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负人间好的读后感大全

不负人间好的读后感大全

《不负人间好》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2018-10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负人间好》精选点评: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炎炎夏日,浮躁人生,灌溉心田

●人间烟火气给人希望。无感汪曾祺,却真真喜欢丰子恺先生的文章。形容寄宿生活完全说到心坎里了:只有在年假和暑假的二三个月内得在家中做人,其余大部分日月是做猴子的时间了!

●于红尘的烟火中,感受生活的美,雍容恬静、淡然潇洒处之,这大约才是佛系的生活

●不管境遇如何,宠辱不惊安然生活,日子总会向前走,岁月不需要我们回头!

●如果每幅画配上简体中文标题就好了。

●看似随意的文字 其中却蕴含着许多道理 比如及时行乐 比如今日事今日毕 有时候我们制订了计划 却不知总是会有事情打乱计划 不如 拿那制定计划的时间去做些事 以后回顾时 好似得了一笔意外的收获 好不快活 ...

●丰子恺先生的文字,让人相见恨晚。因为读过才懂得只属于丰老的与众不同。我喜欢这样细腻的文字,我期待自己能够全部记住,为啥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呢。哎。

●我喜欢那个时代的语气,有种恰到好处的舒服。

●在图书馆借到了这个系列的3本书,趁着闲暇的周末读完。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和插画一样,都有着天真灵动的气质。文字很朴实,讲起大道理也不觉得无趣,反而有种大智慧。

●有两篇提到了李叔同,丰子恺本人性格恬淡,处事不惊,受佛家思想影响也是颇深。好像找到了长寿的秘诀,反正不是我这样的。地铁上很好读。

《不负人间好》读后感(一):岁月无需回头

如果说《一辈子率真》讲的是丰子恺先生的童真童趣,那么本书《不负人间好》便是丰子恺先生冷眼看社会。本书收录的其31篇经典散文大都写在战前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也让丰子恺的思想出现了一些挣扎,但开门关门这个过程中,他的文字固然多了些伤怀,却也更显隽永疏狂。在家国情怀之下嬉戏人间,在生活细微之处爱恋红尘。

本书里的篇章,丰子恺先生开始打开门去看人间,看悲喜,观起落。而纷乱的俗世并没有让先生的文字走向哀伤,反而是在那快乐与悲伤之间找到了生活的真谛,知晓了活着的意义,看透了这红尘迷雾。

《实行的悲哀》一篇中丰子恺发现人的幸福很多时候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即应该快乐的时候并不快乐,诸如学生周六要比周日快乐;毕业之乐不在毕业之时;婚后反而可能是恋爱的坟墓;富贵亦如此,欲富欲贵而努力钻营的时候恰恰是其兴味最浓之时,既富贵之后,反而会懊丧,觉不如贫贱快乐,世间的苦根本便在于此,故其感叹:

《生机》一篇是从水仙花的三次灾难,旱灾、水灾、冻灾引到了人间事,世事无常,起起落落再也正常不过,最难得便是不管境遇如何,宠辱不惊安然生活,日子总会向前走,岁月不需要我们回头:

《缘》一篇讲述弘一法师云游中途来丰子恺家中小住并与之畅谈的生活,感叹缘之一字的微妙;《春》一篇说文学上的春让人迷醉,充满铿锵与可爱,仿佛有无限活力,但笔锋一转却谈起春在生活里并不好过,万物的两面性展露无遗;《秋》一篇中丰子恺先生感受接近死亡的体验,三十年倏忽而过后,开始知晓生的甘苦悲欢,但末尾乌云之下依旧有闪电开天!

《不负人间好》收录的文章都这样接地气,丰子恺先生仿佛一下子长大,从童趣质朴到了浮华社会,开始回忆当年的人和事,开始感怀事物,但先生总是在最后于哀伤之中找到坚持的意义,在俗事缠身之后抬起头写出生活的哲理。把沉重的生活淡然开来,看呐,这人间依旧大美,开门大笑去,莫辜负了这大好人间!

《不负人间好》读后感(二):有心人,才能拾得人间好!

第一次认真地阅读散文,就遇见了著名画家丰子恺的作品集。

今天看的书名叫做《不负人间好》。

通读了一遍之后,感觉内容很生活化,大多是自己对于曾经的一些人、一些事的回忆。语言很是接地气,甚至还有家长的方言和地方惯用语等,读起来很轻松,像坐上了一堆细沙上一样,顺滑舒服有微弹,坐到深处还会有一丝质感。

或许是加持了正值初秋的清凉,字里行间体会到一种野旷天低树的高爽。

当然,散文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平实的词句和质朴的文笔,更核心的应该是“形散神不散”当中传递出了人生价值。

一段在他人看来,本是稀松平常的琐碎故事,作者往往会在结尾进行一下立意的升华,从生活的缝隙中洞见了一些人间至纯至真的温暖和力量。

比如,在“生机”一文中,相继遭遇了旱灾、水灾、冻灾的水仙花竟然还能够重新焕发活力。他感慨道: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比如,看到残落的菊花,不禁会想到“有花堪折直须折”,会叹息“花终于要凋谢,人终于要老死”。

当然,印象最深刻还应该是文中的那些插图,几点笔墨,或黑或红间,已经呈现出一幅幅情景,有应时的风景,也有应景的人,在配上几句题款,意境丛生,身临其境。

如“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好花时节不闻身”、“日暮客愁新”等等。

手边还有丰子恺的《此生多珍重》、《一辈子率真》、《万物有真趣》等读本,让我期待与之明日复明日的相逢!

