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典读后感有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典读后感有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本由[德]马克斯·韦伯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01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精选点评:

●似乎有好几个译本,只看过这个版本,用词甚为亲切啊。这一版还加入了教派一篇,感觉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案例解说啊。

●虽然晦涩,但抓住重点地多读几遍倒也能领会一些精神。关于宗教的论述对我来说不是重要的,韦伯在书中体现出的研究方法,还有对后世的忧虑是更大的收获

●读不太懂但不好意思打低分系列(+1

●译文不够流畅,三星译文,五星装帧。整体来说四星吧

●资产阶级在构建了理性的生产工具与社会制度后,开始思索理性这一价值的本源性理论支撑。资本主义虽然脱胎于自然欲望,但本身其运行却恰恰是极致的克制。新教自洽地结合了信仰的绝对依据,绝对的先验论,以及上帝的绝对先验性。信奉新教的资产阶级一面奉行禁欲主义的克制坚忍,一面以现世成就为自证“选民”的荣光。个人认同西方民族性格的养成以及左右派的对立也与新教关系密切。英德的差异兴许源自新教的差别,而左右派分别习得宗教中“弘扬天主的荣光”以及“天助者自助”这两套新教价值。

●康乐对韦伯的翻译过于“信”,失于“雅”,以至短于“达”。并且发现很多错误之处。但这不妨碍韦伯本书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提问与论证方式。

●对相关知识和历史不了解,就显得书本过于晦涩

●1.主观浸淫于禁欲的宗教意识的侧面予生活样式带来的影响。 2.立基于职业理念上的理性的生活样式,乃是基督教的禁欲精神所孕生出来的,而这就是本文所要加以证明的。 3.对于社会性的自尊自重之无比强烈的个人利害关怀,被清教教派秉持为陶冶那种特质的手段,因此也就是这种个人的动机与自我的利己之心被用来助成“市民的”清教伦理及派生结果的维持与传布。 关于中国地域性-信仰-民俗视域是否可以与宗教社会学做一定程度的结合?历史真实的解明与做研究准备工作,也同样不该该草草充作结论而作为“结果导向”的“工作”,“无灵魂的专家,无心的享乐人,这空无者竟自负已登上人类前所未达的境界” 附录4( 273页)p165页的注应该为p162页的注3。

●一半是引用,一半是韦伯的批注...

●没意思,看了六十多页了,就给我讲基督教分裂史,思想史。支点是“理性与情感。苦行态度。如何看待上帝神恩。戒律”。宗教影响人的生活,塑造人。接下来就是宗教与资本主义了。资本主义精神是苦行主义的退却,是基督教与世俗的融合,世俗逐渐神圣,这本书后面半本全是注释。这本书只能说有点意思。准确来说,应该是苦行主义的变形,我读出这么个味道,前基督教苦行主义是对世俗欲望的摈弃,如今的苦行主义却是对劳动――欲望的承担与忍耐。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一):资本主义精神也存在于当代中国吗?

对没有任何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学知识背景的人推荐这本书真的会让读者怀疑人生,阅读本书的过程大概是一边陷在韦伯本人“注释中的注释”的漩涡里,一边抓住搜索引擎这块浮板狂补历史背景知识企图上岸,常常一两页就能停半个小时之久,上次有这种挣扎的感觉还是学常微分方程的时候…在各平台向普通大众推荐这本书的一年读300本书的“读书博主”和早已脱离大众的学者老师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如果本书前部分对宗教各派演变和对比的叙述好像是带领读者在清晨浓雾沉沉的森林里深一脚浅一脚的向前走,后半部分便似突然走到了无比开阔的大片草坪,太阳正刚刚悬挂好,展示着生命力极强的光芒。韦伯所阐述的资本主义与新教禁欲在市民阶级相互耦合所造就的现代理性的生活样式的观点,让人不禁联想到儒家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也恰巧以类似的方式发挥了同样的作用,个人行为模式的高度流程化和目的唯一性,无论在东西方注入脑袋的那根针各叫什么名字,唯一不会变的理论基础只有人性罢了。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二):禁欲精神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近代的资本主义精神,还有近代的文化,本质上的一个构成要素−立基于职业理念上的理性的生活样式,乃是由基督教的禁欲精神所孕育出来的。当禁欲精神从僧院走入职业生活,并开始支配世俗道德,从而助长近代经济秩序的诞生,而这经济秩序以压倒性的强制力决定着出生在这一机制下的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根据新教的“上帝预选”理论,真正的信仰,是基督徒用自己的生活样式,来增加神的荣耀,所谓“自助者,神助之”,新教教徒的救赎的确信,是自己“创造”的,这就要求教徒们具有体系的圣洁的生活方式,其中“禁欲”是最核心的要求。在基督教看来,劳动是最有效的禁欲手段,劳动即天职,“神已毫无差别的为每个人预先安排了一份职业(天职),各人应认清这天职并在这天职里劳动,这是神要求各人为增耀神之荣光而劳作的命令”。而且,神要求的不仅是劳动本身,还要求劳动的收益性,即“理性的劳动”。

