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克里米亚战争》读后感摘抄

《克里米亚战争》读后感摘抄

《克里米亚战争》是一本由[英] 奥兰多·费吉斯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7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里米亚战争》精选点评:

●弥补国内相关题材空白之作,详略得当,文笔译笔流畅,战争的起因、后果梳理的很清晰,总而言之学术性和普及性俱佳。对19世纪宗教在欧洲诸国外交和社会生活当中发挥作用的描述也很新颖。

●书很好,不过作者虽然是英国人,但好像很不待见同胞,比如把南丁格尔写得好像大观园里的老妈子一样。

●1月打擂书15。跟鹅师的打擂以飞机四来画上句点,因为正好读了三城记,就顺便把这本也算奥斯曼土耳其系列的战争史(?)相关作品读了。神仙打架,凡人遭殃。本书中有关医护制度的“题外话”与这场战争的参与者托尔斯泰之段落算是最大亮点了。战场的叙述搭配《善心女神》或荣格尔的《钢铁风暴》来读会有更深的感触。不论如何,飞机四的知识储备还是令人叹服的。

●全局式的历史叙述,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也梳理得很清楚,尤其注意到当时社会变迁与这场战争之间的互动(战地记者和战地旅游的兴起、摄影技术和媒体如何形塑公众观点、公众意见又影响战争决策),不过,略夸大了克里米亚战争对某些历史变迁的推动作用(红十字会起因于1859年亨利·杜南对意大利战事的目击,可与南丁格尔类比,意味着这种人道主义意识并非偶然)。对这段历史中涌现的神话、以及各国战争记忆的差异颇耐寻味,有点意犹未尽。又,作者虽力图持论客观公正,但身为英国的俄国史学者,其实对英国批评颇严苛,而对俄国则不无回护之辞。

●罗刹国的血泪

●奧蘭多改不了的囉唆,讓行文相對累贅。戰爭的過程搞笑的一塌糊塗,今人看起來真的是不可思議。

●毫不犹豫打五星

●慕名已久,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大战前后对欧洲形势的论述

●看得真无聊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里米亚战争》读后感(一):全景式地展现

全景式地展现了承前启后的克里米亚战争,承前,是指继承了之前历史上欧洲列强的地域争夺、宗教信仰的斗争以及亚欧国家的民族、宗教冲突。启后,是指开启了之后一战、乃至二战的序幕。这一场几乎被参战各国选择性遗忘的战争,却对今后的地缘政治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作者驾驭历史资料的能力不错,分析问题立足历史材料,除了部份内容稍显拖沓,总的来说还是非常不错。

《克里米亚战争》读后感(二):莫名之战预示了后来的格局

中学历史课本告诉我们一战拖垮两个帝国,改变了世界格局,没想到这格局早在一战前已注定。

拿到手发现本书真是个砖头,前面讲宗教,历史背景还认真看了看,中间战争细节的考究没有太仔细。算打过卡了。如本书译者所说,克里米亚战争看似莫名,交织着宗教纷争,但是说到根本还是西欧对沙俄的忌惮,以及霸权的争夺。虚弱的奥斯曼比较倒霉,变成列强嘴里的肥肉,苟延残喘到一战就彻底被瓜分了。沙俄看似强大,克战暴露了诸多问题,一战结束也完蛋了。

看完本书就对欧洲和俄罗斯关系多了一点了解,复杂的感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克里米亚战争》读后感(三):为这样优秀的史书打call!

一部优秀的历史读本,首先在于它的畅读性。从这个角度而言,本书原著作者以及本书译者的合作,堪称完美。这是一部阅读起来极为流畅、文字表达精练、规范且又有文采的史书,读起来,如读小说般有张有弛,有文有武,有详有略。700多页的书,除了端着比较需要功力之外,一页一页地读下去,着实很享受。 本书的结构框架初看很小 - 克里米亚战争,实则涉猎面极为广泛 - 关系到英、法、俄罗斯、奥斯曼、奥地利、普鲁士等等诸国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宗教之争、民族冲突等各方面因素。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后一场遵从“骑士精神“的战争,但又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除了各国政要、军官、普通士兵之外,诸如我们所熟知的列夫·托尔斯泰、南丁格尔都出现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场上,而像我们知道的战地手术管理系统,即在《珍珠港》电影中女主给伤员分类的方式,也是塞瓦斯托波尔战场上第一次由俄罗斯人尼古拉·皮罗戈夫所采用,他大大降低了俄罗斯方战场伤员的死亡率。 本书作者客观中立,视角宏大。对战前-战中-战后几个阶段分别进行有条理的梳理和分析,对克里米亚战争的成因、几场重大战役、战争结果对各方以及对战后几十年欧洲地缘政治的影响都有点面结合、史料与文字叙述结合的描述与分析。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读完之后,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俄罗斯2014年闪电吞并克里米亚的历史背景,不仅仅因为黑海港口的重要战略地位。对于俄罗斯而言,克里米亚所承载的,更为厚重。

