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我驱动心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自我驱动心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自我驱动心理学》是一本由[美] 史蒂文•贝格拉斯 / STEVEN BERGLAS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我驱动心理学》读后感(一):人言否?

坚持87页了,看完这句话我的眼睛终于窒息而亡。

“在看”无法发照片,评论要超过140字好的以下用我拙劣的对作者行文的模仿来凑一凑这个书评的字数。从翻开书的那一刻起我被书名吸引产生的期待感就在下降,每看完一页我都越来越怀疑作者写书时手边的水杯倾倒进书稿了,全书200多页,看到现在还没有开始准备解决问题,甚至光描述症状和问题的文字都让人看得吃力,我本来就带着问题来看书的,却连“自我驱动”的边角都还没有摸到,困惑了,我陷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无法保持耐心了。

《自我驱动心理学》读后感(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生

高颜值带来的并不一定是快乐,快乐是精神上的丰盈,而非外在的华丽 《自我驱动心理学》中,特别吸引我注意的是一位非常富有的模特,天生丽质,拥有别人羡慕的财富和容颜,但是她却并不开心,甚至意志消沉。因为她觉得她得到的一切都不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实际上她很努力),而是因为外貌才得到了很多。用她自己的话说“美貌是出生时的一场意外”她虽然很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想要过不一样的生活,但是却没有勇气改变。外在的美貌并没有给她带来精神上的喜悦,反而痛苦不堪。 不努力就成功的人生,并不一定是幸运,却有可能因此增添巨大心理压力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没有付出特别多的努力,就得到了奖励或者晋升。因为害怕之后的成绩达不到之前的水平,而压力倍增,甚至出现极端行为。这就是史蒂文·贝格拉斯博士说的“没有通过有意识的、经过训练的或者目标明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成功,通常会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自我驱动心理学》中,史蒂文·贝格拉斯博士用了大量的案例,来解刨分析产生各种行为的深层心理原因,帮助我们找出当在职场上出现心理压力进行排解情绪的方法。 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心理医生 近年来因为压力过大,导致自杀事件屡屡发生。无论是富士康的跳楼自杀事情还是华为员工跳楼事件。每每惋惜的同时,也需要反思,怎么排解压力、加强心理疏导,才能让我们的生活过的精彩,而不是迫于生计疲于奔波。我们是否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关注心理健康。心理问题不能视而不见。《自我驱动心理学》中史蒂文·贝格拉斯博士用大量事实案例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让在生活工作中现在心理负担、精神压力过大时,我们可以自己调节。比起心理医生要花时间找到你出现问题的原因来说,自己与自己对话,更容易找到问题根源,更容易把问题扼杀在初始阶段。

《自我驱动心理学》读后感(三):盛宴之后

良性压力模型和风险平衡学术能解释为什么亿万富翁们都喜欢极限运动吗?比如#%……&*。随着美国人在经济上积累了较多的财富和安全感,对所谓极限运动的追求也越来越多,比如跳伞、蹦极、山地摩托车赛、登山等。这种趋势也表明了良性压力的缺乏会让人们更想摆脱倦怠的情绪,并且他们往往会选择比较极端的方式,否则情绪会变得更糟。

我恐怕从未记得那些成功的小细节,那些时刻转瞬即逝,这转瞬即逝的原因,大约是因为比起失败我们无法直面成功,那努力时刻之后,我无法自处。我感觉我维持不了下一次的成功,于是我开始自我放弃,并且心安理得的被别人超越了,在这种无法自处之中,我们不知不觉的变成了“差不多小姐”和“差不多先生”。尤其是在我们所处的地域文化里,大家更不愿意成为那个“出头鸟”,掩饰自己的目的成为日常必要的工具,我们是真的如此平庸,还是我们真的只敢于平庸。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奇葩说”的一个辩题:是选择很喜欢且钱很少的工作还是不喜欢钱很多的工作,最终是不喜欢但是钱多赢了。这代表朴实大众的观点,首先,我们大多数人还在经济层面上挣扎,并未成功过,其次,大家不明白的是,钱并不能买来内心的充实感,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一点思考。如何把你的职业转化成一份事业,或者,如果取得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在我看来,内心世界的秩序感很重要的原因是,无论你飞的多高,你都需要一份准绳牵绊着你的心灵,给你一个合适的心灵居所。

为了建构内心的秩序,许多人把自己的精神层面建筑在宗教信仰上了,至于宗教这个话题,我不了解,我只是觉得许多人建筑的宗教仅仅只是一个虚假的宗教,这样就更加可怕了。

大家各找各的救赎,那么多的不开心,这个世界容纳不了,那么多的负面情绪也无法抵消。这本书里倒是从理论层面指出了几个办法。然而缺乏实际的例子和转化到我们生活环境中的价值观体系,显得有点空泛了。

我只能说有启发,可以摇醒你,至于能不能改善,还是需要行动起来的。

《自我驱动心理学》读后感(四):成功了为什么还不幸福——给家里有矿的人看的一本幸福书

本来以为这是一本教人如何能有“内驱力”的书。看了副标题写的“如何摆脱日复一日的精疲力竭感”,心说,这不就是我吗!于是兴致勃勃的翻开这本书,没想到直接被打击了,上来就写着“成功人士”如何如何……不甘心的看完了整本书,都是都在讲“成功人士”如何如何,来看看这些案例吧:

