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源泉(珍藏版)》读后感100字

《源泉(珍藏版)》读后感100字

《源泉(珍藏版)》是一本由[美]安·兰德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元,页数:2019-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源泉(珍藏版)》读后感(一):不变的我

#TheFountainhead 读完近1400页的著作,随身包轻了太多。历经22天,无论风吹雨打,台风酷热,我坚决地带着它在地铁上阅读,没有发现当场谁捧的书比我还厚。不是醍醐灌顶,而是快乐依旧。它影响不了我的思想,它是我的朋友。又多了一份对摩天大楼的痴迷。我赞扬人类一切抵抗重心引力的行为。人类的伟大在于创造,在于自我,这是人类前进的源泉。就像病毒会变异一样,人类的多样性,在于你选择是成为创造者,还是二手货。当结局中的霍华德·洛克,这个信仰理性自由独立的无神论者,站在已超越银行、法院、教堂建筑物的高度且自己设计的最高大厦顶楼迎接洛克夫人的时候,这就是“我爱你”的本质。

《源泉(珍藏版)》读后感(二):创造是生命的源泉

《源泉》是这样一本小说,你在当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身边人的影子,然后看到整个社会。不幸的是,看到自己影子时,它总是附着在彼得.吉丁身上——平庸、人云亦云、找不到自己,这样的一个人。看到别人的影子时,那些影子是多种多样的,但比彼得.吉丁好不了多少。看到整个社会时,开始有一种绝望感,好像社会在产出克隆人,不管微观的生活形式上怎样的,但在精神上大家竟然出奇地统一。只有一个人,霍华德.洛克,他遗世独立,卓然不群,永远为自己而抗争,像是一个真正的活生生的人。

书中的这段话可谓是书名“源泉”的点题:

“创造者并非无私的。他们力量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它是自给自足的,自我驱使的,自我激发的。那就是原动力,是活力的源泉,是生命力,是最原始的动力。创造者不服务于任何人和任何事。他始终为自己而生存。”

霍华德.洛克,这个以一己之力来对抗全世界的人,他对抗的底气就是自己的才华,自己的作品,最重要的是,作品饱含了他最真诚的创造,这创造不为钱,不为名,不为利,不为他人,只为他自己。

有才华的人很多,但让自己的才华以原始面貌展现却很难。面对强势的甲方爸爸,当原有的建筑作品被一再修改,彼得.吉丁一如往常地屈服了——他已经屈服了一辈子,霍华德.洛克则用举世震惊的方式——炸掉了那栋楼,作为最后的反抗。简直是太疯狂了,但同时又觉得,霍华德就该是这样,否则他便不是他了。幸好霍华德这样了,否则这个世界多么糟糕啊。

原文摘录:

无论在生活还是文学中,政治、伦理学或哲学本身都不是目的。唯有人本身才是目的。

放弃、自我唾弃及诅咒自己的存在,不是人类或其他任何活体的本性。那需要一个腐败的过程,其速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刚碰到压力便放弃了;有些人出卖和背叛了自我;有些人不知不觉慢慢熄火了,却从来不知道自己是何时及如何沉沦的。长者们蜂拥而至,百折不挠地教导他们说,成熟就是换弃个人见解:放弃价值观,他们便获得了安全感;丢下自尊,他们便具有了实践的可能。于是,一切意识都消失始尽了。然而,少数人坚特下来,继续前进,深知这种热情是不可背叛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如何使这种热情具有一定的目的。他们修整它,使它成型,并最终实现它。但是,无论前途如何,在生命之初,他们便已开始寻求生命的潜能和人类的高贵身影。

每一个人都创造他自己的意义,具有自己的形式,抱有自己的目标。为什么别人所做的事情那么重要?为什么仅仅因为它不是你自己的作品,它就变得神圣了呢?为什么任何人或者每个人都是对的——只要不是你自己?为什么这些人的数量竟然取代了事实和真相?

我挑选了我想做的工作,如果从中找不到快乐,那无异于给自己判了六十年的徒刑,而且,只有当我以最可能适合我的方式工作时,我才能找到快乐。可是所谓 “最好”只是个标准问题——我也确定了自己的标准。我不要继承什么,也决不沿袭任何传统。或许我就是某种传统的开端呢。

难道你不知道大多数人之所以接受事物是因为那是人们所给予他们的东西,而他们是什么观点都没有的吗?他们期待你考虑他们所想的东西,你是愿意听从他们的期待,还是听从自己的判断?

人们都渴望永生,但是他们正和生活过的每一天一起死亡。当你遇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不是你上次遇到的了。在逝去的任何时间里,他们都毁掉了自己的某一部分。他们改变,他们否认,他们反驳——而他们把这叫作成长。最终,没有任何东西被留下来,没有任何东西不被逆转,不被背叛;就好像从来都没有过实体,只有一连串形容词在一团不成形的东西中忽隐忽现。他们连片刻都没有拥有过,又怎么能期望得到永生呢?