这样的史书,读来,真心收获满满。

《克里米亚战争》读后感(四):解锁你所不知道的克里米亚

【事件】1853-1856年,对阵双方为沙俄vs英法奥地利西方列强+奥斯曼联军。战争结果以沙俄惨败,被迫签订了屈辱性质的《巴黎协议》告终。 . 【战争起因】 . 沙俄入侵了多瑙河流域,奥斯曼无法独立抗击,借助兴起的报刊制造公众舆论,将西方拖入已方阵营。西方列强心怀鬼胎,担心失去战后重划版图话语权。随着战事开始,欧洲蔓延多时的“恐俄情绪”逐渐占了上风,缘由也从“协助奥斯曼”演化成了“打击俄罗斯”,英法旨在消灭俄国的黑海军事主导地位,给沙俄致命一击。 . 【意义及影响】[种草R][种草R][种草R] . 这是历史上首次基督教国家(英法奥)联合一个穆斯林国家(奥斯曼),对战另一个基督教国家(东正教沙俄)。此战让俄罗斯民族感到了西方基督教国家深深的背叛,在往后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从未真正消除这一心理上的裂痕。 战事的结果让俄罗斯从一个西方强国,地位下降到了屈辱的“半亚洲”国家,直到1945年才重新取回了话语权中心。战败让俄国直面自己的落后,引发了后续的农奴和军事上的改革。 奥斯曼土耳其主动挑起了西方的帮忙,但作为战胜国未捞到任何实质好处。这是奥斯曼帝国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帝国转入衰落的转折点。 . 【书内亮点人物】 . [蓝色心形R]托尔斯泰:年轻的托尔斯泰作为炮兵军官参加了多场战役。克里米亚战争激发了他对真正穿军服的农奴们的感情,也激发了他俄罗斯民族情感,对自己过去奢华铺张的生活感到厌倦,更加坚定地要投入“有真正意义的人生”。他以克里米亚战争的经验发表了多篇成名作,《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后续更是将战场的亲身经历写入了《战争与和平》。 . [樱花R]南丁格尔:因英军后勤上的拉胯,让南丁格尔这样的人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英国中产阶级以专业的能力,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支持基础,进一步打破了贵族阶级的特权。 . 【本书评价】 费吉斯的作品的叙史风格,是高密度的浓缩。让我称奇的是,里面对各场主要战役的细致描述,如果你是军事迷,一定可以结合地形图从中找到乐趣。 . 书中对参战各方心态的描述,西欧人的“恐俄”、沙俄人的“拯救落入异教徒控制的东正教徒于苦难的使命感”,西欧各国为自己利益打小算盘,弱势的奥斯曼为自救通过舆论将“救兵”拖下水……放至今日,竟然也有那么一丝丝隐隐相似。

《克里米亚战争》读后感(五):克里米亚和大清

最近看克里米亚战争,从前的几个疑惑得解。

国产清史专家总说清亡于外敌入侵,然而八强历次侵华,派出军队过万人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大清可是让三亿子民养育了几百万八旗子弟。

对比1853-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英法奥撒四国联手苦战沙俄,外加奥地利陈兵威慑吓得沙皇撤军,参战兵力超过200万(沙俄120万法国40万英国25万)。

如果这场为了遏制沙俄开打的战争落在大清头上,就别幻想所谓同治中兴了。毕竟,再过几年,沙俄派出几千哥萨克就能轻松把海棠叶变成鸡。

在那个年代,在强国眼里,大清恐怕是比突厥更落后的只能被收割贸易价值的野蛮人国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