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读后感精选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读后感精选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是一本由[日]小林美希著作,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读后感(一):当你恨一个人恨不得他的时候,你诅咒他忿恨他,真的,这婚姻还是别过了吧

如果你对着你的爱人一点感觉都没有,无爱无恨完全无感,日子过得毫无关心但也没有争吵,或因为金钱或因为孩子而不离婚,我都表示理解;但当你恨一个人恨不得他的时候,你诅咒他忿恨他,真的,这婚姻还是别过了吧。每对夫妻在婚姻里都是爱恨交织,恩怨共存的,你说他漠视你感情不分担家务,他会愤恨的指责你的某次报复数落他了,接着两个人互相人身攻击,破口大骂,心累的同时也失去了每一天的心情和质量。日子总是由很多两个人生活中的不快累计起来的,一旦要开始恶性循环了,那俩人的关系就是直线下降。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读后感(二):读后感觉跟期望的有点距离

第一,题目。吸引人。题材也匹配。

第二,篇幅。看目录的标题,从章节和篇幅看,轻重程度不一,有点头重脚轻之感。

第三,总体感觉。

看完了《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可能还是因为社会和家庭地位不平等,女性承担过多家务,生儿育女压力大,社会保障不足,日本的大男子主义,夫妻之间婚后感情经营不够,也有传统婚育观念影响,婚前女性对婚姻等选择余地不够大等因素。说明一个相对平等的就业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很重要的,女性承担更多生儿育女责任,为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男性应当更有家庭观念和担当意识。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读后感(三):从这本书想到的

妻子为什么会对枕边人心怀恨意? 全职主妇答:所有的家务活都是我在做,受到婆婆的冷嘲热讽,要照顾下了班去喝酒的丈夫。心生怨恨。 职场主妇答:原本就是热爱工作的人,因为到了适婚年龄或怕自己错过最佳生育年龄就找个差不多的人结婚。婚后因为育儿假的问题争论不休。重返职场后因为没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受到排挤。疲惫,加上老公的不作为,心怀怨恨。 为什么不离婚? 全职主妇:没有办法独立抚养孩子。 职场主妇:目前至少还有人帮忙照看孩子。 婚姻中出现的问题是否沟通了?是否把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告诉对方? 比如当你把饭菜做好问丈夫:你吃饭吗?你或许想的是,我都已经最好了吃不吃随你,我可不帮你端出来。而丈夫会想,吃的话还得麻烦你来做,干脆我去外面吃。这样日积月累,必然会有矛盾。为什么不能直接告诉他:饭菜做好了,在锅里。他或许会觉得,老婆这么贴心给我做好了晚餐,我自己去拿吧。 看到最后觉得,这不是夫妻之间因为长年累月的矛盾产生恨意的问题。是环境和经济造就的问题。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读后感(四):订婚戒指是最小的手铐

看完了一本非虚构书《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日文原标题是《希望丈夫赶紧的妻子们》。 感受:在父权社会里,婚姻真是一个给顺性别异性恋女性设定好的陷阱,首先社会洗脑你需要在30岁前进入婚姻,不然你就是剩女; 然后再用一纸婚约榨取你,胁迫你付出性义务(对,性行为成为了义务)、家务劳动、育儿,以你个人的职业生涯为代价,不是他的。 为什么不能离婚,不敢离婚? 因为害怕社会评价,寡妇的地位要比离婚女性更高; 因为你没有这个经济能力,无论是作为全职家庭主妇的你,还是非正式员工,甚至是全职员工的你,收入都不及男性,都无力独自支撑育儿成人的巨大支出; 因为丈夫的死亡要比离婚更划算,他死了你才可以拿到抚恤金…… “订婚戒指是最小的手铐。” 醒醒吧,男人才是婚姻的最大既得利益者。 当然,他们同样是父权社会里受性别不平等反噬的人。越来越多的男性希望参与到育儿中,却仍然受到社会限制。 p.s. 书里还梳理了不让妻子起杀意的丈夫秘诀,欢迎丈夫们记住保命[旺柴]: 毫不犹豫地说谢谢,毫不恐惧地说对不起,毫不羞涩地说我爱你; 不赢,不能赢,不想赢[旺柴]。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读后感(五):庆幸我生于此时此刻

好像从很小的时候,我对婚姻的幻想就早早的落在了实处,那些梦幻的、美好的、电视剧中所描绘的愿景,对我来说天然的就缺乏一种说服力。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所以我一开始就知道,婚姻是柴米油盐;是双向选择的生活合伙人;是协商不来,就可以选择散伙的合作关系。所以我很好奇,既然在一起的日子不快乐,为什么书中的女性不选择离婚呢?看过知道了,因为生活的压力;因为社会的“偏袒”;因为只要再忍忍,收益就能翻倍的“投资”。

社会上,尤其是日本社会的环境,对于女性尤为苛刻。因为对“贤妻良母”的固有成见,所以对婚姻说不、对忍耐说不需要更大的声量。我想如果把我放进那样的处境中,家人的不理解会成为击垮我的决定因素。可是没办法,我们都只是时代洪流下的普通人,不会超越社会的公序良俗完全独立、自由的存在。

我很庆幸我生于此时此刻,可以自由的选择独自或共同面对生活的考验;拥有基本的让自己舒适的能力;有支持的家人,他们永远给予我抽身离去的底气。希望你们比我更好,希望我们,都不必学会书中的那种忍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