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万物有真趣读后感摘抄

万物有真趣读后感摘抄

《万物有真趣》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2018-10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有真趣》精选点评:

●这是本愉悦身心的书,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绝对值得阅读。

●偶然机会看到丰子恺的漫画,觉得很有趣味,就想买一套漫画看看。结果鬼使神差买来一套四册的散文集,散文为主,偶有漫画插图,这就是其中一本。子恺先生是个生活很有情趣的人,追求的也是童趣和趣味,从一些家庭琐事可以看出他生在一个艺术氛围很浓的家庭,所以对音乐,美术都有自己的理解。是本轻松愉快的书,最受教的是那句人生如饮酒,一岁一杯,二岁两杯,所以越喝越麻木,越喝越没有好奇心和童趣。

●赤子之心,永远对世界保有一颗孩童般的好奇心。喜欢丰子恺

●活着,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万物皆有真趣味,而行色匆忙的过客们,并不能细细察觉。

●把人间看遍,赤子之心不变。

●有童真的人,笔下的文字都是会跳跃的

●又一位民国时的浙江才子。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情。西湖还是那个西湖,昨天却不会回来

●3/1.18-1.24

●多了些自己对美、音乐、画画的见解,觉得比其他几本有价值。明明是同一辑书,为什么有那么多重复的画,他的作品应该很多的啊,所以编辑失职

●一个喜欢在自己作品里加时不时来两句英文词汇,还标注。。。

《万物有真趣》读后感(一):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11月9号是丰子恺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万物有真趣》是此系列的第三本,从童真到社会,再到本书中的天地万物,天地出版社这次再版真的很用心。本书收录丰子恺先生29篇散文,谈绘画说音乐聊建筑品生活,万物自有真趣,人间在笔下。

丰子恺先生其文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淡然,是那种看破红尘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遇到任何事都能平和处之的泰然。不争不抢不快不慢,悠哉游哉,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丰子恺先生也曾讲到自己对艺术的分类,总结了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工艺、音乐、文学、舞蹈、演剧、书法、金石、照相、电影等12种。大师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这12种大类丰子恺先生都或自觉或系统的有涉及到,但是先生又无意去构建什么体系,只是自然而然的去发挥,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高深之理,说人情,品生活,亲切而富有趣味,读之齿颊留香。

《学会艺术的生活》一篇从容的为我们讲解何为艺术,以及为何要用艺术的眼光去看世界,在如跟长辈聊天的过程中就让我们明白艺术可以解决人生的苦闷;《先器识而后文艺》讲述其师李叔同先生的文艺观,“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丰子恺先生一生都在践行于此,以德立人,而后文艺。

《艺术的眼光》此文相对来说比较深刻和重要,丰子恺先生在文中详细的讲解了“远近法”和“眼光放直法”,并用很多例子客观、详尽、深入的分析。此处并没有任何说教的意味在里面,而是现实有时多苦,丰子恺先生希望人们可以学会艺术的眼光,去把握一种超脱的心境,看山不是山,到看山依然是山,用眼界穿越时光。

《谈自己的画》一篇本意为应林语堂的约稿,但在这不长的篇幅里,足以窥见一丝先生画作真意。丰子恺先生于此文中大加赞颂儿童的天真浪漫,并对比大人世界的种种不堪,希望自己的画作可以唤醒世人一颗童心。最后也暗示一些不能说出口的烦闷:

丰子恺先生一生都在坚守自己理想状态下的精神境界,用一支妙笔写尽人间百态,然而一颗赤子之心不变,故而才有了这无拘无束自由洒脱的文风,让我们后人无限追忆。

《万物有真趣》读后感(二):坐看云起时---读《万物有真趣》有感

第一次听说丰子恺,他是漫画家,几笔简单的勾勒就能捕捉生活中的智趣,保留趣味十足的画面。对着他的《瞻瞻的脚踏车》和《瞻瞻的黄包车》我心生欢喜,更心生好奇,欢喜漫画中的真趣,好奇丰子恺先生究竟是怎么样人才能时时留心在意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好,并一笔一划地细心描摹下来。