上帝和魔鬼始终存在,只是人类对魔鬼的形象一直认识有误——他不是一个人,不是庞然大物;而是很多、很猥亵、很渺小的东西。

你的灵魂有一个单纯的基本功能——行使价值判断。“是的”,或 “不是’,“我希望”,或“我不希望”。你不可能脱离“我”,而说“是的”。没有那个进行肯定的人,肯定本身便是不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一切你赋予爱的东西都是你的。

出卖灵魂是世界上最容易不过的事情,那是每个人在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做的事情。

他正在为此付出代价,琢磨着什么是罪恶,而且告诉他自己,他一直都太过自私。 他的所做所思中可曾有过一个自我?他生活的目标是什么?是伟大——在别人眼中的伟大。是名誉、美慕和妒忌心——都来自于他人。别人宣布说,他犯下了他根本就没有犯的罪行,他反而很满意人家这么认为。他人就是他的动力和首要关注的东西。他想要的不是伟大,而是被人认为伟大。他原本并不想搞建筑,他只是想被人称作建筑师,让人羡慕。他借鉴别人的东西,因为他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这才是你们所谓的真正的无私。他所放弃和背叛的是他的自我。可是所有人却都说他是自私的。

一个真正自私的人是不为他人的赞扬所动的。他不需要那些赞扬。

有人以赚钱为唯一目的。我并没看出赚钱的欲望有什么邪恶。可钱只不过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需要它是为了个人的目的——给他的产业投资,去创造,去学习,去旅行,去享受奢侈的生活——那他完全是合乎道德的。可是那些把钱摆在第一位的人却远远超越了这些。个人享受是一种受到限制的努力。他们想要的是卖弄:是去向他人展示,令他人目瞪口呆,娱乐他人,哗众取宠。他们是二手货。

当保留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时,你便保留了意识。丧失了意识便是丧失了生命。二手货没有现实感。他们的现实并不在他们自己的意识里,而在某个空间里——那个空间将一个人体与另一个人体分离开来。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关系——锚泊于虚无之上。

我觉得人世间唯一的基本邪恶就是将自己的首要关注放在别人身上。我一贯要求我喜欢的人身上具有某种品质,我总是一眼就能分辦出来——那是人们身上我唯一尊敬的东西。我就是根据这种品质来选择朋友的。现在我知道那是什么了。一个自我满足的我。其他一切都不重要。我甚至承认我爱他们。但是,假如他们成了我活着的主要原因,我就不可能爱他们了。你有没有注意到彼得•吉丁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了?你明白是为什么吗?如果一个人不尊重自己,那他既不可能爱他人,也不可能尊重他人。

他的洞察力,他的力量,他的勇气均来自他个人的精神。然而,一个人的精神就是他的自我。那种存在便是他的意识。去思考,去感受,去判断,去行动——这便是自我的功能。

创造者并非无私的。他们力量的全部秘密就在于一它是自给自足的,自我驱使的,自我激发的。那就是原动力,是活力的源泉,是生命力,是最原始的动力。创造者不服务于任何人和任何事。他始终为自己而生存。

人能相互学习,可是所有的学习都只是材料的交换而已。谁也无法将思考的能力给子他人。然而,这种能力却是我们生存的唯一手段。

选择不应该在自我牺牲和支配他人之间进行,而应该是选择独立还是依赖,选择创造者的准则还是二手货的准则。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它是一个选择生还是死的问题。

个人尊严没有替代品。除了独立之外不存在衡量个人尊严的标准。

《源泉(珍藏版)》读后感(三):“不要把世界让给我们所鄙夷的人”

我似乎已经太久没有写过一本书的读后感了,这小半年基本是以目标为导向在书写,直到翻阅完这本《源泉》。老实说刚读完我就有强烈的书写欲望,但是就是那么一个瞬间,当你没能把握住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就会翻篇,将这件事抛诸脑后,毕竟生活里还有很多其它的事情要处理。

所幸自己最近开始听播客了,听着《放学以后》主播每一期节目一遍遍地号召大家要去创造,心里那团已经快被熄灭地创作欲望又被点燃起来。作为一个文科生,我能创造出什么?我想到了那些文字,那些被我关在记忆角落里吃灰的书写往事。

那么,就从《源泉》开始吧!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源泉》的故事并不算太复杂,一个胸怀理想的个人主义者洛克从学生时代到中年时代与伪君子、真小人们的斗争。四个章节分别对应四个人物的名字:彼得·吉丁、埃斯沃斯·托黑、盖尔·华纳德、霍华德·洛克。

