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创造的本源》读后感1000字

《创造的本源》读后感1000字

《创造的本源》是一本由(美)爱德华·威尔逊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2图书,本书定价:69.90元,页数:2018-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造的本源》精选点评:

●把“创造”这件事儿追溯到史前时期,并结合了基因和遗传来谈,视角很大,讨论的东西很繁杂,应该多花费一些时间慢慢消化。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创造的本源。 1.创造从何而来? 创造是人类独有的对新事物的热爱,是对创意的追求。创造伴随人类的进化而来,火和语言的使用为人类提供了创造的契机和源泉。 2.是什么阻碍了创造? 作者提出阻碍创造发展的两个论点:一是是统治阶级的集权思想,二是重科学轻视人文(这一点我并不认同,创造不一定是人文形式的,技术也是一种创造)。 3.是什么促进了创造? 作者主要提出两点,一个是我思固我在,一个就是进化论。 4.自然以及科学人文的融合给予创造灵感。 因为创造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或者说是进化的催化剂,作者主要还是在讲述人类的进化和创造的结合点。我认为作者缺乏对科学的认识,全书也缺乏系统性的论述。

●而这二合一的背后有一个法则:去掉不创造价值的环节——如无必要,绝不消耗更多的资源,增加更多的途径。我们又遇到了“奥卡姆的剃刀”

●1. 社交是人类天性,而其中尤以讲故事为重;2. 吃肉对从猿猴变成人这个过程产生了根本性影响,看来不吃肉简直辜负了祖先;3. 当代社会重科学轻人文,在作者看来是因为人文学科发展的原因在于他们只关于人类,不去发现大自然;4. 从事创造性工作,可以从自然获取灵感。总的说来,这本书看起来似乎很厉害,作者也很厉害,但读完后我甚至不知道我读了个啥,作者啥都再扯,但好像啥都没讲到重点,是我读书太少了。

●不够好。三星半。

●大师级生物学家

●威尔逊的这本新书虽然篇幅不长但观点层出,书中讨论的一切最终都可回溯到遗传学与演化论,他也呼吁现在人文学科的发展要结合多个科学领域,尤其是古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进化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等。

●非常棒的人文学大师,说白了就是由于一部分人猿使用了发现了火的作用,进而沟通,保留了篝火,有了篝火,就有了更一步的晚上交流,语言出现了导致人类一步步的社会进步,而后通过营地,饮食习惯,人与人开始互通,人与猩猩分离开来,人性的黑暗面,则是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人类起初也不如野兽强悍,不能独自狩猎,只能合作,但是利己主义始终不变,一旦合作失去作用(比如世界末日)人的本性变漏出来,还有迪士尼的芭比公主,好莱坞的美女,人类的审美学大眼睛的女生,是由于这样的女生看起来单纯,人类祖先的审美觉得处女的生殖力更好(处女情节远古版),作者还有很多关于哲学神学的理论,我十分喜欢 1,信仰的,不应该是神力神通,而是神做过什么事,使人敬佩使人值得学习 2,关于报应,做善事之人,不会有报应,做恶人的人,不怕报应

●本书最主要的一条线是证明人文对创造的价值。从篝火到语言开启了人类的创造之路。但后来人类逐渐重视科学而轻视人文。作者是想以此来唤醒对人文的关注,创造来自于二者的结合,并非其中一个就能达到。对于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科学来说,听听来自人文的呐喊,何乐而不为。

●一天看完了,中国的编者相当鸡贼,标题的取名故意讨好中国人实用为上的思想,让人以为这又是一本无聊的“自我提升”的书籍,但实际上这本书讲的是人类创造力的演变,从进化论的角度切入人文学科,相当有趣的视角

《创造的本源》读后感(一):我,原始人,不是猿猴,吃烤肉

非常棒的人文学大师,说白了就是由于一部分人猿使用了发现了火的作用,进而沟通,保留了篝火,有了篝火,就有了更一步的晚上交流,语言出现了导致人类一步步的社会进步,而后通过营地,饮食习惯,人与人开始互通,人与猩猩分离开来,

人性的黑暗面,则是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人类起初也不如野兽强悍,不能独自狩猎,只能合作,但是利己主义始终不变,一旦合作失去作用(比如世界末日)人的本性变漏出来,

还有迪士尼的芭比公主,好莱坞的美女,人类的审美学大眼睛的女生,是由于这样的女生看起来单纯,人类祖先的审美觉得处女的生殖力更好(处女情节远古版),作者还有很多关于哲学神学的理论,我十分喜欢 1,信仰的,不应该是神力神通,而是神做过什么事,使人敬佩使人值得学习 2,关于报应,做善事之人,不会有报应,做恶人的人,不怕报应

有了语言后,人类还不满意,开始学会了隐喻,嘲讽等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人成为了更高等的生物,“如果人类没有语言,人类则与其他动物无异,如果没有隐喻,我们则仍然是一群野蛮人”

最后几章是作者推荐我们去荒岛发现野外物种,大自然,花园也可以使人心情愉悦的原因,是因为花园更接近大自然,人类的本性就是在大自然中更加开心

除了最后一章有点没看懂…

《创造的本源》读后感(二):人类的创造从吃肉开始……

人类的开始创造乃至以后的技术创新,到底是单纯的文化驱动,还是也有基因和遗传的因素呢?