第一次看丰子恺,他是散文家,《缘缘堂随笔》中几篇言浅意深的随笔散文直抵心扉,那些在故乡日久年深的记忆,在岁月辗转翻滚的生活,一字一句记录的是归来仍有的少年心。

再次坐下来看子恺先生,手里捧着的是精装的散文漫画集《万物有真趣》,封面上一幅农人春耕的漫画,田里波光粼粼,田边杨柳依依,草木生发,一派欣欣向荣、安静疏阔之景。

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生活趣味叫我目不暇接。在子恺先生的生活里处处都充满着真趣,我们总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子恺先生就有这样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更有“坐看云起时”的情志,才能捕捉到那些真趣美好的点滴。这些真趣的事物里隐藏的是他对待生活对待艺术的态度和价值。

保持孩子般的纯真与好奇,是发现生活真趣的基础。在子恺先生的《学会艺术地生活》中,他说:人类最初,天生是和平的、爱的,所以小孩子天生有艺术态度的基础。人的一生短短几十载春秋,儿童时期是最可宝贵的阶段,孔老夫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在人生最初的几年里,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在无忌童言中发出对世界最纯真的问询,在跌跌撞撞中实践心中的奇思妙想,真趣就隐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有“坐看云起时”的情志,是发现万物真趣的法门。有一回子恺先生同友人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然下雨,几个人不得不再山中茶店里避雨。友人觉得大雨倾盆打散了兴致,枯坐茶室更是索然无味,颇有些不悦之色。但子恺先生借来了茶博士的胡琴,拉一曲《梅花三弄》,更和友人一起和唱《渔光曲》,引来了茶室里所有人的关注和参与。

雨帘遮天,山中茶室里的胡琴声声不绝,换来了山中青年的友情,更扫尽了避雨人的阴霾。小小茶室,袅袅琴音,来自于子恺先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情趣。

有追求美的心灵,是发现万物真趣的动力。有趣的事物必定具有特定的美感,当人的心里有美的标准,眼里自然能看到万物的真趣。大到洋房、车船,小到装酱油的瓶子,甚至一块方糖,带上“绝缘”的眼镜,打断眼前之景对我们的向来的一切关系,撇开一切局限,即刻便能拥有美的趣味和风景。

捧一杯茶,看一本《万物有真趣》,一字一句,质性自然,情趣可爱,记录的是子恺先生对万物的真诚,对生活的热爱。唐时,王维在终南山下安居,心境恬淡,生活处处有风景,追求真趣之心如出一脉,愿我辈也能在生活的迷雾中,了身脱命,寻到属于自己的真趣。