新教的入世禁欲举其全力抵制财产的自由享乐,勒紧消费,特别是奢侈消费。在心理效果上,将财货的取得从传统主义的伦理屏障中解放出来,解开利得追求的枷锁,不只使之合法化,而且直接视为神的旨意。将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且系统性的世俗职业劳动,在宗教上评价为至高的禁欲手段,同时也是再生者及其信仰纯正最为确实且最昭彰显著的证明,必然成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人生观之得以扩展所能想见的最有力杠杆。再把上述那种消费的抑制与营利枷锁的解除合而观之,那么其外在的结果是相当了然的;通过禁欲的强制节约而导致资本形成,阻止收入的消费使用,必然促使收入可作生产利用,亦即用来投资。由于教团对于成员严格的挑选以及品德的管控,使得教团团员身份成为了公认的品德的标志,促进了诚实守信的信用体制的发展。

在本书中,韦伯通过严密的论证,比较了不同新教教派思想的差异,如路德派、加尔文派、卫理派、再洗礼派等,分析了其教义的差异所导致的影响力的不同。但所有的禁欲教派,“信徒的心里都产生想要在生活样式里讲求方法的审视自己的恩宠状态的动机,以及将生活禁欲化的驱动力。”从而造就了信徒们的理性、自省、规律、克制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理性劳动、自省而规律的生活、讲求信用、追求和积累财富,通过这些新教精神的世俗化以及对于社会精神的影响,近代资本主义逐渐发展起来。然而,韦伯也指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经济和社会已走上惯性发展的道路,而宗教世俗化的影响逐渐显现,现实的物欲和享乐使人们背离了禁欲的精神,宗教的精神日渐沉沦。对此,禁欲教派的领袖卫斯理给出了自己的劝诫:“赚取一切你们所能赚取的,节省一切你们所能节省的,给予(他人)一切你们所能给予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三):微不足道的阅读建议

几条阅读建议

1、 建议先看备注,没有开玩笑。

读书本就是锻炼自己思想的过程。

如同吃饭可以选择细嚼慢咽下肚,也可以选择直接插胃管输营养液,我自觉读书是前者,而跳过过程直接看结论是后者。

人类的尊严之一就在于选择,

苏格拉底所谓快乐的猪和痛苦的哲学家,

即使可能只能当痛苦的猪,但也踏出了尊严的一步。

身为既不了解理性资本主义与宗教观念的中国读者,看长达本书三分之二内容的备注正如韦伯自己吐槽自己的:

“陷读者连同我自己于恶性肿胀的批注之荼毒。“

但只有了解备注内容,才能理解正文所讲前因后果,进一步才可以明白韦伯想表达的具体思想。

2、 结论

个人理解,一言以蔽之,

韦伯探讨的主题是“人类的精神活动(主要是宗教信仰),如何影响到日常生活,再沉淀为伦理道德,进化成民族性格。”

和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涂尔干的社会唯实论反其道而行之。

但真理的反面同样可以是真理,

就像万有引力和狭义相对论都很伟大一样。

人不能拿着十几岁时接收到的教科书上的几行字当通行宇宙的唯一令牌。

经典作品的价值是提供思路供人思考,

而不是一味接受所谓宛如圭臬的结论,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结论是不可动摇的。

3、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韦伯面对的时代困境,今日依旧是全人类面对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他依然是我们的同代人。

面对今时今日每一天每一秒发生的看似不合理的事件,

我已经厌倦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喃喃自语。

在疫【】情刚爆发哪都去不了的时候,

我每天都在家里看书试图为一切寻找答案,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重拾读书的爱好。

每一条热点新闻、每一件发生在身边的小事,

其背后必能找到人类共通的道理,

必然联系到浩瀚的著作之一。

正如曹雪芹借薛宝钗口所说,

“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了。”

凡事拿学问提着,与君共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