《不负人间好》读后感(三):预想往往比实行快乐

丰了恺先生认为别的事可以有专家,而诗不能有专家。丰先生的文风正如其论专家中所道:,他不爱用古典,不踏袭传统,不咬文嚼字,不卖弄玄虚;不扭扭捏捏,不装腔做势,更不 出神见鬼。读先生的文字,直感觉直直落落,明明白白,天真自然,纯正朴茂,可爱得很!可爱之余,回味悠长,生活中平常二、三事,道出了智慧与深意。

丰先生在《实行的悲哀》中道出了真谛:预想往往比实行快乐!学生、职场人士未放假时的企盼、策划、放松的快乐优于放假的快乐,而快开学、上班时的焦虑直接摧毁了假期的尾声,大有”乐尽哀来“之势。

毕业的快乐常在未毕业之时,升职的快乐亦在谋断进步之时,行实干之际。未时,你是高级的学生、同业中的佼佼者,在先生面前你已出山,在领导面前你是骨干,是他识人之高见的化身,也许是那个曾经的”他自己“。在学生中你是长,在同事中你被羡慕、妒嫉、逢迎的对象,而一旦毕业、他爱看,有的升学未遂、就职无着。有的面对新环境、新角度你无所适从,曾经睿智的你,发现自己的眼光忽而变得狭隘,全局的站位、布局受到制约,滋生出了种种困难和苦痛。领导会举着放大镜考察你,判断自己的眼光;下属会制度你,认为你一旦升职,不再是那个实干家、乐天派,那个睡在上铺的兄弟。你会白肚皮,会和领导一起算计、收拾他们,你是”叛徒“。

所以预想往往比实行更快乐!

丰先生在《送考》一文中,以旁观、智者的眼光看多少小儿女为考试、前程忽略了途经的风景,考不取怅然若失;考取了,仿佛后望无穷,一辈子荣华富贵,吃用不尽似的。

只有走过考试路,步入社会中,才知其专注仅是沧海一粟,需要历练的还有许多许多……

而子恺先生在《比较》中再次品味人生,以不负人间好的心态,让我们快乐地、充盈当下的生活下去!

丰子恺先生由隔绝生活的山间搬至小镇、较大城市、上海、日本东京,每每初到时满足,但不久后必感到其他的不满,因为科学的企图,艺术的理想,文明的要求,人生的欲望在世间绝没有完全实现的地方。“谁谓茶苦”在“比较”之下“其甘如荠”。反过来说,“谁谓荠甘?”在比较之下“其苦如茶”。人的生活有了“等差”,便有“比较”,有了“比较”便有“苦乐”,有了“苦乐”,便有“问题”。正如李笠翁先生所说,想至退步,乐境自生。在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幻为路上行人,备受风雪之苦,然后回想在家。则无论寒燠晦明,皆有胜人百倍之乐矣。

《不负人间好》读后感(四):所有得到与得不到

说实话,我之前没怎么看过丰子恺的文字。更不知道他写了这么多文字。

手头几本合集,抽出来一读,大吃一惊,写得这么好的文字,更重要的是文字背后的是思想也是这么的有趣特别。不单是我这么想,发在读书群里,有陌生人来问我,到底是谁的书,写的这么棒?

这是一个今年诞辰120周年的大家。一直以来,他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

因为他的画特别有名,总是见诸于媒体之上,而画得又是别具一格——既有水墨画的风韵,也有漫画的童趣,寥寥几笔,勾勒出生动的画面。所以总以为他是漫画家。后来发现,原来他不仅是漫画家,还是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和翻译家(此处应有扶额表情)。

说起来,他描写的没有绮丽波澜的大事,都是平常小事,但是角度不同,兼文笔有意思,读起来往往有独特的感触。

说起上学,总归是周六最开心,周日已经不开心了。上学的时候最开心,毕业了就烦恼多多。因为都是没得到、没发生的最愉快,所有得到的、要面对的,都是复杂困扰。

未曾嫁娶的我,未曾富贵的我,看到这番话真是心有戚戚焉。已婚的生活当真如此幸福感大减?而有钱人真的觉得没那么快乐么?我不信,我不信~

即便如此,关于所有得到与得不到的感触,我想大家都深有体会吧。欲望像是跷跷板,从一头到另一头,很难平衡。

在另一篇里,他提到欲望的另一种形式。在农村生活,他总觉得各种不方便,村里想要什么都没有,于是想必,到镇上生活很不同。到了镇上,的确之前想要的都有了,但是又发觉生活有诸多不便,很多东西,只有“大城市”才有,于是他想到,要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生活,应该就没什么烦恼了吧。后来他果真去了上海,物质精神生活极大扩展,但是想买一些西洋产品,店员又总说没有,让他苦恼。去了国外,想必不一样?(和我们很多人想的差不多)后来他去了日本,的确又多了一些选择,但是西洋的东西,日本也总归还是缺乏(在那个年代)。