《万物有真趣》读后感(三):发现万物之美,感受万物之美

万物真有趣?如果你是一个成人,或许会嗤之以鼻。这个世界一直就是这个样子,万物还是千百年前的样子,有什么有趣?!如果你是一个混沌未开的儿童,或许情况就会大相径庭。一朵花儿的开放,一片绿叶的舒展,甚至一滴露珠的滚落,都要让他们惊叹好久。 丰子恺说艺术教育就是教人用作画、看画一样的心态来看世界;就是教人学做孩子,培养小孩子的这点“童心”,使他们长大以后永不泯灭这“童心”。童心,在大人就是一种“趣味”,培养童心,就是涵养趣味。 作画、看画都需要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才能体味出其美感。因此,丰子恺在《谈自己的画》一文中说,看着妻子携两个年幼的孩儿,每天晚上到弄堂门口等工作回家的他,他就觉得自己立刻化身为两人。其一人是做了他们父亲或丈夫的那个人,体验着小别重逢时的家庭团圆之乐;另一个人呢,远远地站出来,从旁观察这一幕悲欢离合的活剧,看到一种可喜又可悲的世间相。 丰子恺能一生保持童心,也正因为他可以把自己从现实中脱离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来感受在他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以这种心态来生活,就会豁达许多,孩子的顽皮不再是烦人而更显可爱,妻子的唠叨也不再那么厌烦而显得可亲,因为这就是生活的实感。 我们年纪渐长失去童心的人,经常对生活有一种无力之感,总觉得陷在生活的泥沼里不得自由。这主要是我们把自己的心全埋在了里面,没有留一点可以探出头来畅快地呼吸。如果你不是生活得太用力,能允许自己的意识有那么一点点从你身上分离出来,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去审视一切,你就会发现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整。从而使自己更幸福,可以感受到美的召唤。 显然,丰子恺对美的感受是丰富的,多维度的。他对艺术的了解与精通也表现在很多方面:绘画、音乐、文学……。一个人能做到在某一方面精通已属难得,而丰子恺却横跨多个领域,他不仅在艺术上有所成就,还在教育、翻译领域成绩卓著。 这一切都源于他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他在每个领域中浸润时浑然忘我,却在每个领域中感受时又能抽身事外,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欣赏。在他的《物语》一文中,这两者就体现得非常充分。 他首先以一个主人翁的身份对葡萄藤、南瓜秧,家里的鸽子、黑猫感悟了一番,觉得大家都围绕着他这个主人各司其职,默默奉献,显现出一派祥和齐乐的景象。接着笔峰一转,然后从这四者各自的口中,阐述了它们小我的感受和需要。 这四者认为他不过是一个自以为是、痴人说梦的老头子。葡萄藤说我受天命而降生,借自然之力而成长,何干于你?我在这里享受我自己的生命,繁殖我自己的种子,何尝为你而生?你要我吃过量的食料,硬把我拘束在机械的栅上,还时时弯曲我的藤蔓,教我削足适履;裁剪我的枝叶,使我畸形发展。使得我的藤蔓变得如此细弱,我的种子变得如此臃肿,我的全身被你们造成了残废的模样。南瓜秧、鸽子、黑猫也对主人曲解它们的生存意图、对它们的人生进行干预、根据它们先天的特性利用它们而感到了愤怒。 可见,丰子恺不仅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事物,也能从事物的角度去了解事物。这样,他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事物的实用价值,还有它们千娇百媚地各种姿态,进而,美感就存在于心间了。 他还说,一个物,落在每个人的眼里是不同的。比如,一棵树,你想从它身上得到果子,那你就只会从枝桠缝隙中看见果子;如果你想从它身上取得木材,那你眼中就只见它的粗细,有无虫洞的枝和干;如果你不想从它身上得到什么,那你看到的就可能是苍翠欲滴、雄壮挺拨之类的美感了。 所以,你要想发现美,并感受到美,必然要使自己保持简单纯粹的童心。童心是我们与生俱来,却在成长中逐渐丢失的东西。丰子恺的《万物真有趣》,终于让我这个越来越粗俗的成人知道了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发现、去感受万物之美。 值逢丰子恺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仅以此文表示我对这位美学大师的景仰,也希望他关于美的观念、美的看法,能带给我们这些拼命追逐的现代人一个看见自己看见美的机会。

《万物有真趣》读后感(四):童心映成趣,艺术绘生活

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想走出“大牢笼”,去乡间呼吸新鲜空气,脚踏大自然,放松身心,受到的不仅是心灵的洗礼,还会让我们更加地热爱生活,返璞归真。

农家乐,采摘园的火爆都映射出现代人对大自然的渴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人们亘古不变的追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谁都向往轻松有趣的生活。怎样给心灵减压,是无数人都想解决的难题。

针对这个难题给大家推荐一剂良药。药引就是丰子恺先生著的书――《万物有真趣》,这本书是丰子恺散文漫画精品集之一。书中不仅有丰子恺妙趣横生的漫画,还包含众多好词佳句,是先生多年的人生感悟,发人深省。

