说,稔到底杀没杀人。不是因为真相不重要,而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真相。人际关系,它的根基越是盘根错节,越可能脆弱而危险,没有什么是不证自明的,“值得信任”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被验证才能成立。

《摇摆》读后感(二):摇摆的人性

“人生之河流淌,万事虚幻又无常,只有河上的窄桥确实存在。事到如今我才终于看清,那个从桥上失足落下的人是我。”P177 起于颜值,拜服于内容。一口气读完本书,感慨人性的复杂、人与人关系的脆弱与危险。 做了30年的兄弟,维系着小心翼翼的和平安稳。性格迥异的兄弟俩,沉稳隐忍自觉承担家庭重任的哥哥稔,特立独行早早脱离家庭枷锁的猛,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隐忍,矛盾总有激发的那一刻。且不说智惠子本人的暧昧、渴望摆脱束缚人生的渴望,单这两兄弟而言,常年积压的心绪就差一根稻草。智惠子的死,终于无情的揭开了冰山一角。 “摇摆”的不仅仅是吊桥(封面),还有兄弟两个的内心。在不同人的第一人称叙述里,我们看到了内心里潜伏的爱恋、躁动、悔恨、自卑、黑暗……因为弟弟猛的证词,哥哥锒铛入狱。 最后,弟弟猛的视角:七年里,我的人生也是一塌糊涂。因为血脉相连,就无法逃离彼此的人生。七年后,我收拾着洗好的照片,突然看到了母亲于1980年去莲美溪谷拍摄的胶片,五岁的我。父亲用摄像机拍下了我们兄弟俩跑来跑去的样子,影像中兄弟俩开心的笑着闹着。而我完全忘记了。“记忆是骗子,时光是小偷,它们联手夺走了我生命中至为宝贵的东西。” 最后的最后,在哥哥出狱的日子,猛声嘶力竭的大喊“哥哥,我们回家吧!”我看到了焦急追赶的弟弟,看到了急于躲闪的哥哥,看到了转头微笑的哥哥,但也看到了横亘在兄弟二人面前的缓缓停下的公交车。会怎样呢?会回到从前吗?

《摇摆》读后感(三):不安定的人心

如果要将西川美和的《摇摆》简单的定义为“推理小说”,好像不是那么的合适。在书中摇摆的是吊桥,是兄弟俩的选择或者说是“背叛”,而在这些背后直指的却是摇摆在日语里的另一层意思——“内心不安定”。究竟是怎样的成长经历,让同一个屋檐下的兄弟无法平淡相处,感情也随即摇摆不定,书中并没有太多的答案。与答案相比,很明显西川美和更想说的是事件的本身,通过故事本身去感受人物的摇摆,以及试图去感受这种摇摆状态下的所带来的不安定。

西川美和用一个简短的故事,很残酷的诠释了人性之间的复杂,如果说有那么一点点的温情描述,反而更衬托出整体色调的冷峻。死亡案件背后的真相,是兄弟间30年的情感联结,而人性是否会真的会在隐忍之下扭曲?复式结构下让不同人的不同视角来说同一个故事,并没有让真相更清楚,反而越发的模棱两可。短暂出现的川端智惠子织了一张网,早川加油站里的人都被织进了这张网。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别人与自己的故事,有非常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人物情感之间的冲突非常明显。而日本文化里常见的“那些微小的幸福”,在这里却显得稀缺。稔很清醒的意识到他与猛之间的不同,“我们俩是居住在同一片水域的不同生物。”不同的生物,可以和平相处,也有可能会为了争夺资源而彼此相杀。《摇摆》中用了很多次“扭曲”这个词,智慧子眼中的稔——“一旦感情被压抑,行为就会扭曲,变得可怖。”早川勇眼里的智惠子,“内心的某个地方一定有些扭曲。”每个都好似在努力用客观的眼光在看待周围的人与物,真相却永远是扑朔迷离。那个看似洒脱的猛,也许是因为哥哥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内心却突然的不安,可是他却手握主宰权。谁也说不清从桥上失足落下的除了智惠子,还有谁。

与前面的纠结冲突相比,最意外的却是最后一章冈岛洋平的叙述。“笑容无忧无虑”的洋平突然出现在猛的面前,他似乎想将人们拉回到现实中去感受“那些微小的幸福”,亲情的纽带是否可以重新联结起来,很难说出来那是否是徒劳。一个原本与兄弟俩没什么关系的人,却也被吞噬到兄弟俩的纠缠之中,挥向女儿的拳头又让故事多了一位无辜者。

最后那个看似有点温情的结尾,其实也不过一道刻意为之的隐喻。仓皇的哥哥与逝去的智惠子一样,都是这个故事里的祭品。

《摇摆》读后感(四):别扭的摇摆

阅读完这部小说,我的整体感受用两个字形容就是“别扭”。我觉得这是一个让人感到很别扭德故事。小说中有一架摇摆不定的吊桥,而小说中的人也都在两种状态中摇摆,只是人的摇摆的周期远远长于吊桥的摇摆周期。