换句话说,就算是已经大城市了,世界著名的大城市了,一个地方也总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可能。这恰恰印证我这几年出国留学再去异地工作的感受——没有一个地方是完美的地方,或者满足所有需求——不同人的需求是不同的,而且无止境。无论是东京还是上海,纽约还是伦敦,总有吸引你的地方,或者让人讨厌的地方。而人不断升级的欲望,可以说是促进奋斗的动力,也可以说是阻碍幸福感提升的拦路石。在高级餐厅吃着100多块的下午茶,一定比青春期和小伙伴们一起喝奶茶聊天更幸福么?很难说。

所以讲,很多很朴实的道理,并不是我们今天才懂,先人早就悟出来,写在文字里,画在画里。在那简单的线条里,和朴素的文字里,引发我很多思考。与君共勉。

《不负人间好》读后感(五):不负所爱 人间值得

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

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谁言我左额上的疤痕是缺陷?这是我的儿时欢乐的佐证,我的黄金时代的遗迹。过去的事,一切都同梦幻一般地消灭,没有痕迹留存了。只有这个疤,好像是“脊杖二十,刺配军州”时打在脸上的金印,永久地明显地录着过去的事实,一说起就可使我历历地回忆前尘。仿佛我是在儿童世界的本贯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这成人社会的“远恶军州”来的。这无期的流刑虽然使我永无还乡之望,但凭这脸上的金印,还可回溯往昔,追寻故乡的美丽的梦啊!

且我听说,猫不肯死在家里,自知临命终了,必远行至无人处,然后辞世。故此说更觉可靠。我觉得这点猫性,颇可赞美。这有壮士之风,不愿死户牖下儿女之手中,而情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这又有高士之风,不愿病死在床上,而情愿遁迹深山,不知所终。

因此,有些“专家”的诗,我不爱读。因为他们往往爱用古典,蹈袭传统;咬文嚼字,卖弄玄虚;扭扭捏捏,装腔作势;甚至神经过敏,出神见鬼。而非专家的诗,倒是直直落落,明明白白,天真自然,纯正朴茂,可爱得很。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吧?

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吗?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

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朱磦,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

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以后,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状态便是这对于“死”的体感。以前我的思虑真疏浅!以为春可以常在人间,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没有想到死。又以为人生的意义只在于生,而我的一生最有意义,似乎我是不会死的。直到现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钟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欢,是天地间反复过亿万次的老调,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与脱出而已,犹之罹了疯狂的人,病中的颠倒迷离何足计较?但求其去病而已。

人要杀蚂蚁,既不犯法,又不费力,更无人来替它们报仇。然而看了它们的求生的天性,奋斗团结的精神,和努力挣扎的苦心,谁能不起同情之心,而对于眼前的小动物加以爱护呢?我们并不要禁杀蚂蚁,我们并不想繁殖蚂蚁的种族。但是,倘有看了上述的状态,而能无端地故意地歼灭它们的人,其人定是丧心病狂之流,失却了人性的东西。我们所惜的并非蚂蚁的生命,而是人类的同情心。

打开十年前堆塞着的一箱旧物来,一一检视,每一件东西都告诉我一段旧事。我仿佛看了一幕自己为主角的影戏。

黑由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三原色具足时,使人起安定圆满之感。因为世间一切色彩皆由三原色产生,故黑色中包含着世间一切色彩了。

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我恍悟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看见果然:前头牵了一只羊走,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无论走向屠场,没有一只羊肯离群众而另觅生路的。

后来看见鸭也如此。赶鸭的人把数百只鸭放在河里,不须用绳子系住,群鸭自能互相追随,聚在一块。上岸的时候,赶鸭的人只要赶上一二只,其余的都会跟了上岸。无论在四通八达的港口,没有一只鸭肯离群众而走自己的路的。

桓温的话是一个很好的证例:“昔年移植,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车中寂寥得很,想起十年来的心境,犹如常在驱一群无拘束的羊,才把东边的拉拢,西边的又跑开去。拉东牵西,瞻前顾后,困顿得极。不但不由自己拣一条路而前进,连体认自己的状况的余暇也没有。这次来杭,我在弘一师的明镜里约略照见了十年来的自己的影子了。我觉得这次好像是连续不断的乱梦中一个欠伸,使我得暂离梦境;拭目一想,又好像是浮生路上的一个车站,使我得到数分钟的静观。

“苦爱幽窗午梦长, 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 不觅仙方觅睡方。”——陆游《午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