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来自地下室》读后感摘抄

《来自地下室》读后感摘抄

《来自地下室》是一本由[德]德克·科布维特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8-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来自地下室》读后感(一):行文流畅,翻译很棒

《来自地下室》这本悬疑犯罪小说相当引人入胜,案情并不烧脑,而心理刻画细腻详实,结合回忆成长环境,将一个中产阶级如何产生被迫害妄想症直至成为杀人凶手描述得丝丝入扣。首先肯定是原生家庭的影响,热爱枪支且带有暴力因子的父亲让他缺乏安全感,心思敏感,紧张压迫,造成了他过度解读被害人的骚扰行为。其次,情感的压力,生活的无奈,让他找寻突破口而不得,这个原因是他的精神状态其实略有病态。最后,法律的无动于衷让他绝望,只能自行解决。

其实,喜爱枪支的父亲也是深受历史因素所害,那个动荡不安战争年代,在无数人的人生轨迹栽下暴力种子。最终父亲就像自我赎罪,替他认了这场杀人案……

《来自地下室》读后感(二):读后感

《来自地下室》其实我真的很佩服作者对于自己心理的描写,没有血腥的描述却让人真实的感到了焦虑和压抑。作者虽然声称自己的童年是美好的,但在他的叙述中却让人感觉并非如此。他抵触父亲私藏的枪支,最后却亲手杀死了地下室的男人。他声称爱自己的家庭和妻子并不想出轨,却总是忽略妻子,宁愿一个人吃晚饭也不想回家。或许人总是充满矛盾的,有时候连自己也看不清自己。最让我意外的是,作者在故事的结尾才把真相说出来(开头是父亲在监狱,因为父亲说自己开枪杀了那个男人)。然而杀死那个总是骚扰他们家的男人后,他并没有减轻痛苦,道德感一直折磨着他,明明是他杀了人却让父亲去定罪坐牢,人性是何其的懦弱不堪?

至于那个地下室的男人,他的身世可悲,从小家庭破碎,在福利院被别人欺凌,导致性格扭曲,我认为他是不能被原谅的,但醉不致死,对于这种社会法律无法处置的人或事,有时候确实很让人无奈,如果暴力让自己受伤,那只能远离。

最后他说总有一天妻子会知道真相,他不知道她会怎么看待他,但还有一件开心的事,他准备自己盖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全文结束了,或许总有一天他会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学会沟通和承担,房子就是那个新的开始,那里将没有地下室。

《来自地下室》读后感(三):散评还要啥标题。

不是特别喜欢这本书的译名,原名fear更能贴近阅读的感受,读的时候的确有一种汗毛直立的感觉。封面上尼采那句“当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你”这种怀疑论的态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被带入了一种紧张的怀疑和自我怀疑的思路中,紧张而恍惚,莫名产生了强烈的共情。

其中有一段对男主伦道夫独处的描写使我有种中箭的感觉,我和他一样,在做某个决定时,家庭的感受永远在自己感受的后一位,这样的观念在我这样的非独生子女家庭我不知道是否正常,但我会对自己的自私感到羞耻,在面对父母姐妹时会感到心虚,因为我至今无法做到为家庭付出时毫无私心。我和伦道夫一样,有意识地在寻找一个独处的空间以求得内心的安宁,伦道夫是独自去星级餐厅就餐,我是独自在书店图书馆泡上一个又一个的下午,伦道夫知道自己并不是对于家庭失去了爱,也没有变心出轨的打算,但仍旧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独处去寻找安宁,最后收获更多的空虚与不安。

当规则无法维护人的利益时,人又当何去何从,即使伦道夫的行为是暴力,是欺瞒,是懦弱,“无辜的”受害者在我眼里仍旧是该死的,是罪有应得。我能够感受到伦道夫的煎熬,同样无法忍受这样的煎熬。我相信法律,相信规则,但前提是它是可信的。

怀疑让人产生恐惧,我们永远无法摆脱恐惧。

《来自地下室》读后感(四):草稿

作为中产阶级的代表,小有成就的的建筑师在当地也也算是小有成就,其修建了许多的房屋,供来自各个阶层的百姓所居住。

不过,经过七年之痒后,婚姻生活陷入的困境,伦道夫不愿再陷入家庭之中,和自己的妻子慢慢产生了隔阂,不愿意回到家中与之交流。曾经想到过,莫非是两人的性生活有麻烦了么?答案却是否定的。曾经是美满的婚姻,陷入到某种的危险之中。