威尔逊提出了一个的观点,他说让人类迈出巨大步伐的“能人革命”,是由基因与文化共同进化而驱动的。其中的关键一步就是人类的祖先这种素食主义者有一天开始吃肉了(感谢非洲的祖先们!),于是一群人就要去打猎,晚上围着篝火讲故事,于是有了同理心、模仿能力和合作精神,与此同时大脑体积开始增长,大脑额叶变得发达,逐步获得了高水平的社会智力。

所以说,在早期的智人阶段,文化基本创造不出来多少技术创新,所谓的创新都是在群体合作所构成的复杂社会行为的带动下才产生的,而这其中基因演化起着很大作用。

但是,现在人文学科研究的创造等等话题,往往是死板且狭隘,就是因为未能认识到自己的进化根源。威尔逊认为,拯救人文学科要靠古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进化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这几个领域。通过广泛地研究这些领域,科学家们才能将美学和文化进化与能解释其原因的深层基因进化联系起来。

这是威尔逊比较有争议的一个地方,他认为当今的人文学科刻板又狭隘,太注重所谓的“感觉”,脱离了更深层次的科学领域。这一点不置可否。

但是,我想到前些天参加混沌基普索恩的演讲,有人问,《星际穿越》有一句台词:“爱是唯一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事物。”索恩对这句话的看法,对人类爱和意识的看法是什么?基普索恩显然被我们这种文科生的理解科学的角度打败了,不过他说了一句让人印象很深刻的话(偷过来的翻译):

《创造的本源》读后感(三):论述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创造

整本书提出一个新的五大学科(古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进化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假说论证

由于作者是爱德华·威尔逊是生物学家,所以论述角度偏生物学,事实上,古生物学、人类学、进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都可以归类成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都可以归类为认知科学。

但既然此书发端是论述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创造,却多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讨论而少着墨人文,比重多少有失衡,但无论如何,爱德华·威尔逊的生物学的造诣高深,单看他生物学的论述如有启发已经足够。

书中关于人文与科学的论述,私以为是本书的精华。

人文与科学是彼此渗透的。无论科学方法所应对的现象看起来与寻常经验有着多大距离,无论科学视野有多么广阔或多么微观,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必须通过人类的思想进行处理。发现行为本身,是完全由人进行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人类的成就。科学知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也是彻头彻尾的人文产物。

在技术的帮助下,科学告诉我们,为了去往我们所选择的方向,究竟需要具备哪些东西。人文告诉我们,利用科学所产出的成果,人类可以去往哪里。

科学创造出了全新的智慧形式以及巨大的物质能量,人文则应对关于美学和价值观的问题,以及由于科学本身具备的不眠不休的巨大能量而衍生出来的美学和价值观欠缺的问题。

在科学与人文连续统一体的另一端,就是创意艺术中最具创造力的作品。在这里,各类隐喻百花齐放。无论是文学、音乐还是视觉艺术,艺术家的创作目标,就是要利用审美惊奇来制造情绪起伏,而作品水平的高下,则要凭借其新颖程度和精湛程度来衡量。行家里手们总是事无巨细地去讨论某个具体的科学发现,而不会谈到科学家本人。反之,创意艺术评论家总是洋洋洒洒地大谈艺术家本身,而不会将重头戏放在艺术作品上。

人文学科的全部含义,并不来自STEM领域(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缩写),而是来自许多不那么高调的学科的大融合,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我所称的“五大学科”:古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进化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将与人类相关度最高的五大学科统为一体的线索,就是自然选择之下的进化。

科学和人文共享创造力的同一个来源和同样的大脑活动过程。通过五大学科的融会贯通,科学和人文可以实现更加紧密的联结,在实质性内容上实现更加广泛的融通。

《创造的本源》读后感(四):Wilson 老爷子自我陶醉的呓语

我对Wilson老爷子始终怀有极大的尊敬。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后一个博物学家,以其辛辣的洞见,横跨各个学科的博学,和深厚的人文情怀,成为了生物学帝国主义的一面旗帜。我曾经非常开心地看到,他是如何作为一个孤独的骑士,从进化生物学的领域闯入了柔弱的人文学科,撕开她们用无意义的文字编织的遮羞布,用基因证据和数学公式,揭示出文明赤裸裸的本质。