彼得是洛克曾经的同学、日后的对手。作为建筑系专业的学生,他资质平平,家境也很一般,不过好在他巧舌如簧、察言观色,圆滑地周旋在各位大佬身边,学生是主席,工作以后打怪升级成为事务所的合伙人。理所应当的,他在这一路没少做亏心事:抄袭洛克的创意获奖、陷害有才能的同事、间接谋杀了把财产留给他的老合伙人......然后表面上,他始终笑脸相迎,一般人完全看不穿他面具下的邪恶灵魂。长期两幅面孔生活,他偶尔感觉疲惫,会到温柔乡凯瑟琳的家中一诉衷肠;但更多的时候,他左右逢源,整个人如同打了鸡血般斡旋在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只为功成名就。他的世界里,有对母亲的言听计从,有对上司教授的阿谀奉承,有对竞争对手的恶意陷害,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位置。在花花世界飞久了。他渐渐迷失,只感到虚无。在托黑的引导下,他成了一具空壳,任人摆布。

埃斯沃斯·托黑,《纽约旗帜报》的专栏主编,一个完全的利他主义者,他的每一次演讲、每一个号召、每一步行动,无不在和公众反复宣扬他的主张。然而事实是,他的正义是手段,对无上权利的追逐才是他的根本目的。基于此,他引导公众舆论,打压每一个不同于主流之外的创作者。对他而言,从绝对的掌控之中才能获得绝对的快感。在彼得走投无路,濒临崩溃时,他是这么说来雪上加霜的:

彼得和托黑,一个伪君子,一个真小人,构成了本书的上半部分。

下半部分,则是灵魂典当铺门口的两个人。

进去典当的是盖尔·华纳德,《纽约旗帜报》的大boss,整个传媒行业的风向标。出身贫寒,但是靠着一步步的打拼获得了现在的地位,代价是出卖自己的灵魂,他通过他拥有的绝对权力毁灭所有反对他的人,他出卖了生命,得到了权力。以前他支付不起实现个人愿望的代价。可是现在现在他可以用它来购买想要的东西。一物换一物,十分符合物质社会的交易准则。然而,他也给自己留出了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他的精神需要滋养。在那个房间里,他可以不用按照华纳德报业的原则处事,即只反映最大多数人最大的偏好。在那个隐秘的角落,集合了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品,所有不被主流认可的杰作。这样的一间房暗示了他尚未泯灭的理智和良知,让他在洛克面临最后的审判之时拿起笔当作武器,企图给这个早已满目疮痍的世界一剂良药。然后,他失手了。在决定为洛克辩护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成为社会的异类,成为托黑乃至整个社会猛烈抨击的对象。不为什么,就因为你不一样,你就要消失。以托黑为首的团队引导社会舆论给华纳德施压,逼迫华纳德放弃,他也果然不出所料地再一次交易了自己的灵魂,向曾经他施加给对手的暴力一样,向托黑的舆论暴力屈服。作者安·兰德似乎是想提醒我们,一旦你选择进入了这种社会规则的当铺,便只有典进,没有赎出。

最后就是碰巧路过典当行的洛克了,我对他的感情比对一般的主角复杂一些。二十年间,他能始终坚持自我的追求,丝毫不为外物所动,纵使每一层级的坏人都在对他无限打压。贫苦到只能去工地搬砖了,仍不向现实低头,恪守原则,只为创造,不把这个世界让给他所鄙夷的“二手货”们。关于“二手货”的定义,洛克本人是这么说的:

正因为有一些工作经验,我才对洛克的话很有共鸣。太多人的工作,不要说是名誉了,只不过是为了碎银几两。为了那一些钱,是否就要出卖自己的真、诚、实?联想到最近看的一本书《毫无意义的工作》,深感未来不必把价值感和工作强行绑定了,尽力多用八小时里赚的钱去探索八小时外的生命价值,去创造。当然有关“人的再生产”延展开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想到最坏的可能性。如果实现自己的创造,代价是几十年如一日过着温饱线附近的生活,我们是否能有足够的毅力咬牙坚持,为了前方出现何种诱惑都不为所动、坚持原则呢?

我想很难。

但是并不是做不到。这个时候,像洛克一般坚若磐石的信念就很重要了。他用整个青年时期的行动为自己辩护:

当然,对于安兰德借洛克之口所表达的极致个人主义我不是很赞成,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然要与外界交互或者合作。在乱世中,我们每个人需要的,或许是像洛克一般独立的思考方法,但是也要从具体的生存状态出发讲事情。把自己问题化,要敢于有想法,不丧失主体性,毕竟我们人和机器还是不一样的,好不啦~切忌自己把自己工具化,将他人对我们的期待、赋予我们的意义当作我们的人生行动指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