“成功的大企业家”如何摆脱精疲力竭症…… “家里有矿的富二代”为什么还要去犯罪…… “得了奥运冠军”为什么更不幸福了…… “天生丽质的名模”为什么要自己毁容……

我看完了深受打击,我这还没成功呢,为什么要看这本书……

不过看完了心里也甚是欣慰,既然成功反而是不幸的开始,那就还是不用那么拼命追求了吧——这也是本书的观点之一:成功不是唯一的追求,心中的幸福和快乐才是。书中竭力的劝成功士放轻松、软弱一点,就像苏轼说的“高处不胜寒”。成功人士要做的就是爬到山顶的时候,慢慢地、缓慢地下山,或者去爬另一座山,或者把自己的爬山经验传授给后人,这样才不至于尬在山顶上不知所措“精疲力竭”。作为还苦苦向上爬的山脚下的人,其实是并不太理解那些人的吧。

那么,这本书到底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启发呢?

首先,书中提到了一些富二代或家世很好的人的案例,他们从小受到的压力和期待太大,到最后虽然成功了,但心中承受不住那么大的压力,最后要通过自毁或者故意做父母不愿意的事情来报复才能解脱。这也就给了我们提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给出太过明确的期待和过于清晰的目标,否则会使孩子压力倍增,反而适得其反。我就想起我自己,很想培养孩子画画,让她每天画出一幅作品,还要录故事(才5岁),告诉她画满100个就给她出一本书。这个计划看上去很美好,但很快她就不知道要画什么,一说画画就不乐意了。后来我放松了,只是让她随便画,不要求非得怎么样,也不提出书的事儿了。反而她又开始愿意乱画,画出很多虽然乱但是有意思的东西。

另一个启发就是,如何与成功认识打交道。看了这本书,可以明白你的大老板或者客户(假设他们是成功人士)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并且理解他们的一些所作所为了。比如为什么王石罗红之类的企业家要去做登山、去非洲摄影等事情,为什么王中磊要开美术馆,为什么郭德纲不好好说相声而是参加“相声有新人”之类的节目。以及,送给你貌似“什么都不缺”的成功人士客户的礼物应该是什么。虽然不能说完全理解,但通过这本书至少可以窥探一二。

最后回答腰封的问题,“如何摆脱日复一日的精疲力竭感”,如果你还不够成功,那么还是继续努力下去,等到成功了再看这本书来解决问题好了。

《自我驱动心理学》读后感(五):成功的一面是荣耀,另一面却是。。。

为什么世界上的顶级富豪大多都喜欢极限运动?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爬山、跳伞、赛车、蹦极......为了生计而忙忙碌碌的我们实在不懂,这么多钱不拿来享受生命,却要挑战生命,果真是有钱人的思维和普通人不一样么?

在《自我驱动心理学》一书中,作者史蒂文用两个名词做了解释。第一个名词是“良性压力”,即“外界环境的刺激或挑战会给人带来一种‘好的压力’,当这一良性压力被剥夺,人们就会去重新寻找新的良性压力,否则就要承受巨大的心理痛苦。”

第二个名词是“冒险动态平衡理论”,即“成功会使一个人感到过于安全......政府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越多的安全保障,人们就越倾向于从极限运动、创业或投资中找寻快乐。”

超级富豪们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稳定的安全感,然而却失去了“良性压力”,因此产生倦怠的情绪,所以通过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平衡内心的秩序。有人可能会问,世间有那么多精彩的事,为什么要用极端的方式呢?难道生命不是更重要么!实际上,每个人所处的境遇不同,面临的选择也会大相径庭。成功人士已经站在了众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上,因此也承担了比大众更高标准的期望,要想再一次获得社会认同就必须实现或者超过期望值,否则就是倒退和失败,他们的选择实在不多。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M·斯考特·派克说:“和失败一样,成功会使你失去很多选择。”史蒂文用两个理论来进一步解释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

第一个是“社会比较理论”,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评价的基本需求,但做出评价必须有依据。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最佳的方式就是将自己的行为与其他相似的个体进行比较。”

第二个理论是“相对剥夺理论”,即“我们无法通过和自己水平相同的或者较低的人来比较而获得成就感,而一定要和比自己水平高的人来比较,才能感受到完整的自我价值。”

这两个理论其实讲的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在社会比较中获得认同和自我价值感的人,容易沦陷在不断的比较中,确保自己始终是最成功的那一位,辛苦维持的后果,是留给我们提高社交与情绪质量的时间越来越少,成功不能带来快乐,而是源源不断的压力。

综上所述,似乎成功并不值得我们追求,在荣光和称赞的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弊病。其实,任何事情都是由两面性的,史蒂文在这里诚实的说出成功的阴暗面,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要警醒那些在通往成功道路上前赴后继的年轻人们,不要盲目的向往成功,批判性的评估你所追求的终点,不要历尽千辛到达了终点,却发现和想象中的千差万变,把自己逼到一个进退维谷的境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