而挽救这一切的,确是来自于陌生人,来自于底层生活的邻居提比略。没有经济支持的地层百姓,过着社会救济的生活,并欢迎忧郁症,却对中产阶级的伦道夫的妻子产生的爱恋,并写了情书。在得到拒绝的答复之后,向政府投诉,伦道夫一家对孩子有性虐待的指控。

这场指控,顿时让伦道夫一家陷入恐慌之中,妻子被不断的指控骚扰,安全得不到保障,伦道夫家庭在面对这一切,只得陷入法制的保护。在得不到法制保护之下,值得采取极端的手段,自行解决这一切。如果是读者的你,面对这一切又该如何择觉呢?是离开这儿的房屋呢?是继续寻求政府的保护呢?还是亲自主动地暴力解决?

曾经也想到,会不会收到伤害的是提比略呢?虽然居住在地下室中,不过仅仅相隔不过数十厘米的房顶,就住着伦道夫一家,他们会不会经常发出奇怪的声响,照顾孩子的方式,或者其他的事情,而无意之中打扰了正直的提比略呢?比如,伦道夫大声的谴责自己的孩子,反复并惩罚性的责怪自己的孩子。这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无疑会加重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小说中,也透露出对时代背景的担忧,古巴危机所造成的核战争,时刻缠绕在自己的头顶,追求和平的呼声在当时被百姓所关切。

勃兰登堡门,连接着东西伯林,作为当时的经历,默默地关注着德国所发生的一切。当经过边界,从西柏林前往东柏林,自己的行李被全部翻出,在默默地将行李整理到车内。

《来自地下室》读后感(五):临渊而立

选中这本小说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国籍,很久没有读德国小说了,这次一定要一睹为快。薄薄的一本在回家路上看很舒服。

本书的作者德克•科布维特(Dirk Kurbjuweit)也是一位很厉害的人物,他是德国《明镜周刊》的副总编,是屡次获得大奖的杰出新闻工作者,所获奖项包括新闻业的埃贡·埃尔温·基希奖也是畅销小说作家,已出版八部小说,广受赞誉,作品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和广播剧。我想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小说读起来才特别的又画面感,或者说有一种看美剧(原谅我没有看过什么德剧)的感觉。

本来看书的初衷以为会是一本轻松愉悦的书籍,当看的越来越深入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的深刻,或者说是人性的丑恶,很多时候,很多选择难以抉择。是朋友还是敌人已经很难区分了。这种模糊感让我想起来一部电影《狩猎》。看似谁都没有什么大错的小事,却酿成了一桩悲剧,无法挽回的悲剧。

故事主要讲的是,四十五岁的建筑师伦道夫,受过高等教育,善良温和,有美丽的妻子、一双天使般的儿女,住在宽敞明亮的新公寓里,过着旁人羡慕的美满生活。但在这种美好的中年生活中也有着中年生活的不堪,那就是夫妻之间的爱已经没有了激情,更多的是平淡如水的日子,枯燥无味。这大概也是流浪汉的一封情书会引起轩然大波的原因之一。

故事里的另一个主角,也是整个事件的发酵源头,在他们新公寓的地下室里独居着的四十岁的流浪汉提比略,他长得矮胖丑陋,从小被家人遗弃,无业,一直靠政府的救济金生存。流浪汉提比略体形壮实,动作灵活,矮胖但不臃肿,像一个退役的体操运动员。他有一个大脑袋,头发全部向后梳,高高的前额和头发有点像猫王。

表面上大家相安无事,实则暗涌袭来,直到妻子收到流浪汉提比略的一封骚扰情书,被伦道夫的妻子拒绝后,他也许是恼羞成怒,竟去法院指控他们夫妇性虐待儿童,而在一段段的事故和困扰中,伦道夫的父亲终于做了一个决定,为他的儿子他杀死了流浪汉提比略,故事看似告一段落,但却没有挽回悲伤的结局。这两家人之间的悲剧可以说是一种深刻的偏见。它讲述的是一种生存威胁层面的现象与反思。

这个故事情节还有一个相似的日本电影,浅野忠信主演的《临渊而立》喜欢这个题材的书友们可以找来看看。另外这部神作,目前版权已输出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荷兰等17个国家及地区。所以想读英文版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