对小说中的人来说,这座摇摆的吊桥是命运的转折点,每一个人的行为、状态、思想都经由这座吊桥而产生了几乎180度的转弯。安于家族企业的人突然爆发,想要摧毁整个家族;在外多年抛弃家族的人突然肩负起维护家族声誉的任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脱离家族多年的人突然为至亲奔走;毫无血缘关系的雇佣工人开始为别人的家族和产业发展用尽全力;一直坚固执拗的人突然开始沉默寡言。这一切的转变都从拥有走出大山的梦想的妙龄少女香消玉殒开始。不过在故事的最后脱离家族多年的人还是做出了伤害整个家族的事情,并似乎在多年后获得了原谅。我觉得故事带给我的别扭的感觉来自于人物们转变得有点奇怪。还有一个别扭的感觉来源于故事的最后哥哥给弟弟的微笑。我没有看过这部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我不知道电影中哥哥的扮演者是如何演绎这个微笑的。而写在书中的只有“一个微笑”,并且没有其他关于微笑是怎样的描述。我猜这也许是西川美和给出的开放式结局,但无论是从原谅还是暗藏杀机的角度理解,我都会觉得这个微笑不那么容易理解。

然而,尽管整体让我觉得有些别扭,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很喜欢这个故事。西川美和自己说她想通过这个故事探索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更多可能。故事中的人物之间除了体现出血缘带来的无法改变的关系以外,也通过人物自己的追求体现出了各自的矛盾和挣扎。故事中的父亲和大哥其实都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都是被自己的兄弟逼到只能在这山村中继承家业,那么他们对自己的亲兄弟要怎么保留爱呢?当一个人强烈地恨着另一个人,甚至恨到希望他,但这两个人之间又是亲兄弟,这种只能压抑下来的恨又能怎么样呢!

随着故事的进行,小说变换了好多个主视角,在写作方法上看这也是本书很有趣、很值得思考的地方。

对于我来说,这个故事带给我的震撼和寒意远不如《永久的托词》,但看完整个故事后所带来的那种透彻心扉的空虚感是相似的。我并不会因为这本故事没有那么好而放弃西川美和。她依然是我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日本女作家。

《摇摆》读后感(五):摇摆的人心

“这个又大又古老又昏暗的家就像一个宇宙,一直以来,用一个人是怎样生活的?成年后,我第一次想到这些,第一次畏惧于这个宇宙如此深邃的孤独,一种失去的感觉毫无缘由的侵袭而来,我们失去了太多的时间。”

日本作家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带有一种惯有的清冷、疏离感,是温暖积极的白昼和关上门之后的泄气疲倦,是沉默远多于话语、克制包裹住抒情的相处模式。这种叙述并不特别。但在西川美和的笔下,同样是两代兄弟之间的情感关系,却因为悬念的设置、视角的转换把这份复杂的情感变得更耐人寻味一点。

从早川猛对于故乡家族关系的淡漠感开始,到他对儿时女伴的视而不见与欲拒还迎,再到后来为哥哥苦寻律师辩护,和当庭推翻无罪证言……这一条线逻辑背离得让人感到不安。缘何他做出着种种行为,其实作者在这方面写得不多。可能是出于怀疑、占有欲、嫉妒,但也有留恋,血缘关系与爱。作者轻轻带过每一次行为和每一种想法,着重于写事件而不是写人物,就让人物像是这个事件本身一样,充满了大量的留白和想象,众说纷纭,各自成立。这种讲故事的方法是很日式的,读者与作者之间,就如书里的人物之间一样,既有隔阂、又有想象,既有感情的冲撞,又时刻保持距离。无法定性和确凿描述的“安全感”。

“我和弟弟间的隔阂恐怕永远不会消除。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发生过的事就是正确的事。我和勇之间发生过的事情不会改变,但幸好他还在这个世上,那么我们之间发生的事就并非毫无意义。弟弟虽然在这个世上,但我永远都看不到他的人生。”

除了叙述方式讨巧的部分,我可能更喜欢这本书传达出的那种兄弟之间暗暗的角力与联结的关系。拥有兄弟姐妹并不是一个所有人都能够拥有的体验。两人共享着同样的空间、同样成长的时光与家人,看似处于同一个轨道上,但两双眼睛看得又却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因为要分享的东西太相似,所以彼此之间一定有你强我弱、你得我失的事实,像这本书里猛离开家到大城市“自由生存”,则稔则务必只能留在乡村继承家业;猛脱离家族怠于维系亲情关系,稔就承担起操持人际往来的琐事。若要说这与二人性格相关,我觉得莫不如说看谁更自我、更决绝,看谁的心更不为他人负累。因为如果有些事情必须有人承担,不能够想当然地认为承担的人就是最适合、最愿意承担。谁是从不会埋怨的圣人呢。尽管无法对任何一个人的选择进行责难,但家人间如何进退取舍、如何计较得失,是一件不能回避也不应当回避的问题。家是纽带但有时候也是枷锁,尤其是在东方文化中,它让你明明想去争执算计,但既不敢承认,又不能言说。家庭中的复杂性永远值得深究,但大概也永远不会得到结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