越长大越孤单,是人们内心的呼声。很多人在成长中拔掉身上的刺,渐渐变成了世人喜欢的样子,却与快乐渐行渐远。丰子恺主张“艺术教育”,教人学做孩子,培养“童心”、“赤子之心”,不要为现世的奴隶,活出自我,不为物诱,成为一个快乐有趣的人。

书中语言幽默有趣又不失惬意,描绘了万物的灵动之美。在丰子恺先生的笔下杨柳不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代名词,而是欣赏它纵使向上也下垂的姿态,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本。先生这样旁敲侧击告诫:人也不能为了一味地向上,而忘了自己的根。

在人生与艺术的问题上,丰子恺在书中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说道,一切文化都为人生,艺术也是为人生服务。强调了艺术的“有用性”,鼓励人们以艺术的方式过一生。

把艺术融进生活,是丰子恺的真实写照。先生的很多漫画作品都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作为一个生活的智者,艺术的大师,先生把对世间万象的爱与感悟,都渗进自己的画作中,把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降落凡尘,真真实实地生活化,赋有感染力。

丰子恺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也成就了他的佛缘,淡泊明志,自然生活。《万物有真趣》在倡导回归自然,童心童趣的同时,也呼吁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先器识而后文艺”(首重人格修养,次重文艺学习)不仅是李叔同先生的文艺观,还影响丰子恺的一生。丰子恺主张用艺术的眼光看事物,正如“世人皆知花红叶绿,其实花有时而绿,叶有时而红。”真是让人醍醐灌顶,开阔眼界,豁然开朗。

世人认为美丽的总是夺目的,超出寻常的。它可以是一位容貌姣好的女子,也可以是秋叶的飘零,冬日的白雪。总之多是能愉悦感官的。

书中介绍了美学的前世今生,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先生侃侃而谈,把枯燥的理论讲得生动有趣,美因人而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各自感受。

泰山不辞小壤,故能其高;江河不拒细流,故成其阔。《万物有真趣》展现了丰子恺先生博大的胸怀,对万物的悲悯之心,一草一叶皆关情,一事一物皆有趣。

如果你百无聊赖,无所事事,不妨品读《万物有真趣》,它会擦出你生活的火花;如果你工作压力山大身心疲惫,手捧《万物有真趣》可以忘却烦恼,寻童心放身心。如果你是一位读书爱好者,枕边一定要有《万物有真趣》,它会让你领略与众不同的风景。

《万物有真趣》读后感(五):《万物有真趣》笔记汇总

书中的画是彩印的,算是加分吧。

爱一物 是兼爱它的阴暗两方面 否则 没有暗的明是不明的 是不可爱的 我往往觉得山水间的生活 因为需要不便而菜根更香 豆腐更肥 因为寂寥而邻人更亲 大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以气候而论 春日是门德尔松 夏日是贝多芬 秋日是肖邦 冬日是舒伯特...如果有不论天气 天天照常办事的人 这一定不是人 是一架机器 先器识而后文艺 《人谱》 首重人格修养 次重文艺学习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独揽梅花扫腊雪 1234567 音阶 王恭之貌 张绪之神 柳条春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古诗十九首

作者提到的米勒的初步其实就是Millet的First Steps,梵高也临摹过:

First Steps by Millet

家住夕阳江上村,一湾流水护柴门。种来松树高于屋,借与春禽养子孙。

这是宋代叶元素的绝句,作者似乎有些偏爱,一个题材画了很多幅。下面这幅还不是书中的。

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 杜甫诗

其实我还蛮喜欢这一幅的:

凡是对人生有用的美的制作 都是艺术

work while you work,play while you play

工作时尽力的工作 游戏时尽力的游戏

《开明唱歌教本》

乐以教和 出自《礼记 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以礼教中,以乐教和。" 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靖节先生 陶渊明

西风梨枣山园 儿童偷把长杆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辛弃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