文化乃是从生物的机制协同进化而来,毋庸置疑这是Wilson单枪匹马走出的一条道路。当博弈论,概率计算,神经系统的进化,被纳入文化演进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整个都不同了。当然,这样的行为,也遭到了整个人文学科极大的仇视,以至于在90岁的高龄,Wilson还在这本小册子里反复表达进行反驳和劝服。

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我在这本书里,除了反复的高声呼吁,却没有看到更新的洞见和研究成果,这是一件非常恼人的事情。这也许是大师们的通病,在年老后总要出一本书来归纳今生的成就,比如Brian出的那本《复杂经济学》就是个典型的论文大杂烩。但是Wilson做的更糟糕的是,他把这本书写成了散文集,章节之间严重缺乏逻辑连接和故事结构,除了呼吁,却看不出递进的推理和总结。对于读过Wilson过去书籍的人来说,这本书有点食之无味,缺乏兴奋点。而对于完全不知道Wilson辉煌战绩的人来说,我真的担心他们会totally lost。

Wilson的文笔毋庸置疑是极其优美的,但遗憾的是,译者似乎没有很好地展现普利策奖得主的这种优雅文笔(虽然有时大致可以猜测出原句应该是怎么写的)。此外,Wilson抒情也抒发地过分了,加入了自己陶醉其中的文艺内容,却没有收到自己想要表述的观点上,略显掉书袋。因此,这本书看起来实在难受,就像是匆匆写就的草稿,随便弄弄就出版了。

虽然交上50块的情怀税不算多,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更愿意读wilson早年的作品,那更令人振奋的利箭

《创造的本源》读后感(五):《创造的本源》笔记

《创造的本源》【美】Edward O. Wilson

人类从采集者变为了狩猎+采集者,晚上聚集在篝火周围的讲故事,语言丰富了,文化升级了。合作与交流是语言诞生之初的意义,随着人类想象力的拓展语言进化了,有了比喻、隐喻等的语言又会反过来增强人的想象力。

创意文学究竟是什么呢,语言如何转化为艺术?作者认为:通过其风格和比喻的创新,通过其带来的审美惊喜,通过其为我们带来的持久的喜悦。

我们爱说闲话,爱读小说,爱看电影,这从人类围着篝火闲谈就已经开始了。

“创意艺术之中的一些最具特色的标志性特征,不仅仅能给人们带来意料之外的审美,而且能上升到令人震撼的惊奇感。”

作者认为人文学科的缺陷主要在于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创意艺术和批判性人文分析中,除非作品能从当代文学文化的视角进行表达,否则就是无关紧要的。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衡量和判断,全部依赖于艺术作品本身对人所产生的直接冲击。意义来自专门用人的价值来衡量的东西。而这种做法最值得关注的后果就是,我们拿不出什么东西来与其他生命形式进行对比。如此巨大的落差,令人类实现自我理解和自我评判的空间越来越小。”

作者认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需要借助古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进化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五大学科的融会贯通。

作者认为人类级别的物种的出现需要同时满足三个先决条件:

1. 营地的创建。实现饮食结构的改变,出现“真社会性”行为。其中劳动分工不以平等合作为基础,而是以长期承担某项固定指责的群体成员之间形成的组织合作为基础。这些指责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其中某些成员实现先天的优势生存和成功繁殖。简而言之,利他主义是真实存在的。群体中一部分成员为乐整个群里的利益,宁愿自我牺牲。

2. 群体成员之间的高度合作。劳动分公、利他主义与合作共同进化,促进了社会智力。

3. 语言。

人文领域可以实现扩张,与科学建立联系的三种方式:

1. 跳脱出人类感官世界所蜗居的局限。

2. 讲遗传进化的深层历史与文化进化联系起来,把根系扎牢。

3. 抛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思潮。

人类的天性受制于个体选择和群体选择之间的冲突。个体选择倡导自私,以个体及其直系亲属为先。群体选择则倡导利他主义和合作精神,以大集体为重。

大脑体积的迅速增长基于基因与文化的共同进化。文化创新提高了偏好智慧与合作的基因的传播速度。

人类向往的居住环境——稀树草原假说:位于高处,朝向一片点缀着小树和灌木丛的宽阔草原;房屋背后是岩石和密林构成的山丘以作天然屏障;最后,房屋还要靠近湖泊、河流或其他水体。这种梦想中的家园画面非常接近人类和前人类祖先在起源之时居住的非洲环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